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辩题:学校该不该管学生的发型和衣着?

来源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m1230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方:刘润秋 马昱 曾可心
  反方:潘雯 梁凡 李燕直
  
  【典子的话】
  说到一些中学生的发型和衣着。什么“奇装异服”、“酷”、“另类”等形容词都已过时,如今甚嚣尘上的是有怪色、有奇形、没品牌的衣服,劲舞团里经常可以见到的发型及会让路边老奶奶吓一跳的颜色……
  追求个性没有错,追求美更没有错,发型和衣着,只要适合自己,就是羡的。适合其实是一种自我感觉,比如能展现自己的优点,比如能掩饰自身的不足。中学生如初升朝阳,如初长草木,那种自然的光彩和清新是任何华衣美服都不能比的。这个时候的穿衣打扮,只要不矫饰、不做作,都是美的。我和反方潘雯同学一样,不赞成“满校园的‘军人头’,满校园的‘清汤挂面’”,这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在指导学生的发型和衣着时要切合实际,适度宽容。
  本期辩论,来自河南的正方小辨手刘润秋和反方小辩手潘雯获得本期最佳辩手奖,典子将各送他们一本《佐贺的超级阿嬷》。六位小辩手都将获赠典子亲笔签名的本期样刊!
  
  【辩论材料】
  某中学制作了“中学生发型标准照”贴在校内,作为学生的剪发参考,此举引发了一场“发型风波”。有人认为,学校此举能告诉学生什么是符合自身身份的形象,很赞同。但也有同学认为,头发是自己的,每个人有自己的个性与喜好,学校无权制定统一的发型标准。
  留什么样的发型,穿什么样的衣服,听起来是个人小事,但放在学生特别是中学生身上,便不再是小事了。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形象的“标准”有所放宽,但争论一直没有停息,学生到底该留什么样的发型穿什么样的衣服?学校到底该不该管这些?
  
  正方
  刘润秋
  我赞成学校管学生的发型和衣着,理由如下:
  一、虽说现在是一个张扬个性的时代,但学生也应该有学生的样子。穿奇装异服,留怪异发型,会让人从心理上感觉“你不是个好学生”,同时也会给自己不守规矩的心理暗示。
  二、如果把心思都放在穿着打扮上,不利于我们的学习。不信你去学校里看看,到底是优秀学生穿奇装异服的多,还是不务正业的学生穿奇装异服的多。整天专注于穿着打扮,哪有时间去搞好学习、又哪有心思去学习呢?
  三、穿符合身份的衣服,会时刻提醒自己,自己的身份是学生,、不应该做不符合身份的事情,这样有助于我们健康成长。
  所以我认为学校应该管学生的发型和衣着。
  
  反方
  潘 雯
  学校不应该制定统一的发型标准。
  中学生正是身心飞速发展的时期,喜欢标新立异、张扬个性。学校制定发型标准的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学校形象,可试想,老师和家长们愿意看到满校园的“军人头”,满校园的“清汤挂面”吗?这样死板的发型,与我们这些生活在新世纪充满生机活力的学生,似乎有些不大匹配,“标准”压抑了学生的个性。
  我们的学校也有发型规定:男生的头发要前不过眉、后不压领,鬓角不能过长,不能留“竖起来”的发型:女生不能烫发、染发,头发前面不能用小卡……可是每次检查都不尽如人意,总是有好多人的发型不符合标准。我们班里有一个女生的发色是天生的棕红色,学校检查后勒令其染成“正常的黑色”,这不是学校自己言行不一吗?一方面告诉我们不许染发,另一方面又让人家去染发。那位同学的家长也不同意。染也不是,不染也不是,弄得几方尴尬,我看倒不如取消这一规定恢复我们对自己头发的“主权”,不过分就好。
  正方 马昱
  学校提供发型标准照,作为学生剪发的参考,是很有必要的。
  中学牛正处于人生的起点,犹如柔弱而旺盛的幼苗,很容易长得枝枝蔓蔓,进而影响到自身的正常生长,这就要对其进行修剪,去其蔓枝,护其枝干,使其得以健康成长,学校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也是培育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使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场所,学校理当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指导。
  剪何种发型,本是个人行为,似乎无需他人多言,但中学生因为自身阅历尚浅,人生观还处在形成阶段,不知生活中的发型因人而异,因职业特点而异。各种各样的发型因符合每个人的自身特性或职业特点而光彩照人,但中学生很容易仅被他人的发型所吸引,盲目模仿+不但造成“东施效颦”的结果,还丢掉了自身固有的青春美。这的确需要学校提供适合中学生的发型照供学生参考。
  指导老师:程相锋
  
