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快速、简练著称的詠春拳
灵动性高、实战性强
因此风靡今日武林界
最让人们熟知的大师叶问
其下高徒众多,延续绵长
传至梁相再到吳华森
後到今日林展霆先生等
詠春精髓一脉相传
兼有怡然自得之乐
充实武学愉悦人生
精诚执著习武路
上世纪中叶,一位武术家来到香港,他秉承着习武重道的思想,坚持振兴武学的理念,希望在这座海滨城市传播詠春武艺,把当地的习武风气带动起来。不久,时任港九饭店工会理事长的梁相先生与之结识,被其精湛绝妙的招式所吸引,遂拜对方为师,专注钻研詠春,且与师傅一样矢志发扬此项拳术,这便是叶问宗师到港传播詠春的开始。
後来,学成师满的梁相,以叶问宗师在香港首位弟子的身份也开始进行教学,有资料记载,梁相“固因其於詠春拳造诣超迈;更以彼实事求是作风—主张学以致用,从实践检定真理所折。其教学精神,锲而不捨,谆谆‘动’诲之下,造就不少詠春拳艺卓越人材。”其中,便有本文主人公林展霆先生的恩师——吳华森师傅:“1970年,我得知一位同学雏国忠跟吳华森学习詠春,也产生了兴趣,常常趁着放学就跟同学一起去学。”然而,由於当时人们观念的限制,林展霆先生並没有得到家人的允许可以拜师习武,只能抓住一切机会,跟雏国忠学习师傅高超的詠春拳术。
儘管时间不充裕,学习过程也是断断续续,林展霆先生学习詠春的热情卻没有改变。1998年那位与林展霆先生一同习武的同学雏国忠从美国带徒弟回香港,又一次请吳华森师傅教授詠春,林展霆先生因此得以再次深造武学。1999年,林展霆先生获得机会,如愿成为吳华森师傅的入室弟子,学习到更为周详系统的詠春拳术, 认真负责的吳华森师傅毫无保留地把所学传授给林展霆先生並相赠珍藏多年的昆典和花莉六点半棍各一对以传後人。叶问宗师至梁相师傅一脈武学,也在持续不断的教学中传承到这个年轻人的身上。而且吳华森师傅及弟子,是詠春第一、第二代进行东南亚搏击赛的选手,他们前赴後继的努力,将门派的传奇推向新的高潮。林展霆先生能夠成为这个团结奋发群体中的一员,内心相信充满了自豪的。
“那一次经历至今让我难以忘怀,因为当时师傅已经退出武林界了,能请他继续教学实属不易,他自己形容经过那一年的学习,“自己等於重新学过一遍詠春,对之前的内容进行一番整顿,悟出武学的真谛!”2004年,其获邀偕同吳华森师傅到纽约由师兄雏国忠师傅主辨之詠舂硏讨会传授詠春和六点半棍法。深入詠春拳的世界,林展霆先生看到了数不胜数的精彩,拳术变得炉火纯青,成为同门之中的佼佼者。犹如一份份的惊喜,在他苦心挖掘之後绽放出与众不同的美丽。在他眼里,詠春比不少门派的招式显得斯文,卻不乏实战能力,搏击之中讲究技巧,不是用蛮力取胜,而是借助内力的运用,克服体力上的不足,从而在较量中获胜。要学习这个深奥的体系,如果仅停留在表面,往往学无所成;而没有得到好的教导,会导致偏差。林展霆先生武学的思维,由此确定,並延续到日後教学之中。在教授詠春时,他乐於採取“一对一”的形式,防止群体教学因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而让成效出现参差不齐的效果。
“詠春教学不能只教单方面手法,而是要培养个人可以进行全方位的进攻,相比拳击、泰拳等常常攻击对手正面的技艺不同,詠春里有许多步法是配合腰马利用肘底力中缐出拳,由於不用臂力、死力,所以可以灵活移动身体,从侧面击倒对方。”一般而言,全力向前的时候,人体侧面也会露出许多破绽,要是抓住时机加以阻止,往往可以在瞬间决出胜负。詠春的特点,便是对这个规律加以运用。同时,这也意味着,要发挥詠春的这种优势,就要熟练其中的拳技步法、子午缐,懂得如何灵活配合,要是平日里腰马等都不加重视,运用时便无法实现詠春巧妙的功能:“正统的詠春讲究借力打力,学着会让人觉得很舒服,感觉很轻巧,所以要用心学,懂得自己消化师傅传授的知识,並认真琢磨其中的诀窍,才能学有所成。”
