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学校体育的发展历程及经验研究

来源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mligq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中国共产党组织开展的学校体育100年的发展历程進行梳理,旨在为新时代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基本经验和理论支撑。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组织开展的学校体育历经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的不同历史时期,围绕中国共产党的中心工作展开的学校体育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组织开展的学校体育不断取得新进展,其基本经验主要包括: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突出学校体育的地位,构建体育为基础的育人体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持续深化体育课程改革;聚焦学生体质健康,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立足中国本土实际,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体育。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学校体育;发展历程;基本经验
  中图分类号:G 80-05          学科代码:040301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In order to provide basic experience and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this paper sorts out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past 100 years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During the 100 years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PC has gone through the period of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socialist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reform & opening up and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and the 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CPC, th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which revolves around the central work of the CPC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educational caus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PC since its founding 100 years ago has made continuous progress. The basic experience is as follows: implementing the educational policies of the CPC and adhering to the socialist orientation of running schools; emphasizing the position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nd constructing the education system based on physical education; continuing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with student development as the center; focusing on students’physical health and implementing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health first; keeping a foothold on the actual needs of China, and constructing the socialist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100 years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CPC;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course; basic experience
  中国共产党建党至今,已走过100年的辉煌历程。100年来,中国共产党组织开展的学校体育历经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回顾中国共产党组织开展的学校体育100年来的发展历程,总结历史经验,对全面加强当前的学校体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学校体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中国的学校体育实践蕴含了丰富的学校体育思想和学校体育实践经验。梳理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组织开展的学校体育的发展历程,通过分析文献、关切细节进而重现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组织开展的学校体育的史实,旨在从中总结基本经验,展望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路向。   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中国近代外部面临帝国主义不断侵略和蚕食的危机境遇,内部处于军阀割据、社会秩序动荡的混战状态,“救亡图存、强国强种、民族复兴”成了中国近代史的主基调。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以“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为使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争取民族独立”的愿望不仅在政治、文化中得到体现,同时也体现在教育、体育之中。
  1.1.1  中国共产党早期代表性人物的学校体育主张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巨大影响,使中国涌现出了一批初具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毛泽东于1917年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体育之研究》[1]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德、智、体三育的辩证关系,以及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同年,恽代英在《青年进步》杂志发表了《学校体育之研究》一文,针对当时学校体育的状况,明确提出学校体育的目的为“保学生之健康”,主张学校“改片断的、偏枯的、骤进的、枯燥的体育,为系统的、圆满的、渐进的和有兴趣的体育”[2],其改革学校体育的主张在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周恩来早在南开学校就读期间就主张“德、智、体”三育竞进,毕业时曾在《校风》杂志上发表了关于国民教育的文章,文中提到,国民教育“莫不以发达身体,陶养性情为第一要务,知识以启尚次之”。此外,以《考试体格》为题,连续在多期校刊上发表纪事,鼓励同学积极参加体格检查和体育考试[3]237-239,这一思想在当时是较为先进且罕见的。
  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于1922年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五一纪念日对于现在中国劳动界的意义》一文,认为“人体的健全,全在身体和精神保持平均调剂的发展”[3]239。同年,恽代英在其早期体育教育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凡有束缚学生之思想、身体的一切不良管理,必须打破”[4]的主张。革命教育家杨贤江早在1915年就明确提出德、智、体三育并重,认为“必兼有三育,融会精彻,使能成为完人”[5]。此后,其又多次在《学生杂志》中发表指导青少年奋发学习、增进身体健康的文章,例如:1923年发表的《青年对于体育的自觉》一文中提到,体育的目的是“使感觉灵敏,姿势优美,筋肉发达,内脏完整,动作敏捷,精神充实,使成为强健而美的体格和体质”[6]。中国共产党早期代表性人物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宣传马列主义和体育,在《今日之教育方针》[7]一文中强调“三育并举”,认为不重视体育会使“国促种弱”,提倡军国民教育,并撰写《青年体育问题》[8]一文进一步强调健全思想和健全身体应当并重。工人运动领袖邓中夏于1923年在《先驱》杂志中将青年人的体育和娱乐作为团的任务之一[3]243。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政治活动家萧楚女为《学生杂志》1924年第11卷第6期撰文强调,青年人要注意身心锻炼,要”改造社会,首先需要一个强健的改造者,锻炼身心”,主张“一刻也不放松地去有意识地锻炼自己”[3]243。
