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云观,首都一处千年古迹,全国道教协会所在地,春节期间有例行庙会,热闹非凡。前些年“打开西厢”交通工程竣工,原本处于绿木环围中的道观,环境大变。在周遭巨厦高楼俯视之下,白云观成了被掩埋的木乃伊。然而庙会期间这里景象惊人,也警人,汇在人流里,你大可以体会12亿人口是什么意思,什么滋味。
有一种不便言说的隔膜,使我许多年绝不愿重蹈白云观。这年,世纪末仅剩屈指可数的日子,也是上世纪的最后一次庙会,我终于拗不过全家三代人的敦促,放弃固守的戒条,随了家人,来到旧游之地白云观。
我惊愕得说不出话!这是白云观么?东西向的横街人流汹涌,水泄不通;说摩肩接踵不能形容人群的拥塞,只有城内上下班高峰时候的公共汽车差可比拟。五色迷目;噪声聒耳,小吃摊散发出无法分辨的气味,叫人窒息。像童话里描述的,人忽然间变成蜂、变成蚁,在巢穴里蠕蠕爬动。随着人流挪动到寺观山门前,抬眼瞥见牌楼中间镶嵌的四个金字“洞天胜景”,不禁嗔怨神仙,何必恶作剧,跟人开这种玩笑?
我不明白首都以及非首都居民,我的同乡或同胞,为什么兴冲冲从四方八面齐聚白云观,到底来这儿追求什么、享受什么,体验什么来了?
大凡名胜景观山林风物,能让人真正心神慰悦,领略幽妙与恬适,要谛只在一个“静”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自是一种令人沉迷的境界,即便到寺庙去吧,等待你的也应该是“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接下来“夜深静卧百虫绝,青月出岭光入扉”(韩愈《山石》)。如此幽静境界,一个根本前提在于人少,过去的年代有逸志闲情的文人雅士,绝对数量能有几个人呢?而今的百姓,温饱之外,旅游成为重要享乐项目,大家熙熙攘攘齐作逍遥游,连泰山十八盘,华山的岩腰栈道都发生过挤伤人的事故,人满为患,何况地处闹市近边、名闻遐迩的白云观?
我同家人挤到白云观中层院落丘祖殿,看到络绎的红男绿女向神像虔诚合十跪拜,忽然心里“咯噔”一动。记忆闪电一般照出了一个久久被遗忘了的场面。也在这个地方,匍匐着一个人,他内心被烦扰、羞惭和恐惧杂糅的情绪折磨,无地自容,无处倾诉,只得向面前的神灵求告。那时候,整个寺观被黑夜紧紧包裹,阴沉有如枯井。唯其万籁俱寂,更显出人内心世界的狂躁动荡,喧嚣得吓人!
在极静中躁动的这个人正是年轻的我。我们猝不及防,碰到了普遍覆盖在人群头顶的大饥饿。故地重游的这一瞬,我才豁然解开隐藏又深又久的心理之谜:将近四十年间,我相当顽固地避开白云观,原来恰因为害怕重温一个苦涩无奈的噩梦!
我从一所学院毕了业,被分配到也是培养教师的新建学校任教。教室不够用,某领导居然从白云观借到几间配殿权作教室。我和另一位伙伴,由于都年轻、单身,被分派到白云观上课,也在里面住宿。当时,正是“三年困难时期”的开端,从“放开肚皮吃饭”一下子改为口粮定量。其实并没有数日断粮,像从前灾荒年月的穷人那样,只是我们思想准备不足,身心两方面都极度不适应。肚子成了爆燃的灶洞,几两饭菜下去,犹如投去鸡毛蒜皮,弄得饥火更炽。不久,人脸浮肿了;精神也恐慌起来,越怕谈吃越想谈吃,一片萝卜皮、一绺干菜叶也成了美味佳肴。稍稍做点力气活就四肢瘫软,背脊盗汗,眼睛乱冒金星。
我们都经历过两年前的“大跃进”,从炽热的峰顶跌落到冰冷的深渊,心里明白如今的挨饿,全然是不顾客观规律大轰大嗡的必然结果,是对当年那种大浪漫、大折腾、大吹牛和大浪费的无情惩罚。但这种感觉,这种判断只能闷在肚子里。依照当局的主流话语,说这暂时困难是自然灾害和另一大国背信弃义的逼迫造成的,怨天加尤人的口径要统一。
我当时心地单纯,看重思想改造,努力忠诚于信仰,以各样的方式警惕自己,绝不可在小小困难面前软下去,倒下去。在白云观,上课之外我有意识地阅读革命回忆录,陶承的《我的一家》,陈昌奉的《跟随毛主席长征》,还有一本书叫《黑面包干》,苏联一位资深老革命德拉伯金娜所著,我读得很用心。我愿意沉浸在过去时代,叫前辈人物的英勇事迹激励自己,经受磨炼;我企求以此忘记或淡化饥饿的感觉。
如大军压境,步步逼迫我解甲举白旗。古人说,“衣食足然后知荣辱”,廉耻感和自尊心的伸张,大抵总以肚子里装着足够消化的食物为条件。我终于撑不住,一个漆黑夜晚,我悄悄溜出宿舍,摸索到观西面一片小菜园,蹲下来,顺了垄沟抓挠,希望能弄到一点萝卜根、土豆等可以吃的东西。为这种动作羞怯,我的心扑扑乱跳。刚摸到了两根胡萝卜似的东西,正一阵欣喜,忽听到黑暗中一声压低了嗓门的喝问:
“谁?——谁在那儿?”
