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8月,天津市红桥区人民法院,一个事件中的两个人,说着两个故事——一道没有真相的罗生门。
2009年10月21日,对一个叫王秀芝的老太太来说,是倒霉的一天:
“那天我正要匆匆穿过马路,走到护栏时,一辆车速度很快,我没有躲过,被撞后先向前仰,之后又向后摔倒了。”
同一个2009年10月21日,对一个叫许云鹤的年轻人来说,也是倒霉的一天:
“那天我驾车路上,看见一个老太太跨越护栏时绊倒。我看着揪心,于是立即下车,从车里翻出创可贴给她包扎上,并拨打了120。可这时,老太太拿起电话:‘我在马路上让车给撞啦!’顿时我从头凉到脚。”
法庭的天平两端,一个自称救人者,一个自称受害者;一个斩钉截铁,一个痛哭流涕。叙述者的情感赌注越大,我们能触摸到的真实感就越稀薄。那是怎样一个令人煎熬的下午,没有摄像头,没有目击证人,司法鉴定也无法确定“原告与被告车辆是否发生接触”。
事件随即引发轩然大波,大家被困在“究竟谁在撒谎“的罗生门幻像里,只能深味人心之七窍玲珑。
然而,让我们来对这个事件的两面,做一个冷静全面的分析。你会发现:如果是许云鹤撒了谎,那么老太太无疑碰到了一个撞人后极不负责,还矢口抵赖、厚颜无耻的年轻人,它带来的社会影响是,年轻一代责任淡漠,以及有关尊老、教育失位的问题;另一边,如果是老太太撒了谎呢?那么不得不面临一个沮丧的局面:一个家有儿女的老年人本应回归人性的朴实善良,但她却本能地选择了自私,进而将摧毁爱心在全社会中的契约。
天平两端,所产生社会冲击波的大小,一望便知。而社会的触角又何其敏感!
随后,法院对案件做出了判决——“被告承担40%的民事赔偿责任”。社会舆论如同火山喷发:几乎是一边倒地谴责王老太,并纷纷声援许云鹤。怀疑和失望情绪满天飞,仿若苏格拉底“人啊,人性”式的哀叹:如果说罗生门的屹立是因为真相的扑朔迷离,那么这道门现在正旋转成为一道丑恶的“道德门”。真相,早已成为其次。
事件中,与年轻人相较,老太太是弱势群体;与开小车的许云鹤相比,摔倒受伤的老太太也是弱势群体。然而,整个舆论的天平,却没有向这个看起来的“弱势者”倾斜,没有向她叙述的那个版本的故事倾斜,也没有向这个逻辑假设所带来的社会效应倾斜。大家更关心爱心的安全系数,不愿公共空间的爱心全然崩塌。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一开篇就说:“无论人们怎样自私,但他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就是当我们看到或逼真地想象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时所产生的感情……这是一种具有‘合宜性’的激情,是社会正义自然发生的基础。”那么在许云鹤案这扇正在旋转的“道德门”面前,人性基础可能出现的裂痕引发了危机,“门”的旋转则立即遇到了整个社会正义的合力。
凡闻此案的人们,心里可能都会被迫追问下自己,路遇一个人摔倒,你会怎么选择?这时,所产生的带有社会性质的“合宜性”同情,不断聚集起来。而这个年轻人身上,已招致惩罚的正义色彩,更是使这股合力越来越大。毕竟,那是我们要继续生活下去的公共道德空间。因此,当许云鹤曾对着记者说,“听到老太太说我撞了她,我都傻了”,这种表达,意在说明他的世界观当时已彻底被颠覆,而作为全社会的旁观者,也都“傻了”!
大师黑泽明在电影《罗生门》拍摄后曾说,现实世界就是一个罗生门,为了自己,没有什么不可以。这是令人沮丧的观感,如同小孩子发现整个童话故事的虚假之后一种白茫茫的未知恐惧。此事的罗生门,也存在这样一个恐怖点:如果许云鹤是有爱心的好人的话,那么那个演绎呻吟、凄楚的“弱势”老太太内心是一番怎样的世界啊!
