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除了床尾那本烫金的“优秀毕业生”证书,杨甫刚似乎很久没和大学生的身份产生关系了。
这个穿着一件仿名牌羽绒服的24岁男生,正熟练地打包着化妆品。尽管纸盒上的邮寄地址遍布全国,但作为一个双皇冠级别的淘宝网店老板(双皇冠意味着网店已获得两万以上买家的好评),他每天甚至很少下楼。
与他类似的校友在这片出租屋里有十余个。在毕业生求职的旺季,他们只是偶尔去下招聘现场,却也是为了物色“勤奋、肯吃苦、善沟通”的手下。他们自己从没打算应聘任何工作。
杨甫刚已经雇用了6个手下,包括他的大学同班同学,还包括一个武汉大学毕业的男生,在高职毕业的老板兼高中同学面前,男生很少提及自己的名校出身,“赚到钱才是本事”,他说。
你可以说这是一群义乌草根商人的典型传奇,但你更应该说,这是一些提前搭上电子商务便利的超级毕业生。
尽管久离校园,但这并不妨碍杨甫刚在义乌工商学院的符号化存在。在校学生久闻这位鲜有露面的学长大名和他月入4万的神话,在各种集会上,他们被鼓励向学长看齐—— 发言者是义乌工商学院副院长贾少华,“今年就业形势尤其困难,一个杨甫刚就可以顶40个本科生,明年还会顶80个本科生”。
“不务正业”
在成为“神话”前,杨甫刚和身边的同学没什么区别——从小学到高中一直都是“次等生”,考了两次高考才勉强进入这所高职学校。
下岗的父亲已视之为最大的欣慰,想着儿子毕业以后能进政府机关或单位,过上体面、稳定的生活。
杨甫刚则认为父亲out了。他读高中的2003年被称为“扩招就业元年”,媒体上开始出现“失业大学毕业生达50万”的悚人报道,“北大毕业生街头卖肉”亦掀起轩然大波,高学历不再意味着必然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和精英身份。
杨甫刚想实现一个不一样的梦想:“就算我拼了命考过英语六级,通过计算机二级考试,年年拿一等奖学金,出了校门,我能和本科、名校的学生争当精英吗?”
大一开学没多久,杨甫刚就开始在校内捡矿泉水瓶易拉罐卖,遭到“竞争对手”——学校门卫的强烈不满:“大学生怎么能干这个?不务正业!”
2007年,在朋友的推荐下,杨甫刚开始转做淘宝,售卖家居装饰品和化妆品。彼时,网络购物风靡一时,只有一台电脑、五百块钱与骨灰级吃苦品质的杨甫刚迅速上手。当十余平方米的宿舍已塞不下货时,他冒着被开除的风险悄悄搬到了校外。“如果拿不到文凭,我也只好对不起老爸老妈了。”他说。
“亲,想买什么?”
将学生开店推向第一个高潮的是2008年3月份学校举行的校园淘宝大赛。学生只要有一个网店即可报名,半年后,评委将根据参赛者网店的信誉等级及交易额评奖。彼时,报名学生竟达1200多名,这占了全校总人数的15%,该比赛的赞助商之一就是已毕业的学长何洪伟,200块钱起家做淘宝,如今身家已达数百万。工商管理系2007级学生张军正是从杨甫刚和何洪伟两位超级学长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未来,毅然开店,决意参赛。
学校为创业的学生免费提供创业基地工作室,配备办公桌、宽带及仓库区,学校甚至亲自出面,免费提供场地引进物流公司进驻,要求只有一条,降低学生发货的物流费用。
后起的张军等同学在事实上已过上了全职老板的生活,每天早上在基地工作室电脑前一直坐到晚上,淘宝旺旺(卖家与买家的聊天工具)的滴滴声此起彼伏,对任何一个前来咨询的买家——无论男女——他们都会热情地迎上去:“亲,想买什么?”
朴素的商业技巧被纯熟地运用着。学生们学会了统一进货,一来可压低进货价格,二来利于资金周转。“这相当于一个拥有数家分店的公司一样,我们同担风险与利润。”张军说。
他们已经可以老练地“忽悠”供货商:“斜对面那家答应给我1.8折,你这还敢喊2折?”
最低的运营成本,最充裕的时间,加上最青春无敌的精力,这些全天黏在电脑前的超级学生们拥有着众多社会票友性质的淘宝店主难以复制的竞争力。
工商管理系工作室的黑板左侧贴着一张马云(淘宝所在阿里巴巴公司的CEO)的漫画,画纸上,这个高三复读过一年的干瘦中年人伸出大拇指,笑眯眯地伸向奔忙的学生们。杨甫刚、何洪伟加上眼前这位超级富豪,是他们全力奋斗的目标。
马云漫画旁边的黑板上详细地写着物流公司发往各地的资费,一道没被完全擦去的算术公式隐现于资费信息之间,这是工作室里唯一与课堂有关的痕迹。
老板专业的未来
张军入选了学校新开设的创业学院。这里是最临近诞生杨甫刚般超级毕业生的摇篮之地。创业学院的门槛不低——实体创业的同学月收入达8000元,淘宝创业的同学达四颗钻以上。有人问贾少华创业学院到底是个什么专业,他哈哈大笑:“老板专业!”
