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老兵的故事没讲完

来源 :神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l8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恰逢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志愿军老兵侯炳茂的散文集《会唱歌的金达莱》出版了,炮火与鲜花齐放,硝烟与芭蕾共舞,来自“三八线”的真实故事,如美丽的金达莱,生动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我與侯炳茂同志是因十年前军休所组织的一次春游才认识的。那是个阳光灿烂的春日,京郊果园桃花飞霞、梨花堆雪,几十位参加春游的军休干部陶醉在迷人的春光里,彼此开心地交谈着。他走到我面前,自我介绍:我叫侯炳茂,今年74岁,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我肚子里有好多“三八线”上的故事,可是我不会写,只好烂在肚子里。听说你是诗人、散文作家,我拜你为师,你教我写作好不好?
  望着他那幅真诚憨厚的样子,我对他说:我比你小十岁,怎敢当你老师!这样吧,咱们以后做好朋友。
  隔了几日,老侯登门拜访,手里提着一个文件袋,里面装的是保存多年的抗美援朝的有关资料。他告诉我:14岁那年,我在家乡陕西凤翔县一所中学加入了共青团,随后参军来到抗美援朝战争前线。那时我年龄小,个子矮,体重只有70斤,志愿军的军装对于我来说没一件合适的,又肥又大,我所在的野战救护所的姐姐们帮我剪裁修整,她们开玩笑说:小侯,你真像瘦猴子。从1951年入朝作战到1953年胜利回国,我和救护所的战友们在炮火硝烟中度过了难忘的岁月,许多往事历历在目,可是我不知道怎么写。我对老侯说:你不适合写长篇巨著的回忆录,应该选择印象最深的人和事,写成千字左右的纪实散文。
  老侯说:那就先写我护理过的一位被敌机炸伤的女文工团员,她长得很漂亮,像盛开的金达莱,又有一副金嗓子,唱歌很好听。我突发灵感,对老侯说:你写吧,题目就叫“会唱歌的金达莱”,写出初稿我帮你修改。
  几天后,老侯带着初稿来到我家,他说这是第一次写散文,感觉手中的笔很沉重,写起来很费力。我和老侯逐字逐句地推敲修改,从用词、描写乃至抒情,仔细琢磨,2000字的稿子改了三四遍。稿子发出后,先后被《解放军报》和《中国文化报》刊登。老侯的处女作一炮走红,激发了他的写作兴致,他又想写心中的故事,先讲给我听,问我怎么写?我被老侯讲的每一个故事强烈地感染着,甚至在梦里沉醉在他的故事里,真的尝到了泪花打梦的滋味。有一次我做梦帮老侯修改稿子,想到的一些话还真的用上了。我觉得帮老侯改稿,在报刊上发表,让更多的读者了解三八线上的故事,对我来说是不能推脱、不容懈怠的责任。十年的光阴里,老侯隔三岔五来到我家,给我讲他经历的抗美援朝的故事,然后一篇接一篇地写下去,写出初稿就拿来让我修改,他说只要我满意,他就放心了。算起来,我帮他修改了30多篇稿子,全部在报刊上发表了。如实讲,老侯的故事生动感人,我帮他修改稿子,只是在文字上润色,算是锦上添花吧。
  老侯非常感激我帮他修改文章所付出的心血,他视我为亲兄弟。我因颈椎手术行动不便,老侯悉心照顾,多次到门诊为我开药,到食堂给我买饭,陪我参加必要的社会活动。他先后同我一起到河南、河北、东北和上海参加书法笔会。记得我们一起去上海参加书法活动,晚上住在滴水湖宾馆,那时老侯正酝酿着写志愿军十九兵团文工团团长陈同和的故事,连续几个晚上,老侯断断续续地给我讲述文工团团长的故事,那位团长与文工团员刘敬霜在防空洞举办完婚礼,当了100天新郎官,在率团慰问演出途中遭遇敌机轰炸,光荣牺牲了。战友们来到文工团陈团长新婚时的防空洞前,只见紫藤花依旧盛开着。我对老侯说,你写文工团团长的散文,题目可以叫作“防空洞前的紫藤花”。
  或许是因为被文工团陈团长的故事深深感动,我竟长夜难眠,心想怎样才能帮助老侯把这篇散文写好。翌日清晨,我对老侯说,快起来,准备好笔和纸,我帮你想好了稿子的开头,写文工团团长防空洞的婚礼,我说,你来写。这篇散文的开头是这样写的:“天空冷不丁地飘起雪花,雪花飞舞着、旋转着、飘落着,给山顶戴上了雪冠,给松林披上了银装,给大地铺上了雪毯。哇!这分明是一场喜雪啊!真是老天会意,雪花知情,特意为志愿军十九兵团文工团的陈同和、刘敬霜俩同志即将在朝鲜黄海南道石头里防空洞举行的婚礼,布置好了如此壮观的雪景。分散在沟沟汊汊松林里居住的文工团团员们陆陆续续踏雪赶来,雪花亲吻着他们的脸,把他们打扮成一个个雪人,远远望去像翩翩飞舞的玉蝴蝶。”
  老侯将初稿写好后,我们一起推敲修改了好几遍,经过几番考虑,我又替老侯想好了稿子的结尾:“防空洞附近,紫藤花依旧盛开着,因炮火硝烟的熏烤,花色并不俏丽,但透出生命的倔强,而那紫色藤蔓,恰似铁骨铮铮,这大山深处的紫藤花,不畏环境恶劣,不与百花争艳,在孤独寂寞中守候着春天。”
