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点。为了适应后金融危机时代区域性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需要,培育符合大连地方经济和三大产业集群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我院高职机制专业在教学改革上进行了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为主线,以“生产性”实训为提高,以顶岗实习为检验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新路,引领机制专业实现了招生好、就业好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高职 机制专业 产业集群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1-168-02
1引言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十二五《机械工业发展总体规划》中指出:“……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国机械工业要在头一个十年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发展目标定位于由发展制造大国转变为发展制造强国……”。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更明确提出要培育和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机械工业就占了两个——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能源汽车,其它五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也都需要机械工业的支撑。机械工业在“十二五”期间需要大批的机械制造类高技能人才。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和“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进一步突出了大连打造装备制造、船舶及配套、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三大产业集群基地的地位和作用。对接三大产业集群,培育符合大连地方经济和产业集群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不仅是已任,也为机制专业做强自身,壮大专业创造了历史性机遇。
本文从机制专业角度,就如何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对接三大产业集群,培养适销对路高技能人才,做如下阐述。
2明确专业人才定位
我院的机制专业初建于1954年,是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过较大贡献的老专业。其思维定式和教学模式,面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及新兴产业兴起,凸显出其滞后性、不适应性和被动性。若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对接三大产业集群,培养适销对路高技能人才,首先要找准人才培养的定位。为找准人才定位,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专业调研
为了解三大产业集群发展情况,先进制造业发展背景;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企业对机制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培养要求;机制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从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出发,设计调研方案。通过走访座谈、电话采访、电子问卷形式,对三大产业集群中有代表性的大连重工、大连造船厂、大连柴油机厂、大连奇瑞汽车产业园、大连奥拓股份有限公司等十几家企业进行了调研。调研中与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一线工作人员、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了广泛沟通,同时,也与部分在岗毕业生进行了对话。基本了解了企业发展的现状、下一步发展规划方向,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数量、种类以及能力和潜质要求。基本把握了毕业学生对接三大产业集群发展要求的关键环节。
2.2分析疏理
综合分析调研情况,我们可以看出,从企业需求讲:(1)许多岗位待人。这次调研的企业多是三大产业集群的骨干,都处在转型和产品升级阶段,亟需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如2010年所调研骨干企业待岗率平均为10%,2011年为18%;(2)顶岗实用。由于企业追求效率和效益,生产不能停滞,不能拿出更多时间和人力进行大规模再培训,因此,企业需求的是上岗既能顶岗的员工;(3)可跨岗工作。企业要根据订单变化调整各种岗位人员的增减和需求,灵活配置人力资源,因此要求员工是多技能型人才。如生产型与维修型,同时还要发现选拔具备基层管理潜质的人才。
从毕业上岗的学生讲:(1)知识结构要调整。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不能脱节,知识转化技能的能力要加强;(2)对岗位不陌生。这就要求学生实训和实习的环境要与就业岗位环境相一致;(3)多技能复合型。能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多岗位单独完成工作任务。
2.3目标定位
机制专业学生培养,应与企业深度合作,充分考虑机械装备制造、船舶及配套、汽车及零部件三大产业集群发展需求,以订单式培育为牵动,基于职业能力,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创新精神,掌握机械制造的技能和机械设计的方法,具有机床操作、机床维护及维修、工艺规程设计、车间技术管理、机电产品售后服务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努力打造依据三大产业集群在连区域骨干企业、辐射辽宁沿海经济带重点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共享教育资源,共同搭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与培训平台的特色专业。
3搭建合作教学平台
找准了定位,明确了目标,最关键的就是围绕定位,搭建确保目标实现的教育平台。为此,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环节入手。
