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微信在大学生中的广泛使用,为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路径,但与此同时也伴随着新的挑战。如何应对微信对青年学生价值观养成所带来的挑战,充分发挥微信在其价值观塑造中的积极作用,就成为了我们当前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 微信;价值观;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5-0050-02
作为一款新颖的手机软件,微信以其简单实用的强大功能获得了大学生的青睐,它迎合了广大青年学生与他人和社会进行接触的动机,具有广泛的可触及性,因而成为了当前大学生最重要的社交平台。
一 微信在大学生价值观塑造中的优势
微信在大学生中的广泛使用,不仅有利于校园资讯的及时传递,而且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增强了校园文化的亲和力与吸引力,为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路径,进而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养成产生了一系列积极的影响。
1 信息传递及时、生动形象,对大学生价值观养成的影响深入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是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都会随身携带的设备,借助移动终端优势,用户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关注资讯并且交流信息。与此同时,微信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以文字传递为主的互动方式,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将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媒体资讯进行编排和分享。微信的广泛使用不仅可以使大学生随时随地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见闻或感受,而且更能以其形象生动的信息表达方式满足青年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进而对其价值观的养成带来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2 信息多级传送、扩散面广
以微信为载体的校园资讯传播把单向的信息发布转变为即时的信息互动,任何人都可能同时承担传播者与接收者的双重角色。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微信来获取学校发布的信息,同时可以作为信息的传递者,将信息传递给其他人,形成信息的二级乃至多级传播,这也就从横向上直接扩大了校园文化的影响面,有利于学校在更广的范围内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
3 熟人圈中的自我展示为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途径
微信提供了跨越平台的好友添加功能,用户可以通过访问手机通讯录、向已有的QQ好友提出申请、扫描二维码、搜索微信号码或昵称等方式添加好友,可以说,微信建立起来的是一种熟人社交网络。个人微信内容遵循“点对点”的方式扩散,信息分享和交流互动限定于固定的熟人朋友圈,在微信上的表达与交流更能满足大学生对于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需要,它为青年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途径。
4 以微信为媒介的资源分享有助于学生知识资源和人脉资源的储备
微信实现了跨越平台的网络资源整合,几乎所有网络资源都可以通过微信上传和分享。此外,针对不同群体、不同需求的微信公众号纷纷建立,用户可以通过订阅的方式来随时接收其所推送的资源,并且可以与推送者或其他关注者进行在线交流。以微信为媒介的信息交流方式有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并且有针对性地扩大自身的交际圈,进而可以为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储备知识资源和人脉资源。
二 微信对大学生价值观塑造带来的挑战
微信在大学生中的普遍使用为其价值观塑造带来了重要机遇,但与此同时也伴随着新的挑战。它给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与社会交往造成一些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其价值观的正常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感性化、碎片化的信息交流方式容易造成大学生认知错位与价值观混乱
微信平台综合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它的使用无需收取额外费用、不受时空条件的限制,其“实时对讲”式的交流方式更是获得了大学生的普遍认同。但微信在使信息沟通与分享变得及时高效的同时,也导致了信息交流的感性化与碎片化,它用表情、图片、音视频片段等感官体验代替了传统意义上的语言交流方式,这些在使人倍感亲切的同时却缺失了信息交流的理性化和系统性。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活跃期,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差,长期接触感性化、碎片化的资讯必然会影响其理性思考能力的正常发展,容易造成认知错位与价值观的混乱。
2 价值观冲突更易出现,负面价值观的影响后果严重
可以说,微信使每个人都成为了一个“自媒体”,信息交流也变成以自媒体之间的“互播”为主,“自媒体”状态下的信息交流呈现出多维性的特征,就某一问题直接给出具体答案,或者仅仅主张用某一种特定价值观去评判事实似乎都不再可能。另一方面,微信所融合的信息更加感性直观,信息渠道更广,更容易激发起大学生理解与交流信息的主动性。这样一来,以微信为媒介的信息交流就更容易出现价值观相互冲突的现象,由于微信状态下的信息扩散迅速并且影响广泛,负面价值观对大学生的误导也就可能变得更为严重。
