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外国老板

来源 :职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xinli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摄影/陈晓斌
  
  过去,中国走向世界,我们要学如何和外国老板打交道;现在,世界走向中国,我们要了解他们是如何看我们的。要认识自己,先去问问别人的意见吧!
  当我们觉得一个人和自己实在鸡同鸭讲的时候,我们会用这样的词来形容:“唉!你真是跟我不同国!”
  对了!就是这种无奈的感觉——不同国真是一个蛮大的问题,而今天在我们的职场中,这种“不同国”的无奈时时刻刻在发生——随着中国的发展,我们和世界双向交流的增多,我们身边的外国同事和老板都越来越多了!
  他们一生下来就和我们吃着不同的饭,感受不同的气候。说不同的话,有不同的思维,他们过着完全不同的80年代,看着完全不同的流行符号,和父母家庭有完全不同的共生方式、宗教信仰。他们会齐声哼唱一首我们从来没有听过的歌,就像我们今天再怎么直白,他们都始终觉得你就是含蓄和神秘一样,文化这个东西,实在是说不清、道不明。
  虽然说不清,但是我们也要说,而且通过你的外国老板来说!透过你的外国老板看文化差异,看沟通途径,看差异化欣赏的可能……
  
  当“早预约”遇到“真随性”
  
  在西方,如果你能通过幽默使别人发笑,那就证明你和他是朋友,因为你们分享同样的文化和理念。能否拥有一样的幽默,就成了金宝的文化试金石。不幸的是,这条路道阻且长——一次。金宝问一个同事一本书在哪儿买的。同事回答:“卓越,就是国外的亚马逊。”金宝开了个玩笑:“为什么不是扬子呢?”结果,周围的美国同事会心地笑了,中国同事却还是茫然不知所云。金宝连忙解释:“扬子江不就是你们中国的亚马逊吗?”后来,他们才明白,这个他们新闻中频频出现的Yangzi River,在中国还是称做“长江”更让人耳熟些。
  这就是文化差异的真实存在。我们处理事情的时候。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一些假设,而这些假设,经常被我们之前生活的环境、思维的模型所潜移默化地影响。就像金宝的一个同事所遇到的那个插曲一样。一次办公室聚餐,因为考虑到金宝是老板,比较忙,所以在筹备期间就没有通知他,只是在活动之前随便提了一句有这么个事。没想到。等到活动那天,金宝跟另外一个同事出去见客户就没回办公室。打电话问金宝为什么,他很坦诚地说:“因为我没有被邀请参加这个聚餐活动啊!”等到再去正式邀请,金宝已经有其他的安排了。这就是因为在英国和中国。对邀请的定义不一样。按照英国人的习惯。所有的活动都是要提前预约的,即便是通电话也要事先约好,这样双方都可以有计划地安排时间。
  


  而为了避免这种由于假设不同造成的误解或者信息不对称,达到“团队99%的一致”,金宝的办法是让公司的战略非常明确,并且用每天、每周、每月和每季度的例会确保大家保持一致,建立公司内部统一的信息发布和共享平台Connect,通过blog、wayki等工具保证大家的沟通。
  
  你熟练运用的第一句中国话是什么?
  “我去王府井!”我的中文有很多是跟北京的出租车司机学的,我最喜欢和中国同事打车的时候,当对方对出租车司机解释路线的时候。用中文说:“对”不起,师傅,他的中文不太好。”
  
  你是否去过其他地方工作,能谈谈各地员工下属的不同吗?
  我在英国、美国和新加坡都工作和生活过,你们的求知欲望让人印象深刻,我的下属们平时最爱和我聊的就是我之前20年的创业故事,还有对商业的理解!而在中国,我最愿意听他们聊他们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看法,那是我认识中国的窗口。
  
  当“教”的思维遇到“学”的思维
  
  加州人 Selinde从小吃墨西哥菜长大,喜欢品尝不同的辣味。她性格极为开朗,照同事的描述,具有绝对的幽默细胞,“能把普通的事讲得让人捧腹大笑。”
  Selinde觉得,中国人和美国人的一个明显差别是:提问题的方式差别太大。“在美国,从小老师就鼓励提问题,而且,美国人的问问题概念是:只要不知道答案,就要问,即使很stupid也问出来,没人笑话你。但在中国我发现。对方即使不知道答案,也不习惯提问,似乎从来就不问问题,喜欢‘装懂’。”Selinde说,通常问是否懂了,得到的回答就是“嗯、啊”之类的。最初,她以为是懂了,再后来,才明白那只是个敷衍的语气词,必须采取反复确认的办法,来确信自己的判断。
  还有一点不同是。中国人是“学”的思维方式,美国人是“教”的思维方式。“有时候,我的同事问我。‘selinde,你说这件事情怎么做?’我通常会反问,‘你怎么认为?’开始,他们也不太习惯我的思维方式,觉得我在刁难,其实。这是一个coach的过程。”
  不过,selinde倒是不赞成把一切归结给文化,“沟通问题不仅发生在文化差异大的国家之间,即使文化背景相似。也会有问题。比如我的团队里有一个澳洲女孩,我们语言相通,沟通应该没有障碍吧?但容易沟通并不代表沟通有效。有时候。沟通速度过快容易忽略对方的真实意图或者重要细节。因此,反复确认不仅仅应该存在于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
  
