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运动形式有密切关系。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从不同运动形式的供能特点出发,分析在不同运动形式下。运动性疲劳产生的特征。揭示运动性疲劳与运动形武的关系这对于加快疲劳的消除,提高训练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运动性疲劳;运动形式;关系;供能系统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运动训练中的运动形式有密切关系。研究在不同运动形式下,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理。对于加快疲劳的消除,提高竞技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1 运动疲劳的特点和产生机理
运动疲劳是指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或各器官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运动疲劳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有以下特点:
(1)疲劳时机体能力降低存在时相性和阶段性。
(2)机体能力降低与疲劳过程并不是正比关系。
(3)由于疲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疲劳的最初阶段,下降的机体能力可能再度表现出恢复的现象。
(4)疲劳过程发展到最终必然筋疲力尽。
(5)疲劳过程可确定为三个阶段:最初阶段、增强阶段、力竭性阶段。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是什么?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假说:
(1)衰竭学说
依据长时间运动产生疲劳的同时常伴有血糖浓度降低,而补充糖后工作能力有一程度的提高的现象,认为疲劳产生的原因是能源物质的耗竭。
(2)堵塞学说
“堵塞学说”认为,疲劳的产生是由于某些代谢产物在肌组织中堆积造成的。
(3)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
该学说认为疲劳是由于机体内pH值下降,水盐代谢紊乱和血浆渗透压改变等因素所致。
(4)依照巴甫洛夫学派的观点,运动性疲劳是由于大脑皮质产生了保护性抑制。
(5)突变理论
爱德华兹从疲劳时能量消耗,肌力下降和兴奋性改变三维空间关系,提出了肌肉疲劳的的突变理论,认为疲劳是由于运动过程中三维空间关系改变所致。
(6)自由基损伤学说
自由基是指外层电子轨道含有未配对电子的基团,如氧自由基,羟自由基,过氧化氢及单线态氧等物质。由于自由基化学性活泼,可与机体内糖类,蛋白质,核酸及脂类等物质发生反应,因而造成细胞和结构的损伤与破坏。
此外,内分泌功能异常和免疫功能下降也与运动性疲劳有关。疲劳产生的原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仍有待于深入广泛地研究。
2 不同运动形式的能量代谢系统与运动性疲劳
我们可以从一些主要因素着手来研究疲劳,从而指导训练。从能量守恒的角度我们可得出,物体只要运动就存在能量转化或转移,也就是说:“运动物体的动能是由其他能量形式转化或转移而来的”。我们知道,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动能主要是由体内的能量物质转化而来的。因此,研究运动过程中的能量代谢供能系统对于研究运动性疲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 人体运动时的供能系统及对应运动形式
在运动过程中,不同的运动项目,供能方式也不一样。例如短跑,跳跃和投掷是高功率输出的活动,运动员应该具备短时间大量供能的能力;另一方面,马拉松跑,长距离游泳,越野滑雪等主要是低功率输出的活动,需要长时间保持相应的能量,有些体育活动是高低功率混合输出的运动,因此供能途径要求多样化,才能保证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能量需求,进而起到预防和延缓疲劳。在人体中,三磷酸腺苷(ATP)是一种重要的高能化合物,是机体内的直接供能物质,然而ATP在人体内的贮存是相当有限的。因此,随着能量消耗的增加,ATP需要及时得到其它的供能系统补充。我们从人体的供能系统来分析其对应的运动形式与疲劳的关系。
3.1 ATP-CP供能系统
该系统又称为磷酸原供能系统。主要靠化学能源CP供能,不需氧的参加,属无氧代谢,没有导致疲劳的副产品,但在肌肉中的储存量是很少的。主要用于短跑或任何高功率,短时间活动。那么短时间最大强度运动疲劳是因ATP转换速率下降所致。
