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王晋元先生是我国现代具有开创性绘画风格的花鸟画大家,一生致力于对云南高寒山脉与热带雨林环境绘画题材的创作研究。早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具有扎实的造型能力与传统绘画功力,在工作之余常年深入云南原始密林中,对云南高海拔地貌特征、高山花卉进行实地观察、写生与研究。同时,在创作中又吸收西方绘画的透视规律、点线面构成等现代绘画的造型语言,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具有“大、满、壮、野、繁、密、浓、奇、艳”特点的现代“大花鸟画”的画面形式。以理论观点结合具体的画作为例来分析,王晋元先生在组合热带雨林繁杂多样的植物类型时,如何巧妙地糅合“透视的原理”将多种热带植物元素艺术化地组合在一起进行,分解出“透视规律”在他形成的“全景式大花鸟画”新面貌上所产生的作用。
关键词:大花鸟画;王晋元;透视;空间;全景式
王晋元先生是我国现代花鸟画大家。早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师从郭味蕖、李苦禅等老先生。其绘画思想的形成深受众老先生的影响。在徐悲鸿倡导的表现现实主义的学院派美学思想的大环境影响下,他结合其导师郭味蕖提出“山水与花鸟结合”“工笔与写意结合”“浓墨与重彩相结合”的“三结合”花鸟画美学构架的创作主张。毕业以后,放弃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毅然选择到边陲云南实现他的大花鸟画艺术理想,走一条从生活中发展花鸟画的艺术道路。走进王晋元先生的花鸟画,我们仿佛置身于一片花草的王国,它神奇,茂密,壮观,气象万千。这一风格的形成无不得益于先生扎实而全面的绘画功底、深厚的艺术修养以及云南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的影响。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地区边陲,高山海拔落差较大,气候变化多端,是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共存的多样化自然生态圈。常年生长于此的植物便形成独特的地域性形态和风貌。尤其是热带雨林地带,由于它没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常年雨水充足,植物葱茏密集,繁花似锦,青藤枯枝,盘绕交错,上百种寄生、互生的植物寄栖于同一植株上,年复一年层层叠压生长。枝上青苔可长到半尺多长,苔藓、地衣、石斛科植物都附着在其上,每到开花季节,便形成“空中万花园”的壮丽美景。阔叶类植物龟背竹层层叠叠环绕在粗壮的树干之上,阳光透过镂空的间隙滋养着树干上密密麻麻的附生植株。在树梢上盘绕着不知从哪伸过来的藤类枝条,弯弯曲曲相互缠绕交织在一起。这种肆意的生长方式恰和谐地构成了热带雨林的典型特征。这种热带雨林特有的自然景象,它的植株的生长规律和结构特征,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中是找不到可直接使用的参考图式资料和表现方法的。传统的折枝花卉的构成章法在表现此类景观的气势上也显得无能为力。王晋元先生正是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的局限,凭借着自己扎实的传统功力和创造新时代花鸟画新面貌的决心,一脚踏进云南的土地,开始了自己艰辛的花鸟画新式样探索。
正如郭怡孮先生所说:“大、满、壮、野、繁、密、浓、奇、艳”是王晋元先生花鸟画创作的重要特征。他以云南特有的奇花异草、藤蔓密林入画,面对如此众多杂乱的自然景物,要把它们统一组合在同一画面中就需要找到相应的艺术表现手段。在杂乱交错的植物群落里找出它们的生长组合规律,加以类化,表现的同时又不能脱离传统的中国画的精神。他在传统的笔墨基础上,巧妙糅合了一些现代艺术的点、线、面构成方式和抽象的造型原理。为了解决众多物象交织在一起不出现杂乱的画面感问题,他以团块归纳的方法,将物象积点成面来编排画面。以一类物象为主来统领全局,从整体上去营造画面的气势。他画面中所出现的形象并不是现实生活中某处照搬来的具体场景,而是通过自己的艺术加工,采用“全景截取”的构图方式,按照画面的需要对各种素材进行布局整合,完全按个人的审美感受来认识自然,并创造出自己心目中的美好艺术形象。在编排众多复杂缠绕的藤蔓枝条、阔叶花卉中,我们可以观察出他对“传统透视法”与“西方透视规律”在画面中的渗透。正是由于对此方法的熟练掌握,画面处理起来才显得得心应手,将繁复多样的物象处理得脉络分明,繁而不乱,使画面毫无牵强组合的别扭感。