  回顾中国共产党早期代表性人物关于体育教育的论述,特别是从对“身心合一”“德、智、体并重”的相关阐释来看,中国共产党早期代表性人物在学校体育的目的、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认识已具理论雏形。这些思想和主张对之后苏区的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组织开展的学校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1.2  中央苏区的学校体育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自成立起就对体育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在传承中国共产党早期代表性人物学校体育主张的同时,积极开展相应的体育实践。学校体育工作主要围绕强健体魄进而满足革命斗争的现实需要而展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五卅’运动筹备会”提出了“发展赤色体育运动,养成工农群众的集团精神与强健体格”[9]的号召,红军大学等学校则主要针对学生开展“红色体育”,以培养学生的集团精神和强健学生的体魄。特别是1933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赤色运动委员会成立,中央苏区的群众体育、学校体育有了直接的组织者,并随着《少队游戏》《少队体操》《各种赤色体育运动规则》等相关教材的出版,“红色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任务、课程内容、教学组织等方面逐步体系化。此外,据1934年的有关统计,在闽赣两省的2 932个乡中,列宁小学有3 052所,学生有89 710人[10],较之前参与体育运动的人数而言,在中央苏区的学校中体育运动得到了大力普及和推广。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组织开展的学校体育主要围绕强健体魄、增强军民战斗力的任务而展开。在革命战争年代,虽然当时苏区的物质较为匮乏,但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苏区学校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仍然极大地普及了体育运动,并积累了宝贵经验。
  1.1.3  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学校体育
  在民族危亡的重要关头,中国共产党自觉担负起“救国救亡”的重任,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组织开展的学校教育与时代主题紧密相联。1937年后,陕甘宁边区体育运动委员会、延安体育运動委员会相继成立,对学校体育运动的普及化、常态化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1938年《边区国防教育的方针与实施办法》中强调,“一切课程内容都应与抗战联系,不适应战时需要的课程,应取消或减少钟点”[11]7-8,明确规定了“小学教育尤宜着重战时知识技能的训练,课程以国语、政治常识、自然常识、算术、体育为主”[11]7-8。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变化,毛泽东、朱德、贺龙等于1942年分别提出:“锻炼体魄,好打日本”“运动要经常”“体育运动军事化”等主张,为这一阶段的学校体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此外,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延安大学等革命根据地的学校积极配合抗日,以俱乐部的形式开展投掷手榴弹、担架搬运、爬山等相关体育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抗日斗争士气,为全面夺取抗日战争胜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较中央苏区的学校体育而言,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学校体育在教学目标上更加具有针对性、组织上更加注重联动性,即便在条件恶劣的环境中,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学校依旧坚持开展体育活动,为新中国学校体育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1.1.4  解放区的学校体育
  1946年后,国民党反动派对解放区展开大规模军事进攻,陕甘宁等革命根据地各机关的中心工作转向自卫战争,结合战时情况,各机关和学校都积极展开备战教育。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变化,解放区的常规教育活动特别规定了“干部教育第一,国民教育第二”[12]。而因战时需要,军事操练、军事技能训练等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在高级小学里,把体育课改为军事课,进行分散、转移、隐蔽、站岗、放哨和坚壁清野等演习”[13],军队体育模式在学校中得到了推广。随着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和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创办新型正规的教育,以及培养大批有文化知识、专业知识、思想进步的知识分子和干部成为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14]。由此,解放区的学校教育由培训班转为正规的课程教育,课程内容由散乱逐步规范,教师由临时充任逐步转为专职专任,学校体育逐步规范化。
  这一阶段解放区的学校在传承“红色体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战时现实需要开展了相关体育活动。随着解放区的日益扩大和教育的普及,解放区的学校体育得到了相应发展,为新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开启了新局面,与此同时,学校体育的发展也进入了新阶段。中国共产党明确了新中国教育事业、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新中国的学校体育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同步推进,具体表现在学校体育作为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的组成部分,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该时期学校体育在传承“红色体育”、改造“旧体育”、借鉴苏联学校体育经验并在中国本土实践中取得了重大进展。
  1.2.1  新民主主义建设时期的学校体育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脱胎而来;现代化十分薄弱,生产力水平低,科学文化落后,人民还很贫穷,在这样的条件下实现社会主义,不能操之过急,必须经过相当长期的艰苦努力,因此,新中国成立后,要有一个相当长(10年或20年)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15]1949年全国政协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提倡国民体育”[16],这为新中国学校体育工作指明了方向。针对当时我国学生体质健康问题,毛泽东曾于1950年、1951年2次向时任教育部部长的马叙伦强调学生健康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提到“此事宜速解决,要各校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根据毛泽东的指示,教育部组织开展调查研究,提出了增加学生补助、精简课程、丰富课外活动等具体措施,并将其作为1951年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和主要任务重点落实,以切实解决学生体质健康问题。
  1951年8月6日政务院公布的《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中提出:“增进学生健康,乃是保证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培养出有强健体魄的现代青年的重大任务之一”,要“立即纠正忽视学生健康的思想和对学生健身不负责任的态度,切实改善各级学校的学生健康状况”[17]。1952年3月18日,教育部颁布的《小学暂行规程(草案)》《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分别规定“在体育方面:使儿童具有强健的身体,活泼、愉快的心情,以及卫生的基本知识和习惯”“中学应对学生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教育,其体育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体育卫生的智能和习惯,以养成其强健的体格”[18],提出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学校体育的工作任务。1956年,教育部颁布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体育教学大纲,推进了新中国体育课程与教学的规范化。
  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的学校体育随着新中国各项事业的稳步推进得到快速发展,这一阶段学校体育的发展虽然受限于特定的歷史背景和现实条件,但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学校体育基本完成了秩序与规范的重建,为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学校体育奠定了基础。
