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到底怎么了?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xg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文化怎么了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形成了很多思维定势,一提中华文明就是源远流长,一提中国版图就是地大物博。其实无论是历史还是版图,我们都不是第一,也不是第二。论文明,我们更加无法进入前三甲。第一名是现在日子过得不太平的地方伊拉克,第二名也不是中国,是尼罗河边上的埃及,第三名是印度,第四名才是中国。但是,最早辉煌不代表持续辉煌,笑到最后才能笑得最好,中华文明就这么一直笑着。埃及和两河文明已经烟消云散,古代印度不知所终,只有中华,绵延至今,一脉相承,成为唯一。我们这里提到的一脉相承有两个含义,一是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是子孙相继的,不是中途换人了,甚至肤色都换了,这就不叫一脉相承;二是这片土地上的文化习俗、语言文字是彼此联系的,字形有变化,类型没区别,比如繁体字到简体字,这是简化,不是颠覆,更不是从表意文字变成了表音文字。
  从传承的种族到文化的内容。我们就是那些曾创造出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的先民们的直接后裔。我们仍然是炎黄子孙,是中华民族,是华夏儿女;我们使用的是流传千年的汉字,文化的基因没有发生变化。夏朝的家国一体,如今还是;商朝的祖宗崇拜,如今依然;西周的宗法制度,影响犹存。尽管在中国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多次民族融合,但是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构架从来没有发生过改变,以华夏文明为主体的文化结构也从来没有产生过动摇。所有与华夏文明接触、碰撞和冲突过的少数民族文化,最后都被融进到华夏文明中,成为推动和丰富华夏文明的动力与新鲜血液。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突然有一天,我们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就成糟粕了,我们就开始讨厌自己的传统了,就开始憎恶自己的文化了,于是开始跟传统算账,开始跟文化决裂。


  中国传统文化经历过两次大的清算,面临着一个大的困境。所谓两次大的清算,一次是新文化运动,一次是“文化大革命”。所谓一个大的困境,是指在市场经济时代,传统文化没想好何去何从。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根植于我们脚下的土地,因为我们是农耕社会,所以我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所以我们聚集而居,重视血缘,重视伦理,所以我们安土重迁,讲究叶落归根,所以我们有家庭、家族、民族、单位、集体、组织。但是如今不是小农经济的时代,市场经济也不是脱胎于农耕文化,是商业,是交换,是贸易,强调的是个体,是私人,是财富,是资源,所以我们的传统文化需要去思考如何去对接另一种文化类型上诞生的经济形态和价值标准。
  传统文化怎么看
  百花齐放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然而我们的问题在于目光一直盯着西方,全然忘却了手中的饕餮盛宴。其实,吃的经验告诉我们无论是热狗还是煎饼果子,是否心满意足不是看着对方的咀嚼和吞咽,是看自己的胃口是不是适应,是不是温暖,是不是妥帖。确实,世界这么大,应该去看看。热狗之所以好像比煎饼好吃,往往是因为没怎么吃过热狗。真的走遍世界了,也许就没那么偏激了,没那么极端了,一山望着一山高不是动物才有的虚幻和假象。
  说三个比喻,来说说两次清算和一个困境。
  第一个,关于倒脏水。民间有个说法,叫泼脏水连孩子一起泼掉了。这本是玩笑话,但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就是如此。倒澡盆不但把脏水泼掉了,顺带把孩子也倒掉了,最后干脆把盆给扔了。其实我们缺少点儿反思,所谓的脏水,就是真的脏么?脏与不脏,标准在哪里?以别人的眼光或者视角为标准么?那么问题又来了,我们何以凭借脏水在那么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一枝独秀?莫非很久以来,别人的水还不如我们?


