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因此,如何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形势发展的需要,如何更好地训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尤其是合作、探究的能力显得尤其重要。对此,语文教师应过训练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发挥其学习主观、能动性,形成自己个性化的学习习惯,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探究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21-008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1.077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这说明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师一味的讲解分析,学生安静地听讲情形已经成为过去。而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解决自身学力基础上的东西,然后再通过合作、探究来决定自己的学习内容与方向已成为一种趋势。因此,如何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形势发展的需要,如何更好地训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尤其是合作、探究的能力显得尤其重要。但是,小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不是一朝一夕间就能够形成的。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在不断的训练与总结中使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获得提升。那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呢?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不少的语文教师习惯于先创设与学习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蓄必要的学习情感。应该说,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一般而言,创设了何种的教学情境,学生往往就会带着相应的情绪进行学习。比如,文章的感情色彩是轻松愉悦的,创设的教学情境当然就必须是与之相适应的;文章的感情色彩是沉重悲伤的,那么创设的教学情境也必须是与之相适应。
如以教学《雨后》一文为例。为了激发学生探究课文的欲望,我们可以在课前创设情境环节这样进行引导:“同学们,你们有没有下雨天不小心摔一跤的时候?如果有,能不说一说当时的感受。”这个问题提出来以后,不少学生纷纷做出回答,答案不外乎伤心、沮丧、懊恼、生气等等。这个时候,语文教师可故意宕开一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下雨天摔跤还摔得很高兴的你们有听说过吗?为什么?大家猜一猜。”通过教师这样的创设情境,在学生的心中就种下了悬念的种子,因此也就吸引着他们对课文产生了深厚的兴趣,迫不及待地想要解开谜底。
因此,教师想要在接下来的课堂上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合作探究,那么他们就必须在起始环节的情境创设时有意地设置悬念,以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这样的话,学生才会在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中保持强烈的探究欲望,并因此而获得自己独到深刻的体会。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句话说的就是疑问之于学习的重要性。只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了越来越多的疑问,他们对于文章的理解才能伴随着疑问不断加深。要知道,在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入了不少古今名家的短文,这些短文几乎都是文字浅显却是意旨深远的好文章。而小学生如果没有能够反复地阅读,深入地思考是很难完全领会作者所蕴含的深刻内涵的。所以说,教师要善于在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地提出问题,然后通过组内相互解答甚至是班级内部的互相探讨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问题的不断提出和解决,学生的探究行为就被很好地调动起来了。
如以教学《丰碑》这篇文章为例。这是一个发生在革命战争年代的故事,想要表现的是红军战士顽强的革命意志和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但是对于生长在和平年代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往往很难理解那个年代革命斗争的艰苦,更是难于理解军需处长的崇高品质。所以,教师这个时候就非常有必要提醒学生——“为什么称被冻僵了的军需处长为‘丰碑’?”紧接着以这个问题以核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挖掘出“天气寒冷,可是身为军需处长,掌管着军队物资分配大权的军官,却为什么‘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甚至于被‘冻僵了’”等问题,层层推进,一步步通過疑问触发学生探究欲望,从而进行必要的学习资料补充,引发他们的深入思考。
《论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想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同样的道理,要求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获得自己独到而深刻的体会,教师首先就要先教给他们正确的探究方法。这样的话,学生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快速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妥善地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得到了训练,知识转化成为了能力,阅读理解的能力、团队协作的精神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基于此,教师就要根据课文学习的内容与过程,准确定位学生将要进行探究的方式方法,于学生探究之前先行传授,让学生掌握相应的语文专业知识。并且,教师应注意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点拨,确保他们按照正确的轨道学习,获得理想的学习成果。教给什么探究方法?具体的操作可分为三部曲。
