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电视新闻节目如火如荼的发展时代中,《新闻调查》必然是中国新闻评论类节目中的一枚瑰宝。2016年《新闻调查》节目播出20周年,二十年中,《新闻调查》从摸爬滚打到领军旗帜的变化中打造了中国特色的新闻节目风格。搭载节目的中心环节的记者型主持人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在角色设置、职能定位、话语风格、信息传播模式与节目生产中都表现出了强大的节目生命力。从《新闻调查》中看记者型主持人的传播方式转型的特点能够更好地指导当代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方向和节目定位,使新闻节目变得多元化、国际化。
关键词:新闻调查;记者型主持人;舆论引导;信息传播
一、中国大陆记者型主持人发展嬗变
中国的电视新闻发展有很多经验都来自于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对于电视新闻发展过程中,共性和个性都十分鲜明:
共性在于两点。第一,文艺类主持人多出现在新闻主持人出现之前,因为文艺节目内容十分零散,节目和节目之间需要串场角色,所以文艺节目必然需要主持人的支撑,在中国也是如此;第二,电视主持人脱胎于广播播音员之上,由于电视的出现具有偶然性,电视主持人在当时更是需要填补的空洞,对于没有经验的画面媒体的出现,只能用广播行业中的优秀人才上岗,从而达到电视的平行发展。
个性在于国情不同。我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新闻媒体要秉承党性原则,为中国共产党服务,为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所以记者作为国家的耳目喉舌在新闻媒体中应以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為首要任务。在西方国家,过多的经济利益会导致新闻有所偏薄,甚至会导致新闻失真。在我国,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是新闻媒体的重要任务,我国电视新闻节目以及记者型主持人的发展嬗变如下:
1.北京电视台与《新闻联播》
1958年,北京电视台(现中央电视台)坐落首都之上。早期的电视台每天都会有一个五分钟的《简明新闻》节目,不出图像,只有口播的新闻节目,沈力则是中国第一个正式的专职电视播音员。六十年代的中国政治色彩过于浓重,节目单一化,十分枯燥。有一段时间播音员的名字也是不允许出现在电视荧幕上。
1978年1月1日,《新闻联播》开始播出,而作为第一个举足轻重的电视新闻节目,节目时长只有20分钟,新闻的时效性也相当差,有些新闻还处于配音阶段。
2.电视新闻专题节目《观察与思考》的问世
《新闻联播》节目所衍生的一系列的优秀的新闻节目带动了中国大陆的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单纯的新闻播报节目也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话语方式和节目要素上开始发生变革。
1980年7月12日,“新闻述评类”节目《观察与思考》问世,这档节目不定期播出,并且如同唐·休伊特一样,这个栏目第一次出现了“新闻主持人”的字样。1988年该节目开始改革,改名为《观察思考》,从原来的不定期播出变成定期播出的新闻节目,并且开始专注于调查性新闻报道。
3.“电视新闻杂志”《东方时空》
1993年5月1日,《东方时空》问世,在这一时期,《东方时空》已经较之以前的节目十分成熟,《东方时空》也创立了演播室主持人和现场主持人连线的新模式,并且主持人作为节目核心的角色定位,也潜移默化的有了定数。无论是新闻播报类节目,还是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无疑都肩负着节目的重要责任,在后来的《新闻调查》中,主持人的个人魅力也渐渐凸显出来,白岩松的睿智、柴静的机智都是节目的亮点。为以后的记者型主持人以及更多的电视新闻节目都奉献了很优秀的样例。