眼下,“老板专业”的课程尚未正式启动,其变通方法是学生除了公共课之外,可以申请不去上课,只要期末考试参加且通过。于是每天,张军在两个几乎毫无瓜葛的角色之间转换——学生张军负责上英语、思想政治等公共课程,参加各种期末考试,拿到大专毕业文凭;老板张军负责经营网店。
和今年的超级毕业生们一样,张军不打算找工作,毕业了继续做淘宝。他打开电脑,桌面是马云:“做到一顶皇冠,还有两顶,更高级别的还有金冠。”“金冠之后?……凭那样的资本,做啥都行了。”
一次,偶尔闲暇的杨甫刚难得地回学校散散步,看着下课走出教学楼的学弟学妹,他形容当时自己有种眩晕感:“校园生活原来那么美好,那么可爱!我多想大声告诉他们,好好珍惜!”
而回到堆满货物的工作室,这个瘦小的大三男生即刻又回到了狂热的工作状态。
这些超级毕业生以及即将毕业的超级学生们,支撑着贾少华尝试教育模式改革的计划。“全中国没有哪个高校的校长能像我这样。”他还对那些曾经沉迷于网络游戏后转做淘宝做到四个钻的学生说:“你们要骄傲地活着。”
在不久后的新学年,贾少华还要将这句骄傲的话具化为现实——创办首届淘宝班,批量生产超级毕业生。他甚至计划要求学生收到录取通知书后,立马到学校报到,开网店。他还设想,淘宝班的学生上课都应带着笔记本电脑,老师边授课,学生在下面边操作。
他有充分的数据印证,“全国范围内网店的成活率仅有11.5%,但我们学生的网店成活率高达70%”。但也有人担心,这70%也许更多只是依仗于学生们最充足的时间投入而已。
淘宝的东家阿里巴巴已经发现了义乌工商学院的创业模式,他们在不遗余力地借势宣传的同时,正在杭州建一座大型淘宝城,一两年后投入使用。淘宝城的功能之一即是引入批量淘宝店主、物流及供货商进驻,实现整体性规模经营。他们的目标是,如果全国各大城市都建起一座……
从本质上说,这多少逼近并挑战着贾少华的理想,他的对手或许压根就不是传统的培养模式。也许不远的将来,那些怀揣财富梦想的年轻人不得不考虑:是选择交租金进驻淘宝城,还是交学费考入义乌工商学院?
这个穿着一件仿名牌羽绒服的24岁男生,正熟练地打包着化妆品。尽管纸盒上的邮寄地址遍布全国,但作为一个双皇冠级别的淘宝网店老板(双皇冠意味着网店已获得两万以上买家的好评),他每天甚至很少下楼。
与他类似的校友在这片出租屋里有十余个。在毕业生求职的旺季,他们只是偶尔去下招聘现场,却也是为了物色“勤奋、肯吃苦、善沟通”的手下。他们自己从没打算应聘任何工作。
杨甫刚已经雇用了6个手下,包括他的大学同班同学,还包括一个武汉大学毕业的男生,在高职毕业的老板兼高中同学面前,男生很少提及自己的名校出身,“赚到钱才是本事”,他说。
你可以说这是一群义乌草根商人的典型传奇,但你更应该说,这是一些提前搭上电子商务便利的超级毕业生。
尽管久离校园,但这并不妨碍杨甫刚在义乌工商学院的符号化存在。在校学生久闻这位鲜有露面的学长大名和他月入4万的神话,在各种集会上,他们被鼓励向学长看齐—— 发言者是义乌工商学院副院长贾少华,“今年就业形势尤其困难,一个杨甫刚就可以顶40个本科生,明年还会顶80个本科生”。
“不务正业”
在成为“神话”前,杨甫刚和身边的同学没什么区别——从小学到高中一直都是“次等生”,考了两次高考才勉强进入这所高职学校。
下岗的父亲已视之为最大的欣慰,想着儿子毕业以后能进政府机关或单位,过上体面、稳定的生活。
杨甫刚则认为父亲out了。他读高中的2003年被称为“扩招就业元年”,媒体上开始出现“失业大学毕业生达50万”的悚人报道,“北大毕业生街头卖肉”亦掀起轩然大波,高学历不再意味着必然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和精英身份。
杨甫刚想实现一个不一样的梦想:“就算我拼了命考过英语六级,通过计算机二级考试,年年拿一等奖学金,出了校门,我能和本科、名校的学生争当精英吗?”
大一开学没多久,杨甫刚就开始在校内捡矿泉水瓶易拉罐卖,遭到“竞争对手”——学校门卫的强烈不满:“大学生怎么能干这个?不务正业!”
