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姊妹节是贵州清水江流域苗族的民间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十七日举行,是姊妹、亲朋、青年男女聚会的美好日子。这是最古老的节日,嫁出去的女子回到娘家聚会,唱着古老而忧伤的姊妹歌……这也是最年轻的节日,青年男女欢聚一堂,自由选择心中的爱侣……
姊妹节又称“姊妹饭节”,是指贵州省台江县、施秉县以及剑河县部分地区的苗族人民在每年春季由妇女们主持的吃姊妹饭的节日。具体时间又因地而异。最为典型、最为壮观的要数清水江畔台江县施洞地区的姊妹节。节日以青年女子为中心,邀约情人们相聚同吃姊妹饭、跳踩鼓舞、游方对歌、互赠信物、订立婚约,真实地展现了人类社会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变迁过程中男女情爱的生活景象。活动期间,古老悠久的苗族服饰艺术,剽悍惊心的舞龙、斗牛活动,宁静温馨的农家田间生活,与追求返璞归真的现代旅游活动交织互动,被誉为“藏在花蕊里的节日”和“最古老的东方情人节”,正成为大西南现代旅游经济中一道亮丽风景。
苗族姊妹节的范围较广,几百个村寨十几万苗族人在礼仪习俗方面大同小异,究其来由的传说也各不相同。
历史上,苗族曾居住在遥远的东方,后来由于人口增多、生活困难和灾荒战乱,被迫不断往西方迁徙,而每逢到一个地方居住一段时间,就有一部分姊妹要嫁出去,再次迁徙嫁出去的姊妹就回不了家了。相见时难别亦难,于是她们决定在春暖花开的时节里,到田里捉来鱼虾,相邀已嫁出去的姊妹们回来和未嫁姊妹们相聚一起,吃一餐姊妹饭,互诉衷肠,然后依依惜别,这样相习成了一年一度的姊妹节,俗语云:“吃了一餐姊妹饭,了却一年相思情。”
当然,传说都源于生活的点滴。相传,台江县的革一地区有一个苗族大寨,寨子里的男子们每年都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打猎,很久都不回来。寨子里还有众多的老人、孩子和70个如花似玉的姊妹。姊妹们上山摘果、下田劳作,在家的时候,她们还纺纱、织布、织锦、挑花、刺锈,她们织出来的布,箱子都装不完;她们织出来的彩锦,比天上的彩霞还美;她们绣出来的花,蜜蜂、蝴蝶都飞来驻留。可是,姊妹们总觉得还缺少什么,心里总是畅快不起来。于是,姊妹们相邀去开田,她们选择了一个水源丰富的地方,把心思转移到开荒造田方面,开啊,开啊,开出了一块好大的田,从这边田胜望不到那边田胜。春天,她们在田里播下糯米种子。秋天,她们打下的糯谷装满了一仓又一仓,酿出了一缸又一缸的糯米酒。吃、喝、穿、戴都有了,可姊妹们总还觉得缺少什么,很少有欢声笑语。老人们看出了姊妹们的心思,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建议她们把吃不完的糯米和喝不完的糯米酒保存起来,待来年春暖花开的时候,用精米制成糯米饭,再到田里捉来鱼虾,设宴招呼远方的青年男子前来吃姊妹饭,喝酒跳舞,交谊择偶。第二年,通过这种形式,有部分姊妹选上了如意情侣,高高兴兴地嫁出去了。以后,吃姊妹饭便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节日。
也有人说,姊妹节的传说主要来自长达500多行的《姊妹节歌》。相传,曾有一对青年,男的叫金丹,女的叫阿姣,他们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长大后,彼此产生了爱情,金丹一定要娶阿姣,阿姣也非嫁金丹不可。但是,阿姣的父母要让她嫁回舅舅家(旧时苗家习俗称“还娘头”)。他们依然偷偷约会。因怕父母和寨老发现,他们相约在野外谈情说爱。每次,阿姣都用竹篮偷偷地藏着饭带去给金丹吃。年复一年,经过一番磨难和顽强不屈的抗争,他们终于结成了夫妻。于是,便有了吃姊妹饭的习俗。