3.1重置课程结构体系
依据“以市场为导向,对接三大产业集群,校企共建”的原则,组织资深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开发专业核心课程、编写特色教材。新开发的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课程内容根据企业要求和技术发展变化及时更新,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框架。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尺度;专业知识以实用为原则,以掌握技能为主旨,以毕业即能顶岗为目标。如课程体系按初级、中级、高级能力培养进行重构,各级别既各有重点,又相互联系,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等,同时对专业课程进行了重新设计,改变了只讲书本、不管实际的教学方式,引入了企业生产中的实例、案例,专业理论由此展开,形象、生动、直观。
新的课程体系,基于职业能力培养设计教学,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课程内容更具有专业性、实用性。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强调学生职业习惯和职业能力的养成教育。
3.2按需配置师资力量
教师作为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主导者,是整个体系中灵魂。为此:
(1)互相组合。整合校企人力资源,配强师资队伍。在组织教师团队时,吸收已有所长的中青年教师为有生力量,以具有工程师经历的教师为骨干;聘请行业专家、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和高级技工为主导,根据校企共同开发的教学内容和教材特点,实施专长授课,互为补充,体现教师团队实战性。 (2)互换角色。学校教师深入到合作企业了解工艺流程,熟悉生产设备和要求;企业教师融合到学校和学生中,了解学校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熟悉学校实训设备,掌握学生技能状况,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3)互动观模。校企教师互相试讲观模,取长补短,互为借鉴,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3.3营造实境实训环境
能力是练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能力也不是一天练出来的,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实际的操作、演练和参与真实的生产过程才能全面掌握职业技能。因此,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必须有大量的实践教学相配合。
(1)模拟企业实境。如将普通加工实训区和数控加工实训区的实训设备,在校内实训中心,按照企业生产车间的真实情况,进行设备布局,设备与企业的真实生产设备一致,教学内容也按照实际的生产流程组织,使学生的实训如同生产实际,身临其境。
(2)校企共建培训基地。我院与居世界企业500强的大连固特异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固特异”)联合,成立了“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固特异技术培训基地”。“培训基地”的实训场地设在机械系,由“固特异”提供价值800万元的实训设备,实训教师由校企专业人员担任,不仅为固特异培训大批员工,也为机制专业教学做一体化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在课程资源如课件、实训耗材、网络资源等方面都实行资源共享,并对专业建设、课程设置等以行业的视角提出建议。全新的校企合作,实现了校企互惠。
(3)实施项目教学。为了配合教学,实训中心对外接受订单加工项目,以订单的物料作为学生的实习物料,进行实训教学,由于学生的实训是真实的生产任务,生产出来的是企业所要求的高质量的产品,因此,学生在机床操作实训中,不仅掌握了实际产品的生产过程,生产工艺,也对生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当前所采用的最新技术,都一个新的认识和提高,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质量意识和责任心,还为学校节约了部分实训物料费用。
4建立检验考评体系
依据“以市场为导向,对接三大产业集群,校企共建”的原则,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1)教学基本情况检验考评。考评的对象不仅仅是学生,还包括教师以及课程本身。对学生的评价又分: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对教师的评价又分:一堂课、一个活动、一个学期评价;对课程主要采用教学资源和学生活动资源的评价方式。
(2)项目任务考评。如在学校实训中心和校企合作培训基地进行生产性实训中,以最终学生生产的产品为检验教学效果的标准,从出现的问题倒查整个教学环节,从而检验教学过程,不断改进提高教学水平。
(3)顶岗实习检验考评。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依托大连强大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优势,顶岗实习使学生能置身于现实的工作岗位和职业情境中,不仅检验和提高职业技能,同时,感受企业的文化,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获得相关的工作经验和锻炼,以及劳动报酬,为正式就业做好心理和技能上的准备。实习期满即转为正式员工,解决了就业问题,实现了学习就业相融合。顶岗实习检验考评,真正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密切对接,良好的满足了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促进了学校教学改革,并且得到企业给予的良好评价,由此也使机制专业走入招生好就业好良性循环。
5结论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市场为导向,对接与区域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三大产业集群,校企深度合作,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为目标,校企共建、共育、共享、共赢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有效对接。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316号)[C].