我吓了一身冷汗,立即倏地站起来。猜测出那人必是观里的道士,便强自镇定,回答:“我,学校的。”不待他追问,我便解释说睡不着,出来散散步。好在黑夜伸手不见指,他看不见我手上的泥巴,我也辨不清他的面目。
在“三年困难”时期,虚火升得最厉害的地方,比如河南、安徽和山东一些地方,饿死了大批农民;饥馑是全国性的。我和同伴在白云观尝受的吃不饱,实在谈不上什么大疾苦;只因为亲自体验过了,知识分子又天生敏感,所以脆弱和恐慌的表现更“邪乎”些。很久以后,我读过一些描述那时饥饿的文字,比如张贤亮的小说《绿化树》,写男主人公被“劳改”时在野地里的觅食心态,他与我们同龄,这种地方读来如临其境。年轻些的作家,如老鬼的自传体小说《铁与血》,细腻逼真地描述他少年时代遭遇饥饿时候的行为和心理,我读的时候感觉句句惹眼,页页揪心。这大概是把自己“放进去”,进入角色唤起记忆的效应。
在对半饥饿还没有身心适应的时候,我终于有一天支撑不住了。当时我们吃一种“双蒸饭”,是把米饭兑了水反复蒸煮,那饭看起来显得多,营养并没有增加半点,实属自欺欺人。可是那时节却把这方法当作“经验”,到处郑重推广。自从早晨喝了一碗菜稀粥,撒两泡尿就饿了,肚子咕噜噜叫到中午,我抱了碗颤着腿到食堂排队,打了双蒸米饭捧着,如同手托十世单传的婴儿,只想赶紧端到宿舍吞下去。不料刚拐过墙角,忽一阵天旋地转,人向前一栽,一个“狗碰头”倒下去,“叭”地一声碗摔碎了,米饭撒了一地……我醒来时,躺在木板床上。是学生们发现,把我抬到屋里来的。支部书记给端来一碗白糖水,同事伙伴照护着我。我的脸颊挫伤了,幸好没有摔着头颅,吃饭的家伙还在,我自然庆幸,感念祖国的上帝。
大家默默互视,心照不宣。美丽温柔的词语终究当不了饭吃。此时此景,的确用不着任何言语。类似的情况,学校和别处都时常发生。
然而对我,这事情不免成为精 神上的一顿闷棍,我心里不禁恐慌烦闷起来。领导号召大家要打起精神渡过难关,“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那不单是口号,那是很严肃的信仰教育啊。我的心里充塞着迷乱和惶怵,犹如团团乌云隐去星光月色。我不知道这“困难”会延续到何时,也怀疑自己能不能刚强体面地挺过去。疲惫,失眠,整天价恍恍惚惚。有一天夜里,饥肠辘辘,辗转反侧,我终于忍不住,爬起来披衣出屋,踉跄着挪到丘祖殿前丹墀之上。我知道殿里供奉的是道教宗师丘处机。这位宗教首领,曾经有过一次永垂青史的长征,他率领一批弟子,从山东滨海出发,向西徒步跋涉,历尽千难万险,九死一生,终于到达天山外,谒见领兵征战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丘师力陈道家学说宗旨,恳劝大汗欲得天下,必须坚行“节欲止杀”,“恤民保众”。丘处机老师与弟子西游途中,在戈壁大沙漠,屡次遇到干渴饥饿,几乎馁毙荒莽。但是他们以惊人的毅力与忍耐挺过来了。丘祖多番训诫弟子:“人不以死生动心,不以苦乐为怀,所适无不可。”这样的教导不少古贤也发出过,而真正地实践起来,身体力行,执着不懈,又谈何容易!此时此刻,我遇到的该是微不足道的艰难吧。神灵保佑,祖师保佑,给我勇气,给我耐力,千万别叫我在这突然降临的考验里变成被人讥诮的馁鬼!