3 微信交流的“去个体化”和私密化使得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引导难度加大
微信所承载的信息具有生动直观的特点,它使信息交流趋向于平面化、娱乐化,无论是发散式的信息分享还是互动式的信息交流,参与者在感性心理的主导下最后通常会出现观点趋同的现象。微信交流中的参与者具有“去个性化”的特征,从众心理更加强烈,信息一旦扩散开来,更容易迅速引起接收者情感上的共鸣。此外,微信朋友圈中的信息分享具有一定程度的私密性,非朋友圈中的成员或者被发布者所屏蔽掉的成员并不能看到相关信息。正如有评论者所指出的那样,在微信交流中,“网络舆情的传统监控效果将会下降,网络舆情的渗透融合、反馈调适、传导教育、动力激发和预测与决策辅助功能等将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实施”。这样一来,对微信使用者的价值观引导难度也必然会随之加大。
4 长期沉溺于微信容易阻碍大学生价值观的自我培育
微信以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移动终端为主要运行载体,无论是在校园、教室、餐厅、图书馆还是宿舍,我们都能看到许多离不开手机的“低头族”“手机控”,他们的交友、娱乐、餐饮、购物等都通过微信来实现。一部分学生对微信痴迷甚至上瘾,生怕错过了重要信息因而使用微信的时间间隔太短,这些长期依赖微信的大学生易于退变为存在于虚拟世界中的异化人。微信毕竟是一种虚拟化的社交方式,长期沉溺其中必然会不同程度地忽视现实中的社会交往,甚至造成与现实人际交往的疏离和脱节,这必然也会阻碍大学生主体人格的成长和价值观的自我养成。 三 利用微信进行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对策
微信已经成为大学生群体最主要的信息交流与资源分享平台,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者来说,如何应对微信对青年学生价值观养成所带来的挑战,充分发挥微信在其价值观塑造中的积极作用,就成为了我们当前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1 高校应该逐步建立并完善各自的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借助微信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高校可以逐步建立和完善各自的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它所包含的校园新闻、就业考试、生活资讯等信息直接关乎学生个人利益,同时也满足了他们了解学校动态的现实需求,这一平台不仅可以实现对学生的日常教育、生活服务、校园管理的有机结合,而且可以在其中开辟独立板块来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2 运用微信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和心理状况,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价值观
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干部应该高度重视微信在大学生价值观塑造中的作用,积极借助微信了解学生思想和心理状况。微信交流所集成的多媒体功能可以有效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化解学生在与老师交流中的拘束感。同时,微信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无论是长篇大论,还是只言片语,都是学生对自己思想认识或心理状态的表达,通过及时关注学生的微信内容,我们就可以有效把握其思想状态。并且我们可以运用微信的分类功能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价值观。
3 培养学生健全的价值判断能力,建立及时高效的微信舆情监管机制
面对微信在大学生价值观塑造中的双重作用,我们应该主动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引导学生在自媒体时代客观、全面、恰当地进行价值判断,培养学生使用微信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学校应该配套建立及时高效的微信舆情监管机制,多方参与、共同监督,做好微信热点难点问题的处理和舆情引导工作,努力建设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促进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健康形成。
4 培养学生使用微信时的安全防范意识,引导学生在现实实践中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微信上的功能几乎涵盖了其生活、学习的所有方面,我们应该主动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因安全信息泄露给自身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此外,我们可以以微信为媒介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避免学生沉溺于低头刷微信的虚拟世界,引导学生做到虚拟世界与现实实践有效结合,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总而言之,微信已经成为自媒体时代的一个重要社交平台,它在大学生中的普遍使用既为其价值观塑造带来了重要机遇,同时也伴随着新的挑战。只有深入调研分析微信对大学生价值观塑造所带来的正反两方面影响,才能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进而充分发挥它的相应优势,引领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2014中国网络舆论生态环境分析报告[EB/OL].http:
//yuqing.people.com.cn/n/2014/1225/c209043-
26277633.html.
