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友好理念下的杭州西湖滨水绿道设计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r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杭州西湖环湖景区为例,梳理了环湖景区滨水绿道发展的格局定位和区位建设条件,分析了沿线公共交通站点的连接状况以及步行友好范围内商圈互通的可达性,重点对绿道沿线微空间的使用现状来进行分析和评价,并结合步行友好理论提出了西湖景区滨水绿道未来的发展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步行友好;滨水绿道;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心理
  一、“步行友好环境”的概念和滨水绿道的发展
  “步行友好环境”(Walking friendly)指的是“在不受机动车等外界交通干扰的情况下,步行者自由而愉快地活动在城市的人文、物理环境中,享受充满自然性、景观性和具有其他服务功用的设施的空间”。这一理念源自于城市TOD模式开发的核心要求,它强调人的心理和尺度关系,希望以公共交通为导向建立步行适宜的街道网络,通过交通来引导城市的健康开发,从而提供舒适的城市环境。因此,步行友好的理念对于缓解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同时它的现实评价状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已建成環境的公共效益和使用品质,有着现实的研究、参考价值。
  绿道(Green way)多围绕着城市公园和城市风景区来建设,它在形态上表现为一种线性的、积极的景观空间,鼓励行人以步行、自行车骑行的方式参与并同现代城市生活、交通相接驳。滨水绿道是绿道建设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由于具有独特的景观价值,常常会吸引更多人流和交通的涌入。与滨水空间临界的区域如何对其产生影响和发挥作用、与其相关的交通节点如何衔接,以及地区内步行连续和舒适性如何体现等问题在这类绿道上显得尤为突出。滨水绿道与城市交通、步行友好环境的关系体现着深刻的社会复杂性,从中探寻并协调各类要素的关系是提升绿道环境品质、实现步行友好城市理念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滨水绿道建设概况
  在杭州市绿道选线规划中,钱塘江以北的西湖、西溪湿地和京杭大运河地区共同构成了多级同心放射状绿道格局,其中西湖景区成为众多城市绿道交汇连接的中心。西湖环湖景区紧邻主城区,是城市人流与景区相连接的关键位置,也是杭州“三江两岸”生态景观廊道的东部节点,这一区域集合了“西湖十景”在内的五十多处景点,是西湖景区游客聚集的核心区域,在城市绿道建设上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
  环湖景区绿道系统主要分为水岸绿道和水上绿道。从步行方式的舒适性来看,水上绿道提供了游船游览的路径,减缓了部分水岸人流压力,是景区视觉体验和舒适性较好的线路;而水岸绿道衔接大量人流、商业、居住区和公园广场,形成滨水漫步、骑行的复合区域,是景区和城市界面的直接过渡区域。针对水岸绿道的沿线交通,我们统计了沿线公交站点和地铁站点的相对位置和分布概况,对环湖景区东侧城市道路和景区道路的密集度进行示意,沿地铁1号线的凤起路、龙翔桥和定安路三个站点均在景区500~800步行舒适范围内,是绿道和城市的东部主要连接点,进出地铁站的人流穿越嘉里中心和银泰中心等大型商业区一直向西步行可直达沿湖范围街区,为进入环湖景区绿道带来了大量客流。
  从环湖道路网可以看到景区东部的城市界面路网更为密集,大量的交叉口空间紧密衔接滨水公园广场,成为进入绿道前连续、复合的开放界面。而在北山街、杨公堤等区域主要由单一的风景区车行道路联系,人流集中于分散的景点出入口,这些区域的景区步行人流压力相对较小,而且周边公交站点分散,距离较远且间隔时间长,车行效率较高而步行的便利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沿线微空间评价
  (一)步行可达性
  步行可达性是步行友好城市理念的关键内容,它主要涉及绿道沿线节点的步行距离以及连续性。在实地调查中,滨水步行区还存在视线遮挡和通行障碍的地点,导致行人需绕行通过,如私建建筑的占道修建,沿线树池的不正确设计,台阶、设施的阻隔。这延长了行人的步行距离,降低了行人步行的舒适度和安全性。由于大量的客流带来压力,景区对共享单车实行区段限行的政策,内部只有少量服务点提供骑车租赁,而各区段游览车停靠点的距离跨度达三公里。北部的孤山路段是沿湖景区现阶段自行车唯一可通行的区域,其路段两端亦存在停车空间不足的问题。长距离的步行路段影响到绿道的舒适性,同时也降低了绿道空间的整体可达性。