  你知道的第一句中国话是什么?
  “发票。”每次和朋友临下出租车,都会向司机说要“发票”,我当时不知道那是什么,觉得很有趣,在美国,没有发票一说的,只有“收据”。
  
  你和团队合作时,因为文化碰撞发生过什么故事吗?
  2003年,我的工作地点从欧洲转到上海的时候,我一句中文也不会说,因为与团队沟通不畅,出过一些问题。比如,有一次做大型会展,我问我的同事是否可以得到一份这个活动的CD备份,他满口答应,后来才知道。这么做是不合适的。但没人和我说,我以为对方说no problem肯定就没问题了。渐渐地,当你多了解了地方文化和当地人的性格,也就能够明白他们说话的真实含义了。
  不过,我不同意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和他的文化背景有太多关系,不是说美国人工作起来懒惰是因为美国宽松和自由的文化状态,中国人工作起来拼命是因为千年传承下来的勤劳风俗,这是由每个人的性格决定的。在美国,一样有十分勤劳,每天早上很早就会到办公室的员工——当然,美国人不喜欢加班,加班一定要讲条件,这和中国员工的确不同。
  
  当细致遇见豪放
  
  水无濑忠笃学会的第一句中国话是“可以”。之所以是这一句,是因为在中国同事、下属中间耳濡目染。“我给下属交代工作。不管工作任务是否艰巨,大家的答复总是可以、可以,似乎已经成了口头禅。”这一点让他有点费解。有时还有点怀疑。“这跟在日本很不一样,”水无濑忠笃说,“在日本,大家开始一个计划或者接受一项任务,最先考虑的是这项计划或者任务的困难、风险, 能不能操作,把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到了才敢拍胸脯、下军令状。”所以,在水无濑忠笃的心中,有“日本人细致认真,中国人粗犷豪放”的印象。
  对老板的严谨、细致,员工也深有体会,“日本企业很重视数据,任何问题都希望用数据说话。而且简简单单告诉他一个季度或者一年的数据还不够,老板还要求你说明每一个数据是如何得到的。公司一般会提前一年做出全年的工作计划,而每个部门的每个成员也要提前一个月做出个人工作计划。”
  总结两种文化,水无濑忠笃认为“和”是日本企业文化的行动指南。“和”的观念虽然源自中国的儒家思想。但中国强调的是“仁、礼、义”,而在日本则强调“和、信、诚”,让人们注重共同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并时刻约束自己。“在日本,一个团体或企业如果失败,多半由于缺乏‘和’的精神。在公司年会上,我们都会带领所有中国同事玩一个游戏,在日本这是一种仪式,叫做拍手礼。由一名员工拍出一个节奏,然后所有的员工要跟着他拍出一样的节奏,要拍得节奏明快、整齐划一。跟从代表团结,整齐代表合作。”
  
  来中国前后,你觉得这里和你想的最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来之前,我对中国的印象是“大”。这里地大物博,尤其中国人喜欢“大事物”,比如万里长城、上海的东方明珠塔,吃饭也是吃“大”锅饭。到中国之后,我发现每天都在出现更多的“大事物”,高速公路、机场、地铁、无轨电车、高楼,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越来越快,而在人们的经济、社会生活中,区隔却越来越小。中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中国的富裕层在兴起和壮大。他们勤奋上进、维权、关心环保公益,也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对于奢侈品牌不再盲目跟风,而是理解其内涵,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而且这里放眼看去都是年轻人。
  
