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的人生哲学及其生命境界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yueshen19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众多的动物寓言中,庄子尤其喜欢写鱼,在《庄子》一书中,庄子常把自己想象成一条鱼。这条鱼有时处于涸辙之中,有时又欢快地“曳尾于涂中”。庄子有时又把自己当成一名从容的垂钓者,有时又会站在濠梁之上看鱼儿嬉乐。鱼的每一次出现,都会给庄子带来新的生命体悟。庄子写鱼,其实是在写人,是在用鱼来表达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在庄子看来,鱼是鲜活生命的象征,也是一个人追求自由和逍遥生活的体现,可以说,庄子的人生观与哲学观在其笔下的三条“鱼”的故事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关键词:《庄子》 北冥之鱼 濠梁之鱼 涸泉之鱼
  庄周梦蝶的故事,出自《庄子·齐物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运用浪漫而极富想象力的文笔,通过对梦中幻化为蝴蝶,以及梦醒之后蝴蝶又化为自己的故事描述,提出了这样一个哲学观点:人并不能确切地区分真实与虚幻。庄子日:“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在梦中幻化为栩栩如生的蝴蝶,竟然忘记了自己原来是人,在他醒来之后才发现自己仍然是庄子。究竟是庄子在梦中变为了蝴蝶,还是蝴蝶在梦中变为了庄子,实在难以分清楚。庄子由此提出一种观点,即物化。所谓物化,即外部事物都会与自身相交融,万事万物最后都是要合而为一的。庄子擅长用一个简单的寓言来说明一个人生问题。在众多的动物寓言中,庄子尤其喜欢写鱼,其写鱼目的在写人,借此来表达庄子对生命境界与精神自由的追求,庄子的人生观与哲学观在其笔下的三条“鱼”的故事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一、北冥之鱼
  庄子在《逍遥游》里写的第一条鱼,就是北冥之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作者挥毫泼墨,在文章一开篇就为读者展示了一幅雄奇瑰丽的画面:在北方的深海之中,有一种“不知其几千里”的鱼,这种鱼又能幻化为大鹏,直冲云霄,翱翔九州。这样的鱼在现实中自然是不可能存在的,庄子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对北冥之鱼进行一番刻画,令人赞叹。一般来说,这样神奇而强大的生物,应该是为所欲为、无所不能的,然而,在庄子看来,即便是如此强大的生物,它仍然是缺少自由的,它只有依靠足够强大的风力才能逆风而上,“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天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如果没有足够的风力,鲲鹏就无法腾空而飞,它也只能坠落下来。庄子写道:“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从前有一个名叫列子的人,他可以御风而行,像神仙一般自在潇洒。可是如果没有了风,他也没有办法实现御风而行。列子御风而行虽然可以免除行走的劳累,依然还是有所依托,必须借助外力的帮助。庄子在《逍遥游》篇总结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认为,只有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才能够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而只有精神境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才能做到无视功名和事业,再高一层,那些思想修养都追求完美的“圣人”是从来不会去追求名誉和地位的。
  北冥之鱼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的见识是有大小之别的,所以,人所能认识的事物相应的也有大小之别,同样,做人的境界也有大小之别。境界小的人很难领略到境界大者的宏大气势,境界大者之上还有更大的至境,只有无所依恃,无所待者才能达到至境!“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制约的唯一途径,只有真正做到忘却自己、忘掉一切,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在庄子看来,不为外物所累,这是人生的第一重境界。
  二、濠梁之鱼
  庄子在《秋水》中说的第二条鱼,就是儵,它是濠河中的小鱼。《庄子·秋水》记有庄周、惠施同游濠梁观鱼一事。一日,两人同游于濠上,只见一群儵鱼来回游动,悠然自得。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说:“你看这些儵鱼在水中游得多开心,这就是作为鱼的乐啊。”惠子却说:“你又不是鱼,如何能知道鱼很快乐呢?”庄子回应说:“你又不是我,又如何知道我不知道鱼很快乐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更是流传为千古名句。
