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陵山脉所在的湘黔川鄂边界区域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17个关键区域之一,也是中国物种多样性保护16个热点地区之一。地处武陵山脉北支脉的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望长江,北纬三十度线穿境而过,保存了大量的珍稀濒危物种和特有群落,是武陵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地区的一颗闪亮的明珠。
保护区概况
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南省石门县境内。1982年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66568公顷,是湖南省面积最大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由于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没有受到第四纪冰川的侵袭,区内现保存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为“华中地区弥足珍贵的物种基因库”“欧亚大陆同纬度带中物种谱系最完整的一块宝地”,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区内现已记录维管束植物3080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珙桐、光叶珙桐、银杏、红豆杉、南方红豆杉、钟萼木、水杉等7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长果安息香、香果树等26种,列入CITES附录的野生植物有69种。记录陆生脊椎动物466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金雕、林麝、中华秋沙鸭、黑鹳、东方白鹳等8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中华鬣羚、猕猴、黑熊等62种,列入CITES附录的野生动物有55种。是湖南省生物多样性丰富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体现为典型性、完整性、多样性、稀有性、自然性五个特点。特有种的广泛分布,尤其大量的单科、单属和单种的存在,表明壶瓶山物种资源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4512项目华南虎现存野外种群的调查》认为,壶瓶山是“目前仅有的两处具有合适面积的华南虎栖息地之一”。
保护管理成效
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保护区成立以来,先后投资5000多万元,实施了四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成了办公楼、科教中心、监测中心、访客中心,建成了馆藏50000多份标本的标本馆和微波监控系统骨干网络,建成了泥沙、南坪、江坪、鼓锣坪四处分局,建成了壶瓶山、野猫岔、顶坪、狗头井等11处哨所、检查站。基础设施改善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了基础保障。
巡护执法模式新颖高效。为了便于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统分结合的巡护执法模式。核心资源建立哨所、聘请专职巡护员,开展日常巡护。外围资源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临时组建队伍,开展专项巡护。巡护过程中发现的违法犯罪线索,统一交由森林公安机关查办。近五年来,日常巡护和专项巡护发现并向森林公安违法犯罪线索128条,森林公安办理各类案件85件,查处95人。统分结合的巡护执法模式有效防范和打击了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违法犯罪。
社区共管共建不断深化。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典型的集体林自然保护区。当地政府、村组群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认同与支持至关重要。长期以来,管理局通过培育生态产业、提供技术服务、搭建合作平台、建立互利互信机制等,与当地社区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目前,当地所有村级组织都是自然保护区的巡护点,村主干都是兼職巡护员,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为地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共管共建工作的开展为全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奠定了群众基础。
科研监测根基扎实稳固。生物多样性本底是自然保护区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基础。2000年以来,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系统开展了兽类、鸟类、鱼类、植物等专项调查,持续开展了多项生物多样性监测活动。目前正在持续开展的监测计划包括鸟类、兽类等9项,监测样线55条,固定监测点61处,红外线相机监测位点120个。编印出版了《壶瓶山植物志》《壶瓶山大型真菌图鉴》《壶瓶山鸟类图鉴》等成果,在国内外发表论文60多篇。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建议
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是存在工作不平衡、保障不充分、意识待提升等方面的问题。为了持续、有效地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建议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本底数据的采集与更新。建立生物多样性本底资源动态数据库,制定数据采集规范和更新制度,确保生物多样性本底数据得到完整采集和及时更新。
二是加强重要物种及其栖息地的监测。采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对重要物种及其栖息地进行常态化监测,及时掌握种群动态和消长趋势,为保护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三是加强旗舰物种的拯救与保护。推进以华南虎为代表的珍稀物种、特有物种的近自然繁育、野外放归,试验性地探索基于顶极物种种群恢复的生态系统修复。
四是加强省际、国际合作与交流。突破省级行政区域界线,加强与湖北等临近省份的交流合作,从更大的尺度来开展保护。加强国际层面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
保护区概况
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南省石门县境内。1982年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66568公顷,是湖南省面积最大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由于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没有受到第四纪冰川的侵袭,区内现保存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为“华中地区弥足珍贵的物种基因库”“欧亚大陆同纬度带中物种谱系最完整的一块宝地”,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区内现已记录维管束植物3080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珙桐、光叶珙桐、银杏、红豆杉、南方红豆杉、钟萼木、水杉等7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长果安息香、香果树等26种,列入CITES附录的野生植物有69种。记录陆生脊椎动物466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金雕、林麝、中华秋沙鸭、黑鹳、东方白鹳等8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中华鬣羚、猕猴、黑熊等62种,列入CITES附录的野生动物有55种。是湖南省生物多样性丰富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体现为典型性、完整性、多样性、稀有性、自然性五个特点。特有种的广泛分布,尤其大量的单科、单属和单种的存在,表明壶瓶山物种资源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4512项目华南虎现存野外种群的调查》认为,壶瓶山是“目前仅有的两处具有合适面积的华南虎栖息地之一”。
保护管理成效
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保护区成立以来,先后投资5000多万元,实施了四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成了办公楼、科教中心、监测中心、访客中心,建成了馆藏50000多份标本的标本馆和微波监控系统骨干网络,建成了泥沙、南坪、江坪、鼓锣坪四处分局,建成了壶瓶山、野猫岔、顶坪、狗头井等11处哨所、检查站。基础设施改善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了基础保障。
巡护执法模式新颖高效。为了便于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统分结合的巡护执法模式。核心资源建立哨所、聘请专职巡护员,开展日常巡护。外围资源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临时组建队伍,开展专项巡护。巡护过程中发现的违法犯罪线索,统一交由森林公安机关查办。近五年来,日常巡护和专项巡护发现并向森林公安违法犯罪线索128条,森林公安办理各类案件85件,查处95人。统分结合的巡护执法模式有效防范和打击了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违法犯罪。
社区共管共建不断深化。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典型的集体林自然保护区。当地政府、村组群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认同与支持至关重要。长期以来,管理局通过培育生态产业、提供技术服务、搭建合作平台、建立互利互信机制等,与当地社区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目前,当地所有村级组织都是自然保护区的巡护点,村主干都是兼職巡护员,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为地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共管共建工作的开展为全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奠定了群众基础。
科研监测根基扎实稳固。生物多样性本底是自然保护区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基础。2000年以来,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系统开展了兽类、鸟类、鱼类、植物等专项调查,持续开展了多项生物多样性监测活动。目前正在持续开展的监测计划包括鸟类、兽类等9项,监测样线55条,固定监测点61处,红外线相机监测位点120个。编印出版了《壶瓶山植物志》《壶瓶山大型真菌图鉴》《壶瓶山鸟类图鉴》等成果,在国内外发表论文60多篇。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建议
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是存在工作不平衡、保障不充分、意识待提升等方面的问题。为了持续、有效地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建议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本底数据的采集与更新。建立生物多样性本底资源动态数据库,制定数据采集规范和更新制度,确保生物多样性本底数据得到完整采集和及时更新。
二是加强重要物种及其栖息地的监测。采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对重要物种及其栖息地进行常态化监测,及时掌握种群动态和消长趋势,为保护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三是加强旗舰物种的拯救与保护。推进以华南虎为代表的珍稀物种、特有物种的近自然繁育、野外放归,试验性地探索基于顶极物种种群恢复的生态系统修复。
四是加强省际、国际合作与交流。突破省级行政区域界线,加强与湖北等临近省份的交流合作,从更大的尺度来开展保护。加强国际层面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