  第二个,关于器官移植。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出了问题,血液有问题,有人说那就透析吧,有人说这治标不治本,还是要换器官,这样才能保证血液不再有问题。后来发现只换一个器官还是不能保证血液的纯正如一,有人说那就全部器官都换掉,最后发现,我们成了第二个别人,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答案吗?还有,即使想成为别人,就可以成为别人吗?刘邦曾经给老父亲在长安按照老家丰邑重新复制了一个村庄取名新丰,连从老家运来的鸡犬都能找到各自的门户,“鸡犬识新丰”传为佳话,然而这个一模一样的村庄还是没能成为第二个丰邑,很快消失在长安的建筑特色里。
  第三个,关于树叶对比。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是比较两株树,不会有人让你一片树叶一片树叶去比较,因为每片树叶的纹理都不相同,所以每换一片树叶,就会下一个结论,这就是没有看到本质。真正的比较要看深刻一点,要看到树叶形状不同、树干也不相同,然后再深刻一点看到树根不相同,种子不相同,土壤环境也不相同。因此,观测我们的传统和文化,永远不能脱离生长于斯的土壤和土地,这是得出客观结论的基本前提和逻辑起点。
  传统文化怎么办
  先说说反面素材,再说说正面未来。
  只要在风景区的大门口处给父母磕个头,全家人就可以免门票——如此别致“一景”,出现在河南驻马店,引起了大家的热议。景区这一做法的初衷无可厚非,一方面是为大众提供公益性的福利,让大家能够免去门票,欣赏风景;另一方面弘扬传统文化,重新激活“孝道”传统,重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光泽。但是给父母磕个头本是平常事,现在却需要用利益去驱使,成为博人眼球的噱头。我们不得不思考:传统文化是不是离我们生活已经有点远了?我们是不是已经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无独有偶,再看一个工程。2010年10月30日,由中国伦理学会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开展的“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在北京启动。该工程计划用五年的时间在全国培养百万中华小孝子,为全国亿万孩子树立道德榜样。舆论又是一片哗然,孝子竟可“批量生产”?孝行竟然“工程立项”?孝心竟要国家培养?五年过去了,这样一项工程无疾而终了,或者从起名叫“孝子工程”的时候就注定要失败了。中华小孝子工程“看起来很美”,但不符合孝心孝行培养的现实,没有家长的以身作则,没有社会风气的弘扬引领,没有内涵的与时俱进,没有孝道的土壤环境,放卫星大跃进式的孝道教育只能是徒劳无功,甚至徒增笑柄。


  目前,国家已经把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列为法定节假日,让我们能够有时间思考、琢磨和讨论这些传统的节日。然而,在节日氛围的营造上尚需我们去下点功夫,千万不能让“中秋节”变成了“月饼节”,“端午节”变成了“粽子节”,文化节变成了旅游节。端午时节,一家人携老扶幼看看龙舟比赛,给孩子讲讲屈原的故事,让孩子学学“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守;中秋时节,和老人孩子小小团聚,一起赏月分享亲情,如此的潜移默化和言谈举止之中,尊老爱幼的种子已经悄悄萌芽生长……
  我们不可能在别人的历史里找到自己的出路,一个强大的国家也不可能在别国的文化里找到精神家园,我们当然也永远无法抛弃与生俱来的传统基因和文化烙印。当《功夫熊猫》《花木兰》风靡全球的时候,当含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题材被反复引用的时候,当关于国学的书籍持续畅销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国人复归文化本源的现实表象和自觉选择。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铸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必须依托历史、立足现实,尊重过去、面向未来,善待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挖掘整理和科学扬弃,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得以延续,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鲜明个性和独立品格。

其他文献
