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群是指专业课程体系某一学科内的诸多课程的集合,是若干门彼此独立而又相互密切联系的课程。然而,对于本科与硕士阶段课程群的统筹建设而言,其涉及到本科教学与硕士研究生教学的两个阶段教学过程中存在较为复杂的衔接处理问题。针对这一现象,对教学环节可能出现的衔接问题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力图通过对教学过程中独立教学与多师合授教学模式平衡性的研究,以改善本硕课程群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诸多不利因素,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独立教学;多师合授;课程群;衔接
作者简介:解志斌(1981-),男,内蒙古包头人,江苏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副教授;田雨波(1971-),男,辽宁沈阳人,江苏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教授。(江苏 镇江 212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课题编号:JGLX13_073)、江苏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江苏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107-02
“课程群”是指专业课程体系的某一学科内的诸多课程的集合,通常以某一门课程为基础,由既相互独立又联系紧密的若干门课程构成的一系列课程。通过对课程群的合理建设,可以实现课程群内各门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保证各门课程特色的同时又强化了课程之间的融合、交叉和关联,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1,2]
一、电子信息类本硕通信技术课程群存在的问题
对于本科与硕士阶段课程群的统筹建设而言,其涉及到本科教学与硕士研究生教学的两个阶段。在这一层次提升的过程中,发现电子信息类研究生、本科生教育中通信技术课程群体系的“衔接”问题日渐凸显,主要包括:课程群部分教学内容未能有效衔接;课程群部分“特色”课程教学模式与管理设置未能有效衔接;课程群教学方法与考核模式未能有效衔接。这些问题影响了教学过程的有效实施,成为了新时期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客观存在的典型问题,也是目前相关专业课程设计与规划中急需解决的焦点问题,更是课程教学能否获得有效实施的关键。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以电子类学科培养目标为依据,以通信技术课程群相关学科基础课及专业选修课程为出发点,深入分析不同教学阶段中课程群教学设计与知识需求所存在的差距。通过对“独立教学”与“多师合授”间的平衡性研究,找出本硕课程群教学过程中未能有效承接的环节,改善电子类本硕通信技术课程群教学内容、管理模式与考核标准现存的不足,并深入探索更加合理而有效的适用于课程群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二、“独立教学”与“多师合授”的特点与重要性
1.独立教学的特点
“独立教学”模式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为普遍的教学方式之一,由每个教师单独负责一门课程的教学全过程。其优势在于可以使得任课教师全面把握教学环节的全过程,充分了解学生的诉求与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并针对不同授课群体合理而有效的取长补短,最大化课程群授课方式的有益效果。而实现这个最大化收益的前提,则需要授课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以及对相近课程具有较强的把握能力。
2.多师合授的特点
“多师合授”模式是对研究生或本科生课程教学进行的一种有益探索与尝试。[3]本质是通过多名教师共同为学生讲授一门课程。对于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而言,“多师合授”式教学可以有效开阔其学术视野、博采众师所长,也是改进传统导师选择制度、达致师生最佳匹配的重要途径。
3.二者平衡的重要性
由上述两种教学模式的特点分析可知,通过“独立教学”与“多师合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即教学任务承担者由个人到团队的合理过渡)不仅可以有效解决本硕课程群中的诸多教学问题,也是实现课程群教学质量飞跃的关键。[4,5]但是,若不能对这两种教学模式进行有效的平衡则无法发挥各自的优势。如对于本硕通信技术课程群整体而言,在不同教学阶段中“独立教学”模式若贯彻不佳,则容易割裂各门课程的承接关系;在同一教学阶段,若每个老师各司其职,也会导致相关课程教学内容与考核标准无法实现有效衔接。而对于“多师合授”如果未获得有效实施,其主要不足在于无法真正实现考核标准、管理模式和教学内容的统一。