在无望与惑乱中,人往往不受理智左右,祥林嫂不是诚心诚意地给土地庙捐门槛么?我忐忑地望望四周,确信没有人影,就走近殿门口,向着里边的丘祖像跪了下来,以头抵地,把心里磨研了许多日子的祈祷,不出声地尽情倾吐出来。站起身,精神似乎轻松了不少。但转念想想刚才的行迹,心头忽然罩上一重由恐惧、羞惭、疑惑织成的大网;似乎周遭有无数只眼睛诧异地盯住我,就像发现了一个怪物。
这时的白云观庭院深深蒙在黑暗中,肃静极了。时令正是冬季,连嘤嘤虫鸣也没有一声,住持的老道们,睡眠酣沉,听不见一丝气息。
啊,这就是我记忆中烙下的白云观!周遭如此死寂,而我心中又如此烦嚣的白云观!……饥饿的年月终于挺过来,大家一起过来的,回头看去,并不如想象中描摹、设想的那么可怕。人的本能总在自觉不自觉地趋乐避苦吧,在我离开白云观以后,我从没有起过旧地重游的念头。或许就因为那里埋了自己年轻时一个苦涩的梦,那里游荡着一个由饥馁压挤变得卑微丑陋的魂灵?
事情过去三十多年,我由25岁苟活到55岁,曾经有意把这段记忆抽理出来,取个题目“白云观,一个涩梦”。写出来以后,自己看看没意思,便搁开了。而今又十年岁月逝去,我被全家人裹挟着,挤在人山人海中来逛白云观。在汹涌的人浪里,我心间的惊涛拍打沙岸,岸溃决了;我无法也无意阻住它,索性叫它冲到纸上来。我乐于跟逛白云观和不逛白云观的同胞交交心。
编辑/任娟[email protected]
有一种不便言说的隔膜,使我许多年绝不愿重蹈白云观。这年,世纪末仅剩屈指可数的日子,也是上世纪的最后一次庙会,我终于拗不过全家三代人的敦促,放弃固守的戒条,随了家人,来到旧游之地白云观。
我惊愕得说不出话!这是白云观么?东西向的横街人流汹涌,水泄不通;说摩肩接踵不能形容人群的拥塞,只有城内上下班高峰时候的公共汽车差可比拟。五色迷目;噪声聒耳,小吃摊散发出无法分辨的气味,叫人窒息。像童话里描述的,人忽然间变成蜂、变成蚁,在巢穴里蠕蠕爬动。随着人流挪动到寺观山门前,抬眼瞥见牌楼中间镶嵌的四个金字“洞天胜景”,不禁嗔怨神仙,何必恶作剧,跟人开这种玩笑?
我不明白首都以及非首都居民,我的同乡或同胞,为什么兴冲冲从四方八面齐聚白云观,到底来这儿追求什么、享受什么,体验什么来了?
大凡名胜景观山林风物,能让人真正心神慰悦,领略幽妙与恬适,要谛只在一个“静”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自是一种令人沉迷的境界,即便到寺庙去吧,等待你的也应该是“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接下来“夜深静卧百虫绝,青月出岭光入扉”(韩愈《山石》)。如此幽静境界,一个根本前提在于人少,过去的年代有逸志闲情的文人雅士,绝对数量能有几个人呢?而今的百姓,温饱之外,旅游成为重要享乐项目,大家熙熙攘攘齐作逍遥游,连泰山十八盘,华山的岩腰栈道都发生过挤伤人的事故,人满为患,何况地处闹市近边、名闻遐迩的白云观?