后来,不知过了多少年,传说台江县施洞地区有800个姑娘因找不到男朋友而嫁不出去,三丙大塘地区有800个青年男子也因找不到媳妇而单身。老年人们想起了吃姊妹饭的典故,便让姑娘们用阿姣、金丹的办法,把三丙大塘的800个青年男子邀请来吃姊妹饭。这样,人人都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一双双、一对对结成了眷属。从此以后,吃姊妹饭就演变成为以青年男女间挑选情侣为主要内容的节日活动。
施洞地区吃姊妹饭的活动十分热闹,每当节日临近的时候,远近的苗族村寨都忙碌起来,准备迎接这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
农历三月十三日,各村寨的苗族姑娘们都上山去采撷染糯米饭的黑树叶和黄花。十四日前晌,姑娘们都下田里去捕鱼捞虾;后晌,姑娘们每人拿来一大碗彩色糯米饭、两个鸭蛋(炒虾子用的)和一些钱(多少不拘)用来买鸭。为什么只要鸭和鸭蛋,而不用鸡和鸡蛋?因为鸭能过河,象征能到彼岸与情人成双。这一切准备齐全后,年龄相近的姑娘们都分别集中到一户人家里(最好是没有男孩子或男孩子很小的人家,以便于接待外地来的男青年),夜里就在那儿与外地来的男子们共吃姊妹饭。饭后,大家相约到村中的广场或巷闾去唱歌谈情,通宵达旦。
农历三月十五至十七日是节日的正式活动时间,也是活动的高潮时期。白天,姑娘们都身穿漂亮的衣裙,佩戴着华丽的银饰,到郎西(地名,汉译杨家坪)去观看斗牛、斗雀,同与自己一道吃姊妹饭的男子们跳芦笙舞和木鼓舞;夜里,与十四日夜那样,男女相聚在村中广场或巷闾唱歌谈情。这时,姑娘们用竹篮盛着彩色糯米饭团和鱼、肉、鸭蛋等礼物,赠送给两天来陪伴她们的男子。到来年姊妹节时,这些青年男子集体筹钱买来礼物(绣花丝线、绸缎等),装在姑娘们去年赠送礼物的竹篮里,回赠给姑娘们(叫还竹篮)。经过多次的你来我往,使相互间的了解加深,进而产生爱慕之情,最终结为伉俪。
如今,姊妹节前几天,姊妹们就到山野里采来南烛木叶、姊巅、蜜蒙花等各色花草,分别用冷水浸渍和水煮的方法,制成黑、红、黄、绿各种花草汁液,然后用这些汁液分别浸泡糯米。一两天后,这些汁液完全渗透进糯米中,取出分别过滤,再用清水冲洗表面多余的彩色汁液,然后将各色糯米调匀,上甑蒸熟,就成了晶亮、芳香的五彩姊妹饭。这种用各种野花、野草汁取色制作的姊妹饭不但色彩缤纷、芳香可口,而且久放不坏,还具有明目健身、滋补强身的功效,是节日期间与亲朋好友共享与相赠的佳品。
姊妹节又称“姊妹饭节”,是指贵州省台江县、施秉县以及剑河县部分地区的苗族人民在每年春季由妇女们主持的吃姊妹饭的节日。具体时间又因地而异。最为典型、最为壮观的要数清水江畔台江县施洞地区的姊妹节。节日以青年女子为中心,邀约情人们相聚同吃姊妹饭、跳踩鼓舞、游方对歌、互赠信物、订立婚约,真实地展现了人类社会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变迁过程中男女情爱的生活景象。活动期间,古老悠久的苗族服饰艺术,剽悍惊心的舞龙、斗牛活动,宁静温馨的农家田间生活,与追求返璞归真的现代旅游活动交织互动,被誉为“藏在花蕊里的节日”和“最古老的东方情人节”,正成为大西南现代旅游经济中一道亮丽风景。
苗族姊妹节的范围较广,几百个村寨十几万苗族人在礼仪习俗方面大同小异,究其来由的传说也各不相同。
历史上,苗族曾居住在遥远的东方,后来由于人口增多、生活困难和灾荒战乱,被迫不断往西方迁徙,而每逢到一个地方居住一段时间,就有一部分姊妹要嫁出去,再次迁徙嫁出去的姊妹就回不了家了。相见时难别亦难,于是她们决定在春暖花开的时节里,到田里捉来鱼虾,相邀已嫁出去的姊妹们回来和未嫁姊妹们相聚一起,吃一餐姊妹饭,互诉衷肠,然后依依惜别,这样相习成了一年一度的姊妹节,俗语云:“吃了一餐姊妹饭,了却一年相思情。”
