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龙江工商学院 150025)
摘要:学分制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主要是针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第二课堂的学习行为、实践行为、文明行为、创新行为、公益行为、交往行为和守纪行为等进行量化和综合评定,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教育和管理活动。
关键词:学分制;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
一
2010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新世纪首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之后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不仅对今后1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宏伟蓝图进行了科学的描绘,也对民办教育提出了令人鼓舞的发展目标和要求。民办高等院校经过近三十年的成长发展, 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足迹,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民办高校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发展理念,以卧薪尝胆之心,扬长避短,继往开来,努力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即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品学兼优,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高素质人才。学分是学习成果的计量单位,是学生获得各种证书、学位的依据,也是学生转专业、转学校的通用“货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之后,再次强调“学分”这一命题,足见其必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二
“德育为先”是如何做人的教育,核心是使学生会做人,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漫长的教育史告诉我们,古今中外善育才者无不重德,能成才者無不德为先。早在春秋末期,孔夫子就非常重视道德教育。他强调“修身”,认为“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条件。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没有道德的人,学问本领愈大,为非作恶就愈大。”这与我国社会主义教育重视德育,强调“德育为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完全契合的。不仅中国如此,在国外,特别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普遍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比如,美国高校要求“学生热爱美国,对美国政治制度忠诚,遵纪守法,成为具有健全人格,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进取的美国公民”;日本的《促进教育基本法》规定:“教育必须追求人格完美,促进作为和平国家及社会的创建者,热爱真理和正义,尊重个人价值,重视勤劳与责任,充满自主精神,成为身心共同健康的国民。”
高等院校强调思想品德教育,乃是人才成长规律所决定的。人在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品德与才能决定事业成败和人生价值。品德与才能相比,品德处于决定的重要地位,决定才能的使用价值和发展方向。因为人的社会活动有利群、利国、利己之分。有德者会把利己与利群、利国相统一,甚至在必要时为了利国、利群而放弃利己,乃至牺牲自己;缺德者多为极端利己主义者,他们往往唯利是图,不惜损人利己,甚至为了一己之私利损害国家、民族的利益,把能力用错了方向, 产生危害社会的恶果。对个体而言,起码的道德准则是不能因个人利益而损害他人、损害社会。这是不可逾越的底线,在这个基础上再有更高的道德追求。著名学者李泽厚曾经指出:“对个体可以有宗教性道德的期待,却不可强求;对个体必须有社会性道德的规约,而不能例外。”他主张把社會性公德和宗教性私德区分开。你可以当道德模范,当圣人,但不能强迫所有人都当道德模范。高校道德教育借鉴这个原则,可以把社会性公德作为必须遵守的低标准,再在这个基础上, 提出宗教性私德的高标准。因此,在上世纪末中央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要求:“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艰苦奋斗的统一。”这“四个统一”, 正是党和国家对学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具体目标和根本要求。
三
学分制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主要是针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第二课堂的学习行为、实践行为、文明行为、创新行为、公益行为、交往行为和守纪行为等进行量化和综合评定,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教育和管理活动。它是在实践中探寻的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与学校具体情况相适应,与学生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构建了一套全新的大学生行为量化评价体系,努力实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
学分制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特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从民办本科高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更加注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普通本科高校的学生相比,民办本科高校的学生个性更为明显、爱好更为广泛,但同时也存在学习自律性差、注意力和兴趣不稳固等问题。我们的大学生行为量化评价体系,充分考虑到这一具体情况,以追求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多元成才为主。因此,我们的大学生行为量化体系及相关制度、条例都能够被广大同学接受并执行,并且乐于分享激励引导带来的快乐。
二是从“知”与“行”的统一出发,更加注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养成”性。长期以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知”和“行”一直是一对矛盾,知难行易还是知易行难一直被争论。我们在构建大学生行为量化评价体系时候,坚持注入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因子:通过学生的“知”来指导其“行”,以“行”来加深其“知”,并最终达到知行合一、良性循环。
三是从激励引导的角度出发,更加注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性。大学生行为量化评价体系有着双重作用,既有利于高校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成长情况,也可以帮助大学生全面、客观地了解、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行为表现,从而调整个人生涯规划。其艺术性体现在评价体系避免了传统的“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空洞的说教,而是以激励、肯定为主,实施动态管理,从而受到学生的认可和好评。
四是从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出发,更加注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性。该学生行为量化评价体系,涵盖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各个方面,覆盖了我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这样,日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死角,评价体系凭借自己直接面向学生、“接地气”的优势,可以不断地完善、充实起来。
作者简介:
李海旭,黑龙江工商学院教务处,研究方向:学生教育管理