  反方 梁 凡
  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的特点,因为各有特色,青春才会变得缤纷多彩,因此我不赞成学校制定统一的发型和衣着标准。虽然一所学校有统一的发型和衣着看起来很整齐,但总让人感到缺乏学生应有的青春气息。
  现在,青春的气息正拥抱着我们,但她经不起岁月的风,会散的。学校不仅是一个学习的场所,也是青春的栖居地。学校也正因为学生们千差万别的个性和特点,才变成了永久的春天。所以学校没有权力也不应该在发型和衣着上让中学生失去个性与特点。
  对于学生的发型和着装,学校硬性制定标准,不如给予热心的指导,让学生学会通过衣着发型展示青春风采,学会正确地追求美的生活,而不是让学生在被动的顺从中泯灭个性,失去追求美的热情。
  
  正方 曾可心
  对于学生的发型、衣着,学校提出适当的要求,这是无可质疑的。
  首先,学校是一个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特殊集体。在这里,和传道、授业、解惑同样重要的,就是教会学生如何生活、如何做人,而着装打扮也应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
  其次,中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对于真正的美丑还缺乏足够的鉴别力,若不加以适当的必要的指导,个别学生可能会以丑为美,如有的女生浓妆艳抹,毫无青春气息,打扮得过于成人化:有的男生则专门把头发留得很长,几乎可以扎起来,或是把头发染成彩色的,怎么看都不像个中学生。这不但影响其自身形象,也影响学校的整体形象。
  当然,现代中学生比以往的中学生更讲究个性、更注重自身形象,我们会虚心接受学校有益的建议,但学校也不能管得过严,统得过死,适当把握分寸,会让我们一方面体现出中学生应有的风貌,同时又能张扬个性,展现个人风采。
  指导老师:曾华丽
  
  反方 李燕直
  我认为学校不该管学生的衣着和发型。因为我觉得,“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现在连小学生都注意自己的形象了,我们这些初中生不注意自己的外表可能吗?
  再说,剪头发也要看个人啊,有些人脸长,剪短头发就不好看,而有些人天生就适合剪短头发,留了长头发反而让人感觉很别扭,这些都是因人而异的啊。
  至于学校管学生的衣着,我认为也几乎没什么必要,虽然可以减轻学生的攀比心理,但现在是21世纪了,社会在飞速发展,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不说标新立异吧,但是起码咱也不能拖社会发展的后腿,太墨守成规吧?
  所以我认为,学生的衣着和发型只要不是太过分,学校就别管了吧。
其他文献
中国诗歌史上的大家,他们的才华往往像多棱形的钻石一样面面生辉:除了善于表现重大的题材,还能成功地抒写多种多样的题材:除了驾驭得最为得心应手的体裁,还能驱遣多种形式:除了有鲜明突出的艺术个性,还有不拘一格的风格。小家的作品虽然也有可观,但大都比较单一与单调;大家的作品除有他们自己的“主旋律”之外,同时也呈现出丰富多样而富于变化的特征。南宋词坛的领军人物辛弃疾的作品便是一派大家气象。  辛弃疾(114
期刊
           
