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作文要体现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只有创新、大胆地创新。我认为作文材料创新重点有四个方面:一是从材料的来源上创新;二是从材料的立意上创新;三是从材料的使用上创新;四是从材料的形式上创新。
一、从材料的来源上创新——开发间接资源
作文材料包括直接资源和间接资源。直接资源是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直接获得的材料;间接资源是通过看书、读报、看电视、上网等间接获得的材料。
我指导学生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发了间接资源:
1.重大历史事件。
重大历史事件,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我让学生选择这些内容入文,增加了作文的厚重感。如以“喝彩”为话题,有个学生就写了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赞美他的爱国精神。
2.古今中外名人。
我让学生恰当地运用古今中外名人的典型事例作为论据或作为主角,增加了文化底蕴。如以“喝彩”为话题,有个学生就写了李斯特帮助一个冒名是他学生的女孩的故事,赞颂了他不为名利、扶贫济弱的高尚情怀。
3.传世经典名著。
传世经典名著为许多人所熟悉,我让学生把名著中的某些人物、事件加以巧妙运用,丰富了作文内涵。如以“喝彩”为话题,有个学生就写了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故事,赞颂了他的忠义。
4.热点时事政治。
我让学生选取最近发生的热点事件入文,增强了作文的时代感。如以“家”为话题,有个学生以《有家真好》为题目,把祖国比喻成家,把港澳台和大陆看成是家的成员,把台湾写成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他思念家、盼回归。
5.当代传媒信息。
当代传媒非常发达,报刊、电视、电脑等深入日常生活,我让学生选取其中的一些材料入文,使作文产生了新意。如以“喝彩”为话题,有个学生就选取电视中的3个精彩镜头——乒乓球、羽毛球、跳水,赞扬了体育明星们的风采和精神。
二、从材料的立意上创新——运用求异思维、多向思维
立意即文章的主题,我指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材料进行了立意创新。
第一,运用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即从相反的角度,提出与正面或常见观点完全不同的见解或主张。运用求异思维使立意创新,通常有以下三个方面:
1.对传统观点说不。在不违背社会道德的情况下,可否定传统观点,提出新的观点。李商隐吟唱“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叶剑英元帅却吟出“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的名句,否定他的观点,表达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气魄。
2.对流行观点说不。在不违背社会道德的情况下,可变换对流行观点的思维角度,翻出新意。如流行观点“知足者常乐”可变换成“知足者不常乐”或“不知足者常乐”,立意顿时新颖亮丽。
3.对权威观点说不。在不违背科学的前提下,对权威观点作新的思考,会令人耳目一新。如“班门弄斧”可翻出新意“弄斧就要到班门”,以便得到行家的及时指评和校正。
第二,运用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即从多个方面观察问题,努力寻求新的见解。以“竹子”为例,可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考虑:由竹子中空想到那些没有真才实学的人、那些虚怀若谷的人;由郑板桥的竹子图想到做人应该有气节、有骨气;由竹子冬天不落叶想到傲霜斗雪、不畏严寒的气概;由雨后春笋想到顽强的生命力……
三、从作文的形式上创新——运用五种结构
文章的形式是材料的依附体和立意的寄托物。我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作文的形式进行了创新:
1.问答形式
问答形式就是用对话模式让读者对话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此种形式简洁清晰、一目了然。以“幸福”为话题,有个学生就以母子对话的形式写了一篇《幸福是什么》的作文,妈妈用排比段一口气说了十处“幸福是……”,回答儿子的问话:“幸福是什么?”