  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之上观鱼,庄子看到了水中之鱼出游从容,体会到了鱼的自适与快乐,而惠子却体会不到这一点,反而纠缠于庄子不是鱼怎么能够知道鱼很快乐。在这里,庄子想要表达的是追求个体生命的自在与快乐的重要性。而这种自在自适的生活态度,庄子在其他作品中也有所表达。《庄子·秋水》篇记载了“钓于濮水”的故事。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前去请他做官,庄子却持竿不顾,以神龟做比喻,谢绝了来者的请求。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拒绝出仕,表达了他向往自由、超然物外、不为世俗所羁绊、视名利为浮云、逍遥自在的独立人格和精神追求。庄子对名利如此超脱,自有他的理由。在这个故事里,他给使者的回應十分精彩,可能在官场中,使者二人已经对官场中的那些纷争纠葛早已熟知。所以,当庄子拒绝并让他们二人“往矣”的时候,他们只能投之以羡慕的目光。他们临走的时候或许还在回头看在濮水边垂竿而钓的庄子,这时,水里的几条鱼儿正在拖着尾巴快乐地游弋。
  “濠梁之辩”可以说浓缩与寄托了庄子对于人生的总体态度,一方面,鱼和人同样都是物化的某个阶段和某种事物,鱼之乐与人之乐自然有某种相似之处。在庄子看来,鱼之所以会感到快乐,是因为它们自在地生活在适宜的环境中,它们在自己的江湖中悠游自在,从容闲适;而人如果想要得到快乐,就要保持自己的天然本性,顺应天道自然。另一方面,庄子基于对现实人生与生活的无奈,而赋予鱼以自由、适得其心的象征意义。鱼的快乐是在水中畅游,人的快乐是能够自然而然地生活在人世间。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性中那些虚伪的杂质,真正的生活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他认为人生应是追求自由、自在于心的。这是庄子认为的人生的第二重境界。   三、涸泉之鱼
  《庄子·大宗师》里写到了另一条鱼,名叫鲋,是车辙水洼中的小鱼。“泉涸,鱼相处于陆,相啕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路过一片干涸的水塘,正好发现两条搁浅的小鱼。它们用口中的吐沫湿润着彼此,勉强维持着生命。庄子认为,与其这样煎熬着,苟延残喘,倒不如相互忘却,遨游于湖海之中,恍若未曾相识,也不求相识相守。庄子日:“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载我以行,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庄子说,与其去赞誉尧帝的圣明而去非议夏桀的残暴,还不如把他们都忘掉。庄子所说的相忘于江湖应该是忘却是非,回归于自然之道,追求精神上的逍遥自在,而形骸上则不受任何外力的控制,内心紧守心斋,排除一切虚幻的思虑和欲望,这是精神上的一种修炼。
  庄子是一个追求精神自由的逍遥之境的人,可他依然会面临着生存困境。庄子家贫,所以“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庄子·外物》)从这个故事中,庄子的贫困程度可想而知。所以一向不愿与官场为伍,不愿被世俗所累的庄子被迫去找了监河侯,想借点粮食以维持家庭生活。从他与监河侯的对话可知,这些粮食对于庄子来说是十万火急的,他的家里已经到了无粮下锅、无米可炊的境地。所以当庄子被拒绝的时候,他的反应是“忿然作色”,并且讽刺了监河侯一番。他由此想到了涸辙里的那条鱼,它正虚弱地躺在那里,无斗升之水可以维持生命,难道不正像现在无助的自己吗?庄子生活在战国时期,曾做过漆园小吏,生活大部分的时候十分穷困,他拒绝了楚威王的重金聘请,其实是一位非常廉洁、正直,有棱角和锋芒的人。庄子在精神上主张个体的逍遥自在,他追求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逍遥自在的精神境界。庄子推崇“随遇而安”,想要做一个真正的人,需要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忘记自己从何而来,又要去向何处。他自己便是这样一个人,善生亦善死,把生死看淡;得失自由之,该失去时便懂得适时放手,这需要一种淡然的心态,以及自持自明的个性。
  在众多的动物寓言中,庄子尤其喜欢写鱼,在《庄子》一书中,庄子常把自己想象成一条鱼。这条鱼有时处于涸辙之中,有时又欢快地“曳尾于涂中”。庄子有时又把自己当成一名从容的垂钓者,有时又会站在濠梁之上看鱼儿嬉乐。鱼的每一次出现,都会给庄子带来新的生命体悟。庄子写鱼,其实是在写人,是在借鱼来表达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在庄子看来,鱼是鲜活生命的象征,也是一个人追求自由和逍遥生活的体现。
  参考文献:
  [1]王乾.透过《逍遥游》解读庄子之自由思想[J]芒种,2012( 11).
  [2]李燕.试论《庄子》中鱼的意义[J]山东文学,2010 (1).
  [3]王妍.超越与复归——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说的现象学解读[J]文艺评论,2017 (10).
  [4]陈鼓应.庄子论人性的真与美[J].哲学研究,2010( 12).
  [5]刘笑敢.两種逍遥与两种自由[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6)
  [6]王永豪.“无己”逍遥、“无功”逍遥和“无名”逍遥——论庄子“逍遥游”思想的三个层面[J].社会科学研究,2007 (1).
  [7]张景.论庄子的双重生存世界[D].湖南大学,2016.
  [8]徐克谦.论庄子哲学中的“真”[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2 (2).
