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井——盐卤在时光深处弥漫

来源 :中国西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tal_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口井,当它滋养过一代又一代的人,迎来送往过一批又一批的马帮,创下过辉煌的历史,即便它愿意在岁月沧桑中沉寂,也避不开世人的记忆与目光。事实上,想起或忘记弥井,都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它一直在岁月里,在时光深处散发着它醇厚的味道。老祖母的岁月中,它默不作声,时间的洪流里,它安详静谧。像一部史书,把它从时光深处找出来,重新阅读它,时间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
  盐马古道的发源地
  盛开的花朵,茂密的树林,高大的石头,青青的麦田,清澈的河流……当我的眼睛掠过春日的一道道风景,沿着弥沙河不断前行,打开所有与它们有关的记忆,也走进了弥沙乡东南部,站到了一座桥上,走到了一口井边。
  弥井是一个村庄,在老一辈的叙述中,它叫弥沙井上。提弥沙井的时候,他们没有说明这不是水井是盐井,这里产盐,是茶盐古道的起点,好像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解释它是一种多余。他们只说那时候去弥沙井上背了多少次盐,哪一次在路上遇到了狼,哪一次在五里坡遭遇大雨。在一次次听到他们去弥沙井上背盐的那些充满无奈与艰辛的往事时,我们才明白弥沙井它不是一口水井。他们没有说错,弥井作为一个村庄,的确在一口井(准确地说是很多口井)上。它有着丰富的盐矿,曾经是滇西盐业重镇,也是盐马古道的发源地之一,元、明、清几个朝代都于此设大使署、巡检司、盐课司。弥沙盐井位列母井,统辖周边的乔后井、啦井等子井,弥沙盐井包括旧井、岩壁下的滴水井,西桥墩下的潜井及东桥墩下的沙露井、大井、小井和矿井。它不仅在井上,村庄本身也是一口深不见底的“古井”。从村南端凤凰山上往下看,青瓦土墙筑起的一座座房子井然有序地排列在弥沙河两岸,村后林木荫郁,村中绿水长流,整个村庄的结构呈“井”字形。一个魁星阁与一个三圣宫在村南的两座山峰遥相呼应,风生水起,如诗似画,好一个风水宝地。
  桥叫弥新桥,横跨在弥沙河上,把东西两岸连接起来,让村人们在潺潺流动的河水上来来往往,背着背篓,哼着小调,在芸豆、玉米、泡核桃的清香里,在牛羊的欢叫声中,怀想一个村庄前世的辉煌,分享一个村庄今生的宁静,畅想一个村庄未来的幸福。
  柴垛被雨淋过,经风吹日晒,变成了红褐色,散发出陈腐的味道;陈旧的石砌墙被牛羊一次次磨蹭,早已没有了棱角;驼铃声一遍遍响过,青石板一天比一天光滑……在弥井,即便没有人告诉你这里曾是盐马古道时滇西北地区的盐业生产重镇,盐业的兴盛曾使它盛极一时,兴盛到“三天一市,通宵达旦”,你也可从石缝中散发出的味道,从三坊一照壁的土木房和深幽的巷道中,从盐神母、三圣宫、昭应寺、古戏台这样的文化物象里,很快触到一个村庄的深邃纹路,顺着这些脉络,很快能感知这是茶盐古道的起点。
  在剑川白族地区,每一个村庄里都会有一些庙宇,一些民俗活动,代表一个村庄的存在、信仰、历史文化与生活状态。弥沙井地史称“人民乐业,卤脉汪洋”,盐业的兴盛曾使弥井盛极一时,三天一市,通宵达旦。来自四面八方的马帮汇集于此几百年,促进了盐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习俗和宗教。昭应寺和三圣宫一直以来都是弥沙—带宗教活动的集中地。三圣宫从一定程度说明了各种文化在这里的相容,每年的农历七月,弥沙人都要在这里都举行一次群众性祭斋,设有盂兰会、大荐斋,有水陆大会,追悼祖先、祭奠亡人。昭应寺曾留有“善规矩斧凿者”的剑川木雕技艺三绝:仙窗、镂雕四层绣球、分凿运气方孔,还用一块沉甸甸的石碑记录了这个村庄曾经的影迹。《新建昭应寺碑记》镌载:“至万历己未年(1573年)梵刹朽蠹,四壁倾颓……到天启二年(1622年),壬戎太簇月竣工,历时四十九年,只见‘宝阁森然’于参天柏树与盘枝交错的楸木林间。”盐神母不仅能识滇中盐井,她还教人们用卤水煮出盐巴。