[2]杨敏.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2(6).
[关键词] 微信;价值观;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5-0050-02
作为一款新颖的手机软件,微信以其简单实用的强大功能获得了大学生的青睐,它迎合了广大青年学生与他人和社会进行接触的动机,具有广泛的可触及性,因而成为了当前大学生最重要的社交平台。
一 微信在大学生价值观塑造中的优势
微信在大学生中的广泛使用,不仅有利于校园资讯的及时传递,而且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增强了校园文化的亲和力与吸引力,为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路径,进而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养成产生了一系列积极的影响。
1 信息传递及时、生动形象,对大学生价值观养成的影响深入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是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都会随身携带的设备,借助移动终端优势,用户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关注资讯并且交流信息。与此同时,微信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以文字传递为主的互动方式,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将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媒体资讯进行编排和分享。微信的广泛使用不仅可以使大学生随时随地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见闻或感受,而且更能以其形象生动的信息表达方式满足青年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进而对其价值观的养成带来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2 信息多级传送、扩散面广
以微信为载体的校园资讯传播把单向的信息发布转变为即时的信息互动,任何人都可能同时承担传播者与接收者的双重角色。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微信来获取学校发布的信息,同时可以作为信息的传递者,将信息传递给其他人,形成信息的二级乃至多级传播,这也就从横向上直接扩大了校园文化的影响面,有利于学校在更广的范围内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
3 熟人圈中的自我展示为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途径
微信提供了跨越平台的好友添加功能,用户可以通过访问手机通讯录、向已有的QQ好友提出申请、扫描二维码、搜索微信号码或昵称等方式添加好友,可以说,微信建立起来的是一种熟人社交网络。个人微信内容遵循“点对点”的方式扩散,信息分享和交流互动限定于固定的熟人朋友圈,在微信上的表达与交流更能满足大学生对于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需要,它为青年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途径。
4 以微信为媒介的资源分享有助于学生知识资源和人脉资源的储备
微信实现了跨越平台的网络资源整合,几乎所有网络资源都可以通过微信上传和分享。此外,针对不同群体、不同需求的微信公众号纷纷建立,用户可以通过订阅的方式来随时接收其所推送的资源,并且可以与推送者或其他关注者进行在线交流。以微信为媒介的信息交流方式有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并且有针对性地扩大自身的交际圈,进而可以为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储备知识资源和人脉资源。
二 微信对大学生价值观塑造带来的挑战
微信在大学生中的普遍使用为其价值观塑造带来了重要机遇,但与此同时也伴随着新的挑战。它给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与社会交往造成一些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其价值观的正常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感性化、碎片化的信息交流方式容易造成大学生认知错位与价值观混乱
微信平台综合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它的使用无需收取额外费用、不受时空条件的限制,其“实时对讲”式的交流方式更是获得了大学生的普遍认同。但微信在使信息沟通与分享变得及时高效的同时,也导致了信息交流的感性化与碎片化,它用表情、图片、音视频片段等感官体验代替了传统意义上的语言交流方式,这些在使人倍感亲切的同时却缺失了信息交流的理性化和系统性。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活跃期,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差,长期接触感性化、碎片化的资讯必然会影响其理性思考能力的正常发展,容易造成认知错位与价值观的混乱。
2 价值观冲突更易出现,负面价值观的影响后果严重
可以说,微信使每个人都成为了一个“自媒体”,信息交流也变成以自媒体之间的“互播”为主,“自媒体”状态下的信息交流呈现出多维性的特征,就某一问题直接给出具体答案,或者仅仅主张用某一种特定价值观去评判事实似乎都不再可能。另一方面,微信所融合的信息更加感性直观,信息渠道更广,更容易激发起大学生理解与交流信息的主动性。这样一来,以微信为媒介的信息交流就更容易出现价值观相互冲突的现象,由于微信状态下的信息扩散迅速并且影响广泛,负面价值观对大学生的误导也就可能变得更为严重。
3 微信交流的“去个体化”和私密化使得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引导难度加大
