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众多的动物寓言中,庄子尤其喜欢写鱼,在《庄子》一书中,庄子常把自己想象成一条鱼。这条鱼有时处于涸辙之中,有时又欢快地“曳尾于涂中”。庄子有时又把自己当成一名从容的垂钓者,有时又会站在濠梁之上看鱼儿嬉乐。鱼的每一次出现,都会给庄子带来新的生命体悟。庄子写鱼,其实是在写人,是在用鱼来表达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在庄子看来,鱼是鲜活生命的象征,也是一个人追求自由和逍遥生活的体现,可以说,庄子的人生观与哲学观在其笔下的三条“鱼”的故事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关键词:《庄子》 北冥之鱼 濠梁之鱼 涸泉之鱼
庄周梦蝶的故事,出自《庄子·齐物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运用浪漫而极富想象力的文笔,通过对梦中幻化为蝴蝶,以及梦醒之后蝴蝶又化为自己的故事描述,提出了这样一个哲学观点:人并不能确切地区分真实与虚幻。庄子日:“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在梦中幻化为栩栩如生的蝴蝶,竟然忘记了自己原来是人,在他醒来之后才发现自己仍然是庄子。究竟是庄子在梦中变为了蝴蝶,还是蝴蝶在梦中变为了庄子,实在难以分清楚。庄子由此提出一种观点,即物化。所谓物化,即外部事物都会与自身相交融,万事万物最后都是要合而为一的。庄子擅长用一个简单的寓言来说明一个人生问题。在众多的动物寓言中,庄子尤其喜欢写鱼,其写鱼目的在写人,借此来表达庄子对生命境界与精神自由的追求,庄子的人生观与哲学观在其笔下的三条“鱼”的故事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一、北冥之鱼
庄子在《逍遥游》里写的第一条鱼,就是北冥之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作者挥毫泼墨,在文章一开篇就为读者展示了一幅雄奇瑰丽的画面:在北方的深海之中,有一种“不知其几千里”的鱼,这种鱼又能幻化为大鹏,直冲云霄,翱翔九州。这样的鱼在现实中自然是不可能存在的,庄子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对北冥之鱼进行一番刻画,令人赞叹。一般来说,这样神奇而强大的生物,应该是为所欲为、无所不能的,然而,在庄子看来,即便是如此强大的生物,它仍然是缺少自由的,它只有依靠足够强大的风力才能逆风而上,“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天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如果没有足够的风力,鲲鹏就无法腾空而飞,它也只能坠落下来。庄子写道:“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从前有一个名叫列子的人,他可以御风而行,像神仙一般自在潇洒。可是如果没有了风,他也没有办法实现御风而行。列子御风而行虽然可以免除行走的劳累,依然还是有所依托,必须借助外力的帮助。庄子在《逍遥游》篇总结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认为,只有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才能够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而只有精神境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才能做到无视功名和事业,再高一层,那些思想修养都追求完美的“圣人”是从来不会去追求名誉和地位的。
北冥之鱼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的见识是有大小之别的,所以,人所能认识的事物相应的也有大小之别,同样,做人的境界也有大小之别。境界小的人很难领略到境界大者的宏大气势,境界大者之上还有更大的至境,只有无所依恃,无所待者才能达到至境!“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制约的唯一途径,只有真正做到忘却自己、忘掉一切,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在庄子看来,不为外物所累,这是人生的第一重境界。
二、濠梁之鱼
庄子在《秋水》中说的第二条鱼,就是儵,它是濠河中的小鱼。《庄子·秋水》记有庄周、惠施同游濠梁观鱼一事。一日,两人同游于濠上,只见一群儵鱼来回游动,悠然自得。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说:“你看这些儵鱼在水中游得多开心,这就是作为鱼的乐啊。”惠子却说:“你又不是鱼,如何能知道鱼很快乐呢?”庄子回应说:“你又不是我,又如何知道我不知道鱼很快乐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更是流传为千古名句。