热衷於詠春之外,林展霆先生也涉猎太极刀剑等领域。三十年前已经学习杨式太极,1994年更随王壮弘老师学习王氏太极拳, 2006年, 喜欢古剑的他经过热心的吳华森师傅之介绍,认识了吳式太极第四传冼孟豪师傅並成为对方入室弟子,学到精湛的太极拳、太极刀、太极剑、太极枪、棍和太极内功,並在2013年中国丽江首届国际武术大赛中勇夺吳式太极刀第一名,2014年再获吳式太极剑和吳式太极拳的金奖。詠春与太极,他同样潛心学习,亦取得了丰盛的收穫。习武的欢乐,在叠加之中得到扩展;门派的互动,在共融之际焕然一体。
中国丽江国际武术大赛後,他更得到蔡李佛名师朱绍基大师赏识,传授舂秋大刀和极为神秘、深奥精巧的佛家掌绝学並於2016年经朱绍基大师极力鼓励和推动下创立了佛掌刚柔门。至此,林展霆先生的快乐,已被无尽放大了。
遵道重德兴武魂
承自名师,习得真传,固然是练武者的荣幸。但自身的参悟、修为,由外而内提升精神境界,则是武者对自己的要求和追求。因此,林展霆先生熟记师长的教导,常常用作提醒自己,以及劝言後辈,如何持有一名武林中人应该有的高度与义务。
“师傅除了教给我好的武艺外,更多的是让我知道了武德的重要,因为这跟人的性格养成有关,也能反映心态的好坏。试想,要是武德不好的人,可能把武术用在不正确的地方。作为师傅的话,怎麽能教好徒弟?作为徒弟,又怎麽能学好?”所以林展霆先生一直严於律己,並做好授徒教学的把关工作,希望自己以身作则,在与徒弟的互动中能以品行感染对方,能夠正确遵循门派乃至中华武术发展正确的道路,树立崇高的武者道德。他坦言,虽然严格的把关工作会让师傅难寻好徒弟、徒弟难遇好师傅,但为保证国粹的纯粹与正统,不能省去必要的一步:“武术二字,‘武’指表面演绎的技艺,更深的是其背後的‘术’;武德好、修养好、性格好才能领悟武术中的‘术’。如果能把修炼提高,就能融会贯通,在中国成百上千种功夫中领会中心——无论什麽门派、什麽招式,武术围绕的中心是不变,各派的主旨大同小異,关键在於师傅的教学、演绎的形式以及个人的领悟,如果没有一定品格,是不能看出其中的奥秘。”
就一个门派而言,固有的风格也许可以一眼辨出,但高尚的武德,卻是需要长久的积累。武德之中所蕴含的内涵,意义要比表象重要得多。尤其在传承武术文化具有优势的香港,更应该有所坚持。毕竟在过去动荡时期,为求安稳的各派武术家移民香港,将自己的教学事业在本地延续下去,从而避免了内地出现的断层问题,並且延续至今,实属难能可贵。所以,武艺相传,武魂不断,是“东方之珠”现今无法被替代的荣光之一。
林展霆先生与一众武林同仁,同样热衷於该类工作,自2006加入精武体育会为会董,一直孜孜不倦地推动着香港武术事业的发展。他们重视保存传统武术的,呼籲社会对此多做推广,尽量让不同种类的武术和内涵,在时代的大潮中保存下来。他们也积极举行各类比赛,促进武林界的交流,让香江之畔的习武风潮在新世纪之中仍然保持活跃於激情。
“习武带给我最重要的成果是保持身体的健康,让我可以开心地生活。”很多时候,林展霆先生会保持一种低调与随和,虽然心繫武林界的发展,但日常中他卻喜欢回归澹然的恬静。他也以同样的心得教导学生,希望他们通过希望保持健康,不急不躁地踏实前行,若是急功近利损伤身体,便是得不偿失。
