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个人魅力太强、太完美的开国君主,给他的后代带来的精神上和政治上、社会上的种种压力,是常人难以想象和承受的。这样的君主在离世之后,往往会给政治体制留下一个巨大的空洞,形成权力的断层。而几乎所有的二世君主,都要面对这样的一个困境。刘禅,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遭遇人贩子
刘禅的一生,是被误解、被刻意妖魔化的一生。
“扶不起的阿斗”妇孺皆知,甚至成了“弱智”的代名词。阿斗的不佳名声,主要来自《三国演义》,罗贯中为了突出诸葛亮的形象,有意贬低了小名叫阿斗的后主刘禅。
真实的刘禅又如何?且看南北朝人裴松之引自《三国志》中《魏略》的一段史实。
刘备在小沛大败之时,受曹操、吕布夹攻,仓皇弃家出逃,“数岁”的刘禅没人管了,只好自己逃跑。他来到汉中,被人贩子卖了。
买他的是逃乱来到汉中的扶风富豪刘括。刘禅被买来,给刘括做书童。一次闲谈时,刘括觉得刘禅言谈不俗,“知为良家子”,就把刘禅收为义子,给他娶了媳妇,刘禅还生了一个儿子。
214年,刘备从刘璋手中得到益州,派部下简将军去汉中寻找阿斗。从刘括那里得到刘备寻子的消息后,刘禅只身前往驿舍,侃侃而谈,一一回答了简将军提出的种种问题。曾当过刘备内侍的简将军终于认定,面前这个出落得一表人才的青年,就是当年赵云包在怀里的阿斗。
“从王子到贫儿”,这个看似在戏台上才存在的大起大落,和当书童、义子的经历,让刘禅学会了察言观色和隐忍,学会了“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刘备死后,年仅17岁的刘禅继位,开始与“相父”诸葛亮共事。
宰相诸葛亮
刘禅即位伊始,面对的就是非常强势的宰相诸葛亮,无论年龄还是治国经验,都比他强。面对此情此景,刘禅既不“武大郎开店”,也不想方设法掣肘诸葛亮,而是找准自己的定位,选择了“清静无为”。
用全面、全局、系统的眼光来看,我们也许会从《出师表》中读出诸葛亮的“忠”,从“六出祁山”中看到诸葛亮的“勇”,从子虚乌有的“空城计”中杜撰出诸葛亮的“智”,但这些都是微观层面的观察与思考,联系起来立体地看,我们会发现,刘禅才是真正的大智慧。纵观刘禅40多年的皇帝史,我们不难发现,他看起来几乎是无所作为,但是,他又是有所作为的,他用将近40年的时间证明了自己,将蜀汉政权延续了将近半个世纪。
显然,诸葛亮并未忘记自己的臣子身份,一心一意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青年刘禅以大局为重,委曲求全,缩身为尺,将诸葛亮当作父亲一般尊重,使得三国之中最弱的蜀国——刘备去世之时,蜀国兵力已经是三国之中最弱,人才乏善可陈,疆域只相当于魏的几个州。再加上刘备属于“个人魅力型领袖”,并没有给阿斗留下“硬实力”,众人追随他,是因为他的个人魅力,现在他去世了,阿斗从表面上看是继承了大统,但他一无战功,二无人气,又凭什么来要求先帝手下的众多能臣骁将听从他的指挥呢?