当然,传说都源于生活的点滴。相传,台江县的革一地区有一个苗族大寨,寨子里的男子们每年都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打猎,很久都不回来。寨子里还有众多的老人、孩子和70个如花似玉的姊妹。姊妹们上山摘果、下田劳作,在家的时候,她们还纺纱、织布、织锦、挑花、刺锈,她们织出来的布,箱子都装不完;她们织出来的彩锦,比天上的彩霞还美;她们绣出来的花,蜜蜂、蝴蝶都飞来驻留。可是,姊妹们总觉得还缺少什么,心里总是畅快不起来。于是,姊妹们相邀去开田,她们选择了一个水源丰富的地方,把心思转移到开荒造田方面,开啊,开啊,开出了一块好大的田,从这边田胜望不到那边田胜。春天,她们在田里播下糯米种子。秋天,她们打下的糯谷装满了一仓又一仓,酿出了一缸又一缸的糯米酒。吃、喝、穿、戴都有了,可姊妹们总还觉得缺少什么,很少有欢声笑语。老人们看出了姊妹们的心思,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建议她们把吃不完的糯米和喝不完的糯米酒保存起来,待来年春暖花开的时候,用精米制成糯米饭,再到田里捉来鱼虾,设宴招呼远方的青年男子前来吃姊妹饭,喝酒跳舞,交谊择偶。第二年,通过这种形式,有部分姊妹选上了如意情侣,高高兴兴地嫁出去了。以后,吃姊妹饭便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节日。
也有人说,姊妹节的传说主要来自长达500多行的《姊妹节歌》。相传,曾有一对青年,男的叫金丹,女的叫阿姣,他们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长大后,彼此产生了爱情,金丹一定要娶阿姣,阿姣也非嫁金丹不可。但是,阿姣的父母要让她嫁回舅舅家(旧时苗家习俗称“还娘头”)。他们依然偷偷约会。因怕父母和寨老发现,他们相约在野外谈情说爱。每次,阿姣都用竹篮偷偷地藏着饭带去给金丹吃。年复一年,经过一番磨难和顽强不屈的抗争,他们终于结成了夫妻。于是,便有了吃姊妹饭的习俗。
后来,不知过了多少年,传说台江县施洞地区有800个姑娘因找不到男朋友而嫁不出去,三丙大塘地区有800个青年男子也因找不到媳妇而单身。老年人们想起了吃姊妹饭的典故,便让姑娘们用阿姣、金丹的办法,把三丙大塘的800个青年男子邀请来吃姊妹饭。这样,人人都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一双双、一对对结成了眷属。从此以后,吃姊妹饭就演变成为以青年男女间挑选情侣为主要内容的节日活动。
施洞地区吃姊妹饭的活动十分热闹,每当节日临近的时候,远近的苗族村寨都忙碌起来,准备迎接这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
农历三月十三日,各村寨的苗族姑娘们都上山去采撷染糯米饭的黑树叶和黄花。十四日前晌,姑娘们都下田里去捕鱼捞虾;后晌,姑娘们每人拿来一大碗彩色糯米饭、两个鸭蛋(炒虾子用的)和一些钱(多少不拘)用来买鸭。为什么只要鸭和鸭蛋,而不用鸡和鸡蛋?因为鸭能过河,象征能到彼岸与情人成双。这一切准备齐全后,年龄相近的姑娘们都分别集中到一户人家里(最好是没有男孩子或男孩子很小的人家,以便于接待外地来的男青年),夜里就在那儿与外地来的男子们共吃姊妹饭。饭后,大家相约到村中的广场或巷闾去唱歌谈情,通宵达旦。
农历三月十五至十七日是节日的正式活动时间,也是活动的高潮时期。白天,姑娘们都身穿漂亮的衣裙,佩戴着华丽的银饰,到郎西(地名,汉译杨家坪)去观看斗牛、斗雀,同与自己一道吃姊妹饭的男子们跳芦笙舞和木鼓舞;夜里,与十四日夜那样,男女相聚在村中广场或巷闾唱歌谈情。这时,姑娘们用竹篮盛着彩色糯米饭团和鱼、肉、鸭蛋等礼物,赠送给两天来陪伴她们的男子。到来年姊妹节时,这些青年男子集体筹钱买来礼物(绣花丝线、绸缎等),装在姑娘们去年赠送礼物的竹篮里,回赠给姑娘们(叫还竹篮)。经过多次的你来我往,使相互间的了解加深,进而产生爱慕之情,最终结为伉俪。
如今,姊妹节前几天,姊妹们就到山野里采来南烛木叶、姊巅、蜜蒙花等各色花草,分别用冷水浸渍和水煮的方法,制成黑、红、黄、绿各种花草汁液,然后用这些汁液分别浸泡糯米。一两天后,这些汁液完全渗透进糯米中,取出分别过滤,再用清水冲洗表面多余的彩色汁液,然后将各色糯米调匀,上甑蒸熟,就成了晶亮、芳香的五彩姊妹饭。这种用各种野花、野草汁取色制作的姊妹饭不但色彩缤纷、芳香可口,而且久放不坏,还具有明目健身、滋补强身的功效,是节日期间与亲朋好友共享与相赠的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