风轻云淡、海阔天空,习武之趣,是林展霆先生对生活的另一番感悟,愈是喜欢,愈加投入,他在武学的世界中独有一份欢乐。仿佛一叶轻舟,随波飘荡,享真性情的自在,得心宽之洒脱。
灵动性高、实战性强
因此风靡今日武林界
最让人们熟知的大师叶问
其下高徒众多,延续绵长
传至梁相再到吳华森
後到今日林展霆先生等
詠春精髓一脉相传
兼有怡然自得之乐
充实武学愉悦人生
精诚执著习武路
上世纪中叶,一位武术家来到香港,他秉承着习武重道的思想,坚持振兴武学的理念,希望在这座海滨城市传播詠春武艺,把当地的习武风气带动起来。不久,时任港九饭店工会理事长的梁相先生与之结识,被其精湛绝妙的招式所吸引,遂拜对方为师,专注钻研詠春,且与师傅一样矢志发扬此项拳术,这便是叶问宗师到港传播詠春的开始。
後来,学成师满的梁相,以叶问宗师在香港首位弟子的身份也开始进行教学,有资料记载,梁相“固因其於詠春拳造诣超迈;更以彼实事求是作风—主张学以致用,从实践检定真理所折。其教学精神,锲而不捨,谆谆‘动’诲之下,造就不少詠春拳艺卓越人材。”其中,便有本文主人公林展霆先生的恩师——吳华森师傅:“1970年,我得知一位同学雏国忠跟吳华森学习詠春,也产生了兴趣,常常趁着放学就跟同学一起去学。”然而,由於当时人们观念的限制,林展霆先生並没有得到家人的允许可以拜师习武,只能抓住一切机会,跟雏国忠学习师傅高超的詠春拳术。
儘管时间不充裕,学习过程也是断断续续,林展霆先生学习詠春的热情卻没有改变。1998年那位与林展霆先生一同习武的同学雏国忠从美国带徒弟回香港,又一次请吳华森师傅教授詠春,林展霆先生因此得以再次深造武学。1999年,林展霆先生获得机会,如愿成为吳华森师傅的入室弟子,学习到更为周详系统的詠春拳术, 认真负责的吳华森师傅毫无保留地把所学传授给林展霆先生並相赠珍藏多年的昆典和花莉六点半棍各一对以传後人。叶问宗师至梁相师傅一脈武学,也在持续不断的教学中传承到这个年轻人的身上。而且吳华森师傅及弟子,是詠春第一、第二代进行东南亚搏击赛的选手,他们前赴後继的努力,将门派的传奇推向新的高潮。林展霆先生能夠成为这个团结奋发群体中的一员,内心相信充满了自豪的。
“那一次经历至今让我难以忘怀,因为当时师傅已经退出武林界了,能请他继续教学实属不易,他自己形容经过那一年的学习,“自己等於重新学过一遍詠春,对之前的内容进行一番整顿,悟出武学的真谛!”2004年,其获邀偕同吳华森师傅到纽约由师兄雏国忠师傅主辨之詠舂硏讨会传授詠春和六点半棍法。深入詠春拳的世界,林展霆先生看到了数不胜数的精彩,拳术变得炉火纯青,成为同门之中的佼佼者。犹如一份份的惊喜,在他苦心挖掘之後绽放出与众不同的美丽。在他眼里,詠春比不少门派的招式显得斯文,卻不乏实战能力,搏击之中讲究技巧,不是用蛮力取胜,而是借助内力的运用,克服体力上的不足,从而在较量中获胜。要学习这个深奥的体系,如果仅停留在表面,往往学无所成;而没有得到好的教导,会导致偏差。林展霆先生武学的思维,由此确定,並延续到日後教学之中。在教授詠春时,他乐於採取“一对一”的形式,防止群体教学因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而让成效出现参差不齐的效果。
“詠春教学不能只教单方面手法,而是要培养个人可以进行全方位的进攻,相比拳击、泰拳等常常攻击对手正面的技艺不同,詠春里有许多步法是配合腰马利用肘底力中缐出拳,由於不用臂力、死力,所以可以灵活移动身体,从侧面击倒对方。”一般而言,全力向前的时候,人体侧面也会露出许多破绽,要是抓住时机加以阻止,往往可以在瞬间决出胜负。詠春的特点,便是对这个规律加以运用。同时,这也意味着,要发挥詠春的这种优势,就要熟练其中的拳技步法、子午缐,懂得如何灵活配合,要是平日里腰马等都不加重视,运用时便无法实现詠春巧妙的功能:“正统的詠春讲究借力打力,学着会让人觉得很舒服,感觉很轻巧,所以要用心学,懂得自己消化师傅传授的知识,並认真琢磨其中的诀窍,才能学有所成。”