我同家人挤到白云观中层院落丘祖殿,看到络绎的红男绿女向神像虔诚合十跪拜,忽然心里“咯噔”一动。记忆闪电一般照出了一个久久被遗忘了的场面。也在这个地方,匍匐着一个人,他内心被烦扰、羞惭和恐惧杂糅的情绪折磨,无地自容,无处倾诉,只得向面前的神灵求告。那时候,整个寺观被黑夜紧紧包裹,阴沉有如枯井。唯其万籁俱寂,更显出人内心世界的狂躁动荡,喧嚣得吓人!
在极静中躁动的这个人正是年轻的我。我们猝不及防,碰到了普遍覆盖在人群头顶的大饥饿。故地重游的这一瞬,我才豁然解开隐藏又深又久的心理之谜:将近四十年间,我相当顽固地避开白云观,原来恰因为害怕重温一个苦涩无奈的噩梦!
我从一所学院毕了业,被分配到也是培养教师的新建学校任教。教室不够用,某领导居然从白云观借到几间配殿权作教室。我和另一位伙伴,由于都年轻、单身,被分派到白云观上课,也在里面住宿。当时,正是“三年困难时期”的开端,从“放开肚皮吃饭”一下子改为口粮定量。其实并没有数日断粮,像从前灾荒年月的穷人那样,只是我们思想准备不足,身心两方面都极度不适应。肚子成了爆燃的灶洞,几两饭菜下去,犹如投去鸡毛蒜皮,弄得饥火更炽。不久,人脸浮肿了;精神也恐慌起来,越怕谈吃越想谈吃,一片萝卜皮、一绺干菜叶也成了美味佳肴。稍稍做点力气活就四肢瘫软,背脊盗汗,眼睛乱冒金星。
我们都经历过两年前的“大跃进”,从炽热的峰顶跌落到冰冷的深渊,心里明白如今的挨饿,全然是不顾客观规律大轰大嗡的必然结果,是对当年那种大浪漫、大折腾、大吹牛和大浪费的无情惩罚。但这种感觉,这种判断只能闷在肚子里。依照当局的主流话语,说这暂时困难是自然灾害和另一大国背信弃义的逼迫造成的,怨天加尤人的口径要统一。
我当时心地单纯,看重思想改造,努力忠诚于信仰,以各样的方式警惕自己,绝不可在小小困难面前软下去,倒下去。在白云观,上课之外我有意识地阅读革命回忆录,陶承的《我的一家》,陈昌奉的《跟随毛主席长征》,还有一本书叫《黑面包干》,苏联一位资深老革命德拉伯金娜所著,我读得很用心。我愿意沉浸在过去时代,叫前辈人物的英勇事迹激励自己,经受磨炼;我企求以此忘记或淡化饥饿的感觉。
如大军压境,步步逼迫我解甲举白旗。古人说,“衣食足然后知荣辱”,廉耻感和自尊心的伸张,大抵总以肚子里装着足够消化的食物为条件。我终于撑不住,一个漆黑夜晚,我悄悄溜出宿舍,摸索到观西面一片小菜园,蹲下来,顺了垄沟抓挠,希望能弄到一点萝卜根、土豆等可以吃的东西。为这种动作羞怯,我的心扑扑乱跳。刚摸到了两根胡萝卜似的东西,正一阵欣喜,忽听到黑暗中一声压低了嗓门的喝问:
“谁?——谁在那儿?”
