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文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1):“寡人欲以(2)五百里之地易(3)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4)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5)怒,谓唐雎曰:“公(6)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7)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8)。”唐雎曰:“此庸夫(9)之怒也,非士(10)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11)。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12),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13),长跪而谢之(14)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15)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16)有先生也。”
注释
(1)秦王:即秦始皇嬴政,当时他还没有称皇帝。使:派遣,派出。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安陵是当时的一个小国,原是魏国的附属国。(2)欲:想。以:用。(3)易:交换。(4)直:只,仅仅。(5)怫然:盛怒的样子。(6)公:相当于“先生”,古代对人的客气称谓。(7)布衣:指平民。(8)亦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耳: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9)庸夫:平庸無能的人。(10)士: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11)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这是唐雎暗示秦王,他将效仿专诸、聂政、要离这三位历史上著名的刺客,刺杀秦王。休祲,吉凶的征兆。(12)缟(gǎo)素: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13)秦王色挠:秦王变了脸色。挠,屈服。(14)长跪而谢之:长跪,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如果跪着则耸身挺腰,身体就显得高(长)起来,所以叫“长跪”。谢,认错,道歉。(15)谕:通“喻”,明白,懂得。(16)徒:只。以:因为。
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啊!”安陵君说:“大王加以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这再好不过了。但这是我从先王那继承的封地,我愿意一生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知道后不高兴。于是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况且秦国使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土地幸存下来,就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他看不起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只想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五百里的土地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会有百万人倒下,鲜血流淌千里。”唐雎说:“大王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专诸、聂政、要离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再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发怒,那么此刻就让你我两个人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因大王之死而穿丧服,今天的情形就是这样了。”说完,唐雎挺剑而起,但剑未出鞘。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呢!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保全下来,就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感言
本文出自《战国策》,记叙了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消灭各诸侯国,并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灭掉安陵国,由此,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文章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虽然唐雎出使秦国的故事在历史上并未发生过,只是出于虚构,但唐雎凛然不可侵犯的独立人格和自强精神,在历史长河中一直熠熠生辉。
秦王嬴政在灭掉韩国和魏国之后,雄视天下,根本不把小小的安陵放在眼里。他似乎不屑以武力相威胁,企图以“易地”的谎言诈取安陵。安陵君识破骗局,但态度和言辞不是卑躬屈膝。“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这既是婉辞,也是面对虎狼之敌的斗争艺术。“弗敢易”,是于委婉中透出的坚决,这必然引起秦王的不悦。
此时,唐雎出使秦国,系国家人民命运于一身。秦王狡诈骄横,表面温和谦恭,实质上包藏祸心。面对威吓和质问,唐雎寸步不让,据理力争,不给对方一点便宜。秦王勃然大怒,尖锐的矛盾更加激化,斗争进入高潮。一个小国的使者如何治服大国暴君的盛怒,绝非易事。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如果联系“灭韩亡魏”的背景,委实令人不寒而栗。但唐雎沉着冷静,不为秦王的恐吓所动,反唇相讥,用三个排比句摆出历史上三名刺客刺杀王侯的事例,最后挺剑而起,直逼秦王,这是秦王所始料不及的。在精神防线完全被摧毁后,秦王缴械投降。此时,唐雎大义凛然的鲜明形象便跃然纸上。
本文通过对比,描写了“天子之怒”、“布衣之怒”和“士之怒”。怒,是人常有的一种情绪。但引起“怒”的原因有很多种。在生活中最常见的是“布衣之怒”,也被称为庸夫之怒,大都以哭天抢地宣泄个人情绪。这种“怒”产生的原因多是自身利益受损,而不涉及集体利益。在中国历史上,还能找出许多“天子之怒”的具体事例,他们仗着自己的权力,为了实现永无止境的个人野心,搞得百姓家破人亡。这些人虽然烜赫一时,但最终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士之怒”则不然。“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特定的意义,其内涵类似于“君子”,后来泛指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他们一般遵守修身方面的道德规范,重视从政方面的治国原则。“士之怒”是以国家和百姓为利益的,是不惧怕强权和凶暴的势力,置个人生死于不顾,坚持正义斗争的表现。“士之怒”维护了国家利益,也彰显了个人尊严。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像唐雎一样“威武不能屈”的正义之士。虽然今天已经不存在“士”这一群体,但以国家、百姓的利益为先,临危不惧,甘愿牺牲自己、维护正义的精神依旧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作为新时代的公民,我们不要因过于计较个人利益而怒,要为正直、忠义的事而怒。这才是怒的尊严。