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雁传书

来源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jc_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在1954年到1966年期间写给傅聪和儿媳弥拉的家信,由次子傅敏编辑而成。这些家书开始于1954年傅聪离家留学波兰,终结至1966年傅雷夫妇“文革”中不堪凌辱,双双自尽。十二年间,父母与儿女之间通信数百封,贯穿着傅聪出国学习、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同時也穿插呈现了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运起伏。
  因已经知道傅雷夫妇此生的结局,再读起傅雷夫妇写给傅聪的家书,感到唏嘘不已。通过这百封家书,不难感受到傅雷夫妇的修养与底蕴,特别是通过他们对傅聪的倾诉与引导,更能感受到他们身为父母的体贴与关怀、身为长者的智慧、身为社会一员而创造出的精神财富。
  很多时候,书信的内容是琐碎的,就像普天下的父母那样,来信先问一句寒暖,送孩子离开时哭得厉害,彻夜睡不着觉,算着日子、推测什么时候能收到孩子的书信。对于科技发达的现代,也许我们已经无需为等待远方亲人的音讯而煎熬,但父母对远行孩子的牵挂都是一样的,他们在午夜时分惊醒,想着远在国外的孩子吃得饱吗?穿得暖吗?和朋友相处得好不好?学业和工作是否已经有所成就?
  这样的挂念经常贯穿在书信之中,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若你缺少勇气的时候,尽管来信告诉我,我可以替你打气。倘若你心绪不好,也老老实实和我谈谈,我可以安慰安慰你”。无论在哪里,无论是谁,天下父母心是永恒不变的。傅雷曾提到,妻子朱梅馥在向朋友们读傅聪寄来的书信时,经常快乐到流泪,他们为孩子的健康和成就开心满怀,为人父母的骄傲之情跃然纸上。
  傅雷夫妇对傅聪的关心不只是嘘寒问暖的,也体现在对儿子为人处世的教导上。傅聪年少成名,傅雷夫妇并没有因此而自满和虚妄,他们经常告诫傅聪戒骄戒躁,时常反思自己。傅雷夫妇在书信中的教导是如此的眼熟,正像是我们的爸妈在饭桌上的那些唠叨,当时听着耳朵长茧,可是如今回想起来,却总觉得鼻子酸酸的。那些我们觉得厌烦的絮叨,其实是长辈们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之后得出的精简而睿智的人生哲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种俗语,是有它存在的道理的。
  有时,他们的教导是那么细腻,他们嘱托傅聪,到别人家做客时,脱了大衣,也一定要把围巾一起围在衣架上。他们留意到傅聪的手总是插在衣兜里,便提醒他,这种行为是没有礼貌的。又比如,外出吃饭双手不放在刀叉上时,要平放在桌面上面,不能放在腿上或者膝盖上。从这样的细节里可以看出,傅雷夫妇对于孩子的教导是细致入微的,他们不仅要他做一个成功的音乐家,更要他做一个有涵养、讲礼仪的绅士。读书信内容时,便常为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而折服。
  《傅雷家书》之所以具有很高的文学阅读性,还在于傅雷夫妇在书信中传达出的对艺术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感悟。傅雷对傅聪,不只是把他当作儿子,还把他当作挚友,他在信中写道:“儿子变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尽管将来你我之间离多别少,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温暖的,不孤独的。”