  作者:崔肖华,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第三中学校教师。
  编辑:曹晓花 E-mail: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摘要:芥川龙之介作为大正日本“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杰出的短篇小说《罗生门》和《鼻子》,更是以独特的“芥川龙之介笔法”而家喻户晓,深刻演绎着现实人生的利己主义哲学。本文拟以存在主义哲学“他人即地狱”的视角,剖析这两篇小说中诸多人物转瞬即逝的善良本性,透过笼罩着的面纱,探索在丢失“人性”之后的诸多小人物,在茫茫人世间又该何去何从。  关键词:困境 “他人即地狱”
期刊
摘要:《蚀》三部曲作为茅盾早期文学的代表作之一,描画了1925年至1927年国民大革命由兴起到失败的全过程,分《幻灭》《动摇》和《追求》三部,塑造出了一批经典的女性形象。在过去的研究中,《蚀》三部曲中以慧女士、孙舞阳和章秋柳为代表的“时代丽人”被人们反复探讨,但作为“时代的背面”的传统闺秀群像,虽然在文中占据了不逊于“时代丽人”的地位,却鲜少出现在学术界的讨论范畴中。本文旨在探讨的正是《蚀》三部曲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方方小说《水在时间之下》和《万箭穿心》中的赎罪意识,从家庭和人物性格两方面分析两位主人公罪的来源,解读主人公通过复仇感知罪恶这一赎罪模式,指出宿命论思想对主人公赎罪完成的限制。  关键词:方方 性格 赎罪 宿命  一、方方小说赎罪模式分析  方方是中国当代文学中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方方以“新写实小说”走向文坛,代表作有《风景》《祖父在父亲心中》等。在这一阶
期刊
摘要:作家莫言在创作风格与叙事技巧方面都深受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的影响。本文拟在比较文学的视域下研究两位作家的代表作《铁皮鼓》与《丰乳肥臀》的互文性,主要从“独特的地域色彩…‘不健全的、畸形的叙述者”以及“颠覆性的女性形象”三个方面来对其互文性进行研究探讨,并进一步挖掘两位作家凭借荒诞的创作手法向读者道出了怎样的社会真理。  关键词:地域色彩 不健全的叙述者 颠覆性的女性形象 荒诞特色  随着德国
期刊
摘要:奥地利当代作家伊内霍夫尔的自传小说《美好的日子》堪称奥地利反故土文学的经典。作为故土文学的反命题,小说真实再现了乡村的丑陋压抑,暴露出农村底层民众非人的生活,替长期被矫饰的故土艺术遮蔽的苦难民众发声。作家基于个人真实的创伤经历,以质朴平实的语言,从人物设置、叙事态度以及故土文学的美学要素等方面反叛了故土文学粉饰乡村的艺术传统,质疑其将乡村美化为故土的艺术假设,传达了作家对故乡无所依傍的疏离幽
期刊
摘要:《奥兰多》是英国现代主义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经典著作之一。本文通过对小说主人公奥兰多四百多年经历的描写,从女性主义视角对其进行解读,分析小说的现实意义,探讨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  关键词:《奥兰多》 伍尔夫 双性同体思想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奥兰多》,于1928年10月11日首次出版,这是一部以伍尔夫的情人和亲密的朋友,贵族诗人和小说家薇塔-萨克维尔·韦斯特的家族历史为灵感的浪漫小
期刊
摘要:托马斯-哈代笔下的苔丝和刘庆邦笔下的张玉字,有着趋同的性格、类似的遭遇,并且做出了相同的人生选择。通过对苔丝和玉字两个人物从堕落天使到复仇女神的经历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这样相似的情节安排并非偶然,而是体现了社会转型时期两位男性作家的女性关怀。  关键词:托马斯·哈代 刘庆邦《德伯家的苔丝》 《玉字》 女性人物  托马斯·哈代的长篇小说《德伯家的苔丝》(Tess of thed'Urbervrl
期刊
摘要:《李斯列传》中李斯的生命历程以沙丘之变为界,前后经历了辉煌与苍凉两个阶段,其人生辉煌与其人生苍凉皆源自对“厕鼠”与“仓鼠”的感怀以及由此生发的理想追求,李斯逐梦路上的成败得失,对于今日的读者选择什么样的价值观,以及如何成功实现美好理想,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与借鉴价值。  关键词:李斯 生命历程 时代启示  一、卑微理想铸就人生辉煌  “以闾阎历诸侯,人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
期刊
摘要:马剑的《黑塞与中国文化》以所译的第一手文献为扩展资料,以作家赫尔曼·黑塞的文学文本为研究内容,以黑塞和中国文化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展开对两者之间的影响研究。马剑运用渊源学研究方法,严谨考证黑塞与中国文化接触的源与流,指出中国哲学的对立统一思想对黑塞思想和文学创作的影响;再通过变异学研究方法,从黑塞毕生追求对个体的人的关注的角度出发,对黑塞对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接受和吸收的选择上进行论
期刊
摘要:小说《金瓶梅》中的潘金莲,是中国古典文学最具争议的人物形象之一,形象丰满而性格极其复杂:外在美与内在“丑”对立,聪慧而愚昧、迷信,集被侮辱者与虐人者于一体,精于算计而终被人暗算,心地善良又行事歹毒,泼辣、口才好而叉尖酸刻薄,追求情爱却又轻浮、纵情声色,觉醒而不觉悟,具有矛盾、对立而统一的多重性。  关键词:《金瓶梅》 潘金莲 多重性  小说《金瓶梅》通过对西门庆及其周围的一群世俗女性家庭日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