  1.2.2  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学校体育
  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建设时期过渡到了社会主义探索时期。1957年6月19日,毛泽东在《人民日报》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明确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从根本上明确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性质和任务,再次强调了体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958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1958—1959学年度中学教学计划》中规定,中学6年均设体育必修课,每周2学时。1961年,教育部颁布了我国第2部体育教学大纲,即《小学体育教材》《中学体育教材》,强调体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向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使他们更好地学习、参加生产劳动和准备保卫祖国”,并把武术列入中小学体育教材,体现了在学校体育课程建设方面的本土化探索。1964年,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体委发布的《关于中、小学生的健康状况和改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报告》[19]64-66中要求:“上好每周两节课”“坚持做早操和课间操”“安排好每周两次课外体育活动”,就此初步形成了我国学校体育的课内外互通互补模式。
  “文化大革命”的10年间,“53%的小学、73%的初中、94%的高中减少或停止体育课”[20]。“文化大革命”后期,国务院教科组召开教材工作座谈会以后,学校体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例如:1973年出版了《北京市小学体育试用教材》《北京市中学体育试用教材》[21]90-91;1973年成立了“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1975年成立了“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
  纵览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学校体育,从中可见,学校体育的发展与社会主义探索历程同步,始终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展开,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这一阶段的学校体育在探索中不断取得新成就,开创了体育课与课余体育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为改革开放后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1.3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2012年)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学校体育相关工作逐步恢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新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思想方针指导下,学校体育工作不断解放思想,加强了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推进了学校体育规范化和法制化建设。
  1.3.1  拨乱反正、全面恢复时期的学校体育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党中央开始拨乱反正,特别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各个领域开始了改革,国民经济、文化事业和教育事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在教育领域,再次明确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再次强调了学校体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体育领域,批判了“以劳代体、以军代体”的错误观点,提出了“竞技体育为先导,带动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的发展方略。
  这一时期,党中央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学校体育的发展,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重点加强了学校体育工作。例如,教育部、国家体委、卫生部于1978年发布的《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通知》中要求:“提高对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认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19]79。同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其中就规定“适当组织小型单项竞赛;学生的体育活动(包括体育课、课间操和课外锻炼),每天要有一小时”[22]。1979年,国家相关部委在扬州联合召开“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议”,会议提出:“学校开展体育、卫生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增强学生体质,要从实际出发,认真上好体育课……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21]106。1982年,新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颁布,极大地促进了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極性。在党中央和人民政府相关政策引导下,全国各地中小学体育工作得到了全面恢复并逐步规范化。
  总的来看,这一时期的学校体育仍处于恢复阶段,主要以纠正过去“以劳代体、以军代体”的错误观点和做法、恢复学校体育正常教学秩序为主,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等多个层面在这一阶段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学校体育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3.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时期的学校体育
  1983年10月,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也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经济、科技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实际,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在此背景下,学校体育改革逐步深化。这一时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委陆续发布了一系列有关学校体育改革的文件:1985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素质”[23],进一步明确了学校体育改革的方向。1990年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了“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习惯;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增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进取精神”[24],进一步加强了学校体育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法律、法规和文件对学校体育的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进一步加强了学校体育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建设。
  总而言之,学校体育在这一阶段的发展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实际需要,学校体育工作突出了改革的要求,在党中央和人民政府的关切下,学校体育的政策体系更加完善,管理方式更加规范,学校体育工作逐步法制化。