  与傅聪波兰求学的经历相似,傅雷早年留学巴黎,专攻美术理论和艺术评论,且热爱音乐,其回国后教授美术史和法文,并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相同的经历,让他能够更容易与傅聪共情,并提出一些人生建议,例如,他提起自己21岁在瑞士正患着青春期的、罗曼蒂克的忧郁病:悲观、厌世、彷徨、烦闷、无聊。不只是傅聪,哪怕是我读到这里也不禁莞尔,这可不是我21岁的模样嘛。
  傅雷经常在书信中同儿子一同讨论艺术、音乐和文学,以及人生的道理,这对他来说是一种幸福和满足。“真理第一,学问第一,艺术第一”,他的感悟都是融会贯通的,讲给外行,别人听得云里雾里,傅聪却是懂的。傅雷对傅聪提到,白居易对音节与情绪的关系悟得很深,凡是转到伤感的地方,必定改用仄声韵。傅雷对于诗歌、音乐和文学的感悟总是很妙,这是一种天赋,天赋之下的感悟也必须是同样有天赋的人才能理解并践行的。
  彼时的傅聪在国外学习肖邦的钢琴曲,“肖邦的作品跟波兰的气候一样,变幻不定,忽而阴忽而晴,忽而风风雨雨,忽而又阳光灿烂,肖邦的音乐是极其微妙的”,他有时悟不得,与傅雷在信中倾吐自己的所得与所失,傅雷也必定会以自己的经验,给出相应的指点。傅聪的悟性也是极高的,没有辜负自己的父母和祖国,在国外的巡演中受到了空前的欢迎。
  傅雷对傅聪的指点,不单只对他有所帮助,对我们来说,也是有很强的指引性的:
  他提到感情时,说要把“这些事当作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慨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存着凭吊的心怀”。
  当然也有傅雷传世的名句:“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契相抱。”
  当傅聪在演奏时觉得自己总是无法获得完美、感到非常矛盾时,傅雷简单几句便开导了他——“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眼前你感到的还不过是技巧与理想的矛盾,将来你还有反复不已更大的矛盾呢:形式与内容的枘凿,自己内心的许许多多不可预料的矛盾,都在前途等着你。别担心,解决一个矛盾,便是前进一步。”
  往来的百封书信能够流传至今,还因为傅雷的许多书信在寄出前,都要由其妻子朱梅馥誊抄一遍做底。比起傅雷的谆谆教导,朱梅馥的来信更多的是从母亲的角度表达对孩子的担忧,让傅聪多多体谅他的父亲,站在人民的角度让傅聪明白,当他拥有别人难以企及的好资源时,要懂得知恩图报,牢牢记住自己的身份,学会回报社会。
  记得,在生命的最终时刻,傅雷给予傅聪的赠言是这样的:“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这是一位伟大的翻译家、作家,更是一位父亲所给予自己孩子的最大的期盼。
其他文献
幸福来过吗?幸福在什么地方?幸福是一种什么模样呢?  怀着对幸福恒久的期待和盼望,席慕蓉深情地写给幸福。没有华丽的辞藻描述,没有悲喜的情感起伏,在平和的娓娓道来中,席慕蓉一边细数着生活中的爱与美,一边倾听着心灵深处幸福的回响。  幸福是为一只不期而至的翠鸟而心动。一身碧绿光洁的羽毛,放心大胆地啄食玫瑰枝上刚长出的叶芽,小巧、可爱、灵动。面对这样一种绝对的美丽,作者情不自禁地为之倾倒。小心翼翼,屏气
睁开眼,是雨过天晴。  燕子用尾翼在天边剪出一道绚丽的彩虹,树叶被雨水冲刷得精神抖擞,幽幽地散发着淡绿色的微光。而幸福,仍在我的脑海中盘旋,挥之不去。  我从梦中醒来,不,我从一场幸福的回望中醒来。让我闭上眼,再回味一会儿吧……  那天,爸爸正认真地在书房里伏案工作。我写了好久的作业,疲惫地伸了个懒腰,把压力释放,提上毛巾便去洗头。与水亲近是我最大的乐趣,有哗哗的水流声伴随,我的心情大好,随意地哼