二、《新闻调查》中记者型主持人的发展转型
从1996年《新闻调查》开播以来,节目中记者型主持人的发展转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6-2000)为探索挖掘阶段。这一时期的记者型主持人为董倩、长江等人,在当时社会大环境之下,新闻背景多为主题性新闻素材为基准,例如国企改革、铁路改革等等。
第二阶段(2000-2002)为个性塑造阶段。这一时期的记者型主持人同一阶段大体相同,节目风格出现了较大变化。开始追求新闻背后的真相,降低记者姿态,在广大人民群众普遍难的问题上下功夫。
第三阶段(2003-至今)为定向成熟阶段。这一时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记者型主持人,例如使《新闻调查》达到黄金高潮的柴静。现在的《新闻调查》更加注重行业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作用,在新时期下,对于反腐反贪问题的大量关注,带动着中央电视台所有新闻节目的步伐。
在《新闻调查》的转型过程中,记者型主持人和节目整体都在进步发展,发展中有众多特点需要我们一一挖掘。
三、《新闻调查》中记者型主持人传播方式转型的特点
(一)职能定位多元化
无论在中国的哪一社会时期中,大众媒介所承担的责任和功能都是社会发展指向标的重要体现,早期电视发展对于主持人职能定位最多也就是不播错,起到上传下达则是优秀主持人,但如今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贯彻到各个媒体之上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学习思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还能对受众负责,让节目好看、耐看,更是一个每一个高阶节目所应该具备的能力。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胡正荣结合传播学各学派观点,将大众传播的功能归结于四点,即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前三点可以说是记者型主持人的主要职能定位。
对于传播信息来说,主持人在节目中应以事实作为主要依据,不能在新闻中有所偏颇。新闻评论上也应该亮明主要观点,不能模棱两可。在《新闻1+1》节目中,白岩松对于庆安枪击案的犯罪嫌疑人描述为“大伯”,在追求新闻真实性的同时,却损失了整体社会期待的倾向以及新闻评论的观点倾向,这种做法是有待商榷的。
在电视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话语方式和节目风格会影响到受众的态度转变。典型的例子就是柴静在进行“华南虎真假”新闻中对于林业局宣传部部长(以下简称“林”)的采访,就明显的表现出了舆论引导倾向。 林:周正龙在面对野生动物的时候,他的举措能跟动物之间达成交流。
柴静:你是说周正龙有一种力量能使老虎镇定下来?
这里柴静找到了宣传部门领导的漏洞进行追问,采访的字里行间表达着其实周正龙是不可能有力量和老虎进行交流,但是为什么你会这么说的一种意义在其中,不仅对当时“打虎派”和“挺虎派”的一种较真起到了重要作用,是用事实引导舆论的一种强有力表现。
(二)话语方式亲民化
《新闻调查》作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王牌节目,之所以能在众多节目中脱颖而出,和其话语方式的亲民性有很大关系。早期新闻节目话语方式死板,简单的播音和模式化的节目样式使得节目很难立足。
在《新闻调查》之“网瘾少年”专题节目中,对网瘾少年(以下简称“网”)的一段采访就表现出了柴静(以下简称“柴”)作为记者,话语方式的亲切和循循善诱的采访特点:
柴:你之前接受过电击治疗吗?
网:接受过。
柴:疼痛吗?
网:有一点疼,但不是很疼。
柴:你能接受吗?
网:能接受。(网瘾少年面露难色)
柴:为什么需要这样的疼?
网:能让大脑清醒,能在內心深处思考问题。(脸部狰狞)
柴:你觉得你是真的清醒了,还是因为害怕(再次接受电击)而服从?