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2016年度课题(编号GJD1316028)“民办高校德育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学分制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主要是针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第二课堂的学习行为、实践行为、文明行为、创新行为、公益行为、交往行为和守纪行为等进行量化和综合评定,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教育和管理活动。
关键词:学分制;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
一
2010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新世纪首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之后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不仅对今后1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宏伟蓝图进行了科学的描绘,也对民办教育提出了令人鼓舞的发展目标和要求。民办高等院校经过近三十年的成长发展, 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足迹,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民办高校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发展理念,以卧薪尝胆之心,扬长避短,继往开来,努力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即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品学兼优,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高素质人才。学分是学习成果的计量单位,是学生获得各种证书、学位的依据,也是学生转专业、转学校的通用“货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之后,再次强调“学分”这一命题,足见其必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二
“德育为先”是如何做人的教育,核心是使学生会做人,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漫长的教育史告诉我们,古今中外善育才者无不重德,能成才者無不德为先。早在春秋末期,孔夫子就非常重视道德教育。他强调“修身”,认为“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条件。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没有道德的人,学问本领愈大,为非作恶就愈大。”这与我国社会主义教育重视德育,强调“德育为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完全契合的。不仅中国如此,在国外,特别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普遍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比如,美国高校要求“学生热爱美国,对美国政治制度忠诚,遵纪守法,成为具有健全人格,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进取的美国公民”;日本的《促进教育基本法》规定:“教育必须追求人格完美,促进作为和平国家及社会的创建者,热爱真理和正义,尊重个人价值,重视勤劳与责任,充满自主精神,成为身心共同健康的国民。”
高等院校强调思想品德教育,乃是人才成长规律所决定的。人在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品德与才能决定事业成败和人生价值。品德与才能相比,品德处于决定的重要地位,决定才能的使用价值和发展方向。因为人的社会活动有利群、利国、利己之分。有德者会把利己与利群、利国相统一,甚至在必要时为了利国、利群而放弃利己,乃至牺牲自己;缺德者多为极端利己主义者,他们往往唯利是图,不惜损人利己,甚至为了一己之私利损害国家、民族的利益,把能力用错了方向, 产生危害社会的恶果。对个体而言,起码的道德准则是不能因个人利益而损害他人、损害社会。这是不可逾越的底线,在这个基础上再有更高的道德追求。著名学者李泽厚曾经指出:“对个体可以有宗教性道德的期待,却不可强求;对个体必须有社会性道德的规约,而不能例外。”他主张把社會性公德和宗教性私德区分开。你可以当道德模范,当圣人,但不能强迫所有人都当道德模范。高校道德教育借鉴这个原则,可以把社会性公德作为必须遵守的低标准,再在这个基础上, 提出宗教性私德的高标准。因此,在上世纪末中央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要求:“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艰苦奋斗的统一。”这“四个统一”, 正是党和国家对学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具体目标和根本要求。
三
学分制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主要是针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第二课堂的学习行为、实践行为、文明行为、创新行为、公益行为、交往行为和守纪行为等进行量化和综合评定,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教育和管理活动。它是在实践中探寻的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与学校具体情况相适应,与学生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构建了一套全新的大学生行为量化评价体系,努力实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
学分制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特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从民办本科高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更加注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普通本科高校的学生相比,民办本科高校的学生个性更为明显、爱好更为广泛,但同时也存在学习自律性差、注意力和兴趣不稳固等问题。我们的大学生行为量化评价体系,充分考虑到这一具体情况,以追求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多元成才为主。因此,我们的大学生行为量化体系及相关制度、条例都能够被广大同学接受并执行,并且乐于分享激励引导带来的快乐。
二是从“知”与“行”的统一出发,更加注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养成”性。长期以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知”和“行”一直是一对矛盾,知难行易还是知易行难一直被争论。我们在构建大学生行为量化评价体系时候,坚持注入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因子:通过学生的“知”来指导其“行”,以“行”来加深其“知”,并最终达到知行合一、良性循环。
三是从激励引导的角度出发,更加注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性。大学生行为量化评价体系有着双重作用,既有利于高校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成长情况,也可以帮助大学生全面、客观地了解、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行为表现,从而调整个人生涯规划。其艺术性体现在评价体系避免了传统的“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空洞的说教,而是以激励、肯定为主,实施动态管理,从而受到学生的认可和好评。
四是从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出发,更加注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性。该学生行为量化评价体系,涵盖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各个方面,覆盖了我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这样,日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死角,评价体系凭借自己直接面向学生、“接地气”的优势,可以不断地完善、充实起来。
作者简介:
李海旭,黑龙江工商学院教务处,研究方向:学生教育管理
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2016年度课题(编号GJD1316028)“民办高校德育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