[2] 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3] 姜大源,李璞.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理论、策略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 夏晓峰,刘世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推进人才培养和行业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7):47-49.
[6] 傅春丹.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教探索,2005(4).
关键词:高职 机制专业 产业集群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1-168-02
1引言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十二五《机械工业发展总体规划》中指出:“……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国机械工业要在头一个十年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发展目标定位于由发展制造大国转变为发展制造强国……”。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更明确提出要培育和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机械工业就占了两个——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能源汽车,其它五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也都需要机械工业的支撑。机械工业在“十二五”期间需要大批的机械制造类高技能人才。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和“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进一步突出了大连打造装备制造、船舶及配套、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三大产业集群基地的地位和作用。对接三大产业集群,培育符合大连地方经济和产业集群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不仅是已任,也为机制专业做强自身,壮大专业创造了历史性机遇。
本文从机制专业角度,就如何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对接三大产业集群,培养适销对路高技能人才,做如下阐述。
2明确专业人才定位
我院的机制专业初建于1954年,是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过较大贡献的老专业。其思维定式和教学模式,面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及新兴产业兴起,凸显出其滞后性、不适应性和被动性。若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对接三大产业集群,培养适销对路高技能人才,首先要找准人才培养的定位。为找准人才定位,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专业调研
为了解三大产业集群发展情况,先进制造业发展背景;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企业对机制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培养要求;机制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从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出发,设计调研方案。通过走访座谈、电话采访、电子问卷形式,对三大产业集群中有代表性的大连重工、大连造船厂、大连柴油机厂、大连奇瑞汽车产业园、大连奥拓股份有限公司等十几家企业进行了调研。调研中与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一线工作人员、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了广泛沟通,同时,也与部分在岗毕业生进行了对话。基本了解了企业发展的现状、下一步发展规划方向,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数量、种类以及能力和潜质要求。基本把握了毕业学生对接三大产业集群发展要求的关键环节。
2.2分析疏理
综合分析调研情况,我们可以看出,从企业需求讲:(1)许多岗位待人。这次调研的企业多是三大产业集群的骨干,都处在转型和产品升级阶段,亟需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如2010年所调研骨干企业待岗率平均为10%,2011年为18%;(2)顶岗实用。由于企业追求效率和效益,生产不能停滞,不能拿出更多时间和人力进行大规模再培训,因此,企业需求的是上岗既能顶岗的员工;(3)可跨岗工作。企业要根据订单变化调整各种岗位人员的增减和需求,灵活配置人力资源,因此要求员工是多技能型人才。如生产型与维修型,同时还要发现选拔具备基层管理潜质的人才。
从毕业上岗的学生讲:(1)知识结构要调整。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不能脱节,知识转化技能的能力要加强;(2)对岗位不陌生。这就要求学生实训和实习的环境要与就业岗位环境相一致;(3)多技能复合型。能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多岗位单独完成工作任务。
2.3目标定位
机制专业学生培养,应与企业深度合作,充分考虑机械装备制造、船舶及配套、汽车及零部件三大产业集群发展需求,以订单式培育为牵动,基于职业能力,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创新精神,掌握机械制造的技能和机械设计的方法,具有机床操作、机床维护及维修、工艺规程设计、车间技术管理、机电产品售后服务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努力打造依据三大产业集群在连区域骨干企业、辐射辽宁沿海经济带重点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共享教育资源,共同搭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与培训平台的特色专业。
3搭建合作教学平台
找准了定位,明确了目标,最关键的就是围绕定位,搭建确保目标实现的教育平台。为此,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环节入手。
3.1重置课程结构体系