  当客观思维遇到主观思维
  
  阿里克觉得,中国人和西方人最大的区别不是价值观,而是思维方式。“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笔直的,他们更愿意先去了解和确认对方的想法;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螺旋式的,喜欢先入为主的判断。”因为他发现,和别人见面,对方就会因为他是外国人而放慢语速,“更要命的是。不会真正用心去听我说什么。而是按照自己的猜测和判断行事。但是在电话中,对方不知道我是外国人,沟通就会很顺利。”
  阿里克说,中国有一种“熟人文化”,比如唱卡拉OK,都是和朋友在包间里。但在俄罗斯,卡拉OK是一个大厅里有十几张桌子,每张桌子的人轮流唱,这就意味着,你要在许多陌生人面前一展唱功。“可能因为这种‘熟人文化’,中国人更乐意私下讨论问题,而不是公开讨论。所以,无论开会还是日常工作中。我都会不断地去问我的员工,不停地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要求和意见,这样有利于了解他们真实的想法。”
  “熟人文化”还影响了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在西方,无论上司还是员工,都要对公司或机构忠诚。但中国讲究对人的忠诚。每次领导的换届,都会因前任的离开而丢失一些核心员工。“在西方,领导对下属的赞扬,下属会自然的理解为领导代表公司来表扬自己的优秀业绩,但中国员工会理解为是老板个人对自己工作成绩的赞赏。这点儿差异蛮大的。因此,每当我表扬自己的员工时,会申明我是代表公司做出肯定。开始大家有点不习惯,现在都已经互相接受了对方的思维方式。”
  为了克服这些差异,阿里克说唯一的办法就是更多地沟通,“比如我们一个西班牙的同事说想一月底来中国出差,一月底正好是春节,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回答‘时间安排不过来’,就会因为信息不全面造成误会,一定要全面地传达你的意思。同时要确认对方听到的是你想表达的。”从刚来中国参加口语考试、一紧张只记得“老师好”三个字的留学生,到努力学习“伟大方块象形字的内涵”的老板,阿里克甚至还为手写手机带来的短信错别字变多而遗憾呢,“不能不动脑子打字,对于汉字,还是常练习最重要。”
  
  当快半拍遇到慢半拍
  
  刚到中国,习惯了墨西哥较慢的生活节奏以及拉丁自由的办事风格,贝尔纳多对中国风风火火的快节奏工作有那么点儿不适应。他学会的第一句中文就是“慢慢来”:“这句话应用广泛,而且非常实用,几乎是百搭句式。”就连采访之余。我抱怨西班牙语的小舌音不好发音,贝尔纳多还在笑嘻嘻地跟我说:“慢慢来!”不过,贝尔纳多发现。在思考问题上。东方人又总是比西方人慢半拍,他们喜欢多花时间来分析利弊。同样的“时间问题”,困惑贝尔纳多的还存在于语言上。“中国人说‘前面’指的是过去,而我们西班牙语里说“前面”是指的未来。贝尔纳多在听到中文里“前面”这类表示时间的词时总是要纠结半天,仔细想想对方到底是指的过去还是未来,才敢接话。好在知道问题出现在哪儿,也就知道如何避免,习惯之后,大家的合作效率就越来越高。而且,因为贝尔纳多的直接下属Bob曾经在墨西哥生活了三年,他们可谓一见如故,“可见一旦有了共同点,所有的差异都有得商量。”贝尔纳多在中国的工作,也将有很大一部分围绕寻找共同点展开吧!
  