2007年,在朋友的推荐下,杨甫刚开始转做淘宝,售卖家居装饰品和化妆品。彼时,网络购物风靡一时,只有一台电脑、五百块钱与骨灰级吃苦品质的杨甫刚迅速上手。当十余平方米的宿舍已塞不下货时,他冒着被开除的风险悄悄搬到了校外。“如果拿不到文凭,我也只好对不起老爸老妈了。”他说。
“亲,想买什么?”
将学生开店推向第一个高潮的是2008年3月份学校举行的校园淘宝大赛。学生只要有一个网店即可报名,半年后,评委将根据参赛者网店的信誉等级及交易额评奖。彼时,报名学生竟达1200多名,这占了全校总人数的15%,该比赛的赞助商之一就是已毕业的学长何洪伟,200块钱起家做淘宝,如今身家已达数百万。工商管理系2007级学生张军正是从杨甫刚和何洪伟两位超级学长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未来,毅然开店,决意参赛。
学校为创业的学生免费提供创业基地工作室,配备办公桌、宽带及仓库区,学校甚至亲自出面,免费提供场地引进物流公司进驻,要求只有一条,降低学生发货的物流费用。
后起的张军等同学在事实上已过上了全职老板的生活,每天早上在基地工作室电脑前一直坐到晚上,淘宝旺旺(卖家与买家的聊天工具)的滴滴声此起彼伏,对任何一个前来咨询的买家——无论男女——他们都会热情地迎上去:“亲,想买什么?”
朴素的商业技巧被纯熟地运用着。学生们学会了统一进货,一来可压低进货价格,二来利于资金周转。“这相当于一个拥有数家分店的公司一样,我们同担风险与利润。”张军说。
他们已经可以老练地“忽悠”供货商:“斜对面那家答应给我1.8折,你这还敢喊2折?”
最低的运营成本,最充裕的时间,加上最青春无敌的精力,这些全天黏在电脑前的超级学生们拥有着众多社会票友性质的淘宝店主难以复制的竞争力。
工商管理系工作室的黑板左侧贴着一张马云(淘宝所在阿里巴巴公司的CEO)的漫画,画纸上,这个高三复读过一年的干瘦中年人伸出大拇指,笑眯眯地伸向奔忙的学生们。杨甫刚、何洪伟加上眼前这位超级富豪,是他们全力奋斗的目标。
马云漫画旁边的黑板上详细地写着物流公司发往各地的资费,一道没被完全擦去的算术公式隐现于资费信息之间,这是工作室里唯一与课堂有关的痕迹。
老板专业的未来
张军入选了学校新开设的创业学院。这里是最临近诞生杨甫刚般超级毕业生的摇篮之地。创业学院的门槛不低——实体创业的同学月收入达8000元,淘宝创业的同学达四颗钻以上。有人问贾少华创业学院到底是个什么专业,他哈哈大笑:“老板专业!”
眼下,“老板专业”的课程尚未正式启动,其变通方法是学生除了公共课之外,可以申请不去上课,只要期末考试参加且通过。于是每天,张军在两个几乎毫无瓜葛的角色之间转换——学生张军负责上英语、思想政治等公共课程,参加各种期末考试,拿到大专毕业文凭;老板张军负责经营网店。
和今年的超级毕业生们一样,张军不打算找工作,毕业了继续做淘宝。他打开电脑,桌面是马云:“做到一顶皇冠,还有两顶,更高级别的还有金冠。”“金冠之后?……凭那样的资本,做啥都行了。”
一次,偶尔闲暇的杨甫刚难得地回学校散散步,看着下课走出教学楼的学弟学妹,他形容当时自己有种眩晕感:“校园生活原来那么美好,那么可爱!我多想大声告诉他们,好好珍惜!”
而回到堆满货物的工作室,这个瘦小的大三男生即刻又回到了狂热的工作状态。
这些超级毕业生以及即将毕业的超级学生们,支撑着贾少华尝试教育模式改革的计划。“全中国没有哪个高校的校长能像我这样。”他还对那些曾经沉迷于网络游戏后转做淘宝做到四个钻的学生说:“你们要骄傲地活着。”
在不久后的新学年,贾少华还要将这句骄傲的话具化为现实——创办首届淘宝班,批量生产超级毕业生。他甚至计划要求学生收到录取通知书后,立马到学校报到,开网店。他还设想,淘宝班的学生上课都应带着笔记本电脑,老师边授课,学生在下面边操作。
他有充分的数据印证,“全国范围内网店的成活率仅有11.5%,但我们学生的网店成活率高达70%”。但也有人担心,这70%也许更多只是依仗于学生们最充足的时间投入而已。
淘宝的东家阿里巴巴已经发现了义乌工商学院的创业模式,他们在不遗余力地借势宣传的同时,正在杭州建一座大型淘宝城,一两年后投入使用。淘宝城的功能之一即是引入批量淘宝店主、物流及供货商进驻,实现整体性规模经营。他们的目标是,如果全国各大城市都建起一座……
从本质上说,这多少逼近并挑战着贾少华的理想,他的对手或许压根就不是传统的培养模式。也许不远的将来,那些怀揣财富梦想的年轻人不得不考虑:是选择交租金进驻淘宝城,还是交学费考入义乌工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