3.2 乳酸能系统
这个系统也称糖酵解供能系统。主要靠食物能源糖分解供应ATP合成所必须的能量。属无氧代谢,供能十分迅速。在1到3分钟内以最大速度完成的运动,如400米或800米跑,是依靠乳酸系统大量供给ATP能量的。但是其供能过程中有副产品乳酸生成,当肌肉和血液中乳酸积累达到很高水平时,肌肉产生暂时性疲劳。这是乳酸系统一个很明显的特点,而且是肌肉运动时疲劳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3.3有氧供能系统
在有氧的情况下,1克分子糖原彻底氧化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同时释放能量使39个克分子的ATP再合成。并且没有导致疲劳的副产品产生。有氧代谢系统的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是有氧代谢系统和分解的食物有关。不仅是糖原。脂肪和蛋白质也可以被有氧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供ATP合成所需要的能量。由此可见,在进行长时间耐力活动时,有氧代谢系统是主要的供能系统。例如,马拉松跑时,比赛要持续2.5小时左右,约需150克分子ATP输出这么多的ATP,持续时间这么长是因为大量的能源物质和氧很快地被利用,从而避免了早期疲劳的产生。
4 小结
在以上的研究中,由于运动项目太多,不可能逐一讨论,所以就根据一个共同标准—运动项目的运动时间,而不是根据项目本身来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其实,运动时间还可分为完成动作时间和完成比赛的总时间。一场正式的篮球比赛,每节比赛10分钟,总时间40分钟。这样长时间的运动,无疑是有氧氧化供能。但在篮球比赛中,需要跳,投和防守,这些都是短时间高强度的活动,而这些活动在整个比赛中又是间断性的,虽然球赛比赛时间长,但上述各个动作本身是属于无氧供能的。所以,篮球比赛不但有有氧供能成分,也有无氧供能成分。从以上分析可知,动性疲劳与运动形式有密切关系,不同的运动形式,其主要供能系统也不一样,产生疲劳的主要原因也不一样。其实,不管什么项目,各能量系统或多或少都参与了供能,但往往以一个供能系统为主。这对于运动很重要,如果运动员的某一供能系统能力提高了,他从事以该系统供能为主的项目的能力会提高。
试想提高一个马拉松运动员的ATP-cP系统和乳酸能系统能力会提高他的成绩吗?回答是否定的。因此,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要根据运动项目的供能特点,适当安排训练。
【关键词】运动性疲劳;运动形式;关系;供能系统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运动训练中的运动形式有密切关系。研究在不同运动形式下,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理。对于加快疲劳的消除,提高竞技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1 运动疲劳的特点和产生机理
运动疲劳是指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或各器官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运动疲劳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有以下特点:
(1)疲劳时机体能力降低存在时相性和阶段性。
(2)机体能力降低与疲劳过程并不是正比关系。
(3)由于疲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疲劳的最初阶段,下降的机体能力可能再度表现出恢复的现象。
(4)疲劳过程发展到最终必然筋疲力尽。
(5)疲劳过程可确定为三个阶段:最初阶段、增强阶段、力竭性阶段。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是什么?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假说:
(1)衰竭学说
依据长时间运动产生疲劳的同时常伴有血糖浓度降低,而补充糖后工作能力有一程度的提高的现象,认为疲劳产生的原因是能源物质的耗竭。
(2)堵塞学说
“堵塞学说”认为,疲劳的产生是由于某些代谢产物在肌组织中堆积造成的。
(3)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
该学说认为疲劳是由于机体内pH值下降,水盐代谢紊乱和血浆渗透压改变等因素所致。
(4)依照巴甫洛夫学派的观点,运动性疲劳是由于大脑皮质产生了保护性抑制。
(5)突变理论
爱德华兹从疲劳时能量消耗,肌力下降和兴奋性改变三维空间关系,提出了肌肉疲劳的的突变理论,认为疲劳是由于运动过程中三维空间关系改变所致。