  在村中流连,会零零散散听到一些与盐神母和村庄有关的故事传说,这些往往会把我们带入一条时光隧道中,让我们一次次忘记了现在,走进历史。顺着弥井的时光隧道,我们的思想常常处于一种穿越的状态中,即便时光已经那么久远,我们也会看到这样的一些镜像:弥沙先民原来居住在象鼻山顶百花箐、赕迤顶一带,最初的弥沙井旁边没有人烟,一个牧牛女尾随偷偷跑到盐泉边舔盐水的牛发现了盐并葬身百花潭,弥沙盐井由此被发现,从此弥沙人开始了打井煮盐的生活。这打井煮盐的生活一开始,也就注定了一个村庄的很多开始。辉煌,热闹,智慧,马帮,古道,习俗……当时光翻过半个世纪,这一切成为历史,这个村庄里许许多多的事物也渐行渐远,只有那些留存的庙宇、古道和遗址还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告诉我们这里曾经的辉煌与繁荣。
  达额勾:为了纪念与感恩
  在村庄,一种习俗的形成往往与它的改变有关。有些习俗一旦形成,就像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性格,任时光怎么流转,任世事如何变迁,都不会被改变。在很多时候,一提到弥井,就会受到农历四月八去參加达额勾的邀请。
  达额勾为白族语,意为舞牛,是盐业兴盛时期弥井村祭拜盐神母的活动内容之一。牧牛女找牛发现了盐并葬身百花潭,村民为了感谢她发现了盐,每年农历四月八都要到村西山顶的百花潭迎接盐神母,举行有舞牛、耍龙、耍狮、打鱼、砍柴及三弦情歌对唱、戏曲等丰富多彩的渔樵耕读民俗文化活动,纪念牧牛女,感恩美好生活。1956年弥沙井关闭后弥井村又恢复了原来的沉寂和偏僻,但弥井因产盐而著名,关于弥沙盐业的缔造者盐神母的传说在村里流传不息,村人热爱生活和尊重礼仪的性情也不曾改变,每到这天就举行一次盛大的活动,以节日的形式来纪念过去,表达心中的爱戴与敬重。
  2015年的农历四月八,我们的车路过羊岑,路过老君山,路过马登,一路往弥沙前行。经过80多公里路到弥井村时,弥沙河边早已是唢呐声声,锣鼓阵阵。炎炎夏日,弥沙河边的秧苗已经移栽进稻田里,芸豆长到七八寸高,麦子也都黄了。这个位于弥沙乡东南部的小村落,正热情地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人。
  顺着河边的石板路,我们小心翼翼地向村里走去。这个小村落里有太多古老厚重的东西,只有安静地、心怀虔诚地行走,才能感触历史的韵味。一条宽阔的河流从村中流过,把村庄一分为两。河中央有未修建好的河心亭,河东的房子坐东朝西,河西的房子坐西朝东,从这边望着那边,呈阶梯状排列。层次分明的老房子,挂在阳台上的苞谷,院子里规范有序的松毛和柴垛,是那么的亲切和温暖。袅袅炊烟从瓦楞间弥散出来,大黑狗懒散地躺在石墙边,马匹从马厩的木栏里伸出头吃槽里的草。在弥井村行走,时光一下子回到了从前,那些在乡村生活的记忆一一浮上心头,暖暖的。   碧绿的核桃叶把阳光筛得细细碎碎,落下来不再灼热。顺着古老的石阶而上,捡一朵晚谢的楸木花,不小心就碰上了进出昭应寺大门的人。吃斋,念佛,跪拜,打鼓,敲锣,吹唢呐……聚集昭应寺的男女老少大方而虔诚,耍龙,舞狮,打鱼,砍柴,耕犁……龙头从昭应寺出来就转向西山,好斗的黑牛和黄牛在通往百花潭的山路上甩尾瞪眼,山间传来樵夫的嘹亮山歌,它们才和渔夫一样安静下来,迎接盐神母。从古老的栈道中下来,村人已经把水备在石墙边的木盆里,巨龙见到泼洒过来的水,精神抖擞,在瓦房间威猛地抬头甩尾。绣球让狮子欢快跳跃,把弥沙井天空的白云逗得停下来观看。等浩浩荡荡的队伍穿过弥新桥,弥沙河边已是人头攒动,万人汇集。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来了,嫁出去的女儿回来了,外地的亲朋好友来了,弥沙各地的男女老少都来了。大家欢聚弥井老街,在欢歌笑语中进行模拟原始农耕的渔樵耕读民俗文化活动。村民们激情生动的表演,惟妙惟肖地再现了对歌打鱼、刀耕火种、撒种、套牛、刨地、吆喝犁田等生动活泼、简单快乐的乡村生活。