  1.3.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学校体育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25]。这对21世纪我国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我国进一步强调学校体育要坚持健康第一,切实提高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在此背景下,党中央和人民政府针对课程改革与学生体质健康相关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文件。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开启了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新篇章。随着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实施办法》等文件的出台与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学校体育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2007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发布,凸显出党中央对学校体育的高度重视,该文件提出要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26]。基于对2000—2010年的体育课程改革经验的总结,2011年教育部出台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一步推进了体育课程的深化改革,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党中央和人民政府的关切下,我国学校体育在这一时期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学校体育课程模式,在学校体育的目标、体育课程内容、体育教学方法手段、考核评价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凸显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学校体育逐步走上了内涵式发展道路。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学校体育(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2013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27]。青少年身心健康问题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针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28]。这一论断是对学校体育价值的高度凝练,成为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目标。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要求“把学校体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9]。党中央和人民政府的重视、民众的关注和体育学科的发展等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学校体育的深化改进提供了有利条件。新时代学校体育以学校体育课程、体育教学、体育教师、课余体育等方面的深化改革作为重要内容,不断夯实学校体育发展的现实基础,不断提炼和推广学校体育改革的成功经验,不断推动新时代学校体育的内涵式发展。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1)在体育课程内容建设方面,更加注重学校体育课程的深化改革,更加注重基于中国本土立场、扎根中国本土文化,进而构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实现学校体育的内部价值取向与外部需要的统一。2017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由此开启了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新周期。随着冰雪运动、足球、攀岩、滑板等在学校体育中的大力推广,进一步充实了体育课程的内容体系。2)在体育教学实践层面,党中央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体育课、课余训练与运动竞赛的改革。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在《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深化具有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训练、竞赛活动”[30]。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进一步强调:新时代学校体育的改革方向主要有体育竞赛模式、考核评价模式、体育教学模式等方面[31]。在实践层面,学校体育改革不断得到强化和推进。3)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创新方面,学校体育领域“体育课程思政、体教融合、教练型体育师资”等新的改革举措,均已取得初步成效。新时代学校体育的创新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学校体育科学化发展的必经之路,这不仅是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更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创新。
  新时代的学校体育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以课程教学、训练竞赛、体育师资、考核评价等为抓手,扎根中国本土,不断深化改革,不断推进新时代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
  2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学校体育的基本经验
  纵览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组织开展的学校体育的发展历程,历经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学校体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步深化发展。历史证明,中国近现代学校体育的发展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不断取得新成就,才能推进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深化,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学校体育发展的根本保障和根本前提。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组织开展的学校体育不断取得重要突破、重大成就、重大进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1  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方针是党不断顺应时代要求,遵循教育發展规律,立足社会发展和人民实际需要而提出的发展教育事业的指导思想。从新中国成立之初教育事业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32]到新时代教育事业要“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3],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性质。
  学校体育作为新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以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作为行动指南,在课程与教学、训练与竞赛、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历史证明,学校体育工作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34],才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把为学生身心健康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作为根本使命与前进动力,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2.2  突出学校体育地位,构建体育为基础的育人体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体育为基。回顾中国共产党组织开展的学校体育100年的发展历程,从党的早期领导人毛泽东提出的“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1]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35],再到新时代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的确立,从中可见,中国共产党在学校教育发展中坚持把体育作为基础,将体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强调学校体育在教育事业中的重要作用。体育教育虽以“育体”为最核心、最独特的功能,但却内在地蕴含着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功能和意蕴[36]。因此,学校体育的综合育人功能得到广泛认可,其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组织开展的学校体育经历了曲折的探索过程,并逐步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的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将体育作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并将学校体育作为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不仅为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教育强国与体育强国的建设奠定了基石。构建新时代“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时,进一步强调学校体育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将学校体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2.3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持续深化体育课程改革