“透视”一词的说法起源于西方,是人类对世界万物的一种“看”的方式。“透视学”是人类对视觉原理与视觉机制的一种探索研究。只要有空间图形的存在,便肯定会有透视存在于其中。西方人的“看”是建立在“点”光源的基础上的,比较注意直接捕捉图像,按照人眼的生理机制与光线的直线传播来科学研究形体的成像规律。观察结果就像照相机,让人有一种如见实物,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因此便產生了“一点透视”“成角透视”的提法。而东方人则往往更重视画面呈现的图像所要表达的意图,考虑的是画面的周围背景与画面图像的关系。它不是建立在单点聚焦的原理上,而是可多视角观察的方式,更强调人的主观对物象的一种理解的方式。
在王晋元先生的大尺幅画作中,为了将热带雨林多层次的植物,从灌木到乔木丛的纵向空间构建在一个画幅中,按照画面布局的需要将各种素材进行了有机的组合。在吸收“定点透视”的表现方法外,还将古代传统山水画的画面组合方式运用在了他的“大花鸟”画面中,像全景式山水构图一样,在同一画面中将“平视”“仰视”“俯视”的三种不同观察的角度糅合在一起。从地面近处的杂草流水至中间层次的阔叶类植物,再引申到高处或远处的藤蔓枝条,随着人眼的观察顺序由近及远,由低到高的视觉习惯将丰富的植物空间表现出多个空间层次,产生了“满、繁、密”的新样式。在作品《月夜》中,就采用山水前后遮挡法的构图模式。将画面在横向深度空间由前至后分成近景、中景、远景三个部分,在纵向垂直高度上由低渐高拉开阶梯状断层。处在画面最前方的是醒目的三团白色绣球花,是平视略带俯视的观看角度。最前面的一朵圆形花团最饱满,每朵花的花瓣都较为完整,透视变化小,花头形成的球面形状面积较大遮挡住下面的花托小枝。中间一朵花头球面形状逐渐变小,花托枝干半露。到了最后面的一朵,花瓣变得密集且扁平,嫩绿色花托枝干接近于侧面观察的角度。这些由近及远的球形透视变化规律正是“定点透视”在空间上的透视缩形变化原理的具体运用,没有实地的观察、写生经验是很难做到如此细微的表现的。随着视平线的逐渐上移,承接这一丛绣球花的是由远处延伸过来一枝石斛,前几朵向上反转,后面的花朵组合成一个正面后仰的倾斜角度,营造出一个纵向的深度空间。介于这两组花卉前后空间之间的是一枝从右面伸过来的侧面花卉。它居于高处,处在远处视平线上是“平视”角度,这一高度更符合人正常身高的观察习惯,此丛花卉颜色也用得比较鲜艳,位置居又于画幅的黄金分割点位置,故成为整张画面的视觉中心。后面用嶙峋的枯枝干做深色背景,更衬托出前面石斛兰的娇艳。枯枝干呈仰视角度,透过前面枝干的缝隙可看到后面枝干的主干,盘根错节,相互缠绕,整体趋势以较大的弧度向下弯曲。画幅的左边是直冲画面外的一根布满苔藓的粗大树干,下粗上细,符合“仰视”逐渐消失汇聚于一点的透视变化规律。树干后又穿插层层叠叠的枯枝野干,越往后弯曲弧度越大,树干也越远越细。整幅画面前后空间层次条理分明,形象结构交代清楚,绘画主体地位突出。构图上虽然局部保留折枝花卉的构图原理,但也糅合进更多的构成、透视规律,使得布局团块节奏疏朗有致,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画面有很强的感染力。再如作品《龙蛇升腾》与《舞龙蛇》中好似虬龙般缠绕的枝干,它由近及远、由低至顶的缠绕组合方式都有“曲线透视”的原理运用其中,幻化成主观意识极强的视觉秩序,既符合植物的生长属性又符合画面的视觉美学原理。在满满的画面里,花团锦簇,以完整的情节、合理的安排、开阔的意境表现出气象万千、欣欣向荣的自然生命的繁华世界。
王晋元先生在花鸟画中秉承徐悲鸿先生“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的艺训。外取精良、内得真传运用多种传统绘画语言,结合外来的能为自己所用的绘画形式,探索出一种全新的画面形式。实现了从生活形式向艺术形式的转换,将传统造型的绘画理念扩大到一种对画面整体气氛的把握,是一种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饱满精神状态的全方位表达。
参考文献:
[1]郭怡孮.从密林中开拓新路——王晋元花鸟画创作[J].美术,1986,(12).