网:真正清醒了。(网瘾少年开始啜泣)
柴:为什么哭呢?(哭特写)
网:我没有。(网瘾少年咬紧嘴唇)
柴:你在流眼泪啊。(同情)
网:没有,我想待在这。(哭)
这段采访可以说是整个节目的精髓所在,柴静在对于网瘾少年时,十分冷静沉着。从而使得他可以对记者袒露心声。
总的说来,记者型主持人做到话语方式亲切化的方式主要有。一是站在采访对象的角度思考问题,和采访对象平起平坐、缓缓道来;二是要遵守媒介伦理,不应为了新闻效果而可以为难。有很多不成熟的记者在面对采访对象时经常语气蛮横,反而采访不到所需要的素材。
四、新时期下记者型主持人发展前景
1.内容采集技术化
对于当代电视新闻制作班底来说,协同生产成为高效的新型内容生产模式。在2009年中央电视台中国之声就采用了“板块+轮盘”生产模式,一人采访全家享用。这种采访模式虽然会降低独家新闻的价值量,但是在如今资源局限、新闻趋同的今天来看,这种高度循环利用的新闻素材可以使得新闻节目有新的资源利用率。早在英国广播电视台(BBC)的《一点新闻》、《六点新闻》、《十点新闻》和24小时新闻频道共享一个新闻班底,循环利用新闻资料。
2.内容生产中心化、标准化
以记者型主持人作为核心在某些程度上可能未必能够坚持太久的时间,为了某条新闻的更优化呈现,部门和职责可以随时转换,比如以为部门管理人员可以临时担任栏目主编,甚至担任重大采访的记者、“客串”评论员,解决传统制作播出审核等繁琐流程导致的低效率滞后问题。利用全开放式的办公环境,提高新闻制作效益,记者型主持人不必一直担任主持,可随时参与新闻内容生产和编辑,未尝不可是未来的新闻编辑室工作模式。
五、新时期下记者型主持人发展隐忧
在调查性新闻报道环境中,记者型主持人面对如下隐忧问题:
1.信息深度隐忧
主持人面多嘈杂的信息环境,冗余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否矫正不良信息,筛选有益信息成为首要任务。面对错综复杂的新闻事件,记者型主持人应该做到梳理节目脉络,不偏不倚,规划新闻程序。
2.舆论导向隐忧
不同的新闻事件具有不同的新闻意义,对于国家政策层面的新闻来说,主持人应当注意舆论导向,坚持以党、国家、人民的利益为首。
3.社会责任隐忧
由于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互相发展,摩肩接踵之势十分明显,过多的媒体争相报道第一手资源,会出现为了经济利益或是媒体效益而出现假新闻的情况,更有在灾难发生之时不顾新闻当事人的情绪提问一些让人心痛的问题的例子,所以记者型主持人应秉承新闻职业道德,避免二次伤害,侵犯他人隐私。
在整个记者型主持人发展中,与普通主持人相较,则面对着如何把握新闻和播音主持创作艺术的权衡点。如何在主持新闻节目的过程中,发挥播音主持的艺术性,则是记者型主持人面对的重要问题。
总而言之,在新媒体发展的今天,记者型主持人作为新闻行业的先行军,势必会给整个电视新闻行业带来新的气息。犹如《新闻调查》等节目的兴起,也势必会带动新新闻时代的来临。
参考文献:
[1]《报刊的四种理论》,新华出版社,1980.
[2]《舆论学》,华夏出版社,1989.
[3]《公众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翟瀚,男,1995年1月,内蒙古呼伦贝尔人,硕士学位,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专业硕士,研究方向:口语传播实务方向。
关键词:新闻调查;记者型主持人;舆论引导;信息传播
一、中国大陆记者型主持人发展嬗变
中国的电视新闻发展有很多经验都来自于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对于电视新闻发展过程中,共性和个性都十分鲜明:
共性在于两点。第一,文艺类主持人多出现在新闻主持人出现之前,因为文艺节目内容十分零散,节目和节目之间需要串场角色,所以文艺节目必然需要主持人的支撑,在中国也是如此;第二,电视主持人脱胎于广播播音员之上,由于电视的出现具有偶然性,电视主持人在当时更是需要填补的空洞,对于没有经验的画面媒体的出现,只能用广播行业中的优秀人才上岗,从而达到电视的平行发展。
个性在于国情不同。我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新闻媒体要秉承党性原则,为中国共产党服务,为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所以记者作为国家的耳目喉舌在新闻媒体中应以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為首要任务。在西方国家,过多的经济利益会导致新闻有所偏薄,甚至会导致新闻失真。在我国,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是新闻媒体的重要任务,我国电视新闻节目以及记者型主持人的发展嬗变如下:
1.北京电视台与《新闻联播》
1958年,北京电视台(现中央电视台)坐落首都之上。早期的电视台每天都会有一个五分钟的《简明新闻》节目,不出图像,只有口播的新闻节目,沈力则是中国第一个正式的专职电视播音员。六十年代的中国政治色彩过于浓重,节目单一化,十分枯燥。有一段时间播音员的名字也是不允许出现在电视荧幕上。
