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开采矿产是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能源与原材料,但同时在开采过程中给矿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为了恢复矿区的基本生态环境,使之得到一定的改善是对开采后期的矿区的收尾工作也是产业转型的一大机遇。土地复垦、植被重覆以及生态环境重塑都是采矿区生态恢复的重要举措。但由于我国的相关工作起步较晚,经验理论知识相对不足,研究的程度不够深入,使得恢复进程发展受阻,这与我国矿产开发进程不为相符,因此,本文是通过对一些现有方法的总结,以期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和道路。
关键词:采矿区;生态恢复;土地复垦
一、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的矿产资源消耗大国之一,矿产资源提供了80%的经济生产所需能源和原材料。因此,在矿产开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采矿区的环境和生态系统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采矿区的后期恢复和复垦工作对采矿地居民意义十分重大。
二、我国采矿区生态现状
煤炭能源消耗占我国能源消耗比重达70%,经济的发展也使对煤炭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露天开采造成的地表破坏、水土流失、山体滑坡、农田损失、,地下开采造成的地面塌陷、水源污染枯竭等,都是和煤矿资源开采相伴相随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矿产资源诸如铝土矿、锑矿、锡矿等的开发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三、采矿区的生态恢复
采矿区的生态恢复是指通过采取植被种植和土地复垦技术,重整采矿区土地和地表形态以期改变由于采矿对生态环境的退化影响。[1]对于露天采矿区的生态恢复,国内主要采用填充采矿区、平覆坑洞,对采矿区空洞进行蓄水池改造或者开发渔业养殖,因地势选择性地进行植被景观改造,发展成矿区特色旅游业;对于地下矿产开发,主要根据造成的地表塌陷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造,疏通积水坑、调整土壤结构层、土壤微生物改造等措施。
国内对采矿区的生态恢复的研究和实践与国外相比都发展地比较晚,理论和实践经验不足。对于采矿区的复垦工作、土壤改造、景观重建、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保持等方面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发展。相比较于国外,美国、澳大利亚也都是矿产资源开发的大国,他们在采矿区的生态性恢复工作上,经验丰富,技术先进。
土地生态性重建和土地复垦相辅相成,种植植被是最主要的复垦形式,也是生态系统重建的主要措施。植被是生态系统的主要载体,生物的多样性和环境可持续性的主要依据。
四、生态恢复的主要措施研究
(一)植被景观重建
采矿地的生态重建的主要内容是恢复植被,恢复生态群落,恢复生态多样性。[2]依据生态学和土壤学的理论基础,将植被的结构和组成还有空间配置进行进一步的规划和改革。参考矿区的实际情况和气候条件,选择性地进行植被培植,将绿化地和耕作地面积扩大,使得矿区恢复成有生态价值、有观赏价值还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积极发展土壤培育改良技术,强化植被的整体功能,提高矿区的自我修复能力和水土保持能力。运用试点开发办法,先试点再推广,步步为营,向其他矿区学习和借鉴。同时还要考虑到恢复区的整体生态环境,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为整个地区的生态环境改革换面。
(二)土壤地貌重建
土壤是生态的基本载体,开采矿区对土壤的伤害最大,影响最深,解决土壤的结构环境与地形地貌是密不可分的。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和水资源都是一个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根据实际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实事求是地选择恢复方法,通过条带剥离、交错回填等方式对地形复杂的矿区进行地貌重塑。
对于已经受到污染的土壤,应该采用具体可靠的化学、生物或者物理办法进行改造和修复。不仅如此,因为水土流失对土地地貌的改变最大,因此,要在修复原有地貌的同时加固水土的保持和控制水土流失的情况。
(三)塌陷区回填改造
我国的煤炭矿产主要集中分布在华中华北地区,因此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而在一些煤矿开采地,由于是地下开采使得产生地下空洞,部分地区时有发生地面塌陷的现象,给人民的财产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长期的开挖使得水土急剧流失,季节性积水更加剧了地面塌陷的程度,如果不进行干预,土壤的肥力下降将失去基本的育种能力。[3]所以,恢复塌陷区土地的生态是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改善矿区土壤的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矿区的管理控制,实时监控矿区地下开采空洞现象,积极治理生态问题以防进一步的破坏。
(四)生态多样性的保持和发展
矿区的土壤由于受到破坏,最终导致的是该生态圈的生物多样性减少,矿区土壤重建复垦的核心是矿产资源开采结束后矿区的生机和活力持续发展以及植被建立后的自我恢复到良性循环,生物多样性重现和生态系统功能的维持。在恢复的中后期主要工作应该着眼于提高生物多样性和建立完整的生態系统服务功能。而在矿区基本恢复植被的前提下,学习植物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技术,兼考虑到物种组成、年龄结构和资源利用的多样性,再现矿区的生态多样性和保证矿区的生态性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莲华,高海英.矿山开采的环境问题及生态恢复研究[J].现代矿业,2009(02):28-29