  当简单好主意遇到糅合太极
  
  雅尼斯说自己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他来中国一开始学的就是介绍自己。“我们的目的就是在一个商业环境下沟通、生存。”他没有觉得西方就是开放创新的、中国是守旧的,相反,中国人的‘变通’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们有发明创造的能动性、解决方法的能力,还有变通的个性,太幸运了,我在美国就觉得:未来全世界的公司都会找中国的设计师,来为全球产品做设计,我想这也是微软把这里做人才库的原因。”
  而且,让雅尼斯惊喜的是,“天南海北的人都聚集在北京啦!”之前他以为北京就只有北京人呢,“我喜欢这种多元化,对设计思维很重要。”雅尼斯所在的微软亚洲工程院设计中心也是这样。“这家美国公司有从总部继承来的文化,但同时这里绝大部分员工又是中国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他代表欧洲,你代表美国。我代表中国……而我觉得中国的最大特点就是‘混合’,”雅尼斯说,“因为中国人善于听取意见。”
  “我发现他们做任何事都会先组成一个团体,一起想办法,似乎这样除了想法会多一些,动力还会大一点,中国人非常社会化,而且最后每个人都感觉这个想法是自己的,也同时认可这个想法是大家的。但是西方提倡个性化,每个人都想保护自己的想法,在工作中,如果有人说你的想法不好,或者想改变它。就像要改变这个人一样。”但雅尼斯说,一家公司同质的想法太多是没用的,所以他希望中国年轻人能更自信一些,好好利用公司开放的环境提出自己的意见,而不要会上不争论,会下才含蓄地说出来。“在西方,我们会为一个想法争论。不是想法好就能做成产品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激发和融合。”
其他文献
孙振耀从惠普退休之时,其一篇关于工作与生活的帖子火遍了网络。帖子朴素真实,更重要的是,孙振耀在惠普20多年的时间里,一共换了10个职位、与19位不同的老板共事,经历过7次重大的组织变革,以及全球及中国IT市场的大起大落。这样一个经历丰富、高居要职之人朴素且真实的表达,却也成了一种说服力。  在这个无论是待业、就业还是升职都面临不确定的2009年的职场,再读孙振耀的朴素但真实的“金玉良言”,或者能为
期刊
智联招聘职业顾问温馨提示,职场人在这个年终所受到的待遇,可能会让自己觉得“不够公平”。在这种情况下,要冷静面对,从自己职业发展的角度考虑,去判断该做出怎样的应对。  年终奖就像一个巧克力盒子,你永远不知道打开后被分到了什么样的巧克力。对于企业而言。年终奖是给予员工一年工作的肯定以及未来一年工作的激励。在今年特殊的经济形势下,如何看待年终奖,对于企业和员工来说都像是一个考试——看看企业愿意付出多少来
期刊
“妥协于可能得到的工资状态,还是努力在另外一个领域积累更多的技能?”这是全球著名人力资源服务公司Manpower的现任主席Jeffrey A.Joerres给求职大军提出的思考题。  时至今日,美国新总统奥巴马已经走马上任。这个被称作美国最黑的总统身上寄托着3亿美国人民的希望,并在上任前就提出了创造300万个就业机会的承诺,以及经济刺激计划可能需要8500亿美元的花费预算。更为聪明的是,他提出了与
期刊
媒体工作本来就是高竞争的行业,央视的高度竞争,更是人人皆有耳闻。芮成钢是如何在媒体行业、在央视胜出的呢?  曾担任美国报纸编辑协会主席的格里高利·法弗里(Gregory Favre)用他50年报纸从业经验来总结新闻工作者这个职业时说了一句话:“他们是一群热爱语言,一直精益求精、心怀敬畏地使用语言的人,是一群吃苦耐劳并随时准备被闹钟叫醒的人。”  在50年后的今天,报纸产业在风雨和去向中飘摇,电视领
期刊
现在,华尔街的精英们有些无所事事。    《纽约时报》的就业指导版块有一个“A Day in the Life”栏目,里面描述了很多种热门职业一天的工作流程。其中一篇以一家华尔街大公司个人理财经理为主人公,他讲述了自己在经济危机前寻常的一天。  8:00:别人在挤地铁时,我已经坐在办公室里了。  8:30:我从合伙人或副经理那里接受工作邮件开始处理。  9:00:参加上午的电话会议。  9:30:
期刊
布什跟得克萨斯的牧民一样,都不太会表达。    布什卸任了,他卸任时的支持率打破了历史最低纪录。68%的受访者以“失败”评价布什过去8年的表现。另一头,奥巴马就任的人气却创造了战后的最高点,68%的受访者说,他们对奥巴马即将就任感到“激动和高兴”,这一数字比布什2005年第二次就任时高18个百分点。  布什在美国的大部分地方,评价都是负面居多,正面很少。但在家乡得克萨斯,布什仍然有很多支持者,Ma
期刊
危机之下,人人强调稳定为上、保暖过冬,那是否“要求加薪”就成了不能完成的任务?前程无忧职场专家表示,虽然金融危机给企业员工都造成了一定压力,职场人确实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个人的薪酬目标,但这并不意味辛苦了一年的员工们应该完全放弃加薪的机会。  加薪仍是企业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据华信惠悦《20D8年度整体奖酬调研报告》显示。2008年9月堪称薪酬“分水岭”。当时各行业总体平均加薪幅度为12.2%,其中
期刊
职场新人必会500强Office高效办公技巧系列  Word是众多Office用户必用的工具,很多用户可以说:“我会熟练运用Word”,但是经过我们的大量调查发现,只有很少一部分用户真正做到熟练,因为他们还没有掌握Word中那些至IN至COOL的功能,这些功能学会只要几分钟,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可是无法只用巨大来形容哦!  Word的修订功能自从在Word 6.0中推出以来,一直没有受到用户
期刊
摄影 李 骁  电影、电视、电脑、手机、摄像机、数码照相机、MP4甚至监视器,我们的日常生活由这些屏幕交织而成。在家看书,在电影院与200人在黑暗中为相同的情节屏气凝神,和在电脑前独自随时开始和结束一段YouTube视频,究竟会令我们的生活发生怎样的改变?  照片里这个头发很不真实的胖子叫健崔,乐评人出身,目前工作是《周末画报》的记者,他的生活并不因为他的职业而和其他人显得有多少不同——在屏幕组成
期刊
“去看生活;去看世界;去见证伟大的事件;去端详穷人的面孔和伟人的手势;去看奇异的事物——机器、军队、人群、丛林和月亮的影子;去看人的杰作——他的画作、  高楼和发现;看墙后的,看房内的;看危险的;看男人爱的女人和孩子们;去看并享受着快感;去看并被震撼;去看并领悟。”      这是上世纪最著名的一本杂志——《生活》杂志的办刊核心。在互联网冲击下,在媒体形势波谲云诡的今天,这本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的杂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