  回顾中国共产党组织开展的学校体育100年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与阶段的探索过程中,因时制宜地将体育与革命斗争需要紧密结合;新中国成立后,将学生的发展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起点与归宿,并将学校体育作为提升青少年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体育课程已历经8次改革,在历次的体育课程改革中,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课程结构、评价体系等几经变迁与重构,并取得重要进展[37]。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38],为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深入贯彻中,新时代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从顶层设计到一线实施始终以学生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度关切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不断促进青少年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回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   2.4  聚焦学生体质健康,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
  人的发展是指人的全面、自由、充分、和谐地发展[39]。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提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40]。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组织开展的学校体育工作坚持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学校体育改革的旨归,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促进青少年文化知识学习和体育锻炼的协调发展。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和人民政府强调“增进学生身体健康,乃是保证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培养出有强健体魄的现代青年的重大任务之一”[41],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足开齐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28],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高度关切。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持续关注学生体质健康,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2.5  立足中国本土实际,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体育
  回顾中国共产党组织开展的学校体育100年来的发展历程,从革命战争年代“红色学校”的体育实践到新中国成立后借鉴苏联经验,再到新时代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从中可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校体育始终基于中国本土实际、立足时代发展需要,善于从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化中不断汲取能量,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应有之义。新时代学校体育的发展同样立足中国实际,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推进学校体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办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体育,牢牢扎根中国大地,坚持一切从中国实际和中国国情出发,对传统文化传承而不守旧,对国外经验借鉴而不照搬[42]。中国共产党组织开展的新时代学校体育始终保持开放的视野,坚持扎根中国本土与面向国际,实现中国本土传承与国际经验融合的和谐互促;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体育既深谙中国本土文化的核心要义、根植中国本土文化,又以包容的姿态借鉴国外的相关有益经验。坚持扎根中国本土与借鉴国外经验相统一,既是推动新时代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的内在逻辑。
  3   结束语
  中国共产党组织开展的學校体育的100年发展史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展开的奋斗史、探索史和建设史。中国共产党组织开展的学校体育已经走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时下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组织开展的学校体育的100年发展历程表明:学校体育的发展必须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突出学校体育的地位,构建体育为基础的育人体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持续深化体育课程改革;聚焦学生体质健康,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立足中国本土需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体育。时至今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学校体育深化改革正在逐步推进,特别是从2013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到2016年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再到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学校体育发展的路向愈发清晰,从指导思想到具体实践,从政策引导到政策实施,从顶层设计到基层落实,学校体育改革已取得重大进展,在党中央和人民政府的高度关切下,新时代学校体育必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二十八画生. 体育之研究[J]. 新青年,1917,3(2):47.
  [2]  恽代英. 学校体育之研究[J]. 青年进步,1917(4):41.
  [3]  乔克勤,关文明. 中国体育思想史[M]. 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3.
  [4]  金立人. 恽代英教育思想研究[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32.
  [5]  杨贤江. 杨贤江教育文集(第1卷)[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8.
  [6]  杨贤江. 青年对于体育的自觉[J]. 学生杂志,1923,10(4):1.
  [7]  陈独秀. 今日之教育方针[J]. 新青年,1915,1(2):1.
  [8]  陈独秀. 青年体育问题[J]. 新青年,1920,7(2):157.
  [9]  曾飙. 苏区体育资料选编(1929—1934)[C]. 合肥:安徽体育史志编辑室,1985:212.
  [10]  郑洸,吴芸红. 中国少年儿童运动史[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110.
  [11]  陕西省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  陕甘宁边区体育史料(1935—1948)[C]. 西安:陕西省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1986.
  [12]  李耀萍.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教育的建设与成就[J]. 人文杂志,1995(6):84.
  [13]  田国祥,李斌,康彪. 中国学校体育发展史[M].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209.
  [14]  苏北新华书店.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干部学习参考材料[C]. [出版地不详]:苏北新华书店,1949:35.
