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欣赏活动是一种个人主动投入并沉迷于音乐展示过程的活动。音乐欣赏教育活动是一种教育活动,它是在教育者设计、指导下进行的,对受教育者施加积极教育影响的活动;它引导受教育者如何欣赏音乐,并且在这种过程中对受教育者的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发展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但音乐欣赏教育活动一直是幼儿园音乐教育领域中最难攻克的研究课题。几年来,笔者在认真钻研音乐教材的基本理论观点、设计思路的同时,深入课堂教学,从中感悟体验到音乐欣赏活动的设计是否巧妙、合理,关系到音乐欣赏教育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设计时不仅要考虑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而且还要周密考虑:应用何种方法进行活动;教师、幼儿、音乐、其他材料、场地等之间应如何相互作用,才能最好地达到每个目标所规定的要求。笔者认为这大体表现在程序设计和参与方法上,现归纳一下:
1.程序设计
1.1逐步深入,慢慢引导:这种方法一开始就引导幼儿完整地欣赏作品,但并不要求幼儿能够听出音乐较细致的情趣。然后随着听赏次数的不断增加,再逐步深入地帮助他们去体验音乐中更细致的东西。如我们在看图听赏《毕业歌》时,先引导幼儿看图片,听歌曲里都唱了些什么,再逐步引导幼儿讨论图片上人物的表情不一样和我们音乐有什么关系,这样幼儿便很认真地去看、去想图片上孩子的笑脸表示音乐的欢快、跳跃;表达他们在幼儿园的生活很愉快;同时挥手再见的孩子的动作表情则表示音乐很缓慢、轻柔,表达了他们即将离开幼儿园的依依不舍的情怀。笔者觉得无论是看图听赏、随乐动作、打击乐器演奏还是音乐游戏,都可以被看作是不断深入欣赏过程的一个部分。
1.2层层累加,突出重点:这种活动的设计是把作品的主要节奏型或主题曲调成希望重点欣赏的段落提出来单独欣赏、操作,然后再将作品的其他部分逐步地累加进来。例如《金蛇狂舞》(闹新春)将作品的中段提取出来单独欣赏(这部分为中国曲式中螺丝结顶的结构,其中有明显的对答乐句,且越来越短越情绪昂,使人联想起中国狮舞中狮子争绣球的场面。)笔者采取了在配乐儿歌朗诵的帮助下,用自由的即兴身体动作表演,体验该段的对话应答结构和逐步缩短的乐句结构,然后再将严格再现的前后两段和简短的尾声累加起来,进行整体欣赏。
1.3一一匹配,化难成易:这类活动的设计是先向幼儿提供一个与音乐作品具有某种“类比”关系的文学的、美术的或动作的“先行组织者”,然后再让幼儿根据“先行组织者”提供的线索来听辨和欣赏音乐作品。比如大班的《狮王进行曲》一开始就提供美术的“先行组织者”——图片,引起兴趣、讨论图片中哪种形象像号角声,哪种形象像狮子的吼叫声,然后幼儿听故事,根据老师出示的图形乐谱安静地欣赏了。再如《牧童与短笛》,开始先让幼儿欣赏图片,了解图片的内容。再边听故事边欣赏音乐并与图片相匹配,这样孩子们在故事的引导,图片的介入中轻松地掌握了音乐的结构,了解了作品的内容。
2.参与方法的设计
安静地倾听仅是音乐欣赏的一种方式,而参与到音乐进行的过程中去,在表演音乐的过程中进行欣赏,从古到今,不仅是成年音乐家、成年有修养的音乐爱好者的经常使用的欣赏形式,同时更是一般人、且特别是幼小儿童所偏爱的欣赏方式,所以在设计音乐欣赏活动里,尽量地多采取幼儿能够参与的方法,如歌唱、律动游戏、打击乐器演奏、美术欣赏或创作、文学欣赏或创作,让幼儿从多方面、多渠道地能够去感知、去欣赏、去体验。
其实人类的各种艺术活动之间有着共同的渊源和共同的创作、欣赏规律。运用文学、美术、韵律、动作、歌唱等姐妹艺术来帮助幼儿感知、欣赏音乐,不仅增进幼儿对音乐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发展幼儿的艺术思维能力和审美心理结构。在欣赏《草原小牧民》(森吉德玛)活动设计中笔者便使用了美术欣赏、文学欣赏的参与方法,先引导幼儿欣赏美丽的草原图画,并播放音乐,之后组织讨论:哪一幅图画像是第一段音乐,哪一幅图画像是第二段音乐。待幼儿回答后,引导他们回忆以前学过的诗歌《美丽的草原》,哪一段诗可以配合第一段音乐朗诵,哪一段诗可以配合第二段音乐朗诵。而在《啤酒桶和小老鼠》(啤酒桶波尔卡)、《小灰鼠的故事》 (加沃特舞曲)中,采用了韵律活动和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游戏的形式进行的,课堂效果非常好,幼儿情绪饱满,其参与性和表现性都很高涨,达到了欣赏、愉悦的效果!