最终病逝
263年,曹魏大举攻蜀。刘禅知道自己国家无力抵抗,为百姓计,采取了投降的策略。投降,百姓可安,群臣可保,唯一的赌注,是刘禅自己的性命。《三国志》中说刘禅投降时,没有把自己当作亡国之君,颇有骨气,甚至连敌方诸臣都不免赞叹。
刘禅亡国之后,作为亡国之君,不仅自家性命,而且蜀地百姓的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里。自己的待遇,直接影响到晋国对蜀地百姓的政策。因此,他口称“此间乐,不思蜀”,装憨卖傻,处处隐藏自己的才能,瞒天过海,养晦自保。正像周寿昌《三国志集解》中评价阿斗时所说:“恐传闻失实,不则养晦以自全耳。”
271年12月,刘禅在洛阳病逝,终年64岁。
在中国历朝历代亡国之君中,刘禅的下场是最好的。
(摘自《文史月刊》)
遭遇人贩子
刘禅的一生,是被误解、被刻意妖魔化的一生。
“扶不起的阿斗”妇孺皆知,甚至成了“弱智”的代名词。阿斗的不佳名声,主要来自《三国演义》,罗贯中为了突出诸葛亮的形象,有意贬低了小名叫阿斗的后主刘禅。
真实的刘禅又如何?且看南北朝人裴松之引自《三国志》中《魏略》的一段史实。
刘备在小沛大败之时,受曹操、吕布夹攻,仓皇弃家出逃,“数岁”的刘禅没人管了,只好自己逃跑。他来到汉中,被人贩子卖了。
买他的是逃乱来到汉中的扶风富豪刘括。刘禅被买来,给刘括做书童。一次闲谈时,刘括觉得刘禅言谈不俗,“知为良家子”,就把刘禅收为义子,给他娶了媳妇,刘禅还生了一个儿子。
214年,刘备从刘璋手中得到益州,派部下简将军去汉中寻找阿斗。从刘括那里得到刘备寻子的消息后,刘禅只身前往驿舍,侃侃而谈,一一回答了简将军提出的种种问题。曾当过刘备内侍的简将军终于认定,面前这个出落得一表人才的青年,就是当年赵云包在怀里的阿斗。
“从王子到贫儿”,这个看似在戏台上才存在的大起大落,和当书童、义子的经历,让刘禅学会了察言观色和隐忍,学会了“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刘备死后,年仅17岁的刘禅继位,开始与“相父”诸葛亮共事。
宰相诸葛亮
刘禅即位伊始,面对的就是非常强势的宰相诸葛亮,无论年龄还是治国经验,都比他强。面对此情此景,刘禅既不“武大郎开店”,也不想方设法掣肘诸葛亮,而是找准自己的定位,选择了“清静无为”。
用全面、全局、系统的眼光来看,我们也许会从《出师表》中读出诸葛亮的“忠”,从“六出祁山”中看到诸葛亮的“勇”,从子虚乌有的“空城计”中杜撰出诸葛亮的“智”,但这些都是微观层面的观察与思考,联系起来立体地看,我们会发现,刘禅才是真正的大智慧。纵观刘禅40多年的皇帝史,我们不难发现,他看起来几乎是无所作为,但是,他又是有所作为的,他用将近40年的时间证明了自己,将蜀汉政权延续了将近半个世纪。
显然,诸葛亮并未忘记自己的臣子身份,一心一意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青年刘禅以大局为重,委曲求全,缩身为尺,将诸葛亮当作父亲一般尊重,使得三国之中最弱的蜀国——刘备去世之时,蜀国兵力已经是三国之中最弱,人才乏善可陈,疆域只相当于魏的几个州。再加上刘备属于“个人魅力型领袖”,并没有给阿斗留下“硬实力”,众人追随他,是因为他的个人魅力,现在他去世了,阿斗从表面上看是继承了大统,但他一无战功,二无人气,又凭什么来要求先帝手下的众多能臣骁将听从他的指挥呢?
最终病逝
263年,曹魏大举攻蜀。刘禅知道自己国家无力抵抗,为百姓计,采取了投降的策略。投降,百姓可安,群臣可保,唯一的赌注,是刘禅自己的性命。《三国志》中说刘禅投降时,没有把自己当作亡国之君,颇有骨气,甚至连敌方诸臣都不免赞叹。
刘禅亡国之后,作为亡国之君,不仅自家性命,而且蜀地百姓的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里。自己的待遇,直接影响到晋国对蜀地百姓的政策。因此,他口称“此间乐,不思蜀”,装憨卖傻,处处隐藏自己的才能,瞒天过海,养晦自保。正像周寿昌《三国志集解》中评价阿斗时所说:“恐传闻失实,不则养晦以自全耳。”
271年12月,刘禅在洛阳病逝,终年64岁。
在中国历朝历代亡国之君中,刘禅的下场是最好的。
(摘自《文史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