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之上观鱼,庄子看到了水中之鱼出游从容,体会到了鱼的自适与快乐,而惠子却体会不到这一点,反而纠缠于庄子不是鱼怎么能够知道鱼很快乐。在这里,庄子想要表达的是追求个体生命的自在与快乐的重要性。而这种自在自适的生活态度,庄子在其他作品中也有所表达。《庄子·秋水》篇记载了“钓于濮水”的故事。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前去请他做官,庄子却持竿不顾,以神龟做比喻,谢绝了来者的请求。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拒绝出仕,表达了他向往自由、超然物外、不为世俗所羁绊、视名利为浮云、逍遥自在的独立人格和精神追求。庄子对名利如此超脱,自有他的理由。在这个故事里,他给使者的回應十分精彩,可能在官场中,使者二人已经对官场中的那些纷争纠葛早已熟知。所以,当庄子拒绝并让他们二人“往矣”的时候,他们只能投之以羡慕的目光。他们临走的时候或许还在回头看在濮水边垂竿而钓的庄子,这时,水里的几条鱼儿正在拖着尾巴快乐地游弋。
“濠梁之辩”可以说浓缩与寄托了庄子对于人生的总体态度,一方面,鱼和人同样都是物化的某个阶段和某种事物,鱼之乐与人之乐自然有某种相似之处。在庄子看来,鱼之所以会感到快乐,是因为它们自在地生活在适宜的环境中,它们在自己的江湖中悠游自在,从容闲适;而人如果想要得到快乐,就要保持自己的天然本性,顺应天道自然。另一方面,庄子基于对现实人生与生活的无奈,而赋予鱼以自由、适得其心的象征意义。鱼的快乐是在水中畅游,人的快乐是能够自然而然地生活在人世间。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性中那些虚伪的杂质,真正的生活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他认为人生应是追求自由、自在于心的。这是庄子认为的人生的第二重境界。 三、涸泉之鱼
《庄子·大宗师》里写到了另一条鱼,名叫鲋,是车辙水洼中的小鱼。“泉涸,鱼相处于陆,相啕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路过一片干涸的水塘,正好发现两条搁浅的小鱼。它们用口中的吐沫湿润着彼此,勉强维持着生命。庄子认为,与其这样煎熬着,苟延残喘,倒不如相互忘却,遨游于湖海之中,恍若未曾相识,也不求相识相守。庄子日:“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载我以行,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庄子说,与其去赞誉尧帝的圣明而去非议夏桀的残暴,还不如把他们都忘掉。庄子所说的相忘于江湖应该是忘却是非,回归于自然之道,追求精神上的逍遥自在,而形骸上则不受任何外力的控制,内心紧守心斋,排除一切虚幻的思虑和欲望,这是精神上的一种修炼。
庄子是一个追求精神自由的逍遥之境的人,可他依然会面临着生存困境。庄子家贫,所以“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庄子·外物》)从这个故事中,庄子的贫困程度可想而知。所以一向不愿与官场为伍,不愿被世俗所累的庄子被迫去找了监河侯,想借点粮食以维持家庭生活。从他与监河侯的对话可知,这些粮食对于庄子来说是十万火急的,他的家里已经到了无粮下锅、无米可炊的境地。所以当庄子被拒绝的时候,他的反应是“忿然作色”,并且讽刺了监河侯一番。他由此想到了涸辙里的那条鱼,它正虚弱地躺在那里,无斗升之水可以维持生命,难道不正像现在无助的自己吗?庄子生活在战国时期,曾做过漆园小吏,生活大部分的时候十分穷困,他拒绝了楚威王的重金聘请,其实是一位非常廉洁、正直,有棱角和锋芒的人。庄子在精神上主张个体的逍遥自在,他追求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逍遥自在的精神境界。庄子推崇“随遇而安”,想要做一个真正的人,需要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忘记自己从何而来,又要去向何处。他自己便是这样一个人,善生亦善死,把生死看淡;得失自由之,该失去时便懂得适时放手,这需要一种淡然的心态,以及自持自明的个性。
在众多的动物寓言中,庄子尤其喜欢写鱼,在《庄子》一书中,庄子常把自己想象成一条鱼。这条鱼有时处于涸辙之中,有时又欢快地“曳尾于涂中”。庄子有时又把自己当成一名从容的垂钓者,有时又会站在濠梁之上看鱼儿嬉乐。鱼的每一次出现,都会给庄子带来新的生命体悟。庄子写鱼,其实是在写人,是在借鱼来表达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在庄子看来,鱼是鲜活生命的象征,也是一个人追求自由和逍遥生活的体现。
参考文献:
[1]王乾.透过《逍遥游》解读庄子之自由思想[J]芒种,2012( 11).
[2]李燕.试论《庄子》中鱼的意义[J]山东文学,2010 (1).
[3]王妍.超越与复归——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说的现象学解读[J]文艺评论,2017 (10).
[4]陈鼓应.庄子论人性的真与美[J].哲学研究,2010( 12).
[5]刘笑敢.两種逍遥与两种自由[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6)
[6]王永豪.“无己”逍遥、“无功”逍遥和“无名”逍遥——论庄子“逍遥游”思想的三个层面[J].社会科学研究,2007 (1).