  我对老侯说,有一位大学的文学教授说过,写散文要努力做到:凤头猪肚豹尾。我们应该把这句话作为散文创作的准则。老侯说,我写散文,有两个难点,一是开头结尾,二是写景抒情,你要多指点。我多次告诉老侯,散文与回忆录不同,要讲究文学艺术,如同做衣服,选好布料后,要精心剪裁和缝纫。光有好布料,剪裁和缝纫技术不行,做不出好衣服,光有好故事,没有文学功底和技巧,写不出好散文。老侯暗自下功夫,阅读散文经典,这对于一位长期担任医生和医院院长的技术干部来说,的确是文学补课。
  人到暮年,应该活得轻松、舒适、安逸,但是老侯却把暮年当青年,把晚途当征途,他在年逾古稀时踏上崎岖的文学之路,十年来,艰难行进,阅读着,思考着,写作着,这种执着追求和拼搏精神让许多熟悉他的人折服。他一个接一个的故事讲给我听,诚恳地想得到我在写作上的指导和帮助,因此我俩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每当我得知他的文章在报刊上发表了,便赶快找来阅读,分享收获后的喜悦。亲爱的朋友们,如果你有幸读了老侯抗美援朝的散文,你不仅会了解到那场战争的残酷,而且会感受到志愿军是怎样英勇顽强,更重要的是,能发现战争中隐藏的真善美,给灵魂留下难得的芬芳。
  198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克劳德·西蒙说过:“生活不仅充满了喧嚣和愤怒,它也有蝴蝶、花朵、艺术品。”是的,抗美援朝战争前线,炮火纷飞,硝烟弥漫,而春天如期而至,美丽的金达莱、道拉基、野樱桃等各色的山花烂漫地绽放,志愿军官兵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着一曲曲撼人心灵的乐章。在老侯的记忆里,往事并非灰飞烟灭,而是刻骨铭心。他在回忆中发掘美,在写作中创造美,给人们提供“灵魂的食物”。
  近十年,是侯炳茂从古稀之年步入耄耋之年的十年,也是他在文学创作方面起步到收获的十年。在十年的光阴里,老侯成了我家的常客,只要我家门铃一响,十之八九是老侯来了,或给我讲故事,或让我改稿子,我把他当成忘年交的朋友,他却把我当成了“文学老师”。我想,老师也罢,知音也罢,同事战友是真,志同道合是真,我们在文学道路上一路前行。十年耕耘,老侯有了可喜的收获。自十年前他的处女作《会唱歌的金达莱》在《解放军报》刊登后,一篇篇散文佳作陆续见诸报端。2013年,散文《又见到野樱桃》荣获《解放军报》首届长征文艺奖;2014年,散文《顶水罐的朝鲜鲜女孩》荣获第六届冰心散文奖;2018年,散文《一封未寄出的信》荣获《解放军报》第六届长征文艺奖;2018年,散文《防空洞前紫藤花开》在《解放军报》发表后荣登当年散文排行榜;散文《巴金在三八线》和《朝鲜前线她给巴金当向导》被上海巴金文学馆收藏。炳茂老人已成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解放军报》长征副刊特聘作家。
  最近,老侯紧锣密鼓地筹备出版散文集,他执意让我为之写序,强调非我莫属。因为他的每篇散文都经过我修改,我想帮别人做点好事还是不说为好,所以不愿透露真情,为避邀功之嫌而再三推辞。老侯主意已定,非让我写序不可。我反复考虑,如果让我写序,帮老侯改稿说不说?我是个生来就不想讲假话也不会讲假话的耿直人,相信“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我觉得说出真话也无妨,充其量,我不过是在文学技巧和文字修饰上尽一点绵薄之力,真实的故事是属于老侯的。
  老侯对我说:抗美援朝的故事没讲完,他想继续讲给我听,让我帮他一个一个地写出来,希望更多的人了解他的故事……
其他文献
“一分钟准备!”“点火!”“起飞!”这是当年我国第一颗实用通信卫星进入倒计时发射程序时,我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指挥调度台前下达卫星发射口令……  “下潜!火箭测试正常!艇内各系统工作正常!”我曾经随我国导弹核潜艇潜入水下执行火箭发射试验任务,紧张而有序的场景常常掠过我的脑海,激励我为航天创作……  “报告总理,发射场火箭故障查清并排除,已重新进入发射程序。”我曾经在北京卫星发射指挥控制室奉命向共和
期刊
人 物 表  (按出场顺序排列)  寻访者 女,26岁,少校军衔,总部派出的寻访人员  柴云振 (青年)男,21岁,志愿军战士  首 长 50岁,志愿军某部队司令员  孙洪法 (青年)男,19岁,志愿军战士,柴云振的战友  柴云振 (老年)男,58岁,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  王书记 男,56岁,乡党委书记  柴小云 女,30岁,柴云振的女儿,某报社记者  护 士 女,22岁,内蒙古包头某部队医院护士