(6)自由基损伤学说
自由基是指外层电子轨道含有未配对电子的基团,如氧自由基,羟自由基,过氧化氢及单线态氧等物质。由于自由基化学性活泼,可与机体内糖类,蛋白质,核酸及脂类等物质发生反应,因而造成细胞和结构的损伤与破坏。
此外,内分泌功能异常和免疫功能下降也与运动性疲劳有关。疲劳产生的原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仍有待于深入广泛地研究。
2 不同运动形式的能量代谢系统与运动性疲劳
我们可以从一些主要因素着手来研究疲劳,从而指导训练。从能量守恒的角度我们可得出,物体只要运动就存在能量转化或转移,也就是说:“运动物体的动能是由其他能量形式转化或转移而来的”。我们知道,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动能主要是由体内的能量物质转化而来的。因此,研究运动过程中的能量代谢供能系统对于研究运动性疲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 人体运动时的供能系统及对应运动形式
在运动过程中,不同的运动项目,供能方式也不一样。例如短跑,跳跃和投掷是高功率输出的活动,运动员应该具备短时间大量供能的能力;另一方面,马拉松跑,长距离游泳,越野滑雪等主要是低功率输出的活动,需要长时间保持相应的能量,有些体育活动是高低功率混合输出的运动,因此供能途径要求多样化,才能保证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能量需求,进而起到预防和延缓疲劳。在人体中,三磷酸腺苷(ATP)是一种重要的高能化合物,是机体内的直接供能物质,然而ATP在人体内的贮存是相当有限的。因此,随着能量消耗的增加,ATP需要及时得到其它的供能系统补充。我们从人体的供能系统来分析其对应的运动形式与疲劳的关系。
3.1 ATP-CP供能系统
该系统又称为磷酸原供能系统。主要靠化学能源CP供能,不需氧的参加,属无氧代谢,没有导致疲劳的副产品,但在肌肉中的储存量是很少的。主要用于短跑或任何高功率,短时间活动。那么短时间最大强度运动疲劳是因ATP转换速率下降所致。
3.2 乳酸能系统
这个系统也称糖酵解供能系统。主要靠食物能源糖分解供应ATP合成所必须的能量。属无氧代谢,供能十分迅速。在1到3分钟内以最大速度完成的运动,如400米或800米跑,是依靠乳酸系统大量供给ATP能量的。但是其供能过程中有副产品乳酸生成,当肌肉和血液中乳酸积累达到很高水平时,肌肉产生暂时性疲劳。这是乳酸系统一个很明显的特点,而且是肌肉运动时疲劳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3.3有氧供能系统
在有氧的情况下,1克分子糖原彻底氧化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同时释放能量使39个克分子的ATP再合成。并且没有导致疲劳的副产品产生。有氧代谢系统的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是有氧代谢系统和分解的食物有关。不仅是糖原。脂肪和蛋白质也可以被有氧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供ATP合成所需要的能量。由此可见,在进行长时间耐力活动时,有氧代谢系统是主要的供能系统。例如,马拉松跑时,比赛要持续2.5小时左右,约需150克分子ATP输出这么多的ATP,持续时间这么长是因为大量的能源物质和氧很快地被利用,从而避免了早期疲劳的产生。
4 小结
在以上的研究中,由于运动项目太多,不可能逐一讨论,所以就根据一个共同标准—运动项目的运动时间,而不是根据项目本身来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其实,运动时间还可分为完成动作时间和完成比赛的总时间。一场正式的篮球比赛,每节比赛10分钟,总时间40分钟。这样长时间的运动,无疑是有氧氧化供能。但在篮球比赛中,需要跳,投和防守,这些都是短时间高强度的活动,而这些活动在整个比赛中又是间断性的,虽然球赛比赛时间长,但上述各个动作本身是属于无氧供能的。所以,篮球比赛不但有有氧供能成分,也有无氧供能成分。从以上分析可知,动性疲劳与运动形式有密切关系,不同的运动形式,其主要供能系统也不一样,产生疲劳的主要原因也不一样。其实,不管什么项目,各能量系统或多或少都参与了供能,但往往以一个供能系统为主。这对于运动很重要,如果运动员的某一供能系统能力提高了,他从事以该系统供能为主的项目的能力会提高。
试想提高一个马拉松运动员的ATP-cP系统和乳酸能系统能力会提高他的成绩吗?回答是否定的。因此,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要根据运动项目的供能特点,适当安排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