我吓了一身冷汗,立即倏地站起来。猜测出那人必是观里的道士,便强自镇定,回答:“我,学校的。”不待他追问,我便解释说睡不着,出来散散步。好在黑夜伸手不见指,他看不见我手上的泥巴,我也辨不清他的面目。
在“三年困难”时期,虚火升得最厉害的地方,比如河南、安徽和山东一些地方,饿死了大批农民;饥馑是全国性的。我和同伴在白云观尝受的吃不饱,实在谈不上什么大疾苦;只因为亲自体验过了,知识分子又天生敏感,所以脆弱和恐慌的表现更“邪乎”些。很久以后,我读过一些描述那时饥饿的文字,比如张贤亮的小说《绿化树》,写男主人公被“劳改”时在野地里的觅食心态,他与我们同龄,这种地方读来如临其境。年轻些的作家,如老鬼的自传体小说《铁与血》,细腻逼真地描述他少年时代遭遇饥饿时候的行为和心理,我读的时候感觉句句惹眼,页页揪心。这大概是把自己“放进去”,进入角色唤起记忆的效应。
在对半饥饿还没有身心适应的时候,我终于有一天支撑不住了。当时我们吃一种“双蒸饭”,是把米饭兑了水反复蒸煮,那饭看起来显得多,营养并没有增加半点,实属自欺欺人。可是那时节却把这方法当作“经验”,到处郑重推广。自从早晨喝了一碗菜稀粥,撒两泡尿就饿了,肚子咕噜噜叫到中午,我抱了碗颤着腿到食堂排队,打了双蒸米饭捧着,如同手托十世单传的婴儿,只想赶紧端到宿舍吞下去。不料刚拐过墙角,忽一阵天旋地转,人向前一栽,一个“狗碰头”倒下去,“叭”地一声碗摔碎了,米饭撒了一地……我醒来时,躺在木板床上。是学生们发现,把我抬到屋里来的。支部书记给端来一碗白糖水,同事伙伴照护着我。我的脸颊挫伤了,幸好没有摔着头颅,吃饭的家伙还在,我自然庆幸,感念祖国的上帝。
大家默默互视,心照不宣。美丽温柔的词语终究当不了饭吃。此时此景,的确用不着任何言语。类似的情况,学校和别处都时常发生。
然而对我,这事情不免成为精 神上的一顿闷棍,我心里不禁恐慌烦闷起来。领导号召大家要打起精神渡过难关,“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那不单是口号,那是很严肃的信仰教育啊。我的心里充塞着迷乱和惶怵,犹如团团乌云隐去星光月色。我不知道这“困难”会延续到何时,也怀疑自己能不能刚强体面地挺过去。疲惫,失眠,整天价恍恍惚惚。有一天夜里,饥肠辘辘,辗转反侧,我终于忍不住,爬起来披衣出屋,踉跄着挪到丘祖殿前丹墀之上。我知道殿里供奉的是道教宗师丘处机。这位宗教首领,曾经有过一次永垂青史的长征,他率领一批弟子,从山东滨海出发,向西徒步跋涉,历尽千难万险,九死一生,终于到达天山外,谒见领兵征战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丘师力陈道家学说宗旨,恳劝大汗欲得天下,必须坚行“节欲止杀”,“恤民保众”。丘处机老师与弟子西游途中,在戈壁大沙漠,屡次遇到干渴饥饿,几乎馁毙荒莽。但是他们以惊人的毅力与忍耐挺过来了。丘祖多番训诫弟子:“人不以死生动心,不以苦乐为怀,所适无不可。”这样的教导不少古贤也发出过,而真正地实践起来,身体力行,执着不懈,又谈何容易!此时此刻,我遇到的该是微不足道的艰难吧。神灵保佑,祖师保佑,给我勇气,给我耐力,千万别叫我在这突然降临的考验里变成被人讥诮的馁鬼!
在无望与惑乱中,人往往不受理智左右,祥林嫂不是诚心诚意地给土地庙捐门槛么?我忐忑地望望四周,确信没有人影,就走近殿门口,向着里边的丘祖像跪了下来,以头抵地,把心里磨研了许多日子的祈祷,不出声地尽情倾吐出来。站起身,精神似乎轻松了不少。但转念想想刚才的行迹,心头忽然罩上一重由恐惧、羞惭、疑惑织成的大网;似乎周遭有无数只眼睛诧异地盯住我,就像发现了一个怪物。
这时的白云观庭院深深蒙在黑暗中,肃静极了。时令正是冬季,连嘤嘤虫鸣也没有一声,住持的老道们,睡眠酣沉,听不见一丝气息。
啊,这就是我记忆中烙下的白云观!周遭如此死寂,而我心中又如此烦嚣的白云观!……饥饿的年月终于挺过来,大家一起过来的,回头看去,并不如想象中描摹、设想的那么可怕。人的本能总在自觉不自觉地趋乐避苦吧,在我离开白云观以后,我从没有起过旧地重游的念头。或许就因为那里埋了自己年轻时一个苦涩的梦,那里游荡着一个由饥馁压挤变得卑微丑陋的魂灵?
事情过去三十多年,我由25岁苟活到55岁,曾经有意把这段记忆抽理出来,取个题目“白云观,一个涩梦”。写出来以后,自己看看没意思,便搁开了。而今又十年岁月逝去,我被全家人裹挟着,挤在人山人海中来逛白云观。在汹涌的人浪里,我心间的惊涛拍打沙岸,岸溃决了;我无法也无意阻住它,索性叫它冲到纸上来。我乐于跟逛白云观和不逛白云观的同胞交交心。
编辑/任娟[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