  太阳落山,昭应寺里的人渐渐多起来,村民们抬着小凳子,从村里拾阶而上,像小时候看电影一样,把凳子摆放到院子里,嗑瓜子聊天。遇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就激动地上前对话。夜幕降临,古戏台上的文艺表演开始的时候,寺里已经挤得水泄不通。彝族,白族,汉族……小朋友们活泼可爱,年轻人开朗大方,中老年人风趣幽默。很多人在城市里感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时候,弥井,一个大山深处的小村庄,把一个个生活节目演绎得生动精彩。
  古道犹闻驼铃声
  “十口之家十人食盐,百口之家百人食盐……”盐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替代的必需品,也是弥井村出现在很多历史典籍中的重要因素。唐樊绰《云南志》载:“敛寻东南有傍弥潜井、沙追井,西北有若耶井、讳溺井,剑川有细诺邓井。”《新纂云南通志》卷三三云:“又西为傍弥沙井,则今之弥沙井也。”唐代剑川为白蛮聚居地,当时弥沙井已经被开采。清康熙《滇南盐法图》图说:“弥沙井乃八井中之最小者,四面环山,中流九曲。井产西山之下,卤从石中出,色如琼浆,不疾不徐,戴竹为桶,引流入池。煎熬一昼夜而成盐沙,捏其形如钟,重二两,色似灰。傍有一小井,其煎汲事亦与大井无异。灶丁皆垢面麻衣,额盐无几。去省最远,在剑川州辖,居民寥寥,较之黑白诸井,奚啻云泥耶?但锱铢皆关国储,岂可薄其少而忽之?”康熙剑川州志载:“剑川原食丽江五井土盐(金顶的上井、温井、下井,河西的高轩井,喇井的日期井),后因五井无课……改食弥沙井盐。”
  现在提起弥井村,人们只知道是弥沙河边的一个平凡的小村庄,一个弹丸之地,但历史上的弥井是何其重要的一个地方!多少人为它费尽心思?千年的古老盐井,迎来送往过多少马帮?记录过多少轶事?
  “弥沙井为唐南诏时傍弥潜井和沙追井两地名之合称,自唐代开展制盐业以来弥沙就设盐井,称傍弥潜井。弥沙井是当时滇西四大盐井(弥沙井、乔后井、诺邓井、啦鸡井)之一。”“每天采碘五六万斤,产盐丰盛,马帮络绎不绝,商贾熙来攘往,三天一街,通宵达旦地售货。”盐业的兴盛使弥井风靡一时,在今天的弥井村,依然还有一些人在梳理着弥井盐运时代的生活轨迹,整理着那段时光产生的各种盐运文化。“沙溪是茶马古道上离这些盐井最近的集市,理所当然成了这些盐井所产食盐的集散地。从唐朝直至民国1200多年时间,沙溪一直是茶马古道上的盐的集散地。”“民国时期,弥沙井官店就设在剑川沙溪寺登街,资本由司事自筹,其司事由官派往,督销盐斤并催缴课款。”
  直到今天,那些久远的事物,还能深刻地留在当地老人们的记忆中。在他们的讲述中,我们能看到弥井人祖辈生活的一些轨迹:居民们汲一桶或几桶卤水背回来,放进锅里煮沸,待煮到糊状时就开始搅拌,水汽稍干盐垤即成形,趁水汽未干放进木碗挤压,挤出马蹄盐,或凭手捏出形如柿饼、曾当货币用的盐饼,号称盐币。随着弥沙井归官家认课,煮盐的锅不再是小锅,煮出来的盐不再是号称盐币的盐饼,而是要用锯解的锅巴盐,每一块锅巴盐上加盖红色的官家印记,然后随着马帮的马蹄声运往省局,而余下的碎盐则成了盐商争相抢夺的私盐。