  [15]  王丽荣. 新民主主义革命论与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之比较[J]. 党史研究与教学,1993(2):1.   [1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6册[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766-767.
  [17]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N]. 新华日报,1951-08-08(1).
  [18]  光明日报社. 中學暂行规程 小学暂行规程 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52:6.
  [19]  国家教育委员会体育卫生司. 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文件选编[C].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
  [20]  许弘,李先雄. 改革开放40年学校体育发展的回顾与新时代改革发展的新定位和新视角[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5):34.
  [21]  李晋裕,滕子敬,李永亮. 学校体育史[M]. 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22]  课程教材研究所. 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课程教学计划卷)[C].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310,320.
  [23]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EB/OL]. (1985-05-27)[2021-03-03]. 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177/tnu ll_2482.html.
  [24]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EB/OL]. (1990-03-12)[2021-03-03].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1511/t20151119_220041.html.
  [25]  《中国共产党简史》编写组. 中国共产党简史[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338.
  [26]  中央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EB/OL]. (2007-05-07)[2021-04-10].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7/content_663655.htm.
  [27]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3-11-15)[2021-03-03]. http://www.gov.cn/jrzg/2013-11/15/content_2528179.htm.
  [28]  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8-09-10)[2021-03-03]. 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29]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EB/OL]. (2020-10-15) [2021-03-03]. http://www.gov.cn/xinwen/2020-10/15/content_5551609.htm.
  [30]  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EB/OL]. (2020-09-21)[2021-03-03]. http://www.gov.cn/xinwen/2020-09/21/content_5545376.htm.
  [31]  王登峰.新时代体教融合的目标与学校体育的改革方向[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44(10):1.
  [32]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7-8,621.
  [33]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2019-03-19(1).
  [34]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1).
  [35]  佚名. 认真学习、大力贯彻毛主席提出的教育方针(社论一)[J]. 人民教育,1957(9):4.
  [36]  曹卫东. 新时代中国体育教育改革创新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19(2):48.
  [37]  刘昕. 新中国70年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嬗变与展望[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11):43.
  [38]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2017-10-28(1).
  [39]  杨伟才. 马克思人学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3):180.
  [4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30.
  [4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册)[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377.
  [42]  教育部课题组. 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83.
其他文献
南海位于太平洋西部边缘,雨季局地的热力、动力结构配合副高的移动变化,使得这一海域对流活动十分活跃。南海海域与大陆距离较近,海陆之间的相互作用(热力环流、气溶胶浓度)
本文介绍了基于立式热虹吸再沸器和釜式再沸器精馏塔的液位控制系统。通过理论测算和生产经验指导生产,并取得良好的使用效果。
利用NCEP 1°×1°逐日再分析资料场、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通过位涡理论对克拉玛依区域2019年5月15—16日一次强冷空气活动进行分析,得到结论:1)此次天气具有明显的斜压性特征,
钛酸锶钡(BST)是钛酸锶(SrTiO3)固溶于钛酸钡(BaTiO3)而形成的固溶体,经高温烧结后的陶瓷,出现了晶粒大小不一、组分不均匀、晶界较多的状况,且常常夹杂着玻璃相和气孔相,而
金属材料是当代制造业应用当中最常见的材料之一,在产品制作与研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满足不同特征产品的使用需要,测试不同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对于研发人员取材、选材有
运用文献研究法和逻辑分析法分析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领导开展的竞技体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和进入新时代的中国
本文采用ReaxFF力场开展气相SiO2分子冷却形成团簇过程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讨论了体系在初始温度为2500K、2414K和2326K下,经过1000K下降后的成核过程,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
3,3’-二烯丙基-4,4’-二羟基二苯砜作为一种显色剂,相较于双酚A,其对环境和生物体更加友好。文章对3,3’-二烯丙基-4,4’-二羟基二苯砜的合成工艺进行研究,以双酚S与3-溴-1-
现阶段城镇化的发展水准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续提升,而建筑工程行业的设计工作也成为了各个施工企业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其在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给
由5~13种主要金属制备的高熵合金近年来被广泛关注。高熵合金由于其高熵效应,其结构通常为简单的FCC或BCC结构,与传统合金相比,高熵合金有更好的塑性、强度、热稳定性和耐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