因此,需要对“独立教学”与“多师合授”如何进行有效的平衡与折中进行研究,进而实现本硕通信技术课程群的有效衔接,形成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课程间相互连接、相互配合、相互照应的课程群体。
三、基于“独立教学”与“多师合授”平衡性研究合理解决课程群衔接问题
为了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效解决本硕课程群教学环节中存在的诸多衔接问题,需要使得“独立教学”与“多师合授”之间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以本校为例,目前构建的本硕通信技术课程群涵盖如下课程:本科阶段的“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现代通信技术”、“信息论与编码器”、“交换技术”、“船舶通信与导航”等,硕士研究生阶段的“现代通信原理与系统”、“船舶通信系统”、“信息论与编码器”、“信号检测”、“数字信号信号处理”、“阵列信号处理”、“雷达原理”、“现代通信信号实验”等。
在对这些课程进行统一规划与实施过程中,可将“独立教学”与“多师合授”存在的类型可以归纳为:独立教学不同阶段课程,独立教学同一阶段课程;亦或多师合授不同阶段课程,多师合授同一阶段课程。其中,存在的主要教学环节的衔接问题可归结为:考核标准问题、管理模式问题与授课内容问题。这些问题基本出自于“独立教学”与“多师合授”两个教学过程的平衡性把握不当,即课程群内多门课程间“独立教学”缺乏有效协调或单门课程的“多师合授”缺乏统一标准。因此,为了实现“独立教学”与“多师合授”过程中各教学环节的有效衔接与平衡,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 1.实现考核标准层面的有效衔接与平衡
两种教学模式从制订课程群培养方案到授课的全过程均需要贯彻交流思想、共同制订、严格执行、统一考核的原则。以核心课程为基础由各“独立教学”教师共同商讨并制订独立教学环节的考核方法与考核标准。针对各门课程的不同属性及其在课程群内所占权重,实现考核模式与考核难度的均衡。同时,对于采取“多师合授”的单门课程应予以重点关注,针对不同专业授课对象的接受能力制订考核方案,秉承以该门课程主讲教师为主导,辅讲教师严格把关的原则,力争最大限度发挥所制订考核方案的效果。
2.实现管理模式层面的有效衔接与平衡
江苏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电子信息类本硕通信技术课程群包含课程门类较多,课程属性虽多为选修性质,但对于电子类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理论的掌握却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对于此类课程群实施有效的日常教学管理不仅十分必要而且也非常重要。为了实现这一管理目标,对于不同阶段或同一阶段下单门课程的“独立教学”模式可以由承担课程的教师进行课程与材料的统一管理;而对于不同阶段或同一阶段下单门课程的多师合授教学模式可以采取主讲教师负责制的基本原则,通过对分讲、辅讲教师呈递课堂与考核材料的统一把关,实现对课程群管理模式层面衔接问题的改善。
3.实现教学内容层面的有效衔接与平衡
此类教学环节存在的衔接问题可以在两种授课模式中通过课程群主讲教师的预处理实现教学内容的统一划分。第一,对于本硕不同教学阶段,部分重点教学内容有必要做到交叠或重申,以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第二,对于同一阶段的相关课程,则有必要对部分可能交叠的教学内容进行预处理,避免在不同课堂中重复教学而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在此基础上,通过两种授课模式的有机结合可以有效优化课程群相关教学环节,实现课程间教学内容的合理过渡与衔接。
四、结论
本文对我校电子信息类本硕通信技术课程群各教学环节可能出现的衔接问题做出了初步研究分析,并对其当前综合化改革中在衔接方面的现实存在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对“独立教学”与“多师合授”教学模式的合理均衡,可以实现对课程群的优化及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避免或减缓教学过程中部分衔接问题的影响,有针对性地解决研究生、本科生两个教学阶段中存在的问题,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长江,刘敏思,何穗.以名师工程为主导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2,(18):47-48.
[2]王怀平,林刚勇.电工电子类课程群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4):117-118.
[3]宋桂全,吴坚英.“多师合授”对文科研究生课程教学的一种探索[J].今日科苑,2009,(24):293-294.