2.书信形式
书信是一种交流思想、传递信息、沟通联系的实用文体。此种形式使人觉得如谈家常、真切自然。有个学生写了一篇作文《我该怎么办》,主人公星星给知心姐姐写了一封信,倾诉自己的烦恼与困惑;知心姐姐给星星回了一封信,教他如何面对烦恼与困惑。
3.小标题形式
小标题能省去许多过渡性的文字,几个独立的片段就可以构成一篇文章。此种形式能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醒目。有个学生的作文《拥抱英雄》就以政府官员、军人、老百姓为小标题,写地震发生时抗震救灾的几个片段,表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主题。
4.日记形式
日记形式如同说心理话,让人感到真实。有个学生的作文《爸爸,请不要再说了》就是一篇受到伤害的幼小心灵的独白,说明了家长教育孩子的得失。
总之,我们身边处处有材料、时时有材料,只要我们独具慧眼,就会发现创新材料,给自己的作文嵌玉镶金,使之熠熠生辉。
一、从材料的来源上创新——开发间接资源
作文材料包括直接资源和间接资源。直接资源是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直接获得的材料;间接资源是通过看书、读报、看电视、上网等间接获得的材料。
我指导学生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发了间接资源:
1.重大历史事件。
重大历史事件,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我让学生选择这些内容入文,增加了作文的厚重感。如以“喝彩”为话题,有个学生就写了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赞美他的爱国精神。
2.古今中外名人。
我让学生恰当地运用古今中外名人的典型事例作为论据或作为主角,增加了文化底蕴。如以“喝彩”为话题,有个学生就写了李斯特帮助一个冒名是他学生的女孩的故事,赞颂了他不为名利、扶贫济弱的高尚情怀。
3.传世经典名著。
传世经典名著为许多人所熟悉,我让学生把名著中的某些人物、事件加以巧妙运用,丰富了作文内涵。如以“喝彩”为话题,有个学生就写了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故事,赞颂了他的忠义。
4.热点时事政治。
我让学生选取最近发生的热点事件入文,增强了作文的时代感。如以“家”为话题,有个学生以《有家真好》为题目,把祖国比喻成家,把港澳台和大陆看成是家的成员,把台湾写成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他思念家、盼回归。
5.当代传媒信息。
当代传媒非常发达,报刊、电视、电脑等深入日常生活,我让学生选取其中的一些材料入文,使作文产生了新意。如以“喝彩”为话题,有个学生就选取电视中的3个精彩镜头——乒乓球、羽毛球、跳水,赞扬了体育明星们的风采和精神。
二、从材料的立意上创新——运用求异思维、多向思维
立意即文章的主题,我指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材料进行了立意创新。
第一,运用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即从相反的角度,提出与正面或常见观点完全不同的见解或主张。运用求异思维使立意创新,通常有以下三个方面:
1.对传统观点说不。在不违背社会道德的情况下,可否定传统观点,提出新的观点。李商隐吟唱“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叶剑英元帅却吟出“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的名句,否定他的观点,表达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气魄。
2.对流行观点说不。在不违背社会道德的情况下,可变换对流行观点的思维角度,翻出新意。如流行观点“知足者常乐”可变换成“知足者不常乐”或“不知足者常乐”,立意顿时新颖亮丽。
3.对权威观点说不。在不违背科学的前提下,对权威观点作新的思考,会令人耳目一新。如“班门弄斧”可翻出新意“弄斧就要到班门”,以便得到行家的及时指评和校正。
第二,运用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即从多个方面观察问题,努力寻求新的见解。以“竹子”为例,可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考虑:由竹子中空想到那些没有真才实学的人、那些虚怀若谷的人;由郑板桥的竹子图想到做人应该有气节、有骨气;由竹子冬天不落叶想到傲霜斗雪、不畏严寒的气概;由雨后春笋想到顽强的生命力……
三、从作文的形式上创新——运用五种结构
文章的形式是材料的依附体和立意的寄托物。我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作文的形式进行了创新:
1.问答形式
问答形式就是用对话模式让读者对话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此种形式简洁清晰、一目了然。以“幸福”为话题,有个学生就以母子对话的形式写了一篇《幸福是什么》的作文,妈妈用排比段一口气说了十处“幸福是……”,回答儿子的问话:“幸福是什么?”
2.书信形式
书信是一种交流思想、传递信息、沟通联系的实用文体。此种形式使人觉得如谈家常、真切自然。有个学生写了一篇作文《我该怎么办》,主人公星星给知心姐姐写了一封信,倾诉自己的烦恼与困惑;知心姐姐给星星回了一封信,教他如何面对烦恼与困惑。
3.小标题形式
小标题能省去许多过渡性的文字,几个独立的片段就可以构成一篇文章。此种形式能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醒目。有个学生的作文《拥抱英雄》就以政府官员、军人、老百姓为小标题,写地震发生时抗震救灾的几个片段,表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主题。
4.日记形式
日记形式如同说心理话,让人感到真实。有个学生的作文《爸爸,请不要再说了》就是一篇受到伤害的幼小心灵的独白,说明了家长教育孩子的得失。
总之,我们身边处处有材料、时时有材料,只要我们独具慧眼,就会发现创新材料,给自己的作文嵌玉镶金,使之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