期刊
一级火箭  没有华丽的外衣,一身素装,铁骨铮铮,浩然正气。  从不炫耀自己,为了把二级、三级火箭送入轨道,而忠于职守,甘当人梯。和多级火箭紧密团结,产生强大的动力,把卫星送入太空,让神舟与天宫翱翔环宇,便悄然离去。一声令下“一级脱落”,粉身碎骨,在所不惜。  飞船、卫星啊,当你绕着地球,自豪地飞翔时,要记住是谁把你送入蓝天与太空。可莫要忘了陨落的一级…  发射场  坐落在广袤戈壁沙漠里的航天发射场
期刊
一  沉默  沉默  近代祖国被“三山”压迫  曾几何时  帝国主义的侵略  我们的祖国遍体伤痕  曾几何  封建主义的奴役  我们的生活历尽千灾万祸  曾几何时  官僚资本的掠夺  我们的前程一路坎坷  雪落在广袤的大地上  寒冷封锁着祖国  饥馑的大地向阴暗的天空伸出的  双臂无力地颤抖着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沉默  沉默  祖国不再沉默  十月革命一声惊雷  马列主义伴着五四新风觉
期刊
清代词论家周济曾说:“诗有史,词亦有史,庶乎自树一帜矣。”诗歌的魅力,在于它折射出的人文情怀,更在于它蕴含着的时代缩影。在革命的峥嵘岁月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共产党人创作了大量诗词,他们用古诗词的隽永,记录下人间正道的沧桑,用从头越的豪迈,抒写着气吞山河的豁达。一首首诗词,栩栩再现了中国革命各个发展阶段的历史画面,生动地再现了中国革命、中共党史的发展进程。  粪土当年万户侯  1921年8月3
期刊
嫦娥的眼睛  我相信嫦娥有一双美丽的眼睛,  她的眼睛闪烁着群星,  她的眼睫围绕着地球的山林,  她的瞳孔透视着浪漫的柔情。  千家万户窗前流淌着她银色的光阴,  连绵的琵琶反弹着她的小夜曲。  她的上弦拨动着肃籁长调,  她的下弦滑行出夜莺的洞箫。  她的眼眶启开碧落坤灵,  她的眼轮罩着尘世黎民。  她忽而笑眯成了蛾眉,  她须臾垂下羞涩的眼帘。  她转过身,暗夜的阴霾将她遮蔽住,  她侧过
期刊
此刻,遥远的太空,成为一群人最亲近的牵挂。  6月17日,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名航天员驾乘神舟十二号飞船顺利飞向太空,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执行我国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这次飞行,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更让一群人魂牵梦绕,时刻牵挂。  他们就是离航天员最近的人——中国航天员中心的科研人员。  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中,该中心主要承担航天员系统和飞行器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的研制和试验任务,担
期刊
北京文化胡同24号,李大钊先生的故居。五月一个雨后初晴的下午,古树葱郁,胡同安静,我走进这座小院儿。这里是1920年到1924年李大钊先生和家人居住过的地方。进入院儿门口,一位白衣黑裤、气质优雅的女士便做起讲解,起初以为她是故居讲解员,进到院子里,长凳上站着几位白衣长衫的青年朗诵,一下子回到了百年前那个觉醒的年代。  朗诵者退去,观众在木凳落座,“讲解员”也坐在了观众席。一场沉浸式话剧其实早已开始
期刊
巨龙潜入崇山峻岭,匍匐前行,带我们进入时空隧道,在幽暗的轨道上左冲右突。倏忽而过的日光,就像突至的靈感,一闪而逝又隐含希望。  这是八月中旬的一天,我们三名驴友,从宜昌出发,向川西挺进。目的地不是游客众多的九寨沟、黄龙、康定古城,也不是米亚罗、色达、黄河九曲。我们要抵达的终点,是旅行社未及开发的秘境——莫斯卡,这个被雪山森林草原拥抱的原始藏寨。  甲居人家  乘巴士车,不知翻过几座山,越过几条河,
期刊
有梦的地方就有希望,梦想成就未来。中国载人飞船梦的幕布是在1985年被悄然拉开的,拉开这一幕布的人正是年已70岁的老人任新民。当年他正担任航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宇航学会理事长。  一  这位老人把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三十年奉献给了中國的航天事业,凭借着对祖国和航天事业的挚爱,在我国的试验通信卫星发射、定点成功并投入使用后,在我国航天的“三抓”任务圆满完成后,油然而生为中国航天事业未来着想的责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