  在绿道沿线,主要观赏点的使用状况也是评价步行可达的重要依据。如湖滨三公园的西湖音乐喷泉景点,它位于滨水线性绿道的中间位置,与东面临街道路形成T字形交通节点,每天由龙翔桥地铁站涌出的大量客流不断在此汇集,而在晚上的表演时段更是加剧了拥堵状况。景点处采取铁栅栏封锁限行的方式对观赏区两端进行围合,这也造成了绿道两端的人流需U字绕行400余米,而绕行方向与地铁出口方向相对,面对瞬时客流量的激增常常引发道路拥堵,同时也带来了安全隐患。可考虑立体交通疏散客流,或适当扩大水岸安全观赏范围,以减少绿道人流压力。
  (二)步行安全性
  由于西湖滨水绿道得天独厚的风景视线和亲水属性,几乎未设置封闭栏杆进行围护,考虑到滨水步行空间安全性,沿线各入口处都设置了车辆限行管制点,但在实际使用中由于景区完全开放,故每隔200米距离需配置执勤人员维持秩序,这种管理在游览高峰期显得十分消极。因此可以考虑在沿线公园的外部进行管理分流,通过广场—公园—步道三个层次逐层过渡到滨水空间,保证滨水步行空间的开放性和友好性。同样的,绿道外部空间的步行安全也要设计和考虑,如西湖北山街的自行车道被机动车道“挤压”,造成步行空间被压缩,盲道被侵占,同时也带来了安全隐患。
  (三)步行舒适性
  步行舒适性主要体现在道路宽度控制和人性化的设计方面。西湖滨水绿道宽度是依据临界面的变化来进行设计的,东部沿街路段的最小宽度基本保持在36米,而在景区内多辐射到60~90米,构成了带状串联多片区的空间形态。其中,东部滨水绿道的断面主要因公园位置的不同形成差异,即公园位于城市与景区中心或与城市直接相接两种形态。与城市相接区域为滨水空间提供了较好的开敞度,有利于吸引游客在步行中停留观景;而公园位于中心位置的区域将绿道带划分为两个层次,将临界面的商业服务建筑作为城市进入滨水空间的过渡带,有利于景区出入的直接联系并提高了步行舒适性,覆盖的缓冲空间提供多种活动的可能,同时也保证了生态空间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提供了舒适的步行友好体验。   四、發展策略与建议
  (一)整体规划慢行系统
  西湖作为旅游城市的核心风景区,以外地游客为主的短期巨大人流量导致绿道必须更多兼顾步行人群的疏散和停留问题,加上周边复杂交通直接接驳,导致现阶段的城市骑行与绿道体验一直处于一个断层的状态,因此需要从城市角度对绿道慢行系统进行全面规划和设计,提高周边公共交通换乘率的同时整体考虑景区内步行系统和骑行系统的协调,增强绿道慢行系统的步行友好性。
  (二)综合开发绿道网络
  游客在热门景点的集中分布带给景区巨大生态压力,而同时期周边的冷门景点却门可罗雀。可以考虑围绕滨水绿道打造多路径的生态走廊,从沿湖景区连接北山、虎跑等景区,从环湖通行到兼有内部多路径的转变,并开辟多条水上绿道作为西湖绿道系统的补充,这样既分散了景区压力,也更好地提高了绿道通达的便捷性。
  (三)提高周边区域的连接度
  需要提高滨水绿道与城市公共交通的衔接性,提升公共服务设施与步行体验的结合度,与周边商圈、居住区的步行人流友好连接,同时减少汽车交通对景区绿道空间的不利影响,通过对沿线绿道人流的合理引导形成高效率的生态步行系统。
  (四)恢复滨水公共空间属性
  西湖景区滨水绿道属于公共空间,也是公共的景观,但现阶段许多滨水饭店、政府机关和市政单位仍占据着滨水绿道沿线的重要位置,严重影响到滨水景观视线,也导致步行系统很难形成完整路线,需要对关键节点位置的政府机关适量迁出和整改,以还给公众更好的开放空间。
  五、结语
  滨水绿道不只是简单漫步功能的产物,也是整个滨水公共空间以及城市步行友好度的体现,处理好这些滨水公共空间对于提升步行体验和城市整体品质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其他刚起步的城市绿道建设也有着参考借鉴的价值。如与之类似的武汉东湖绿道也位于城市风景名胜区,同样是依山傍水的滨水型绿道。如何结合城市风景区的特殊性处理好城市与自然的联系,使周边交通更高效地衔接、周边商圈更自然地过渡,使人们更好地体验绿道步行系统,是我们思考绿道空间与步行城市建设时需要面临的问题,也是这类风景名胜区滨水绿道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赵鹏军,王悦.基于步行友好的TOD站点周边设计实证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5(5):36-40.