微信所承载的信息具有生动直观的特点,它使信息交流趋向于平面化、娱乐化,无论是发散式的信息分享还是互动式的信息交流,参与者在感性心理的主导下最后通常会出现观点趋同的现象。微信交流中的参与者具有“去个性化”的特征,从众心理更加强烈,信息一旦扩散开来,更容易迅速引起接收者情感上的共鸣。此外,微信朋友圈中的信息分享具有一定程度的私密性,非朋友圈中的成员或者被发布者所屏蔽掉的成员并不能看到相关信息。正如有评论者所指出的那样,在微信交流中,“网络舆情的传统监控效果将会下降,网络舆情的渗透融合、反馈调适、传导教育、动力激发和预测与决策辅助功能等将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实施”。这样一来,对微信使用者的价值观引导难度也必然会随之加大。
4 长期沉溺于微信容易阻碍大学生价值观的自我培育
微信以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移动终端为主要运行载体,无论是在校园、教室、餐厅、图书馆还是宿舍,我们都能看到许多离不开手机的“低头族”“手机控”,他们的交友、娱乐、餐饮、购物等都通过微信来实现。一部分学生对微信痴迷甚至上瘾,生怕错过了重要信息因而使用微信的时间间隔太短,这些长期依赖微信的大学生易于退变为存在于虚拟世界中的异化人。微信毕竟是一种虚拟化的社交方式,长期沉溺其中必然会不同程度地忽视现实中的社会交往,甚至造成与现实人际交往的疏离和脱节,这必然也会阻碍大学生主体人格的成长和价值观的自我养成。 三 利用微信进行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对策
微信已经成为大学生群体最主要的信息交流与资源分享平台,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者来说,如何应对微信对青年学生价值观养成所带来的挑战,充分发挥微信在其价值观塑造中的积极作用,就成为了我们当前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1 高校应该逐步建立并完善各自的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借助微信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高校可以逐步建立和完善各自的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它所包含的校园新闻、就业考试、生活资讯等信息直接关乎学生个人利益,同时也满足了他们了解学校动态的现实需求,这一平台不仅可以实现对学生的日常教育、生活服务、校园管理的有机结合,而且可以在其中开辟独立板块来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2 运用微信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和心理状况,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价值观
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干部应该高度重视微信在大学生价值观塑造中的作用,积极借助微信了解学生思想和心理状况。微信交流所集成的多媒体功能可以有效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化解学生在与老师交流中的拘束感。同时,微信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无论是长篇大论,还是只言片语,都是学生对自己思想认识或心理状态的表达,通过及时关注学生的微信内容,我们就可以有效把握其思想状态。并且我们可以运用微信的分类功能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价值观。
3 培养学生健全的价值判断能力,建立及时高效的微信舆情监管机制
面对微信在大学生价值观塑造中的双重作用,我们应该主动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引导学生在自媒体时代客观、全面、恰当地进行价值判断,培养学生使用微信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学校应该配套建立及时高效的微信舆情监管机制,多方参与、共同监督,做好微信热点难点问题的处理和舆情引导工作,努力建设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促进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健康形成。
4 培养学生使用微信时的安全防范意识,引导学生在现实实践中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微信上的功能几乎涵盖了其生活、学习的所有方面,我们应该主动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因安全信息泄露给自身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此外,我们可以以微信为媒介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避免学生沉溺于低头刷微信的虚拟世界,引导学生做到虚拟世界与现实实践有效结合,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总而言之,微信已经成为自媒体时代的一个重要社交平台,它在大学生中的普遍使用既为其价值观塑造带来了重要机遇,同时也伴随着新的挑战。只有深入调研分析微信对大学生价值观塑造所带来的正反两方面影响,才能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进而充分发挥它的相应优势,引领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2014中国网络舆论生态环境分析报告[EB/OL].http:
//yuqing.people.com.cn/n/2014/1225/c209043-
26277633.html.
[2]杨敏.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