[7]张景.论庄子的双重生存世界[D].湖南大学,2016.
[8]徐克谦.论庄子哲学中的“真”[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2 (2).
作者:崔肖华,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第三中学校教师。
编辑:曹晓花 E-mail: [email protected]
关键词:《庄子》 北冥之鱼 濠梁之鱼 涸泉之鱼
庄周梦蝶的故事,出自《庄子·齐物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运用浪漫而极富想象力的文笔,通过对梦中幻化为蝴蝶,以及梦醒之后蝴蝶又化为自己的故事描述,提出了这样一个哲学观点:人并不能确切地区分真实与虚幻。庄子日:“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在梦中幻化为栩栩如生的蝴蝶,竟然忘记了自己原来是人,在他醒来之后才发现自己仍然是庄子。究竟是庄子在梦中变为了蝴蝶,还是蝴蝶在梦中变为了庄子,实在难以分清楚。庄子由此提出一种观点,即物化。所谓物化,即外部事物都会与自身相交融,万事万物最后都是要合而为一的。庄子擅长用一个简单的寓言来说明一个人生问题。在众多的动物寓言中,庄子尤其喜欢写鱼,其写鱼目的在写人,借此来表达庄子对生命境界与精神自由的追求,庄子的人生观与哲学观在其笔下的三条“鱼”的故事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一、北冥之鱼
庄子在《逍遥游》里写的第一条鱼,就是北冥之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作者挥毫泼墨,在文章一开篇就为读者展示了一幅雄奇瑰丽的画面:在北方的深海之中,有一种“不知其几千里”的鱼,这种鱼又能幻化为大鹏,直冲云霄,翱翔九州。这样的鱼在现实中自然是不可能存在的,庄子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对北冥之鱼进行一番刻画,令人赞叹。一般来说,这样神奇而强大的生物,应该是为所欲为、无所不能的,然而,在庄子看来,即便是如此强大的生物,它仍然是缺少自由的,它只有依靠足够强大的风力才能逆风而上,“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天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如果没有足够的风力,鲲鹏就无法腾空而飞,它也只能坠落下来。庄子写道:“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从前有一个名叫列子的人,他可以御风而行,像神仙一般自在潇洒。可是如果没有了风,他也没有办法实现御风而行。列子御风而行虽然可以免除行走的劳累,依然还是有所依托,必须借助外力的帮助。庄子在《逍遥游》篇总结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认为,只有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才能够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而只有精神境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才能做到无视功名和事业,再高一层,那些思想修养都追求完美的“圣人”是从来不会去追求名誉和地位的。
北冥之鱼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的见识是有大小之别的,所以,人所能认识的事物相应的也有大小之别,同样,做人的境界也有大小之别。境界小的人很难领略到境界大者的宏大气势,境界大者之上还有更大的至境,只有无所依恃,无所待者才能达到至境!“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制约的唯一途径,只有真正做到忘却自己、忘掉一切,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在庄子看来,不为外物所累,这是人生的第一重境界。
二、濠梁之鱼
庄子在《秋水》中说的第二条鱼,就是儵,它是濠河中的小鱼。《庄子·秋水》记有庄周、惠施同游濠梁观鱼一事。一日,两人同游于濠上,只见一群儵鱼来回游动,悠然自得。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说:“你看这些儵鱼在水中游得多开心,这就是作为鱼的乐啊。”惠子却说:“你又不是鱼,如何能知道鱼很快乐呢?”庄子回应说:“你又不是我,又如何知道我不知道鱼很快乐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更是流传为千古名句。
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之上观鱼,庄子看到了水中之鱼出游从容,体会到了鱼的自适与快乐,而惠子却体会不到这一点,反而纠缠于庄子不是鱼怎么能够知道鱼很快乐。在这里,庄子想要表达的是追求个体生命的自在与快乐的重要性。而这种自在自适的生活态度,庄子在其他作品中也有所表达。《庄子·秋水》篇记载了“钓于濮水”的故事。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前去请他做官,庄子却持竿不顾,以神龟做比喻,谢绝了来者的请求。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拒绝出仕,表达了他向往自由、超然物外、不为世俗所羁绊、视名利为浮云、逍遥自在的独立人格和精神追求。庄子对名利如此超脱,自有他的理由。在这个故事里,他给使者的回應十分精彩,可能在官场中,使者二人已经对官场中的那些纷争纠葛早已熟知。所以,当庄子拒绝并让他们二人“往矣”的时候,他们只能投之以羡慕的目光。他们临走的时候或许还在回头看在濮水边垂竿而钓的庄子,这时,水里的几条鱼儿正在拖着尾巴快乐地游弋。