[2]王玉林.关于矿区土地复垦及保障措施的相关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8):8-9
[3]王英辉,祁士华,陈学军.金属矿山废弃地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治理技术[J].中国矿业,2006(10):67-71
关键词:采矿区;生态恢复;土地复垦
一、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的矿产资源消耗大国之一,矿产资源提供了80%的经济生产所需能源和原材料。因此,在矿产开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采矿区的环境和生态系统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采矿区的后期恢复和复垦工作对采矿地居民意义十分重大。
二、我国采矿区生态现状
煤炭能源消耗占我国能源消耗比重达70%,经济的发展也使对煤炭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露天开采造成的地表破坏、水土流失、山体滑坡、农田损失、,地下开采造成的地面塌陷、水源污染枯竭等,都是和煤矿资源开采相伴相随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矿产资源诸如铝土矿、锑矿、锡矿等的开发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三、采矿区的生态恢复
采矿区的生态恢复是指通过采取植被种植和土地复垦技术,重整采矿区土地和地表形态以期改变由于采矿对生态环境的退化影响。[1]对于露天采矿区的生态恢复,国内主要采用填充采矿区、平覆坑洞,对采矿区空洞进行蓄水池改造或者开发渔业养殖,因地势选择性地进行植被景观改造,发展成矿区特色旅游业;对于地下矿产开发,主要根据造成的地表塌陷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造,疏通积水坑、调整土壤结构层、土壤微生物改造等措施。
国内对采矿区的生态恢复的研究和实践与国外相比都发展地比较晚,理论和实践经验不足。对于采矿区的复垦工作、土壤改造、景观重建、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保持等方面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发展。相比较于国外,美国、澳大利亚也都是矿产资源开发的大国,他们在采矿区的生态性恢复工作上,经验丰富,技术先进。
土地生态性重建和土地复垦相辅相成,种植植被是最主要的复垦形式,也是生态系统重建的主要措施。植被是生态系统的主要载体,生物的多样性和环境可持续性的主要依据。
四、生态恢复的主要措施研究
(一)植被景观重建
采矿地的生态重建的主要内容是恢复植被,恢复生态群落,恢复生态多样性。[2]依据生态学和土壤学的理论基础,将植被的结构和组成还有空间配置进行进一步的规划和改革。参考矿区的实际情况和气候条件,选择性地进行植被培植,将绿化地和耕作地面积扩大,使得矿区恢复成有生态价值、有观赏价值还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积极发展土壤培育改良技术,强化植被的整体功能,提高矿区的自我修复能力和水土保持能力。运用试点开发办法,先试点再推广,步步为营,向其他矿区学习和借鉴。同时还要考虑到恢复区的整体生态环境,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为整个地区的生态环境改革换面。
(二)土壤地貌重建
土壤是生态的基本载体,开采矿区对土壤的伤害最大,影响最深,解决土壤的结构环境与地形地貌是密不可分的。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和水资源都是一个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根据实际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实事求是地选择恢复方法,通过条带剥离、交错回填等方式对地形复杂的矿区进行地貌重塑。
对于已经受到污染的土壤,应该采用具体可靠的化学、生物或者物理办法进行改造和修复。不仅如此,因为水土流失对土地地貌的改变最大,因此,要在修复原有地貌的同时加固水土的保持和控制水土流失的情况。
(三)塌陷区回填改造
我国的煤炭矿产主要集中分布在华中华北地区,因此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而在一些煤矿开采地,由于是地下开采使得产生地下空洞,部分地区时有发生地面塌陷的现象,给人民的财产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长期的开挖使得水土急剧流失,季节性积水更加剧了地面塌陷的程度,如果不进行干预,土壤的肥力下降将失去基本的育种能力。[3]所以,恢复塌陷区土地的生态是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改善矿区土壤的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矿区的管理控制,实时监控矿区地下开采空洞现象,积极治理生态问题以防进一步的破坏。
(四)生态多样性的保持和发展
矿区的土壤由于受到破坏,最终导致的是该生态圈的生物多样性减少,矿区土壤重建复垦的核心是矿产资源开采结束后矿区的生机和活力持续发展以及植被建立后的自我恢复到良性循环,生物多样性重现和生态系统功能的维持。在恢复的中后期主要工作应该着眼于提高生物多样性和建立完整的生態系统服务功能。而在矿区基本恢复植被的前提下,学习植物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技术,兼考虑到物种组成、年龄结构和资源利用的多样性,再现矿区的生态多样性和保证矿区的生态性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莲华,高海英.矿山开采的环境问题及生态恢复研究[J].现代矿业,2009(02):28-29
[2]王玉林.关于矿区土地复垦及保障措施的相关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8):8-9
[3]王英辉,祁士华,陈学军.金属矿山废弃地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治理技术[J].中国矿业,2006(10):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