我蜷缩在雨衣里走进学校,风吹得呼呼作响,冷酷地从雨衣下无情地灌进我的衣服里,刺骨的寒冷襲遍全身,而我的怀中却有一簇不灭的温暖。  想起早上,母亲拿着件褪了色的棉袄推开了门,蹑手蹑脚走过来,轻轻把棉袄放在我面前,和蔼地说:“一会到学校把这衣服穿上。”我看了看它褪色的花边,就像秋季里枯黄的落叶,破旧不堪,老气横秋。虽然不得不承认,穿上它肯定会非常暖和,但还是冷冷地说“我不穿”。  母亲急了,“换洗的衣
请以“温暖中有泪光”为题作文,不少于600字。  春,大抵是最温柔的吧。  晚春时分,满树的梨花再度飘落在一道石板路上,铺下一条散落梨花的小径,带着庭院淡淡的梨花香,引领我再度回到太奶奶的小院,和她的梨花树重逢……  在太奶奶的庭院中,有这么一棵梨花树,倚着老墙,像是犯了春困的女子,正值芳华之年,却顶着一头霜白的头发——梨花,弄得人醉醺醺的。每每于此,太奶奶便搬出那把嘎嘣作响的老藤椅,看着我在树上
【2020年中考作文备考试题】  以“其实,我很在乎”为标题写一篇记叙文,600字左右。  【名师题解】  该作文题中的四个词语,我们分别来讲讲:第一词——“我”,第一人称,暗示写作者:作文必须写“我”的感受,而不是他人。阅读者首先会关注“我”的感受是否“真实”。第二个词——“在乎”,有两种解释,一是“在意,放在心上”;二是“介意,把不愉快的事放在心里”。字典上说,在乎、在意、介意多用于否定形式,
清明,清清明明地来了。  过了这天,春,也就过了一半了。  清明的时节,忆想中总是朦胧多雨又有雾的,大地上笼着一层神秘、几片哀伤。天气像一个犯了错的孩子皱着眉,噘着嘴,诉说着愁怨。但今天这种感觉,又不完全是记忆中的清冷,在拜祖祭祀的路上,清新的空气携着芳草清香扑面而来,让人感受到对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清明,纷纷扬扬地来了。  和家人去拜祖烧纸。一路上有遍野的油菜花,大大小小,房前屋后,随处可见。
小时候,不懂乡愁,只是喜爱故乡的炊烟。那炊烟啊,轻轻的,飘飘的,像一层黛青色的纱,薄薄地笼在心头,便觉得心里比吃了蜜还要甜。  夕阳的余晖温柔地拥抱着村庄,原本素淡的小村子也显出了几分金碧辉煌。我端坐在村东头的小山坡上,痴迷地捧着脸看炊烟。故乡的炊烟,是千丝万缕的回忆,仿佛永远剪不断,理还乱。恰似风追着云,不问所起,不问归期,却也未曾止息。那是村庄轻柔的呼吸啊!哪怕“炊烟渺渺升,远离城市尘”,哪怕
酒入豪肠,七分化作月光  剩下的三分,嘯成了剑气  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余光中《忆李白》  “火烧杏林红霞落,李花怒放一树白”,每每读起唐诗,尤其是盛唐的诗时,你便会乘着月华翩翩而至——手执一柄剑,腰别一壶酒,所经之处花影摇曳,步步生风。  你好似永远是个潇洒不羁的少年郎,恣意率性,不掩锋芒。犹记那日与君初相识,你不惜将五花马与千金裘易了一壶陈年美酒,引起众人哗然。你却只是撇了撇嘴,毫不
苏轼在《石菖蒲赞》里描写了一种植物,叫石菖蒲。石菖蒲好养活,耐寒,很青翠,正如其名,它长在石头上。  苏轼的文章里,写了“凡草木之生石上者,必须微土以附其根。如石韦、石斛之类,虽不待土,然去其本处,辄槁死。惟石菖蒲并石取之,濯去泥土,渍以清水,置盆中,可数十年不枯。”这突出了石菖蒲一个独特的性质,简而言之便是:不挑土。  我想做石菖蒲一样的人,随遇而安,既能苍翠在山林间,也能傲然在桌案间。就算生活
你可曾留意过边缘? 我们每日都会经过的、细微的边缘。比如自身的边缘:口袋里钥匙的形状、齿的朝向;使用过的电风扇扇叶是几片。比如房间的边缘,门是朝内开,还是向外开;开锁是往左旋,还是往右旋。再比如城市的边缘,有着几座山,山脚下是否有一条河?  那么,国家的边缘呢?  在那条漫长的边界线上,驻守着边防战士。  明明都是普通的人,他们却在一条不同于我们的道路上顶天立地。  当我们在日复一日的平淡中安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