当这个假设一旦存在,所谓“弱势”,越做得真,越是恐怖,越是让人抗拒。当这扇门将要无可救药地旋转到一个深不可测、全无希望的地步时,社会杠杆也被撬动。
这样看来,此案虽是个案,但以这道旋转之门所搅动的整个舆论来看,也不啻为一块试金石,算是测量了一次当下社会良知的现状。
2009年10月21日,对一个叫王秀芝的老太太来说,是倒霉的一天:
“那天我正要匆匆穿过马路,走到护栏时,一辆车速度很快,我没有躲过,被撞后先向前仰,之后又向后摔倒了。”
同一个2009年10月21日,对一个叫许云鹤的年轻人来说,也是倒霉的一天:
“那天我驾车路上,看见一个老太太跨越护栏时绊倒。我看着揪心,于是立即下车,从车里翻出创可贴给她包扎上,并拨打了120。可这时,老太太拿起电话:‘我在马路上让车给撞啦!’顿时我从头凉到脚。”
法庭的天平两端,一个自称救人者,一个自称受害者;一个斩钉截铁,一个痛哭流涕。叙述者的情感赌注越大,我们能触摸到的真实感就越稀薄。那是怎样一个令人煎熬的下午,没有摄像头,没有目击证人,司法鉴定也无法确定“原告与被告车辆是否发生接触”。
事件随即引发轩然大波,大家被困在“究竟谁在撒谎“的罗生门幻像里,只能深味人心之七窍玲珑。
然而,让我们来对这个事件的两面,做一个冷静全面的分析。你会发现:如果是许云鹤撒了谎,那么老太太无疑碰到了一个撞人后极不负责,还矢口抵赖、厚颜无耻的年轻人,它带来的社会影响是,年轻一代责任淡漠,以及有关尊老、教育失位的问题;另一边,如果是老太太撒了谎呢?那么不得不面临一个沮丧的局面:一个家有儿女的老年人本应回归人性的朴实善良,但她却本能地选择了自私,进而将摧毁爱心在全社会中的契约。
天平两端,所产生社会冲击波的大小,一望便知。而社会的触角又何其敏感!
随后,法院对案件做出了判决——“被告承担40%的民事赔偿责任”。社会舆论如同火山喷发:几乎是一边倒地谴责王老太,并纷纷声援许云鹤。怀疑和失望情绪满天飞,仿若苏格拉底“人啊,人性”式的哀叹:如果说罗生门的屹立是因为真相的扑朔迷离,那么这道门现在正旋转成为一道丑恶的“道德门”。真相,早已成为其次。
事件中,与年轻人相较,老太太是弱势群体;与开小车的许云鹤相比,摔倒受伤的老太太也是弱势群体。然而,整个舆论的天平,却没有向这个看起来的“弱势者”倾斜,没有向她叙述的那个版本的故事倾斜,也没有向这个逻辑假设所带来的社会效应倾斜。大家更关心爱心的安全系数,不愿公共空间的爱心全然崩塌。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一开篇就说:“无论人们怎样自私,但他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就是当我们看到或逼真地想象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时所产生的感情……这是一种具有‘合宜性’的激情,是社会正义自然发生的基础。”那么在许云鹤案这扇正在旋转的“道德门”面前,人性基础可能出现的裂痕引发了危机,“门”的旋转则立即遇到了整个社会正义的合力。
凡闻此案的人们,心里可能都会被迫追问下自己,路遇一个人摔倒,你会怎么选择?这时,所产生的带有社会性质的“合宜性”同情,不断聚集起来。而这个年轻人身上,已招致惩罚的正义色彩,更是使这股合力越来越大。毕竟,那是我们要继续生活下去的公共道德空间。因此,当许云鹤曾对着记者说,“听到老太太说我撞了她,我都傻了”,这种表达,意在说明他的世界观当时已彻底被颠覆,而作为全社会的旁观者,也都“傻了”!
大师黑泽明在电影《罗生门》拍摄后曾说,现实世界就是一个罗生门,为了自己,没有什么不可以。这是令人沮丧的观感,如同小孩子发现整个童话故事的虚假之后一种白茫茫的未知恐惧。此事的罗生门,也存在这样一个恐怖点:如果许云鹤是有爱心的好人的话,那么那个演绎呻吟、凄楚的“弱势”老太太内心是一番怎样的世界啊!
当这个假设一旦存在,所谓“弱势”,越做得真,越是恐怖,越是让人抗拒。当这扇门将要无可救药地旋转到一个深不可测、全无希望的地步时,社会杠杆也被撬动。
这样看来,此案虽是个案,但以这道旋转之门所搅动的整个舆论来看,也不啻为一块试金石,算是测量了一次当下社会良知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