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础课程改革注重“以人为本”,注重构建理论世界与社会现实的桥梁。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升学生的理解力,本文将巴蜀文化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实践相结合,希望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实现课程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融合。
关键词:巴蜀文化;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对策
《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本课程应该立足于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成长需求,将课程理论观点与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相互联系”。对此,文化生活课程教学应该立足于现实生活,回归现实生活,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效性。在基础课程改革逐渐深入的大背景下,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利用巴蜀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强烈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巴蜀文化的概念
从历史学角度来看,巴蜀文化概念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定义。狭义上的巴蜀文化主要是指古代巴、蜀两族先民创造的物质文化,主要分布于四川地区,大致从商朝后期延续到战国晚期。广义上的巴蜀文化则包括今四川、重庆以及附近地域在内,以巴文化、蜀文化为主体的,包括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从古至今的文化汇总。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广义的巴蜀文化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故采用之。巴蜀文化所包含的课程资源非常广泛,但并不是所有的巴蜀文化都可以运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探究巴蜀文化的特征,师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从容面对多元化的巴蜀文化。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巴蜀文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出以下方面:第一,德智双重性。这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属性,也是“文化生活”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师在利用巴蜀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应该把握这一特点,深入挖掘巴蜀文化资源,将德育与智育相互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多元性。巴蜀地区面积辽阔,民族众多,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提供了大量的素材。除此之外,巴蜀地区的地域差异性决定了文化多元性,教师可以结合地区文化特色,多元化地挖掘课程资源,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提升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第三,差异性。巴蜀地区内部地域文化存在诸多差异,各个地区的师生对巴蜀文化的认知程度也存在差异,如铜梁文化遗址、巫山人、钓鱼城、重庆开埠等。教师应该把握巴蜀文化的具体特点,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较为适宜的教学资源,丰富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第四,间接性。巴蜀文化范围广泛,诸多生态资源无法直接运用于教学中,教师应该去伪存精,开发乡土文化资源。
二、巴蜀文化与课程教学结合的具体对策
1.創新教学理念,发挥教材作用
(1)因地制宜,发挥教材优势。在利用巴蜀文化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巴蜀文化课程资源为基础,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以人教版《文化生活》为核心,还原思想政治教材的艺术性,彻底改变传统刻板的印象。与地域课程、校本课程相比,《文化生活》的系统性、全面性突出,教材内容层层递进,有利于学生全面地了解社会文化生活,帮助学生理解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深挖巴蜀文化资源,最终实现思想政治学科的基本教学目的。
(2)敢于质疑,完善教材内容。传统教育理念下,教材是“神圣不可违背”的,这直接导致了课程资源短缺、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等问题。新教材要求还原教材的工具性特征,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教材内容存在诸多缺陷,限制了教师的发挥空间。所以,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不断开发地域文化,结合学校地域特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大力开发地域文化资源,不断完善教材内容。
2.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发信息化资源
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这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落脚点。一方面,学生个体是独立的,差异性显著,教学过程中,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所形成的碰撞,能够保证课程活动的多元化。另一方面,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无穷的。传统的“一言堂”极大地压制了学生思维。《文化生活》中有大量的“活动探究”和“活动建议”,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角度着手,有的放矢,提升思想政治课堂的实效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样使信息化资源进入到课堂实践中。计算机、多媒体以及其他教学手段能够丰富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资源,生动地再现文化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来了解巴蜀文化。除此之外,互联网上的巴蜀文化资源同样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教师可以以此为依托,提高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质量,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使巴蜀文化资源能够真正进入课堂,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魏雪.传统文化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2]晏燕.思想政治《文化生活》教材分析[J].现代商业,2009(7).
[3]李毅.关于《文化生活》的哲学思考——以“文化与生活”为例[J].思想政治教学,2013(5).
关键词:巴蜀文化;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对策
《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本课程应该立足于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成长需求,将课程理论观点与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相互联系”。对此,文化生活课程教学应该立足于现实生活,回归现实生活,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效性。在基础课程改革逐渐深入的大背景下,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利用巴蜀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强烈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巴蜀文化的概念
从历史学角度来看,巴蜀文化概念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定义。狭义上的巴蜀文化主要是指古代巴、蜀两族先民创造的物质文化,主要分布于四川地区,大致从商朝后期延续到战国晚期。广义上的巴蜀文化则包括今四川、重庆以及附近地域在内,以巴文化、蜀文化为主体的,包括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从古至今的文化汇总。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广义的巴蜀文化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故采用之。巴蜀文化所包含的课程资源非常广泛,但并不是所有的巴蜀文化都可以运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探究巴蜀文化的特征,师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从容面对多元化的巴蜀文化。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巴蜀文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出以下方面:第一,德智双重性。这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属性,也是“文化生活”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师在利用巴蜀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应该把握这一特点,深入挖掘巴蜀文化资源,将德育与智育相互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多元性。巴蜀地区面积辽阔,民族众多,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提供了大量的素材。除此之外,巴蜀地区的地域差异性决定了文化多元性,教师可以结合地区文化特色,多元化地挖掘课程资源,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提升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第三,差异性。巴蜀地区内部地域文化存在诸多差异,各个地区的师生对巴蜀文化的认知程度也存在差异,如铜梁文化遗址、巫山人、钓鱼城、重庆开埠等。教师应该把握巴蜀文化的具体特点,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较为适宜的教学资源,丰富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第四,间接性。巴蜀文化范围广泛,诸多生态资源无法直接运用于教学中,教师应该去伪存精,开发乡土文化资源。
二、巴蜀文化与课程教学结合的具体对策
1.創新教学理念,发挥教材作用
(1)因地制宜,发挥教材优势。在利用巴蜀文化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巴蜀文化课程资源为基础,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以人教版《文化生活》为核心,还原思想政治教材的艺术性,彻底改变传统刻板的印象。与地域课程、校本课程相比,《文化生活》的系统性、全面性突出,教材内容层层递进,有利于学生全面地了解社会文化生活,帮助学生理解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深挖巴蜀文化资源,最终实现思想政治学科的基本教学目的。
(2)敢于质疑,完善教材内容。传统教育理念下,教材是“神圣不可违背”的,这直接导致了课程资源短缺、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等问题。新教材要求还原教材的工具性特征,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教材内容存在诸多缺陷,限制了教师的发挥空间。所以,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不断开发地域文化,结合学校地域特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大力开发地域文化资源,不断完善教材内容。
2.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发信息化资源
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这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落脚点。一方面,学生个体是独立的,差异性显著,教学过程中,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所形成的碰撞,能够保证课程活动的多元化。另一方面,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无穷的。传统的“一言堂”极大地压制了学生思维。《文化生活》中有大量的“活动探究”和“活动建议”,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角度着手,有的放矢,提升思想政治课堂的实效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样使信息化资源进入到课堂实践中。计算机、多媒体以及其他教学手段能够丰富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资源,生动地再现文化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来了解巴蜀文化。除此之外,互联网上的巴蜀文化资源同样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教师可以以此为依托,提高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质量,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使巴蜀文化资源能够真正进入课堂,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魏雪.传统文化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2]晏燕.思想政治《文化生活》教材分析[J].现代商业,2009(7).
[3]李毅.关于《文化生活》的哲学思考——以“文化与生活”为例[J].思想政治教学,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