[2]徐悲鸿.中国画改良之法[J].北京大学日刊,1918,(05).
[3]朱维明.崖畔山花—— 忆王晋元兼谈他的艺术[J].美术,2002,(02).
作者单位: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关键词:大花鸟画;王晋元;透视;空间;全景式
王晋元先生是我国现代花鸟画大家。早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师从郭味蕖、李苦禅等老先生。其绘画思想的形成深受众老先生的影响。在徐悲鸿倡导的表现现实主义的学院派美学思想的大环境影响下,他结合其导师郭味蕖提出“山水与花鸟结合”“工笔与写意结合”“浓墨与重彩相结合”的“三结合”花鸟画美学构架的创作主张。毕业以后,放弃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毅然选择到边陲云南实现他的大花鸟画艺术理想,走一条从生活中发展花鸟画的艺术道路。走进王晋元先生的花鸟画,我们仿佛置身于一片花草的王国,它神奇,茂密,壮观,气象万千。这一风格的形成无不得益于先生扎实而全面的绘画功底、深厚的艺术修养以及云南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的影响。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地区边陲,高山海拔落差较大,气候变化多端,是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共存的多样化自然生态圈。常年生长于此的植物便形成独特的地域性形态和风貌。尤其是热带雨林地带,由于它没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常年雨水充足,植物葱茏密集,繁花似锦,青藤枯枝,盘绕交错,上百种寄生、互生的植物寄栖于同一植株上,年复一年层层叠压生长。枝上青苔可长到半尺多长,苔藓、地衣、石斛科植物都附着在其上,每到开花季节,便形成“空中万花园”的壮丽美景。阔叶类植物龟背竹层层叠叠环绕在粗壮的树干之上,阳光透过镂空的间隙滋养着树干上密密麻麻的附生植株。在树梢上盘绕着不知从哪伸过来的藤类枝条,弯弯曲曲相互缠绕交织在一起。这种肆意的生长方式恰和谐地构成了热带雨林的典型特征。这种热带雨林特有的自然景象,它的植株的生长规律和结构特征,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中是找不到可直接使用的参考图式资料和表现方法的。传统的折枝花卉的构成章法在表现此类景观的气势上也显得无能为力。王晋元先生正是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的局限,凭借着自己扎实的传统功力和创造新时代花鸟画新面貌的决心,一脚踏进云南的土地,开始了自己艰辛的花鸟画新式样探索。
正如郭怡孮先生所说:“大、满、壮、野、繁、密、浓、奇、艳”是王晋元先生花鸟画创作的重要特征。他以云南特有的奇花异草、藤蔓密林入画,面对如此众多杂乱的自然景物,要把它们统一组合在同一画面中就需要找到相应的艺术表现手段。在杂乱交错的植物群落里找出它们的生长组合规律,加以类化,表现的同时又不能脱离传统的中国画的精神。他在传统的笔墨基础上,巧妙糅合了一些现代艺术的点、线、面构成方式和抽象的造型原理。为了解决众多物象交织在一起不出现杂乱的画面感问题,他以团块归纳的方法,将物象积点成面来编排画面。以一类物象为主来统领全局,从整体上去营造画面的气势。他画面中所出现的形象并不是现实生活中某处照搬来的具体场景,而是通过自己的艺术加工,采用“全景截取”的构图方式,按照画面的需要对各种素材进行布局整合,完全按个人的审美感受来认识自然,并创造出自己心目中的美好艺术形象。在编排众多复杂缠绕的藤蔓枝条、阔叶花卉中,我们可以观察出他对“传统透视法”与“西方透视规律”在画面中的渗透。正是由于对此方法的熟练掌握,画面处理起来才显得得心应手,将繁复多样的物象处理得脉络分明,繁而不乱,使画面毫无牵强组合的别扭感。
