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高校智能化综合布线实验室的需求分析,对本课程实践教学的影响以及实验室总体设计进行了分析阐述,对高校已有的或是在建的实验室有很大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智能化综合布线;校企合作;实验室建设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20-0000-02
1 实验室需求分析
1.1 传统综合布线课程的弊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智能化建筑建设日趋成熟。国内各行各业都处于全面的网络化进程中,对懂理论、熟技术的高素质综合布线人才的需求也与日剧增。而当前校综合布线课程的设置还远远不能使学生具备适应布线行业实施和维护的能力,形成了目前“两旺两难”的矛盾形势。“两旺”是指供方、需方都旺盛,校方每年的毕业生数百万,企业也需要大量的应届毕业生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两难”是指“学生就业难,企业招人难”,其中“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了目前很瞩目的社会问题。传统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专业课程设置老套陈旧,几年一贯制,不能及时引进国际前沿技术,导致毕业生进入企业后不能马上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和技术要求。根据与职业院校计算机系、科的众多老师、同学的密切接触和沟通,目前学校对课程安排的需求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传统课程内容与当前技术存在偏差,需要最新技术信息与传统教育的结合;(2)学校综合布线课程“重理论、轻实践”,需要引入实践性强的课程课件和教学方式,尤其是实验基地的建设比较薄弱;(3)学校需要获得行业内的最新技术、最新信息以及持续的技术支持和培训,同时解决部分人才就业、学生实习等方面问题。
1.2 建设综合布线实验室是专业发展的关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十一五”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的三大任务之一,教育部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也做了很多引导工作,对高职院校的硬件和课程建设都提出了指导性政策。
建设实验基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专门人才,出路在于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尤其是综合布线这样的网络技术专业,更要在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上狠下功夫,把专业和职业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增强就业竞争能力,提高就业率。实验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动手实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校中能够接触到实际工作中的环境和问题,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验室对实践教学的影响
2.1 教学改革,建设精品课程。布线技术的发展和产品更新换代是非常迅速的,尤其是近两年来,国家信息产业部对6A类标准的发布,然而很多学校还只是纸上谈兵,根本无法满足企业对综合布线人才的需要,所以建设综合布线实验室是解决传统课程的必由之路。而且创建综合布线实验室的同时也创建了一门优秀的课程,杭州立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提出的网络综合布线实验室整体方案,不仅仅是销售设备,还向合作院校提供认证体系教材、实验指导教材等,并且非常有意愿与高职高专的老师一起研究综合布线技术,共同研发教材,这样又解决了学校开设实验课的另一大障碍——教材障碍。因此,网络专业既有完善、真实的实验场所,又有实用、先进的课程教材,这将使学校把综合布线课程开办成精品课程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通过校企合作,共同申报国家精品课程,高职院校可以将网络专业办成本校的优势专业,企业也可以获得更高的知名度和人才储备基地,真正实现双赢。
2.2 参与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创学校品牌。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的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决定》提出,要“实施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在整合资源、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的基础上,重点建设高水平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10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网络实验室和网络课程以其技术先进型和应用广泛性,在申请示范性院校中会为学校增加重要的砝码。
2.3 校企合作需要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建设综合布线实验室是学校建设网络专业必不可少的硬件条件,各院校开始纷纷建设网络实验室。对于学校来说,建设网络实验室,不仅仅是选择购买某一个布线厂商的产品,而应该是要选择一个长期的合作伙伴,由这个合作伙伴提供网络设备,以及使用这些设备的实验手册,进而提供课程、教案,对老师有专业的师资培训,对学生有职业规划的指导,最终联合建立综合布线实验基地,进行包括网络认证、联合开发教材、共同申报示范性基地等全系列深入的合作。因此说院校应该选择的不是一个单纯的设备供应商,而是一个提供高职院校综合布线实验基地整体解决方案的合作伙伴。
3 实验室建设说明
