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的炫亮

来源 :今日民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36852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政策进千家
  
   在潞西市遮告村的一个傣家寨子里,一位傣族老“咩叭”(意为“大妈”)用充满傣味的汉语,向我们讲述了她了解民族政策的点点滴滴。“以前,光有收音机呀,汉话听不懂,就爱听傣语歌曲。收音机‘唱’傣歌前都要用傣语先播新闻、宣传党的政策和生产生活知识呀。听得多了,歌也会唱,政策也晓得啰,还学会了科学的生产技术”。说到这儿,大家都笑了。“咩叭”接着说:“1992年我参加了扫盲班,学会了好多汉字,汉语水平也提高好多,到街上做买卖也不怕啰。”她用手指把我们的目光引向了客厅里的彩色电视机,自豪地介绍,现在生活好了,不听收音机了。我们都看电视,听得到声音,见得到人,内容多,还有专门为我们少数民族开设的民语台。电视里经常讲党的方针政策、民族政策,我们都快成“电视迷”啰,“那天(今年10月31日)在我们村搞的民族团结大联欢我还在电视上看到呢。党和政府的政策好,我们都高兴啊!”
   看到少数民族群众对知识、对民族政策如此的渴望,我们在由衷高兴的同时,更加感觉到民族工作任重而道远。正像德宏州民宗局管国芳局长说的那样,只有把宣传和贯彻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认真抓紧抓好,才能不折不扣地贯彻好、落实好国家和省对民族地区的一系列优扶政策,把政策吃透、用足、用活,也才能最大限度地造福于少数民族群众。
  
  共同的节日,共同的企盼
  
   德宏州的少数民族节日可谓种类繁多、丰富多彩。提起傣族、德昂族的“泼水节”、景颇族的“目瑙纵歌”、阿昌族的“阿露窝罗节”……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有一个节日却少有外人知道,它就是已走进边远民族地区,走进千家万户,走进人民群众心中的德宏州各民族共同的节日———创立于1983年的“民族团结月”。
   经过21年的发展,“民族团结月”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如今,每年十月成了全州各民族团结交流的日子,成了德宏州各民族文化交融,学习政策,增进了解,加强沟通,促进友谊,共谋发展的大舞台,作用和意义十分重大。
   参加了近十年民族团结月活动的景颇族老村长何老大回忆说:“从十年的民族团结月中,我看到了我们少数民族十年来的发展变化,看到了德宏各民族的团结发展,期间我也提出了一些个人意见,有的还被当地党委、政府采纳了”。
   为了结合时代发展对民族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德宏州民族工作部门还不断探索新方法,扩大活动面,不断为“民族团结月”活动注入新的“元素”。结合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的落实,今年10月11日,德宏州委宣传部、德宏州民宗局和木康公安边防检查站在潞西市遮告村举行了规模宏大的“警民共建、民族团结”示范村民族大联欢活动。几公里外的傣族、景颇族群众都自发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各民族载歌载舞,用舞蹈、笑容表露出对祖国的祝福、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
  
  特殊措施为少数民族“助跑”
  
   实现民族经济平等和平衡发展,是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没有少数民族的小康就没有全民族的小康。只有把工作重点转向和放在少数特困民族地区,切实为他们提供智力、资金、物力支持,才能使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基础不断夯实,综合竞争实力逐步增强,也才能使少数民族群众思想得以转变、生产生活得到明显提高。
   “兴边富民”、“三免费”教育、“安居温饱“、“警民共建、民族团结”等工程,无一不是少数民族贫困群众发展过程中的推进剂,这些项目的落实在少数民族地区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为了亲身感受少数民族通过扶贫后面貌发生的变化,我们来到了“兴边富民”示范点三台山德昂族乡出冬瓜新寨走访。碰巧遇上了正要上山砍柴火的德昂族李腊甩大叔,李大叔热情好客,又是茶水又是烟。听说我们是州民宗局来的,李大叔更是激动不已,拉着我们把他家参观了个遍。“这是去年买的电视机、今年买的摩托、新建的沼气池、碾米机、粉碎机、青料机、新盖的猪厩……”。看着他乐滋滋的样子,我们打趣地说,李大叔您是准备奔小康了呀!“差得远、差得远。是党的民族政策好呀!以前我们都是在大山上,人多地少,上街要走路,粮食也不够,吃水还靠人挑,思想观念也很落后,娃娃上学都十分困难”。李大叔向我们讲述着扶贫前的艰难生活。“现在好了,水、电、路都解决了,政府还给我们每户3000元的建房补助,村子也规划得很好,靠近公路(320国道)、靠近生产基地、靠近集市,各方面都十分方便”。
  


   听乡政府干部介绍,李大叔是1979年入的党,作为老党员,他处处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搬迁后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被村民选为村民小组长。他致富不忘乡邻,积极带领全村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业,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日趋改善。
   类似李大叔的例子在少数民族地区已是屡见不鲜,少数民族在感受政治平等的同时,也在加快发展步伐,享受经济上的平等。
  
  夯实民族进步的人才基础
  
   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滞后,最根本的原因是教育滞后。少数民族地区的长足发展,基础在教育,重点是科技,关键是人才。在知识经济的21世纪,知识和人才成为各国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为此,各级民族工作部门一直在尽全力为民族的未来“投资”。
   “三免费”教育是省委、省政府的“民心工程”,它的实施在全省、全国乃至国际社会都引起了巨大反响。2000年来,德宏州享受“三免费”资金1091.93万元,全州71606人次的学生受益,2千余名因家庭贫困的适龄儿童得以重返校园。
   在对“三免费”教育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受益地区学生向我们道出了他们的共同心声:“是‘三免费’教育让我们重返校园,让我们回到了心爱的课堂,回到了知识的海洋。我们再也不会因为贫困回家放牛、放羊,与大人们一道锄地、砍甘蔗了!”
   在培养和推荐少数民族干部方面,德宏州结合实际,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在很抓数量的同时努力提高质量,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也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德宏发展的路子。这条路子就是:打牢基础、长短结合、以质促量、多头并进、注重实效、百花齐放。经过多年努力,目前全州在职干部中,少数民族占到了33.3%,全州在职处级干部队伍中,少数民族干部更占到了54.52%。
  
  为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工程是从刀耕火种到农业信息化,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提高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为实施民族地区腾飞插上科技翅膀的民心工程。
   习惯了刀耕火种、居住在大山深处的梁河阿昌族农户赵家亮,正在为田里的病虫害防治弄得焦头烂额的时候,技术人员为他送来了治疗配方,他拿着配方,将信将疑地试着做了,不到两天,眼看就要绝收的稻谷奇迹般地复活了。种了大半辈子稻谷的他硬是要找技术员问个究竟。第一次听到电脑农业专家这个名词的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家田里的包括土壤各个元素在内的情况都在小小的电脑上,而且种什么,何时下种、何时追肥、追什么肥、何时灌水等等一应俱全。
   德宏州是典型的农业州,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高产、高质、高效已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工程在德宏开展以来,虽然还有很多技术需要完善,但是,其所带来的推动农村、农业科技发展的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项目还在继续,德宏州民宗局已对全州的电脑农业专家工程提出了新的要求,使之在推动全州农业科技化进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