期刊
“小兄弟,能不能借你的自行车用用?”  我扭过头一看,是一个40多岁的叔叔。今天周五,我刚走到家门口,就遇到这么一件事。他又重申了一下,说:“小兄弟,我不是坏人,我家就住在附近的韩村,有急事来这儿买点药,正等着用呢,可是自行车忽然没了……”  他手里拎着大包小包的中药,穿一身洗得发白的中山装。我有点犹豫。  妈妈推开门,见我推着车子在和一个陌生人说话,有点吃惊。没等我张口,那位叔叔就把刚才的话重复
期刊
“那片笑声让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儿,在我生命每个角落静静为我开着……她们都老了吧,她们在哪里呀……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耳机里朴树正淡淡地唱着《那些花儿》,平缓的语调听不出感情的波澜。佯装平静听着,内心深处的回忆却一层一层地翻涌上来,  踩着2006年夏季的尾巴,我进入了初一。由于性格外向,就顺理成章地和楠、方、邻走到了一起,四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恨不能立即就“义结金兰”。友情的温度像热带植物一
期刊
很久以前,一个村庄里有一项传统的活动,把两只动物关在一起,让它们决斗。每到这时,所有的人都会围过来观看,有的高喊着加油,有的下赌注猜哪个动物会是赢家。通常决斗的两只动物旗鼓相当,比如狮子对阵老虎,狼则和狗对决。但是这一天,活动的组织者弄错了,竞把一只小老鼠和一只狮子放在了一起。  人们看到这对组合,笑得合不拢嘴,但是没人阻止这场决斗。因为按照规则,两只动物一旦关在一起,是不准将它们分开的,除非有一
期刊
夕阳西下,村头绿树环绕的打谷场上,大婶大娘们早早吃了晚饭,聚在这里,随着旋律优美、节奏明快的音乐,热情洋溢地跳着街舞。她们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动作整齐优美,一旁观看的老少爷们儿连连拍手叫好。那充满活力的领舞者,就是村里的王大妈。  王大妈可是村里的一位“先锋人物”,她对新鲜事物的接受速度一点儿也不亚于年轻人,年过半百,竟然学会了上网聊天、浏览新闻、查找资料……村里男女老少说起来都觉得不可思议。不过
期刊
香河县古称淑阳,是京东八县之一,国家足球训练基地和“第一城”是香河县新建的两大人文景观。仿照紫禁城建造的“第一城”尤其壮美,很多剧组都来此取景。  而我更喜欢流经县内的那两条河,其中一条是发源于北京密云水库上游的潮白河,但它跟我要“远”一些:另一条河——北运河,从我刚记事起,就常常听父亲提到它,因为我的老家在北运河边上的一个小村子里——红庙,真正与北运河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却是在去年暑假,我们一家三日
期刊
我的妈妈是位中学语文教师,她经常给我讲古往今来发生在沁阳的故事。妈妈告诉我,我们这里夏为冀州覃怀,隋为河内,宋为怀州……因其位于沁河北岸,民国时改称沁阳。  沁阳北依巍巍太行,南临滔滔黄河,土地肥沃,风调雨顺,传说早在神农氏的时代就有人类居住。这里,我喜欢的地方有很多,然而最让我心仪的,还是神农山。  传说在上古的时候,神农氏就在这里尝百草、辨五谷,发展了祖国的农业和医术。如今,当你来到闻名遐迩的
期刊
这车厢仿佛沙丁鱼罐,里面的人紧紧的挤得身体都扁了。可是沙丁鱼的骨头,深藏在自己身里,这些乘客的肘骨膝骨都向旁人的身体里硬嵌、罐装的沙丁鱼条条挺直,这些乘客都蜷曲波折,腰跟腿弯成几何学上有名目的角度,  (钱锺书《围城》)  钱锺书作品中的妙喻可谓俯拾即是。不过他老先生的高明之处不光在于比喻用得多,更在于用得妙。像上面这段话中的第一句,把拥挤的车厢比做沙丁鱼罐头。这个比喻也许我们也能想得出。但接下来
期刊
导 读    据说,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出决议,将以后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图书和版权日”,因为4月23日是世界文学的象征日,莎士比亚(1564-1616)等一些著名作家在这一天出生或去世。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戏剧家本,琼生,曾评价莎士比亚“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莎土比亚去世后的近四百年历史,印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