3.1 实验室功能说明。综合布线实验室是综合布线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创造了良好的平台。通过培养学生的综合布线系统拓扑设计、工程施工、测试、项目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拓朴结构,计算机网络工程的规划与建设,了解综合布线系统,综合布线系统中的传输介质,综合布线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等内容,分析典型的网络工程与综合布线项目,学会网络工程与综合布线项目的设计、施工与管理等知识,为他们走上相应的工作岗位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让同学了解布线产品与系统技术发展,掌握国家、行业政策及标准内容;布线工程设计要领与进行简单工程设计;掌握工要领与操作技能;工具仪表的使用与工程检测法等等;通过考核培养学生“应知应会”能力。综合布线实验室建设的目的,就是利用综合布线示教、培训、授课、操作、考核为目的一体化建设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详细功能如下:(1)提供全方位认识结构化布线设计标准和各系统工作流程的现实环境。(2)可对综合布线子系统、传输介质和相关专业设备的立体展示功能。(3)基础的模块端接、水晶头制作、链路故障分析功能。(4)综合布线各子系统连接施工技术、项目竣工验收等综合实验功能。(5)传输介质(铜缆、光缆)测试分析功能。(6)提供建筑智能化中其他子系统融合扩展功能。
3.2 综合布线实验室建设原则。(1)与课程相结合。实验教学一方面要有它本身特别之处,另一方面还要结合理论教学开展,达到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的融合,综合布线实验教学更是如此。(2)与学生实习相结合。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校外实习是提升这一能力的有效途径。校外实习要有针对性,同时也要考虑实习的效率。(3)与行业实践相结合。行业的发展情况始终是学校教学的指挥棒。综合布线专业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这一点体现的特别明显。综合布线实验室应是连接综合布线教学和行业的桥梁。在实验室建设和完善过程中一定要关注综合布线行业的发展状况和人才需求特点。
3.3 综合布线实验室建设应注意的问题。(1)总体规划分步骤实施。综合布线实验室的建设不要一次性完成,应根据教学需要,结合理论及实践的不断发展规划综合布线实验室的建设,可采取总体规划之后再分步骤实施的方式。(2)综合布线软件的实验不能只达到理解概念的效果,更要能达到实践性,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以便掌握企业的真实需求和真实的布线流程。
4 结束语
本文针对高校智能化综合布线实践课程的教学需求,分析提出了智能化综合布线实验室的初期建设思路。使得实践教学与实际综合布线工程相结合,实现了实践教学由模拟环境向真实环境、技术实践向工程实践的跃进,在教学中突出体现了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杜思深.综合布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陈桂芳.综合布线技术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关键词:智能化综合布线;校企合作;实验室建设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20-0000-02
1 实验室需求分析
1.1 传统综合布线课程的弊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智能化建筑建设日趋成熟。国内各行各业都处于全面的网络化进程中,对懂理论、熟技术的高素质综合布线人才的需求也与日剧增。而当前校综合布线课程的设置还远远不能使学生具备适应布线行业实施和维护的能力,形成了目前“两旺两难”的矛盾形势。“两旺”是指供方、需方都旺盛,校方每年的毕业生数百万,企业也需要大量的应届毕业生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两难”是指“学生就业难,企业招人难”,其中“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了目前很瞩目的社会问题。传统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专业课程设置老套陈旧,几年一贯制,不能及时引进国际前沿技术,导致毕业生进入企业后不能马上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和技术要求。根据与职业院校计算机系、科的众多老师、同学的密切接触和沟通,目前学校对课程安排的需求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传统课程内容与当前技术存在偏差,需要最新技术信息与传统教育的结合;(2)学校综合布线课程“重理论、轻实践”,需要引入实践性强的课程课件和教学方式,尤其是实验基地的建设比较薄弱;(3)学校需要获得行业内的最新技术、最新信息以及持续的技术支持和培训,同时解决部分人才就业、学生实习等方面问题。
1.2 建设综合布线实验室是专业发展的关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十一五”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的三大任务之一,教育部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也做了很多引导工作,对高职院校的硬件和课程建设都提出了指导性政策。
建设实验基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专门人才,出路在于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尤其是综合布线这样的网络技术专业,更要在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上狠下功夫,把专业和职业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增强就业竞争能力,提高就业率。实验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动手实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校中能够接触到实际工作中的环境和问题,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验室对实践教学的影响