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1):“寡人欲以(2)五百里之地易(3)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4)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5)怒,谓唐雎曰:“公(6)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7)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8)。”唐雎曰:“此庸夫(9)之怒也,非士(10)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11)。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12),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13),长跪而谢之(14)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15)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16)有先生也。”
注释
(1)秦王:即秦始皇嬴政,当时他还没有称皇帝。使:派遣,派出。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安陵是当时的一个小国,原是魏国的附属国。(2)欲:想。以:用。(3)易:交换。(4)直:只,仅仅。(5)怫然:盛怒的样子。(6)公:相当于“先生”,古代对人的客气称谓。(7)布衣:指平民。(8)亦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耳: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9)庸夫:平庸無能的人。(10)士: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11)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这是唐雎暗示秦王,他将效仿专诸、聂政、要离这三位历史上著名的刺客,刺杀秦王。休祲,吉凶的征兆。(12)缟(gǎo)素: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13)秦王色挠:秦王变了脸色。挠,屈服。(14)长跪而谢之:长跪,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如果跪着则耸身挺腰,身体就显得高(长)起来,所以叫“长跪”。谢,认错,道歉。(15)谕:通“喻”,明白,懂得。(16)徒:只。以:因为。
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啊!”安陵君说:“大王加以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这再好不过了。但这是我从先王那继承的封地,我愿意一生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知道后不高兴。于是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况且秦国使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土地幸存下来,就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他看不起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只想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五百里的土地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会有百万人倒下,鲜血流淌千里。”唐雎说:“大王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专诸、聂政、要离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再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发怒,那么此刻就让你我两个人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因大王之死而穿丧服,今天的情形就是这样了。”说完,唐雎挺剑而起,但剑未出鞘。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呢!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保全下来,就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感言
本文出自《战国策》,记叙了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消灭各诸侯国,并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灭掉安陵国,由此,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文章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虽然唐雎出使秦国的故事在历史上并未发生过,只是出于虚构,但唐雎凛然不可侵犯的独立人格和自强精神,在历史长河中一直熠熠生辉。
秦王嬴政在灭掉韩国和魏国之后,雄视天下,根本不把小小的安陵放在眼里。他似乎不屑以武力相威胁,企图以“易地”的谎言诈取安陵。安陵君识破骗局,但态度和言辞不是卑躬屈膝。“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这既是婉辞,也是面对虎狼之敌的斗争艺术。“弗敢易”,是于委婉中透出的坚决,这必然引起秦王的不悦。
此时,唐雎出使秦国,系国家人民命运于一身。秦王狡诈骄横,表面温和谦恭,实质上包藏祸心。面对威吓和质问,唐雎寸步不让,据理力争,不给对方一点便宜。秦王勃然大怒,尖锐的矛盾更加激化,斗争进入高潮。一个小国的使者如何治服大国暴君的盛怒,绝非易事。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如果联系“灭韩亡魏”的背景,委实令人不寒而栗。但唐雎沉着冷静,不为秦王的恐吓所动,反唇相讥,用三个排比句摆出历史上三名刺客刺杀王侯的事例,最后挺剑而起,直逼秦王,这是秦王所始料不及的。在精神防线完全被摧毁后,秦王缴械投降。此时,唐雎大义凛然的鲜明形象便跃然纸上。
本文通过对比,描写了“天子之怒”、“布衣之怒”和“士之怒”。怒,是人常有的一种情绪。但引起“怒”的原因有很多种。在生活中最常见的是“布衣之怒”,也被称为庸夫之怒,大都以哭天抢地宣泄个人情绪。这种“怒”产生的原因多是自身利益受损,而不涉及集体利益。在中国历史上,还能找出许多“天子之怒”的具体事例,他们仗着自己的权力,为了实现永无止境的个人野心,搞得百姓家破人亡。这些人虽然烜赫一时,但最终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士之怒”则不然。“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特定的意义,其内涵类似于“君子”,后来泛指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他们一般遵守修身方面的道德规范,重视从政方面的治国原则。“士之怒”是以国家和百姓为利益的,是不惧怕强权和凶暴的势力,置个人生死于不顾,坚持正义斗争的表现。“士之怒”维护了国家利益,也彰显了个人尊严。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像唐雎一样“威武不能屈”的正义之士。虽然今天已经不存在“士”这一群体,但以国家、百姓的利益为先,临危不惧,甘愿牺牲自己、维护正义的精神依旧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作为新时代的公民,我们不要因过于计较个人利益而怒,要为正直、忠义的事而怒。这才是怒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