  山如黛,水清幽。如今弥井村人在炊烟缭绕中安详自如地过每一个春夏秋冬,但在旧时一个个或冷或热的清晨中,马帮载着沉甸甸的弥井盐,踏上从弥井去沙溪寺登街的路,通过寺登街后再运往丽江、鹤庆、中甸藏区。私盐则由人力背夫背上,每天头鸡一叫,就跟着他们爬上一条条小道,跋山涉水几天几夜,历经艰险后进入云龙或漾濞等地。
  从弥井村东山爬行不远,即是五里坡古道。五里坡为康熙年间盐大使吴萧在弥沙井河东山坡上修凿的五里盘山路,类似于在虎跳峡、在怒江见到的古道。为了缩短路程,节省时间,前人用人工在悬崖峭壁开凿出一条条道路,这些路虽然缩短了距离,但充满艱险。
  五里坡古道两边有两道石墙被弥沙人称为三颗石。关于三颗石,当地有多种传说,有人说古时五里坡坡道陡直,路面常被马帮踩踏出来的石块拥堵而不便通行,过路人就养成了一个习惯,每人捡三块石头堆放在古道两旁,久而久之,古道两边就形成了两道石墙。有人说这是藏文化流入的一种现象,还有人说这是当年一个好色的盐官为了压制伶牙俐齿的弥井女子而堆放的。虽然都是传说,但综合起来也说明了那时候弥沙井的一种辉煌繁盛。
  山间传来驼铃声,当年马锅头们吆喝着马帮,走上这段坡度很大的古道,拭一拭额头渗出的汗水,捡三块石头堆放在古道两旁,然后穿越一片原始森林,翻越一道垭口,等马蹄声响过了数十里路,马坪关也就到了。马帮在风雨廊桥上缴纳盐税后沿盐马古道向东走十多公里,就到达沙溪寺登街。
  时光远去半个世纪,弥井村已被国家住建部列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我们踩着马帮的脚印,爬过五里坡,到马坪关,到沙溪寺登街,已是夕阳余晖,暮色斑斓。兴教寺的玉兰正泛着幽香,寺登街的老槐树下,十多个外国人正和沙溪民众载歌载舞。
  寺登街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醇厚的历史文化,早已赢得世人瞩目。不是节假日,四方街也会迎来一拨一拨不同肤色不同衣着的人,他们像回到自己家一样,随意地在大槐树下聊天、发呆、打望。有时候,有一些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人,推开某一扇古老厚重的大门,向拄着拐杖的老者打听点什么。随着老者的娓娓道来,他们渐渐了解历史上沙溪寺登街的繁荣背后有一个弥沙井。随后的某个清晨,他们骑上马匹,跟着马的主人踏上了去马坪关、去弥井的盐马古道。(责任编辑/吕文锦 设计/毛艳梅)
其他文献
别让幕布的反光刺伤眼睛;体验当电线的感觉;投石问路还是有备而来?
期刊
针对油封低温冷却器压降较大的问题,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软件Fluent分析油封低温冷却器折流板开孔对冷却器流场和传热性能的影响.首先探讨不同折流板数量、壳程流速等参数对
简介:西岳华山位于陕西华阴县,其山势险峻奇绝雄冠五岳之首,也被视为中华之根。站在十公里外的山峰上远观华山全貌,犹如一个钟形的巨大岩体矗立在群峰之上,往日危峰兀立惊心动魄的
买华硕游戏笔记本电脑送移动硬盘
从即日起,凡在联想官方网站上购买U150、U350、U450轻薄型笔记本电脑的用户。即可免费得到一款USB接口内便携式DVD刻录机(GP20N),其中U350皮革系列以及U450A-SSE除了附赠外置刻录
目的探讨贝那普利联合美托洛尔(倍他乐克)干预对房颤消融术后高血压病人心房电机械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湖北省枝江市董市医院收治的阵发性房颤合并高血压病人40例,随机分为观
自2006年年底微软Windows Vista操作系统(以下简称Vista)正式发布以来,业界对新系统的普及道路都普遍持谨慎乐观的态度。时隔半年,再次评估Vista的普及进程,我们发现已经超过了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