1978年1月1日,《新闻联播》开始播出,而作为第一个举足轻重的电视新闻节目,节目时长只有20分钟,新闻的时效性也相当差,有些新闻还处于配音阶段。
2.电视新闻专题节目《观察与思考》的问世
《新闻联播》节目所衍生的一系列的优秀的新闻节目带动了中国大陆的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单纯的新闻播报节目也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话语方式和节目要素上开始发生变革。
1980年7月12日,“新闻述评类”节目《观察与思考》问世,这档节目不定期播出,并且如同唐·休伊特一样,这个栏目第一次出现了“新闻主持人”的字样。1988年该节目开始改革,改名为《观察思考》,从原来的不定期播出变成定期播出的新闻节目,并且开始专注于调查性新闻报道。
3.“电视新闻杂志”《东方时空》
1993年5月1日,《东方时空》问世,在这一时期,《东方时空》已经较之以前的节目十分成熟,《东方时空》也创立了演播室主持人和现场主持人连线的新模式,并且主持人作为节目核心的角色定位,也潜移默化的有了定数。无论是新闻播报类节目,还是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无疑都肩负着节目的重要责任,在后来的《新闻调查》中,主持人的个人魅力也渐渐凸显出来,白岩松的睿智、柴静的机智都是节目的亮点。为以后的记者型主持人以及更多的电视新闻节目都奉献了很优秀的样例。
二、《新闻调查》中记者型主持人的发展转型
从1996年《新闻调查》开播以来,节目中记者型主持人的发展转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6-2000)为探索挖掘阶段。这一时期的记者型主持人为董倩、长江等人,在当时社会大环境之下,新闻背景多为主题性新闻素材为基准,例如国企改革、铁路改革等等。
第二阶段(2000-2002)为个性塑造阶段。这一时期的记者型主持人同一阶段大体相同,节目风格出现了较大变化。开始追求新闻背后的真相,降低记者姿态,在广大人民群众普遍难的问题上下功夫。
第三阶段(2003-至今)为定向成熟阶段。这一时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记者型主持人,例如使《新闻调查》达到黄金高潮的柴静。现在的《新闻调查》更加注重行业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作用,在新时期下,对于反腐反贪问题的大量关注,带动着中央电视台所有新闻节目的步伐。
在《新闻调查》的转型过程中,记者型主持人和节目整体都在进步发展,发展中有众多特点需要我们一一挖掘。
三、《新闻调查》中记者型主持人传播方式转型的特点
(一)职能定位多元化
无论在中国的哪一社会时期中,大众媒介所承担的责任和功能都是社会发展指向标的重要体现,早期电视发展对于主持人职能定位最多也就是不播错,起到上传下达则是优秀主持人,但如今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贯彻到各个媒体之上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学习思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还能对受众负责,让节目好看、耐看,更是一个每一个高阶节目所应该具备的能力。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胡正荣结合传播学各学派观点,将大众传播的功能归结于四点,即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前三点可以说是记者型主持人的主要职能定位。
对于传播信息来说,主持人在节目中应以事实作为主要依据,不能在新闻中有所偏颇。新闻评论上也应该亮明主要观点,不能模棱两可。在《新闻1+1》节目中,白岩松对于庆安枪击案的犯罪嫌疑人描述为“大伯”,在追求新闻真实性的同时,却损失了整体社会期待的倾向以及新闻评论的观点倾向,这种做法是有待商榷的。
在电视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话语方式和节目风格会影响到受众的态度转变。典型的例子就是柴静在进行“华南虎真假”新闻中对于林业局宣传部部长(以下简称“林”)的采访,就明显的表现出了舆论引导倾向。 林:周正龙在面对野生动物的时候,他的举措能跟动物之间达成交流。
柴静:你是说周正龙有一种力量能使老虎镇定下来?
这里柴静找到了宣传部门领导的漏洞进行追问,采访的字里行间表达着其实周正龙是不可能有力量和老虎进行交流,但是为什么你会这么说的一种意义在其中,不仅对当时“打虎派”和“挺虎派”的一种较真起到了重要作用,是用事实引导舆论的一种强有力表现。
(二)话语方式亲民化
《新闻调查》作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王牌节目,之所以能在众多节目中脱颖而出,和其话语方式的亲民性有很大关系。早期新闻节目话语方式死板,简单的播音和模式化的节目样式使得节目很难立足。
在《新闻调查》之“网瘾少年”专题节目中,对网瘾少年(以下简称“网”)的一段采访就表现出了柴静(以下简称“柴”)作为记者,话语方式的亲切和循循善诱的采访特点:
柴:你之前接受过电击治疗吗?
