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析复合小梁切除术对青光眼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3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青光眼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给予对照组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而观察组则运用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随访三个月,观察组患者的眼压为(15.11±3.54)mmHg;而对照组患者的眼压为(18.03±5.43)mmHg,并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滤过泡发生率较低,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运用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不仅可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还能有效控制眼压,确保治疗效果,从而有效改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
【关键词】青光眼、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295-02
青光眼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指的是眼内压持续或间断升高的一种眼病,持续升高的眼压会损害视功能和眼球各组织部分,在临床上表现为头痛、视力减退、结膜充血以及眼球坚硬如石等症状[1],患者发病后,如果治疗不及时,往往容易出现诸多并发症,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导致患者失明,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临床上在治疗青光眼时,比较常用的方法是外科手术,尤其是小梁切除术,但是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效果也不尽相同。因此,本文重点探讨了复合小梁切除术对青光眼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2012年3月-2013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中15例为男性,10例为女性,年龄42~64岁,平均年龄为(53.9±6.8)岁,其中16例为原发闭角型青光眼,9例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观察组中16例为男性,9例为女性,年龄43~62岁,平均年龄为(52.8±6.2)岁,其中15例为原发闭角型青光眼,10例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两组患者在病情、性别以及年龄等基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运用0.75%布比卡因和2%利多卡因对所有患者进行球周麻痹,临床上主要给予对照组传统小梁切除術治疗,而观察组则运用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具体操作如下:选择患者角膜上缘约1mm透明角膜板层处,将悬吊线缝入其中,并向下对眼球进行牵引。将上穹窿作为基底置结膜瓣(运用灼烧止血法对巩膜内出血进行止血处理)。巩膜瓣厚度约为3mm×4mm,前缘约致角膜缘内0.5mm,术后将放置于结膜与巩膜瓣之间的丝裂霉素C棉片取走,运用50~100ml缓冲液对角膜瓣进行充分冲洗。于角膜缘穿刺将销量组织切除,并给予虹膜周切术。运用缝线对切口进行缝合,经切口将缓冲液注入前房,并对前房深度和滤过泡的形态进行密切观察。手术后,将2mg地塞米松和2万U庆大霉素注入手术部位,并在表层涂抹典必舒,完成后,包扎术侧。
1.3观察指标
术后随访3个月,对两组患者的眼压、滤过泡发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密切关注,并认真做好记录。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眼压控制情况对比
术后随访三个月,观察组患者的眼压为(15.11±3.54)mmHg;而对照组患者的眼压为(18.03±5.43)mmHg,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1所示。
2.2两组患者的滤过泡和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术后早期,两组对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弥散、隆起明显;术后3个月,观察组2例患者出现非功能性滤过泡,发生率为8%,并且观察组1例前房,并发症发生率为4%;而对照组5例患者出现非功能性滤过泡,发生率为20%,而对照组3例前房,1例脉络膜脱离,并发症发生率为15%,组间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青光眼患者的人数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不仅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在一定程度上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上在治疗青光眼时,小梁切除术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但是传统方法术后后形成的瘢痕,经常容易时滤过口狭窄或堵塞,从而导致前房等并发症[2],不利于患者康复。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将传统切除术作为基础,与丝裂霉素C和巩膜瓣缝线拆线运用相结合,丝裂霉素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抗代谢药物,可以抑制纤维细胞的形成,避免术后形成滤过泡瘢痕,使术后球结膜瓣下功能滤过泡的形成得到有效改善。手术中运用丝裂霉素C时,应该注意冲洗,有助于保护结膜瓣和角膜边缘[3]。此外,在手术的过程中,对巩膜瓣缝线的运用进行调整,可以使青光眼手术的成功率得到有效提高。复合切除术运用活结的形式对巩膜进行缝合,可以将缝合线拆除,使外引流量明显增大,在正常范围内控制眼压。如果术后滤过泡的形成较差,可将1~2根缝线拆除,使术后滤过不足得到改善,从而确保治疗效果[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眼压控制好、并发症发生率低,治疗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临床上运用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不仅可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还能有效控制眼压,确保治疗效果,从而有效改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推广和运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黄燕然.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J]. 当代医学,2013,21(9):82-83.
[2]黄信.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研究[J]. 中国医药导报,2012,12(4):28-29.
[3]黄宝玲,王全志,陈瑞合,赵向阳,张桂. 复合式与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对比观察[J]. 眼科新进展,2011,23(9):875-877.