“濠梁之辩”可以说浓缩与寄托了庄子对于人生的总体态度,一方面,鱼和人同样都是物化的某个阶段和某种事物,鱼之乐与人之乐自然有某种相似之处。在庄子看来,鱼之所以会感到快乐,是因为它们自在地生活在适宜的环境中,它们在自己的江湖中悠游自在,从容闲适;而人如果想要得到快乐,就要保持自己的天然本性,顺应天道自然。另一方面,庄子基于对现实人生与生活的无奈,而赋予鱼以自由、适得其心的象征意义。鱼的快乐是在水中畅游,人的快乐是能够自然而然地生活在人世间。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性中那些虚伪的杂质,真正的生活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他认为人生应是追求自由、自在于心的。这是庄子认为的人生的第二重境界。 三、涸泉之鱼
《庄子·大宗师》里写到了另一条鱼,名叫鲋,是车辙水洼中的小鱼。“泉涸,鱼相处于陆,相啕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路过一片干涸的水塘,正好发现两条搁浅的小鱼。它们用口中的吐沫湿润着彼此,勉强维持着生命。庄子认为,与其这样煎熬着,苟延残喘,倒不如相互忘却,遨游于湖海之中,恍若未曾相识,也不求相识相守。庄子日:“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载我以行,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庄子说,与其去赞誉尧帝的圣明而去非议夏桀的残暴,还不如把他们都忘掉。庄子所说的相忘于江湖应该是忘却是非,回归于自然之道,追求精神上的逍遥自在,而形骸上则不受任何外力的控制,内心紧守心斋,排除一切虚幻的思虑和欲望,这是精神上的一种修炼。
庄子是一个追求精神自由的逍遥之境的人,可他依然会面临着生存困境。庄子家贫,所以“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庄子·外物》)从这个故事中,庄子的贫困程度可想而知。所以一向不愿与官场为伍,不愿被世俗所累的庄子被迫去找了监河侯,想借点粮食以维持家庭生活。从他与监河侯的对话可知,这些粮食对于庄子来说是十万火急的,他的家里已经到了无粮下锅、无米可炊的境地。所以当庄子被拒绝的时候,他的反应是“忿然作色”,并且讽刺了监河侯一番。他由此想到了涸辙里的那条鱼,它正虚弱地躺在那里,无斗升之水可以维持生命,难道不正像现在无助的自己吗?庄子生活在战国时期,曾做过漆园小吏,生活大部分的时候十分穷困,他拒绝了楚威王的重金聘请,其实是一位非常廉洁、正直,有棱角和锋芒的人。庄子在精神上主张个体的逍遥自在,他追求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逍遥自在的精神境界。庄子推崇“随遇而安”,想要做一个真正的人,需要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忘记自己从何而来,又要去向何处。他自己便是这样一个人,善生亦善死,把生死看淡;得失自由之,该失去时便懂得适时放手,这需要一种淡然的心态,以及自持自明的个性。
在众多的动物寓言中,庄子尤其喜欢写鱼,在《庄子》一书中,庄子常把自己想象成一条鱼。这条鱼有时处于涸辙之中,有时又欢快地“曳尾于涂中”。庄子有时又把自己当成一名从容的垂钓者,有时又会站在濠梁之上看鱼儿嬉乐。鱼的每一次出现,都会给庄子带来新的生命体悟。庄子写鱼,其实是在写人,是在借鱼来表达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在庄子看来,鱼是鲜活生命的象征,也是一个人追求自由和逍遥生活的体现。
参考文献:
[1]王乾.透过《逍遥游》解读庄子之自由思想[J]芒种,2012( 11).
[2]李燕.试论《庄子》中鱼的意义[J]山东文学,2010 (1).
[3]王妍.超越与复归——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说的现象学解读[J]文艺评论,2017 (10).
[4]陈鼓应.庄子论人性的真与美[J].哲学研究,2010( 12).
[5]刘笑敢.两種逍遥与两种自由[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6)
[6]王永豪.“无己”逍遥、“无功”逍遥和“无名”逍遥——论庄子“逍遥游”思想的三个层面[J].社会科学研究,2007 (1).
[7]张景.论庄子的双重生存世界[D].湖南大学,2016.
[8]徐克谦.论庄子哲学中的“真”[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2 (2).
作者:崔肖华,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第三中学校教师。
编辑:曹晓花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