[4]张学洪.基于精品课程的地方高校特色教学团队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2,(8):31-33.
[5]张军,刘元盛,吴晶晶,等.信号与系统课程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34(6):18-20.
(责任编辑:王意琴)
关键词:独立教学;多师合授;课程群;衔接
作者简介:解志斌(1981-),男,内蒙古包头人,江苏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副教授;田雨波(1971-),男,辽宁沈阳人,江苏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教授。(江苏 镇江 212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课题编号:JGLX13_073)、江苏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江苏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107-02
“课程群”是指专业课程体系的某一学科内的诸多课程的集合,通常以某一门课程为基础,由既相互独立又联系紧密的若干门课程构成的一系列课程。通过对课程群的合理建设,可以实现课程群内各门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保证各门课程特色的同时又强化了课程之间的融合、交叉和关联,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1,2]
一、电子信息类本硕通信技术课程群存在的问题
对于本科与硕士阶段课程群的统筹建设而言,其涉及到本科教学与硕士研究生教学的两个阶段。在这一层次提升的过程中,发现电子信息类研究生、本科生教育中通信技术课程群体系的“衔接”问题日渐凸显,主要包括:课程群部分教学内容未能有效衔接;课程群部分“特色”课程教学模式与管理设置未能有效衔接;课程群教学方法与考核模式未能有效衔接。这些问题影响了教学过程的有效实施,成为了新时期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客观存在的典型问题,也是目前相关专业课程设计与规划中急需解决的焦点问题,更是课程教学能否获得有效实施的关键。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以电子类学科培养目标为依据,以通信技术课程群相关学科基础课及专业选修课程为出发点,深入分析不同教学阶段中课程群教学设计与知识需求所存在的差距。通过对“独立教学”与“多师合授”间的平衡性研究,找出本硕课程群教学过程中未能有效承接的环节,改善电子类本硕通信技术课程群教学内容、管理模式与考核标准现存的不足,并深入探索更加合理而有效的适用于课程群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二、“独立教学”与“多师合授”的特点与重要性
1.独立教学的特点
“独立教学”模式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为普遍的教学方式之一,由每个教师单独负责一门课程的教学全过程。其优势在于可以使得任课教师全面把握教学环节的全过程,充分了解学生的诉求与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并针对不同授课群体合理而有效的取长补短,最大化课程群授课方式的有益效果。而实现这个最大化收益的前提,则需要授课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以及对相近课程具有较强的把握能力。
2.多师合授的特点
“多师合授”模式是对研究生或本科生课程教学进行的一种有益探索与尝试。[3]本质是通过多名教师共同为学生讲授一门课程。对于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而言,“多师合授”式教学可以有效开阔其学术视野、博采众师所长,也是改进传统导师选择制度、达致师生最佳匹配的重要途径。
3.二者平衡的重要性
由上述两种教学模式的特点分析可知,通过“独立教学”与“多师合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即教学任务承担者由个人到团队的合理过渡)不仅可以有效解决本硕课程群中的诸多教学问题,也是实现课程群教学质量飞跃的关键。[4,5]但是,若不能对这两种教学模式进行有效的平衡则无法发挥各自的优势。如对于本硕通信技术课程群整体而言,在不同教学阶段中“独立教学”模式若贯彻不佳,则容易割裂各门课程的承接关系;在同一教学阶段,若每个老师各司其职,也会导致相关课程教学内容与考核标准无法实现有效衔接。而对于“多师合授”如果未获得有效实施,其主要不足在于无法真正实现考核标准、管理模式和教学内容的统一。
因此,需要对“独立教学”与“多师合授”如何进行有效的平衡与折中进行研究,进而实现本硕通信技术课程群的有效衔接,形成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课程间相互连接、相互配合、相互照应的课程群体。
三、基于“独立教学”与“多师合授”平衡性研究合理解决课程群衔接问题