2.1 教学改革,建设精品课程。布线技术的发展和产品更新换代是非常迅速的,尤其是近两年来,国家信息产业部对6A类标准的发布,然而很多学校还只是纸上谈兵,根本无法满足企业对综合布线人才的需要,所以建设综合布线实验室是解决传统课程的必由之路。而且创建综合布线实验室的同时也创建了一门优秀的课程,杭州立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提出的网络综合布线实验室整体方案,不仅仅是销售设备,还向合作院校提供认证体系教材、实验指导教材等,并且非常有意愿与高职高专的老师一起研究综合布线技术,共同研发教材,这样又解决了学校开设实验课的另一大障碍——教材障碍。因此,网络专业既有完善、真实的实验场所,又有实用、先进的课程教材,这将使学校把综合布线课程开办成精品课程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通过校企合作,共同申报国家精品课程,高职院校可以将网络专业办成本校的优势专业,企业也可以获得更高的知名度和人才储备基地,真正实现双赢。
2.2 参与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创学校品牌。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的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决定》提出,要“实施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在整合资源、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的基础上,重点建设高水平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10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网络实验室和网络课程以其技术先进型和应用广泛性,在申请示范性院校中会为学校增加重要的砝码。
2.3 校企合作需要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建设综合布线实验室是学校建设网络专业必不可少的硬件条件,各院校开始纷纷建设网络实验室。对于学校来说,建设网络实验室,不仅仅是选择购买某一个布线厂商的产品,而应该是要选择一个长期的合作伙伴,由这个合作伙伴提供网络设备,以及使用这些设备的实验手册,进而提供课程、教案,对老师有专业的师资培训,对学生有职业规划的指导,最终联合建立综合布线实验基地,进行包括网络认证、联合开发教材、共同申报示范性基地等全系列深入的合作。因此说院校应该选择的不是一个单纯的设备供应商,而是一个提供高职院校综合布线实验基地整体解决方案的合作伙伴。
3 实验室建设说明
3.1 实验室功能说明。综合布线实验室是综合布线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创造了良好的平台。通过培养学生的综合布线系统拓扑设计、工程施工、测试、项目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拓朴结构,计算机网络工程的规划与建设,了解综合布线系统,综合布线系统中的传输介质,综合布线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等内容,分析典型的网络工程与综合布线项目,学会网络工程与综合布线项目的设计、施工与管理等知识,为他们走上相应的工作岗位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让同学了解布线产品与系统技术发展,掌握国家、行业政策及标准内容;布线工程设计要领与进行简单工程设计;掌握工要领与操作技能;工具仪表的使用与工程检测法等等;通过考核培养学生“应知应会”能力。综合布线实验室建设的目的,就是利用综合布线示教、培训、授课、操作、考核为目的一体化建设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详细功能如下:(1)提供全方位认识结构化布线设计标准和各系统工作流程的现实环境。(2)可对综合布线子系统、传输介质和相关专业设备的立体展示功能。(3)基础的模块端接、水晶头制作、链路故障分析功能。(4)综合布线各子系统连接施工技术、项目竣工验收等综合实验功能。(5)传输介质(铜缆、光缆)测试分析功能。(6)提供建筑智能化中其他子系统融合扩展功能。
3.2 综合布线实验室建设原则。(1)与课程相结合。实验教学一方面要有它本身特别之处,另一方面还要结合理论教学开展,达到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的融合,综合布线实验教学更是如此。(2)与学生实习相结合。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校外实习是提升这一能力的有效途径。校外实习要有针对性,同时也要考虑实习的效率。(3)与行业实践相结合。行业的发展情况始终是学校教学的指挥棒。综合布线专业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这一点体现的特别明显。综合布线实验室应是连接综合布线教学和行业的桥梁。在实验室建设和完善过程中一定要关注综合布线行业的发展状况和人才需求特点。
3.3 综合布线实验室建设应注意的问题。(1)总体规划分步骤实施。综合布线实验室的建设不要一次性完成,应根据教学需要,结合理论及实践的不断发展规划综合布线实验室的建设,可采取总体规划之后再分步骤实施的方式。(2)综合布线软件的实验不能只达到理解概念的效果,更要能达到实践性,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以便掌握企业的真实需求和真实的布线流程。
4 结束语
本文针对高校智能化综合布线实践课程的教学需求,分析提出了智能化综合布线实验室的初期建设思路。使得实践教学与实际综合布线工程相结合,实现了实践教学由模拟环境向真实环境、技术实践向工程实践的跃进,在教学中突出体现了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杜思深.综合布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陈桂芳.综合布线技术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