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较于必修课的教学,选修课教学应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我们应“用教材教”,让学生“亲力亲为”,做好“启发审美”,真正立足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真正贯彻落实三维目标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高中选修课现状三维目标
选修课的开设是高中课改的一个重大举措。这一举措提高了新课程的选择性和多样化,打破了必修课一统天下的僵局。对于选修课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教学存在一定差别”,选修课教学应“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也就是说,较于必修课强调夯实基础,选修课更强调拓展提高和多样选择。
新课程改革已经几年了,而在某些地方,依旧是台上“目中无人”“口若悬河”“唾沫横飞”,台下“目光呆滞”“表情麻木”“昏昏欲睡”。本应民主、平等的氛围被破坏得荡然无存,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了有名无实,新课改三维目标的落实只是一纸空文。那么,我们的选修课教学“三维目标”,又应如何定位呢?
选修课从不同层面诠释了“语文”的博大精深,最主要的目标是激发兴趣,提高素养。正像选修课教材开篇“致同学们”中所说的:“对于雄心满怀的同学来说,这些选修课程力求能促进你们各自特长和个性的形成,适应你们兴趣和潜能的展现。”选修课将极大地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使他们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都得到提高。
那么作为教师,我们该如何更好地实现选修课上的“三维目标”呢?
一、“用教材教”,达成“知识和能力”目标
在选修课的教学中,教师不必拘泥于选修教材的编排体系,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合理剪裁,大胆取舍,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灵活处理教材,未必一定要教完、要学完。
新课程标准认为教材只是一个平台,一个材料,教材的取舍权在师生手里。为此,有些重点篇目可以教师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有些课文就可以完全让学生自学。只要学生对感兴趣的、重点的内容有收获就行。
在具体的选修课操作中,拓展性的目标会各有侧重.如“诗歌与散文”系列,教学生学会用历史眼光感受诗文情感,再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诗文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意识和能力,是选修课教学的重要导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使他们敢于问,善于问,有宽广的文化视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些就正如课标总目标所指出的:“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二、“亲力亲为”,达成“过程和方法”目标
选修课程有多个选修系列,每个系列都呈现出了不同的性质。但是不论是何种过程、何种方法,都需要学生的“亲力亲为”,让学生成为选修课的主导者。
选修课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在追求灵活多变的同时,每次研习不求面面俱到,否则无法真正进行研习。每次研习都要确立重点、对象,面对不同的教材、学生、目标要求应体现出不同的教法。如在《先秦诸子论著选读》中的《论语》研习中,组织学生进行合作研讨:作为思想家的孔子,他的核心思想“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作为教育家的孔子,他的教育理想是什么?作为社会人的孔子,他的人生观是什么?教师在选修教学中应自觉成为学生研修的好导师、好帮手、好伙伴。
三、“启发审美”,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很难在试卷中体现出来,也不能以分数评定标准,因此也成了许多教师忽略的一块。但这一目标却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每个学生首先是作为一个“人”活在社会中,教师不能仅仅教给他如何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这一目标在必修课上都很少有老师能够达成,那在选修课上该如何具体落实呢?老师在选修课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文本中的思想因素,启发学生,让他们有审美的意识和情感,进而还要联系我们身边的社会,形成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诗词类的模块,就可让学生感受作品的语言美和人文美,了解一个诗人的风格,一个时代的风貌;小说类的就是多读,感受人类文化的博大精深;探究类的课程,通过质疑问难、探查讨论、深入思考,在展示、交流、辩论中,开阔文化视野,改善思维品质。
尽管在中学开设选修课并非易事,尽管目前中学选修课现状与前景并不令人乐观。但是我们相信,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过程中,中学选修课教学一定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在其自身发展中,在所有一线教师和教育学家的努力下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巢宗祺、雷实、陆志平.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2004.
[2]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室.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语文[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2).
作者简介:李丹,江西省龙南中学,邮编:341700
【关键词】高中选修课现状三维目标
选修课的开设是高中课改的一个重大举措。这一举措提高了新课程的选择性和多样化,打破了必修课一统天下的僵局。对于选修课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教学存在一定差别”,选修课教学应“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也就是说,较于必修课强调夯实基础,选修课更强调拓展提高和多样选择。
新课程改革已经几年了,而在某些地方,依旧是台上“目中无人”“口若悬河”“唾沫横飞”,台下“目光呆滞”“表情麻木”“昏昏欲睡”。本应民主、平等的氛围被破坏得荡然无存,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了有名无实,新课改三维目标的落实只是一纸空文。那么,我们的选修课教学“三维目标”,又应如何定位呢?
选修课从不同层面诠释了“语文”的博大精深,最主要的目标是激发兴趣,提高素养。正像选修课教材开篇“致同学们”中所说的:“对于雄心满怀的同学来说,这些选修课程力求能促进你们各自特长和个性的形成,适应你们兴趣和潜能的展现。”选修课将极大地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使他们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都得到提高。
那么作为教师,我们该如何更好地实现选修课上的“三维目标”呢?
一、“用教材教”,达成“知识和能力”目标
在选修课的教学中,教师不必拘泥于选修教材的编排体系,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合理剪裁,大胆取舍,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灵活处理教材,未必一定要教完、要学完。
新课程标准认为教材只是一个平台,一个材料,教材的取舍权在师生手里。为此,有些重点篇目可以教师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有些课文就可以完全让学生自学。只要学生对感兴趣的、重点的内容有收获就行。
在具体的选修课操作中,拓展性的目标会各有侧重.如“诗歌与散文”系列,教学生学会用历史眼光感受诗文情感,再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诗文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意识和能力,是选修课教学的重要导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使他们敢于问,善于问,有宽广的文化视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些就正如课标总目标所指出的:“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二、“亲力亲为”,达成“过程和方法”目标
选修课程有多个选修系列,每个系列都呈现出了不同的性质。但是不论是何种过程、何种方法,都需要学生的“亲力亲为”,让学生成为选修课的主导者。
选修课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在追求灵活多变的同时,每次研习不求面面俱到,否则无法真正进行研习。每次研习都要确立重点、对象,面对不同的教材、学生、目标要求应体现出不同的教法。如在《先秦诸子论著选读》中的《论语》研习中,组织学生进行合作研讨:作为思想家的孔子,他的核心思想“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作为教育家的孔子,他的教育理想是什么?作为社会人的孔子,他的人生观是什么?教师在选修教学中应自觉成为学生研修的好导师、好帮手、好伙伴。
三、“启发审美”,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很难在试卷中体现出来,也不能以分数评定标准,因此也成了许多教师忽略的一块。但这一目标却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每个学生首先是作为一个“人”活在社会中,教师不能仅仅教给他如何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这一目标在必修课上都很少有老师能够达成,那在选修课上该如何具体落实呢?老师在选修课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文本中的思想因素,启发学生,让他们有审美的意识和情感,进而还要联系我们身边的社会,形成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诗词类的模块,就可让学生感受作品的语言美和人文美,了解一个诗人的风格,一个时代的风貌;小说类的就是多读,感受人类文化的博大精深;探究类的课程,通过质疑问难、探查讨论、深入思考,在展示、交流、辩论中,开阔文化视野,改善思维品质。
尽管在中学开设选修课并非易事,尽管目前中学选修课现状与前景并不令人乐观。但是我们相信,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过程中,中学选修课教学一定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在其自身发展中,在所有一线教师和教育学家的努力下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巢宗祺、雷实、陆志平.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2004.
[2]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室.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语文[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2).
作者简介:李丹,江西省龙南中学,邮编:34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