提起短篇小说的创作,人们都知道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不仅是本国的文坛巨匠,更是世界短篇小说的代表。他们使世界短篇小说的创作在19世纪20世纪初达到高峰。然而我国古代文言小说的巅峰《聊斋志异》,其艺术价值不仅可与《红楼梦》相媲美,还可以相当甚至是赶超欧美巨匠的作品。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说狐写鬼 映人间百态  作者蒲松龄写狐说鬼,实则是借此揭露世间百态。看似虚幻魔化,却饱含
期刊
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不拘一格招揽人才,又有“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治校理念,一时俊彦均集聚于北大。上任前,蔡元培在上海的一个小书摊上偶然买到吴梅的《顾曲麈谈》,非常欣赏。到任后,蔡元培提倡美育,将北大的一个学生社团音乐团改组为音乐研究会,下设古琴、丝竹、昆曲、钢琴、提琴五组,由校方聘任导师。  当时吴梅只是上海民立中学的教员,蔡元培仍延请吴梅到北大教授昆曲。吴梅得到教席后作诗曰:“不第卢生成绝
期刊
接触过蔡元培的人都知道,此君富有激情,对前妻、朋友、同僚、学生都是情深意长,有时在学生中演讲或规劝朋友,讲着,讲着,就会流下热泪。然而,蔡元培感情充沛,却决不滥用激情。相反,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往往极其冷静、理性。  有一件事颇能体现蔡元培为人处事的风格。  1919年3月18日,林纾(林琴南)在《公言报》发表《致蔡鹤卿太史书》一文,激烈指责蔡元培领导下的北大办学方面有问题:一是“覆孔孟,铲伦常”;二
期刊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德经》第十章  结合后人考证的成果,这一章直译过来就是——  精神和形体相合为一,能不分离吗?把气凝聚起来使身体柔软,能像婴儿一样吗?把那神秘的镜子弄干净,能没有瑕疵吗?爱育人民治理国家,能不用私智吗?“天门”开启关
期刊
凡人总要由小变大的,最可有为的是老年,最重要的是青年。凡老年人看不算事的問题,在青年却是大问题,因之青年问题,有时即算可怜可笑吧,是大问题。凡大智者,明白人,有经验有思想的人们,应该加以指导。  正如果实的目的,是烂掉,重新长出更佳的果实来。在生之旅途中,大家皆是过客:如游玩山水者,当将山水之佳胜处指示给后来的人,有危险处当然也指点出来,或者将其平掉,以便来者。  所以有许多人说:经验即学问,是不
期刊
浙江(下)  5.径山茶  径山茶产于浙江余杭县天目山东北峰的径山,早在唐宋时期便已闻名。径山寺为江南禅林之冠,日僧南浦昭明禅师曾于此研习佛学,把茶籽、茶具及径山寺内一种茶宴礼仪传入日本。径山茶曾一度掩没,1978年方恢复生产。  径山茶区海拔上千米,岭峻峰奇,云罩雾浓,森荫蔽日。山上泉水众多,旱不枯,雨不溢。土壤肥沃疏松。径山茶以四壁坞者品质较好,尤以凌霄峰之产品最佳。  径山茶采制技术考究,嫩
期刊
似乎有了周敦颐的《爱莲说》之后,所有对荷花的溢美之词稍显多余,就像东坡的一句“明月几时有?”让所有中秋节的诗词立刻起身让座。然对于荷,我不只愛她和花、她的叶、她的盛和她的暮,我都爱之。情之一往而深,不可收拾,不可收拾。  离母家2里路之外,过火车道,有一“铁人公园”,这是20年前某钻井公司所建。听说当年投入巨大,因为要在湖上填石建园,可见工程之难。园子完全按照中国古典风格设计,有亭子、有曲廊、有诗
期刊
编者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眼似桃瓣,睛若秋波。  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他是男儿身,但有着女儿一般的俊秀容貌,也有着女孩儿一般的灵秀、温柔与细腻,对纯洁活泼的女孩子们,他更是用发自内心的尊重爱慕与无上体贴。他就是《红楼梦》中的宝玉。  他天性中喜爱女儿,抓周时,他老爹将那世上所有之物都摆了无数,与他抓取。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这让一心想他读
期刊
惊蛰是物候节令。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古人称冬眠为蛰,蛰为守。虫子们为什么要冬眠呢?南宋吴自牧《梦梁录》卷六描述道:“十月孟冬,……月中雨,谓之‘液雨’,百虫饮此水而藏蛰。至来春惊蛰,雷始发生之时,百虫方出蛰。”  原来百虫是在阴历十月喝下“液雨”后开始冬眠的。大地深处,无数个阴暗的暖和的洞穴或泥土里,众虫儿各自酣睡,沉醉梦里,不知
期刊
烧香的时候,突然看见一队蚂蚁,从庄严的佛像爬过,它们整齐地从佛的足尖往上爬高,从佛的胸前走过,然后,走过佛的脸颊,翻越佛的宝髻,顺着佛背,最后,蹑足由金色的莲花台上下来。  看这些无声的蚂蚁爬过佛像,我简直呆住了,仿佛听见几百个出力吆喝的声音,循声望去,原来,它们是搬着孩子散落在地上的饼屑要回家去了。我升起的第一个念头,是想把它们吹落,因为佛像是何等的庄严,岂容这些小蚂蚁践踏?但我的第二个念头,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