还是以《丰碑》一文的教学为例。第一,针对不懂,提出问题。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针对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提出问题,进行质疑。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补充,最终得出“为什么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等有研究价值问题。第二,教给方法,合作探究。即在质疑的基础上,明确小组讨论的目标,指导学生速读和精读的方法,引导他们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经历来确定思考的方向,同时还要教给他们利用人物描写方法、景物描写方法、表现手法等方式去分析文段,尝试着通过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等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等,让学生在掌握相应的探究方案后再开展小组合作探究。第三,交流总结,形成结论。在学生探究讨论结束之后,及时引导学生就探究所得进行交流,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够产生碰撞,探究结果能够得到印证。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在开放包容的学习环境中取长补短,进而形成自己个性化的学习成果。
既然有学生的合作探究,当然就有探究的成果。学生的探究成果如何,如果不组织他们进行交流展示的话,语文教师是不可能知道他们的探究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甚至于连他们的探究方向是否出现了偏移都无从得知。那么,我们语文教师花费了很多的教学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了合作探究,但没有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这就好比是组织学生进行考试,考试完了之后却没能进行必要的质量分析,也没能根据学生在考试中暴露出来的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没有充分发挥考试的诊断作用和教学导向作用。
因此,教师在进行引导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相互之间的探讨评价,或者是由教师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点评。
所谓的恰当评价就是针对学生的探究成果给予相应的或是表扬或是批评的评价。在这一点上,有许多的小学语文教师是不够注意原则的。他们往往会一味地表扬学生,即使是在学生回答完全错误的情况下,他们也不敢指出他们的不足,生怕因此而挫伤了学生探究与交流展示的积极性。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他们的心中也是有着一把尺子的,他们也会知道自己的答案并不完整甚至是错误的,他们更希望的是教师指出他們的不足,使得他们能够明确接下来的学习方向和目标,因此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所以,在进行学生探究成果评价的时候,语文教师应该做的是根据不同的交流情况区别对待,学生的探究成果是优秀的,当然要给予表扬和鼓励;而学生的探究成果不够准确,则要指出其不足(最多也就是委婉一些),并且给出下一阶段的学习建议。这样,我们才能给一堂原本很好的自主、合作、探究课堂留下完美的结局。
参考文献:
[1]盛新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之显隐融通[J].上海教育科研,2011(4).
[2]陈江华.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合作[J].江苏教育研究,2011(2).
[3]李勋根.建构开放的小学语文课堂之我见[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4).
[4]张玉红.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J].新校园旬刊,2013(10).
[责任编辑 张翼翔]
作者简介: 黄慧敏(1982.10— ),女,汉族,福建龙海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探究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21-008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1.077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这说明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师一味的讲解分析,学生安静地听讲情形已经成为过去。而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解决自身学力基础上的东西,然后再通过合作、探究来决定自己的学习内容与方向已成为一种趋势。因此,如何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形势发展的需要,如何更好地训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尤其是合作、探究的能力显得尤其重要。但是,小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不是一朝一夕间就能够形成的。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在不断的训练与总结中使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获得提升。那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呢?
一、创设适宜探究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不少的语文教师习惯于先创设与学习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蓄必要的学习情感。应该说,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一般而言,创设了何种的教学情境,学生往往就会带着相应的情绪进行学习。比如,文章的感情色彩是轻松愉悦的,创设的教学情境当然就必须是与之相适应的;文章的感情色彩是沉重悲伤的,那么创设的教学情境也必须是与之相适应。
如以教学《雨后》一文为例。为了激发学生探究课文的欲望,我们可以在课前创设情境环节这样进行引导:“同学们,你们有没有下雨天不小心摔一跤的时候?如果有,能不说一说当时的感受。”这个问题提出来以后,不少学生纷纷做出回答,答案不外乎伤心、沮丧、懊恼、生气等等。这个时候,语文教师可故意宕开一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下雨天摔跤还摔得很高兴的你们有听说过吗?为什么?大家猜一猜。”通过教师这样的创设情境,在学生的心中就种下了悬念的种子,因此也就吸引着他们对课文产生了深厚的兴趣,迫不及待地想要解开谜底。
因此,教师想要在接下来的课堂上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合作探究,那么他们就必须在起始环节的情境创设时有意地设置悬念,以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这样的话,学生才会在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中保持强烈的探究欲望,并因此而获得自己独到深刻的体会。
