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36800安徽亳州市人民医院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症 乙型肝炎病毒
IFNα-2b 糖皮质激素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04.061
资料与方法
2004年9月~2009年9月收治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26例,男14例,女12例,年龄15~56岁,中位年龄36.5岁。入院时所有患者均以血小板减少为首发表现,大多数患者在血小板减少前并没有检测肝炎病毒。入院时血小板计数中位数17(3~65)×10【sup】9【/sup】/L。肝炎病毒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除满足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要求外,还需滿足:①肝炎病毒感染发生于血小板减少前或同时发现;②血小板减少程度与肝病严重程度不匹配。
方法:均应用IFNα-2b 3MU皮下注射,隔日1次,持续≥3个月;同时口服强的松片15mg/日,共3周。并定期检测血小板计数。
疗效判断标准:①完全反应(CR):血小板计数≥100×10【sup】9【/sup】/L;部分反应(PR):血小板计数(50~100)×10【sup】9【/sup】/L,或较前增加30×10【sup】9【/sup】/L;②次要反应(MR):血小板计数≥30×10【sup】9【/sup】/L,或较前增加20×10【sup】9【/sup】/L;③无效(NR):治疗2个月后血小板计数未改善,需进一步治疗。
结 果
实验室结果:21例骨髓巨核细胞数量增多,5例正常;14例谷丙转氨酶(ALT)和(或)谷草转氨酶(AST)轻中度升高;腹部超声提示所有患者均没有肝硬化或门静脉高压证据;除血小板减少外,所有患者白细胞和血红蛋白均正常;病毒拷贝数9例升高,余患者正常。没有发现其他方面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等疾患。
疗效:26例患者中,CR 14例(53.8%),PR 7例,MR 2例,NR 3例,总有效率88.5%(23/26)。在可随访的12例CR患者中,血小板持续反应中位时间46.5个月,肝功损害程度与疗效没有明显相关性(P>0.05)。
不良反应:大多患者存在流感样症状,如发热、肌肉酸痛等,多较轻微,均可耐受,部分患者给予对症处理。5例患者出现白细胞计数减低,范围在2.3~3.8×10【sup】9【/sup】/L,患者无特殊不适,不影响治疗。
讨 论
近年来研究发现,乙肝病毒(HBV)是泛噬性病毒,病毒侵入骨髓,影响造血干细胞,抑制骨髓巨核细胞浆分裂,造成血小板减少【sup】[1]【/sup】。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首选糖皮质激素。但对于伴肝炎病毒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单纯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疗效多欠佳,中位反应持续时间仅3个月;且增加了肝炎病毒复制的风险【sup】[2]【/sup】。干扰素可以选择性阻断宿主细胞mRNA的传递和蛋白合成,使病毒不能复制,已经成功应用于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病毒性肝炎的药物,近年来亦用于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鉴于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及IFNα广泛的作用机制,笔者采用了IFNα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的治疗策略。CR率及OR率均高于既往报道的单用IFNα或糖皮质激素的数据。治疗后肝炎病毒拷贝均恢复正常且没有观察到IFNα相关的血小板减少不良反应。另外,同时并用小剂量激素也减少了IFNα所致发热、肌肉酸痛等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王彦,王笑蕾.乙型肝炎病毒与血小板减少性症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2):5395-5396.
2 Yang R,Han ZC.Pathogenesis and management of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an update[J].Int J Hematol,2000,71:18-24.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症 乙型肝炎病毒
IFNα-2b 糖皮质激素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04.061
资料与方法
2004年9月~2009年9月收治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26例,男14例,女12例,年龄15~56岁,中位年龄36.5岁。入院时所有患者均以血小板减少为首发表现,大多数患者在血小板减少前并没有检测肝炎病毒。入院时血小板计数中位数17(3~65)×10【sup】9【/sup】/L。肝炎病毒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除满足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要求外,还需滿足:①肝炎病毒感染发生于血小板减少前或同时发现;②血小板减少程度与肝病严重程度不匹配。
方法:均应用IFNα-2b 3MU皮下注射,隔日1次,持续≥3个月;同时口服强的松片15mg/日,共3周。并定期检测血小板计数。
疗效判断标准:①完全反应(CR):血小板计数≥100×10【sup】9【/sup】/L;部分反应(PR):血小板计数(50~100)×10【sup】9【/sup】/L,或较前增加30×10【sup】9【/sup】/L;②次要反应(MR):血小板计数≥30×10【sup】9【/sup】/L,或较前增加20×10【sup】9【/sup】/L;③无效(NR):治疗2个月后血小板计数未改善,需进一步治疗。
结 果
实验室结果:21例骨髓巨核细胞数量增多,5例正常;14例谷丙转氨酶(ALT)和(或)谷草转氨酶(AST)轻中度升高;腹部超声提示所有患者均没有肝硬化或门静脉高压证据;除血小板减少外,所有患者白细胞和血红蛋白均正常;病毒拷贝数9例升高,余患者正常。没有发现其他方面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等疾患。
疗效:26例患者中,CR 14例(53.8%),PR 7例,MR 2例,NR 3例,总有效率88.5%(23/26)。在可随访的12例CR患者中,血小板持续反应中位时间46.5个月,肝功损害程度与疗效没有明显相关性(P>0.05)。
不良反应:大多患者存在流感样症状,如发热、肌肉酸痛等,多较轻微,均可耐受,部分患者给予对症处理。5例患者出现白细胞计数减低,范围在2.3~3.8×10【sup】9【/sup】/L,患者无特殊不适,不影响治疗。
讨 论
近年来研究发现,乙肝病毒(HBV)是泛噬性病毒,病毒侵入骨髓,影响造血干细胞,抑制骨髓巨核细胞浆分裂,造成血小板减少【sup】[1]【/sup】。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首选糖皮质激素。但对于伴肝炎病毒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单纯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疗效多欠佳,中位反应持续时间仅3个月;且增加了肝炎病毒复制的风险【sup】[2]【/sup】。干扰素可以选择性阻断宿主细胞mRNA的传递和蛋白合成,使病毒不能复制,已经成功应用于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病毒性肝炎的药物,近年来亦用于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鉴于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及IFNα广泛的作用机制,笔者采用了IFNα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的治疗策略。CR率及OR率均高于既往报道的单用IFNα或糖皮质激素的数据。治疗后肝炎病毒拷贝均恢复正常且没有观察到IFNα相关的血小板减少不良反应。另外,同时并用小剂量激素也减少了IFNα所致发热、肌肉酸痛等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王彦,王笑蕾.乙型肝炎病毒与血小板减少性症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2):5395-5396.
2 Yang R,Han ZC.Pathogenesis and management of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an update[J].Int J Hematol,2000,71: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