依据“以市场为导向,对接三大产业集群,校企共建”的原则,组织资深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开发专业核心课程、编写特色教材。新开发的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课程内容根据企业要求和技术发展变化及时更新,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框架。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尺度;专业知识以实用为原则,以掌握技能为主旨,以毕业即能顶岗为目标。如课程体系按初级、中级、高级能力培养进行重构,各级别既各有重点,又相互联系,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等,同时对专业课程进行了重新设计,改变了只讲书本、不管实际的教学方式,引入了企业生产中的实例、案例,专业理论由此展开,形象、生动、直观。
新的课程体系,基于职业能力培养设计教学,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课程内容更具有专业性、实用性。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强调学生职业习惯和职业能力的养成教育。
3.2按需配置师资力量
教师作为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主导者,是整个体系中灵魂。为此:
(1)互相组合。整合校企人力资源,配强师资队伍。在组织教师团队时,吸收已有所长的中青年教师为有生力量,以具有工程师经历的教师为骨干;聘请行业专家、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和高级技工为主导,根据校企共同开发的教学内容和教材特点,实施专长授课,互为补充,体现教师团队实战性。 (2)互换角色。学校教师深入到合作企业了解工艺流程,熟悉生产设备和要求;企业教师融合到学校和学生中,了解学校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熟悉学校实训设备,掌握学生技能状况,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3)互动观模。校企教师互相试讲观模,取长补短,互为借鉴,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3.3营造实境实训环境
能力是练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能力也不是一天练出来的,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实际的操作、演练和参与真实的生产过程才能全面掌握职业技能。因此,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必须有大量的实践教学相配合。
(1)模拟企业实境。如将普通加工实训区和数控加工实训区的实训设备,在校内实训中心,按照企业生产车间的真实情况,进行设备布局,设备与企业的真实生产设备一致,教学内容也按照实际的生产流程组织,使学生的实训如同生产实际,身临其境。
(2)校企共建培训基地。我院与居世界企业500强的大连固特异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固特异”)联合,成立了“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固特异技术培训基地”。“培训基地”的实训场地设在机械系,由“固特异”提供价值800万元的实训设备,实训教师由校企专业人员担任,不仅为固特异培训大批员工,也为机制专业教学做一体化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在课程资源如课件、实训耗材、网络资源等方面都实行资源共享,并对专业建设、课程设置等以行业的视角提出建议。全新的校企合作,实现了校企互惠。
(3)实施项目教学。为了配合教学,实训中心对外接受订单加工项目,以订单的物料作为学生的实习物料,进行实训教学,由于学生的实训是真实的生产任务,生产出来的是企业所要求的高质量的产品,因此,学生在机床操作实训中,不仅掌握了实际产品的生产过程,生产工艺,也对生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当前所采用的最新技术,都一个新的认识和提高,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质量意识和责任心,还为学校节约了部分实训物料费用。
4建立检验考评体系
依据“以市场为导向,对接三大产业集群,校企共建”的原则,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1)教学基本情况检验考评。考评的对象不仅仅是学生,还包括教师以及课程本身。对学生的评价又分: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对教师的评价又分:一堂课、一个活动、一个学期评价;对课程主要采用教学资源和学生活动资源的评价方式。
(2)项目任务考评。如在学校实训中心和校企合作培训基地进行生产性实训中,以最终学生生产的产品为检验教学效果的标准,从出现的问题倒查整个教学环节,从而检验教学过程,不断改进提高教学水平。
(3)顶岗实习检验考评。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依托大连强大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优势,顶岗实习使学生能置身于现实的工作岗位和职业情境中,不仅检验和提高职业技能,同时,感受企业的文化,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获得相关的工作经验和锻炼,以及劳动报酬,为正式就业做好心理和技能上的准备。实习期满即转为正式员工,解决了就业问题,实现了学习就业相融合。顶岗实习检验考评,真正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密切对接,良好的满足了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促进了学校教学改革,并且得到企业给予的良好评价,由此也使机制专业走入招生好就业好良性循环。
5结论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市场为导向,对接与区域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三大产业集群,校企深度合作,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为目标,校企共建、共育、共享、共赢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有效对接。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316号)[C].
[2] 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3] 姜大源,李璞.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理论、策略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 夏晓峰,刘世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推进人才培养和行业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7):47-49.
[6] 傅春丹.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教探索,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