网:接受过。
柴:疼痛吗?
网:有一点疼,但不是很疼。
柴:你能接受吗?
网:能接受。(网瘾少年面露难色)
柴:为什么需要这样的疼?
网:能让大脑清醒,能在內心深处思考问题。(脸部狰狞)
柴:你觉得你是真的清醒了,还是因为害怕(再次接受电击)而服从?
网:真正清醒了。(网瘾少年开始啜泣)
柴:为什么哭呢?(哭特写)
网:我没有。(网瘾少年咬紧嘴唇)
柴:你在流眼泪啊。(同情)
网:没有,我想待在这。(哭)
这段采访可以说是整个节目的精髓所在,柴静在对于网瘾少年时,十分冷静沉着。从而使得他可以对记者袒露心声。
总的说来,记者型主持人做到话语方式亲切化的方式主要有。一是站在采访对象的角度思考问题,和采访对象平起平坐、缓缓道来;二是要遵守媒介伦理,不应为了新闻效果而可以为难。有很多不成熟的记者在面对采访对象时经常语气蛮横,反而采访不到所需要的素材。
四、新时期下记者型主持人发展前景
1.内容采集技术化
对于当代电视新闻制作班底来说,协同生产成为高效的新型内容生产模式。在2009年中央电视台中国之声就采用了“板块+轮盘”生产模式,一人采访全家享用。这种采访模式虽然会降低独家新闻的价值量,但是在如今资源局限、新闻趋同的今天来看,这种高度循环利用的新闻素材可以使得新闻节目有新的资源利用率。早在英国广播电视台(BBC)的《一点新闻》、《六点新闻》、《十点新闻》和24小时新闻频道共享一个新闻班底,循环利用新闻资料。
2.内容生产中心化、标准化
以记者型主持人作为核心在某些程度上可能未必能够坚持太久的时间,为了某条新闻的更优化呈现,部门和职责可以随时转换,比如以为部门管理人员可以临时担任栏目主编,甚至担任重大采访的记者、“客串”评论员,解决传统制作播出审核等繁琐流程导致的低效率滞后问题。利用全开放式的办公环境,提高新闻制作效益,记者型主持人不必一直担任主持,可随时参与新闻内容生产和编辑,未尝不可是未来的新闻编辑室工作模式。
五、新时期下记者型主持人发展隐忧
在调查性新闻报道环境中,记者型主持人面对如下隐忧问题:
1.信息深度隐忧
主持人面多嘈杂的信息环境,冗余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否矫正不良信息,筛选有益信息成为首要任务。面对错综复杂的新闻事件,记者型主持人应该做到梳理节目脉络,不偏不倚,规划新闻程序。
2.舆论导向隐忧
不同的新闻事件具有不同的新闻意义,对于国家政策层面的新闻来说,主持人应当注意舆论导向,坚持以党、国家、人民的利益为首。
3.社会责任隐忧
由于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互相发展,摩肩接踵之势十分明显,过多的媒体争相报道第一手资源,会出现为了经济利益或是媒体效益而出现假新闻的情况,更有在灾难发生之时不顾新闻当事人的情绪提问一些让人心痛的问题的例子,所以记者型主持人应秉承新闻职业道德,避免二次伤害,侵犯他人隐私。
在整个记者型主持人发展中,与普通主持人相较,则面对着如何把握新闻和播音主持创作艺术的权衡点。如何在主持新闻节目的过程中,发挥播音主持的艺术性,则是记者型主持人面对的重要问题。
总而言之,在新媒体发展的今天,记者型主持人作为新闻行业的先行军,势必会给整个电视新闻行业带来新的气息。犹如《新闻调查》等节目的兴起,也势必会带动新新闻时代的来临。
参考文献:
[1]《报刊的四种理论》,新华出版社,1980.
[2]《舆论学》,华夏出版社,1989.
[3]《公众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翟瀚,男,1995年1月,内蒙古呼伦贝尔人,硕士学位,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专业硕士,研究方向:口语传播实务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