  [2]彭雷.武汉城市住区步行友好性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5.
  [3]王彦玲.西湖风景名胜区绿道网络构建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4.
  [4]何晓裕.厦门快速公交站点周边地区城市设计研究:基于“步行友好环境”[D].泉州:华侨大学,2014.
  作者单位:
  湖北民族大学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深,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据21世纪初的统计,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1.3亿,到21世纪中叶,我国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中国家庭结构正朝着小型化、核心化方向发展,空巢家庭逐渐增多,对养老的需求也有新的变化。社区养老是通过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使机构养老加入社区之中为老人提供多项服务,并结合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所具有的优势
摘 要:在城市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需要加强城市景观规划,确保城市建设水平全面提升,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城市规划作为对城市未来发展、合理布局和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要高度重视城市规划质量。城市景观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明确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主要作用,分析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应用原则,探讨基于地域特征的
摘 要:当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城市化水平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我国城市的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的失衡也越来越严重,当前对于生境环境的修复已经受到了国家的关注。从湿地生境修复、湿地生物修复、湿地生态格局修复、湿地文化塑造修复四个方面提出闽江湿地生境修复设计策略,从而构建自然与城市、城市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  关键词:生态修复理念;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效益;生态系统平衡  基金项目:本文系20
摘 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因此,人们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动下,现代城市环境设计应当秉持生态理念,这既是城市居民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也是城市持续发展的需要。基于此,阐述生态理念与城市环境设计的含义和特点,从治理污染、产业发展、绿化建设、交通系统建设、保障措施完善等角度分析了生态理念下的城市环境设计策略。  关键
近年来,我国民间非法集资的发展势头迅猛,且大案要案频发。打击、处置非法集资工作面临的形势极为严峻。笔者对L省S市近5年非法集资类案件裁判文书进行统计,发现5年来S市非法集资类案件投资人损失金额高达44.74亿元,年平均损失8.95亿元。由于非法集资类案件往往涉及地域广泛、投资人数众多、涉案金额巨大,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分析梳理近年来非法集资类案件的裁判文书,从犯罪数额、参与人数、集资手段、被告人辩解、定罪量刑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加强打击和预防非法集资类犯罪行为的针对性,保
摘 要:首先阐述工业废弃地、交互设计、交互景观的概念,分析交互设计在公园景观小品中的设计应用。其次以张家口工业文化主题公园为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调研,从三个层面对该公园的景观小品交互设计进行探究。最后对张家口工业文化主题公园的五种不同类型景观小品的交互设计进行分析,并提出修改建议。  關键词:交互设计;张家口;工业文化主题公园;景观小品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河北建筑工程学院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
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一大助益。刑事诉讼法及司法解释的修改与监委相关规范性文件的制定,针对此前两法衔接中出现的争论问题进行了基本回应与调整,既明确了侦查机关与监察机关管辖界限,亦规范了检察机关如何审查监察机关所移送的案件。但是,两法的衔接机制多为刑事诉讼法对监察法的单向、被动衔接,暴露出监、检、法关系不平衡的问题。不仅细节性应增强,刑事诉讼活动的整体架构更应该得到重视,在落实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机关地位的同时,更应在审判中心诉讼理念下进行调查工作。国家监委于5月17日发
调到省委机关干秘书工作,从处长、主任到副秘书长,我始终是搞文字的,工作量最大的部分是起草领导报告、讲话,从第一句“同志们”开始,到划上最后一个句号为止,心不离稿,手不离笔,都离不开为中心工作服务,为省委决策服务。  那些年,没少熬夜,没少加班,就像奋战在农田基本建设工地上,“干到腊月二十九,吃了饺子再动手”,每年我们出手的“成品”大体多在50万字左右。可以说,酸甜苦辣百味俱尝。如今隐退已多年,回想
期刊
摘 要:视错觉在设计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江南私家园林的设计与视错觉的联系密切。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根据空间设计的框架,用尺度错觉、色彩距离错觉、知觉选择性错觉、无意视盲错觉、疲劳错觉等视错觉原理来解读江南私家园林在空间对比、空间渗透、空间引导、空间过渡方面的现象。  关键词:视错觉;江南私家园林;空间构成  一、视错觉的本质  (一)视错觉的定义  视错觉最早出现于1826年心理学家约翰内斯
摘 要:近年来,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不断加快,这一背景下,城市建筑规划备受社会各界关注。通过对城市建筑规划中园林景观设计应用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提出了城市建筑规划中园林景观设计的实践思路,探讨了如何在园林景观设计环节对细节进行把握,为城市建筑规划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城市;建筑规划;园林景观设计  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