“透视”一词的说法起源于西方,是人类对世界万物的一种“看”的方式。“透视学”是人类对视觉原理与视觉机制的一种探索研究。只要有空间图形的存在,便肯定会有透视存在于其中。西方人的“看”是建立在“点”光源的基础上的,比较注意直接捕捉图像,按照人眼的生理机制与光线的直线传播来科学研究形体的成像规律。观察结果就像照相机,让人有一种如见实物,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因此便產生了“一点透视”“成角透视”的提法。而东方人则往往更重视画面呈现的图像所要表达的意图,考虑的是画面的周围背景与画面图像的关系。它不是建立在单点聚焦的原理上,而是可多视角观察的方式,更强调人的主观对物象的一种理解的方式。
在王晋元先生的大尺幅画作中,为了将热带雨林多层次的植物,从灌木到乔木丛的纵向空间构建在一个画幅中,按照画面布局的需要将各种素材进行了有机的组合。在吸收“定点透视”的表现方法外,还将古代传统山水画的画面组合方式运用在了他的“大花鸟”画面中,像全景式山水构图一样,在同一画面中将“平视”“仰视”“俯视”的三种不同观察的角度糅合在一起。从地面近处的杂草流水至中间层次的阔叶类植物,再引申到高处或远处的藤蔓枝条,随着人眼的观察顺序由近及远,由低到高的视觉习惯将丰富的植物空间表现出多个空间层次,产生了“满、繁、密”的新样式。在作品《月夜》中,就采用山水前后遮挡法的构图模式。将画面在横向深度空间由前至后分成近景、中景、远景三个部分,在纵向垂直高度上由低渐高拉开阶梯状断层。处在画面最前方的是醒目的三团白色绣球花,是平视略带俯视的观看角度。最前面的一朵圆形花团最饱满,每朵花的花瓣都较为完整,透视变化小,花头形成的球面形状面积较大遮挡住下面的花托小枝。中间一朵花头球面形状逐渐变小,花托枝干半露。到了最后面的一朵,花瓣变得密集且扁平,嫩绿色花托枝干接近于侧面观察的角度。这些由近及远的球形透视变化规律正是“定点透视”在空间上的透视缩形变化原理的具体运用,没有实地的观察、写生经验是很难做到如此细微的表现的。随着视平线的逐渐上移,承接这一丛绣球花的是由远处延伸过来一枝石斛,前几朵向上反转,后面的花朵组合成一个正面后仰的倾斜角度,营造出一个纵向的深度空间。介于这两组花卉前后空间之间的是一枝从右面伸过来的侧面花卉。它居于高处,处在远处视平线上是“平视”角度,这一高度更符合人正常身高的观察习惯,此丛花卉颜色也用得比较鲜艳,位置居又于画幅的黄金分割点位置,故成为整张画面的视觉中心。后面用嶙峋的枯枝干做深色背景,更衬托出前面石斛兰的娇艳。枯枝干呈仰视角度,透过前面枝干的缝隙可看到后面枝干的主干,盘根错节,相互缠绕,整体趋势以较大的弧度向下弯曲。画幅的左边是直冲画面外的一根布满苔藓的粗大树干,下粗上细,符合“仰视”逐渐消失汇聚于一点的透视变化规律。树干后又穿插层层叠叠的枯枝野干,越往后弯曲弧度越大,树干也越远越细。整幅画面前后空间层次条理分明,形象结构交代清楚,绘画主体地位突出。构图上虽然局部保留折枝花卉的构图原理,但也糅合进更多的构成、透视规律,使得布局团块节奏疏朗有致,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画面有很强的感染力。再如作品《龙蛇升腾》与《舞龙蛇》中好似虬龙般缠绕的枝干,它由近及远、由低至顶的缠绕组合方式都有“曲线透视”的原理运用其中,幻化成主观意识极强的视觉秩序,既符合植物的生长属性又符合画面的视觉美学原理。在满满的画面里,花团锦簇,以完整的情节、合理的安排、开阔的意境表现出气象万千、欣欣向荣的自然生命的繁华世界。
王晋元先生在花鸟画中秉承徐悲鸿先生“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的艺训。外取精良、内得真传运用多种传统绘画语言,结合外来的能为自己所用的绘画形式,探索出一种全新的画面形式。实现了从生活形式向艺术形式的转换,将传统造型的绘画理念扩大到一种对画面整体气氛的把握,是一种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饱满精神状态的全方位表达。
参考文献:
[1]郭怡孮.从密林中开拓新路——王晋元花鸟画创作[J].美术,1986,(12).
[2]徐悲鸿.中国画改良之法[J].北京大学日刊,1918,(05).
[3]朱维明.崖畔山花—— 忆王晋元兼谈他的艺术[J].美术,2002,(02).
作者单位: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