为了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效解决本硕课程群教学环节中存在的诸多衔接问题,需要使得“独立教学”与“多师合授”之间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以本校为例,目前构建的本硕通信技术课程群涵盖如下课程:本科阶段的“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现代通信技术”、“信息论与编码器”、“交换技术”、“船舶通信与导航”等,硕士研究生阶段的“现代通信原理与系统”、“船舶通信系统”、“信息论与编码器”、“信号检测”、“数字信号信号处理”、“阵列信号处理”、“雷达原理”、“现代通信信号实验”等。
在对这些课程进行统一规划与实施过程中,可将“独立教学”与“多师合授”存在的类型可以归纳为:独立教学不同阶段课程,独立教学同一阶段课程;亦或多师合授不同阶段课程,多师合授同一阶段课程。其中,存在的主要教学环节的衔接问题可归结为:考核标准问题、管理模式问题与授课内容问题。这些问题基本出自于“独立教学”与“多师合授”两个教学过程的平衡性把握不当,即课程群内多门课程间“独立教学”缺乏有效协调或单门课程的“多师合授”缺乏统一标准。因此,为了实现“独立教学”与“多师合授”过程中各教学环节的有效衔接与平衡,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 1.实现考核标准层面的有效衔接与平衡
两种教学模式从制订课程群培养方案到授课的全过程均需要贯彻交流思想、共同制订、严格执行、统一考核的原则。以核心课程为基础由各“独立教学”教师共同商讨并制订独立教学环节的考核方法与考核标准。针对各门课程的不同属性及其在课程群内所占权重,实现考核模式与考核难度的均衡。同时,对于采取“多师合授”的单门课程应予以重点关注,针对不同专业授课对象的接受能力制订考核方案,秉承以该门课程主讲教师为主导,辅讲教师严格把关的原则,力争最大限度发挥所制订考核方案的效果。
2.实现管理模式层面的有效衔接与平衡
江苏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电子信息类本硕通信技术课程群包含课程门类较多,课程属性虽多为选修性质,但对于电子类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理论的掌握却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对于此类课程群实施有效的日常教学管理不仅十分必要而且也非常重要。为了实现这一管理目标,对于不同阶段或同一阶段下单门课程的“独立教学”模式可以由承担课程的教师进行课程与材料的统一管理;而对于不同阶段或同一阶段下单门课程的多师合授教学模式可以采取主讲教师负责制的基本原则,通过对分讲、辅讲教师呈递课堂与考核材料的统一把关,实现对课程群管理模式层面衔接问题的改善。
3.实现教学内容层面的有效衔接与平衡
此类教学环节存在的衔接问题可以在两种授课模式中通过课程群主讲教师的预处理实现教学内容的统一划分。第一,对于本硕不同教学阶段,部分重点教学内容有必要做到交叠或重申,以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第二,对于同一阶段的相关课程,则有必要对部分可能交叠的教学内容进行预处理,避免在不同课堂中重复教学而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在此基础上,通过两种授课模式的有机结合可以有效优化课程群相关教学环节,实现课程间教学内容的合理过渡与衔接。
四、结论
本文对我校电子信息类本硕通信技术课程群各教学环节可能出现的衔接问题做出了初步研究分析,并对其当前综合化改革中在衔接方面的现实存在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对“独立教学”与“多师合授”教学模式的合理均衡,可以实现对课程群的优化及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避免或减缓教学过程中部分衔接问题的影响,有针对性地解决研究生、本科生两个教学阶段中存在的问题,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长江,刘敏思,何穗.以名师工程为主导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2,(18):47-48.
[2]王怀平,林刚勇.电工电子类课程群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4):117-118.
[3]宋桂全,吴坚英.“多师合授”对文科研究生课程教学的一种探索[J].今日科苑,2009,(24):293-294.
[4]张学洪.基于精品课程的地方高校特色教学团队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2,(8):31-33.
[5]张军,刘元盛,吴晶晶,等.信号与系统课程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34(6):18-20.
(责任编辑:王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