[4]任艳竹.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患者临床研究[J]. 中国实用医药,2014,29(8):88-89.
【关键词】青光眼、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295-02
青光眼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指的是眼内压持续或间断升高的一种眼病,持续升高的眼压会损害视功能和眼球各组织部分,在临床上表现为头痛、视力减退、结膜充血以及眼球坚硬如石等症状[1],患者发病后,如果治疗不及时,往往容易出现诸多并发症,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导致患者失明,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临床上在治疗青光眼时,比较常用的方法是外科手术,尤其是小梁切除术,但是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效果也不尽相同。因此,本文重点探讨了复合小梁切除术对青光眼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2012年3月-2013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中15例为男性,10例为女性,年龄42~64岁,平均年龄为(53.9±6.8)岁,其中16例为原发闭角型青光眼,9例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观察组中16例为男性,9例为女性,年龄43~62岁,平均年龄为(52.8±6.2)岁,其中15例为原发闭角型青光眼,10例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两组患者在病情、性别以及年龄等基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运用0.75%布比卡因和2%利多卡因对所有患者进行球周麻痹,临床上主要给予对照组传统小梁切除術治疗,而观察组则运用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具体操作如下:选择患者角膜上缘约1mm透明角膜板层处,将悬吊线缝入其中,并向下对眼球进行牵引。将上穹窿作为基底置结膜瓣(运用灼烧止血法对巩膜内出血进行止血处理)。巩膜瓣厚度约为3mm×4mm,前缘约致角膜缘内0.5mm,术后将放置于结膜与巩膜瓣之间的丝裂霉素C棉片取走,运用50~100ml缓冲液对角膜瓣进行充分冲洗。于角膜缘穿刺将销量组织切除,并给予虹膜周切术。运用缝线对切口进行缝合,经切口将缓冲液注入前房,并对前房深度和滤过泡的形态进行密切观察。手术后,将2mg地塞米松和2万U庆大霉素注入手术部位,并在表层涂抹典必舒,完成后,包扎术侧。
1.3观察指标
术后随访3个月,对两组患者的眼压、滤过泡发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密切关注,并认真做好记录。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眼压控制情况对比
术后随访三个月,观察组患者的眼压为(15.11±3.54)mmHg;而对照组患者的眼压为(18.03±5.43)mmHg,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1所示。
2.2两组患者的滤过泡和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术后早期,两组对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弥散、隆起明显;术后3个月,观察组2例患者出现非功能性滤过泡,发生率为8%,并且观察组1例前房,并发症发生率为4%;而对照组5例患者出现非功能性滤过泡,发生率为20%,而对照组3例前房,1例脉络膜脱离,并发症发生率为15%,组间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青光眼患者的人数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不仅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在一定程度上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上在治疗青光眼时,小梁切除术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但是传统方法术后后形成的瘢痕,经常容易时滤过口狭窄或堵塞,从而导致前房等并发症[2],不利于患者康复。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将传统切除术作为基础,与丝裂霉素C和巩膜瓣缝线拆线运用相结合,丝裂霉素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抗代谢药物,可以抑制纤维细胞的形成,避免术后形成滤过泡瘢痕,使术后球结膜瓣下功能滤过泡的形成得到有效改善。手术中运用丝裂霉素C时,应该注意冲洗,有助于保护结膜瓣和角膜边缘[3]。此外,在手术的过程中,对巩膜瓣缝线的运用进行调整,可以使青光眼手术的成功率得到有效提高。复合切除术运用活结的形式对巩膜进行缝合,可以将缝合线拆除,使外引流量明显增大,在正常范围内控制眼压。如果术后滤过泡的形成较差,可将1~2根缝线拆除,使术后滤过不足得到改善,从而确保治疗效果[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眼压控制好、并发症发生率低,治疗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临床上运用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不仅可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还能有效控制眼压,确保治疗效果,从而有效改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推广和运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黄燕然.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J]. 当代医学,2013,21(9):82-83.
[2]黄信.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研究[J]. 中国医药导报,2012,12(4):28-29.
[3]黄宝玲,王全志,陈瑞合,赵向阳,张桂. 复合式与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对比观察[J]. 眼科新进展,2011,23(9):875-877.
[4]任艳竹.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患者临床研究[J]. 中国实用医药,2014,29(8):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