二、引导学生巧设疑问,促进学生探究行为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句话说的就是疑问之于学习的重要性。只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了越来越多的疑问,他们对于文章的理解才能伴随着疑问不断加深。要知道,在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入了不少古今名家的短文,这些短文几乎都是文字浅显却是意旨深远的好文章。而小学生如果没有能够反复地阅读,深入地思考是很难完全领会作者所蕴含的深刻内涵的。所以说,教师要善于在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地提出问题,然后通过组内相互解答甚至是班级内部的互相探讨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问题的不断提出和解决,学生的探究行为就被很好地调动起来了。
如以教学《丰碑》这篇文章为例。这是一个发生在革命战争年代的故事,想要表现的是红军战士顽强的革命意志和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但是对于生长在和平年代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往往很难理解那个年代革命斗争的艰苦,更是难于理解军需处长的崇高品质。所以,教师这个时候就非常有必要提醒学生——“为什么称被冻僵了的军需处长为‘丰碑’?”紧接着以这个问题以核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挖掘出“天气寒冷,可是身为军需处长,掌管着军队物资分配大权的军官,却为什么‘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甚至于被‘冻僵了’”等问题,层层推进,一步步通過疑问触发学生探究欲望,从而进行必要的学习资料补充,引发他们的深入思考。
三、教给学生探究方法,保证学生探究质量
《论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想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同样的道理,要求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获得自己独到而深刻的体会,教师首先就要先教给他们正确的探究方法。这样的话,学生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快速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妥善地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得到了训练,知识转化成为了能力,阅读理解的能力、团队协作的精神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基于此,教师就要根据课文学习的内容与过程,准确定位学生将要进行探究的方式方法,于学生探究之前先行传授,让学生掌握相应的语文专业知识。并且,教师应注意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点拨,确保他们按照正确的轨道学习,获得理想的学习成果。教给什么探究方法?具体的操作可分为三部曲。
还是以《丰碑》一文的教学为例。第一,针对不懂,提出问题。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针对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提出问题,进行质疑。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补充,最终得出“为什么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等有研究价值问题。第二,教给方法,合作探究。即在质疑的基础上,明确小组讨论的目标,指导学生速读和精读的方法,引导他们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经历来确定思考的方向,同时还要教给他们利用人物描写方法、景物描写方法、表现手法等方式去分析文段,尝试着通过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等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等,让学生在掌握相应的探究方案后再开展小组合作探究。第三,交流总结,形成结论。在学生探究讨论结束之后,及时引导学生就探究所得进行交流,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够产生碰撞,探究结果能够得到印证。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在开放包容的学习环境中取长补短,进而形成自己个性化的学习成果。
四、针对探究恰当评价,引领学生探究深入
既然有学生的合作探究,当然就有探究的成果。学生的探究成果如何,如果不组织他们进行交流展示的话,语文教师是不可能知道他们的探究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甚至于连他们的探究方向是否出现了偏移都无从得知。那么,我们语文教师花费了很多的教学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了合作探究,但没有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这就好比是组织学生进行考试,考试完了之后却没能进行必要的质量分析,也没能根据学生在考试中暴露出来的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没有充分发挥考试的诊断作用和教学导向作用。
因此,教师在进行引导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相互之间的探讨评价,或者是由教师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点评。
所谓的恰当评价就是针对学生的探究成果给予相应的或是表扬或是批评的评价。在这一点上,有许多的小学语文教师是不够注意原则的。他们往往会一味地表扬学生,即使是在学生回答完全错误的情况下,他们也不敢指出他们的不足,生怕因此而挫伤了学生探究与交流展示的积极性。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他们的心中也是有着一把尺子的,他们也会知道自己的答案并不完整甚至是错误的,他们更希望的是教师指出他們的不足,使得他们能够明确接下来的学习方向和目标,因此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所以,在进行学生探究成果评价的时候,语文教师应该做的是根据不同的交流情况区别对待,学生的探究成果是优秀的,当然要给予表扬和鼓励;而学生的探究成果不够准确,则要指出其不足(最多也就是委婉一些),并且给出下一阶段的学习建议。这样,我们才能给一堂原本很好的自主、合作、探究课堂留下完美的结局。
参考文献:
[1]盛新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之显隐融通[J].上海教育科研,2011(4).
[2]陈江华.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合作[J].江苏教育研究,2011(2).
[3]李勋根.建构开放的小学语文课堂之我见[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4).
[4]张玉红.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J].新校园旬刊,2013(10).
[责任编辑 张翼翔]
作者简介: 黄慧敏(1982.10— ),女,汉族,福建龙海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