事实上各种方法都是综合使用的,极少由单纯只使用某一种方法的设计,特别是动作参与对于幼儿来说,更是经常使用的方法之一。
收稿日期:2008-08-28
1.程序设计
1.1逐步深入,慢慢引导:这种方法一开始就引导幼儿完整地欣赏作品,但并不要求幼儿能够听出音乐较细致的情趣。然后随着听赏次数的不断增加,再逐步深入地帮助他们去体验音乐中更细致的东西。如我们在看图听赏《毕业歌》时,先引导幼儿看图片,听歌曲里都唱了些什么,再逐步引导幼儿讨论图片上人物的表情不一样和我们音乐有什么关系,这样幼儿便很认真地去看、去想图片上孩子的笑脸表示音乐的欢快、跳跃;表达他们在幼儿园的生活很愉快;同时挥手再见的孩子的动作表情则表示音乐很缓慢、轻柔,表达了他们即将离开幼儿园的依依不舍的情怀。笔者觉得无论是看图听赏、随乐动作、打击乐器演奏还是音乐游戏,都可以被看作是不断深入欣赏过程的一个部分。
1.2层层累加,突出重点:这种活动的设计是把作品的主要节奏型或主题曲调成希望重点欣赏的段落提出来单独欣赏、操作,然后再将作品的其他部分逐步地累加进来。例如《金蛇狂舞》(闹新春)将作品的中段提取出来单独欣赏(这部分为中国曲式中螺丝结顶的结构,其中有明显的对答乐句,且越来越短越情绪昂,使人联想起中国狮舞中狮子争绣球的场面。)笔者采取了在配乐儿歌朗诵的帮助下,用自由的即兴身体动作表演,体验该段的对话应答结构和逐步缩短的乐句结构,然后再将严格再现的前后两段和简短的尾声累加起来,进行整体欣赏。
1.3一一匹配,化难成易:这类活动的设计是先向幼儿提供一个与音乐作品具有某种“类比”关系的文学的、美术的或动作的“先行组织者”,然后再让幼儿根据“先行组织者”提供的线索来听辨和欣赏音乐作品。比如大班的《狮王进行曲》一开始就提供美术的“先行组织者”——图片,引起兴趣、讨论图片中哪种形象像号角声,哪种形象像狮子的吼叫声,然后幼儿听故事,根据老师出示的图形乐谱安静地欣赏了。再如《牧童与短笛》,开始先让幼儿欣赏图片,了解图片的内容。再边听故事边欣赏音乐并与图片相匹配,这样孩子们在故事的引导,图片的介入中轻松地掌握了音乐的结构,了解了作品的内容。
2.参与方法的设计
安静地倾听仅是音乐欣赏的一种方式,而参与到音乐进行的过程中去,在表演音乐的过程中进行欣赏,从古到今,不仅是成年音乐家、成年有修养的音乐爱好者的经常使用的欣赏形式,同时更是一般人、且特别是幼小儿童所偏爱的欣赏方式,所以在设计音乐欣赏活动里,尽量地多采取幼儿能够参与的方法,如歌唱、律动游戏、打击乐器演奏、美术欣赏或创作、文学欣赏或创作,让幼儿从多方面、多渠道地能够去感知、去欣赏、去体验。
其实人类的各种艺术活动之间有着共同的渊源和共同的创作、欣赏规律。运用文学、美术、韵律、动作、歌唱等姐妹艺术来帮助幼儿感知、欣赏音乐,不仅增进幼儿对音乐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发展幼儿的艺术思维能力和审美心理结构。在欣赏《草原小牧民》(森吉德玛)活动设计中笔者便使用了美术欣赏、文学欣赏的参与方法,先引导幼儿欣赏美丽的草原图画,并播放音乐,之后组织讨论:哪一幅图画像是第一段音乐,哪一幅图画像是第二段音乐。待幼儿回答后,引导他们回忆以前学过的诗歌《美丽的草原》,哪一段诗可以配合第一段音乐朗诵,哪一段诗可以配合第二段音乐朗诵。而在《啤酒桶和小老鼠》(啤酒桶波尔卡)、《小灰鼠的故事》 (加沃特舞曲)中,采用了韵律活动和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游戏的形式进行的,课堂效果非常好,幼儿情绪饱满,其参与性和表现性都很高涨,达到了欣赏、愉悦的效果!
事实上各种方法都是综合使用的,极少由单纯只使用某一种方法的设计,特别是动作参与对于幼儿来说,更是经常使用的方法之一。
收稿日期:2008-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