热衷於詠春之外,林展霆先生也涉猎太极刀剑等领域。三十年前已经学习杨式太极,1994年更随王壮弘老师学习王氏太极拳, 2006年, 喜欢古剑的他经过热心的吳华森师傅之介绍,认识了吳式太极第四传冼孟豪师傅並成为对方入室弟子,学到精湛的太极拳、太极刀、太极剑、太极枪、棍和太极内功,並在2013年中国丽江首届国际武术大赛中勇夺吳式太极刀第一名,2014年再获吳式太极剑和吳式太极拳的金奖。詠春与太极,他同样潛心学习,亦取得了丰盛的收穫。习武的欢乐,在叠加之中得到扩展;门派的互动,在共融之际焕然一体。
中国丽江国际武术大赛後,他更得到蔡李佛名师朱绍基大师赏识,传授舂秋大刀和极为神秘、深奥精巧的佛家掌绝学並於2016年经朱绍基大师极力鼓励和推动下创立了佛掌刚柔门。至此,林展霆先生的快乐,已被无尽放大了。
遵道重德兴武魂
承自名师,习得真传,固然是练武者的荣幸。但自身的参悟、修为,由外而内提升精神境界,则是武者对自己的要求和追求。因此,林展霆先生熟记师长的教导,常常用作提醒自己,以及劝言後辈,如何持有一名武林中人应该有的高度与义务。
“师傅除了教给我好的武艺外,更多的是让我知道了武德的重要,因为这跟人的性格养成有关,也能反映心态的好坏。试想,要是武德不好的人,可能把武术用在不正确的地方。作为师傅的话,怎麽能教好徒弟?作为徒弟,又怎麽能学好?”所以林展霆先生一直严於律己,並做好授徒教学的把关工作,希望自己以身作则,在与徒弟的互动中能以品行感染对方,能夠正确遵循门派乃至中华武术发展正确的道路,树立崇高的武者道德。他坦言,虽然严格的把关工作会让师傅难寻好徒弟、徒弟难遇好师傅,但为保证国粹的纯粹与正统,不能省去必要的一步:“武术二字,‘武’指表面演绎的技艺,更深的是其背後的‘术’;武德好、修养好、性格好才能领悟武术中的‘术’。如果能把修炼提高,就能融会贯通,在中国成百上千种功夫中领会中心——无论什麽门派、什麽招式,武术围绕的中心是不变,各派的主旨大同小異,关键在於师傅的教学、演绎的形式以及个人的领悟,如果没有一定品格,是不能看出其中的奥秘。”
就一个门派而言,固有的风格也许可以一眼辨出,但高尚的武德,卻是需要长久的积累。武德之中所蕴含的内涵,意义要比表象重要得多。尤其在传承武术文化具有优势的香港,更应该有所坚持。毕竟在过去动荡时期,为求安稳的各派武术家移民香港,将自己的教学事业在本地延续下去,从而避免了内地出现的断层问题,並且延续至今,实属难能可贵。所以,武艺相传,武魂不断,是“东方之珠”现今无法被替代的荣光之一。
林展霆先生与一众武林同仁,同样热衷於该类工作,自2006加入精武体育会为会董,一直孜孜不倦地推动着香港武术事业的发展。他们重视保存传统武术的,呼籲社会对此多做推广,尽量让不同种类的武术和内涵,在时代的大潮中保存下来。他们也积极举行各类比赛,促进武林界的交流,让香江之畔的习武风潮在新世纪之中仍然保持活跃於激情。
“习武带给我最重要的成果是保持身体的健康,让我可以开心地生活。”很多时候,林展霆先生会保持一种低调与随和,虽然心繫武林界的发展,但日常中他卻喜欢回归澹然的恬静。他也以同样的心得教导学生,希望他们通过希望保持健康,不急不躁地踏实前行,若是急功近利损伤身体,便是得不偿失。
风轻云淡、海阔天空,习武之趣,是林展霆先生对生活的另一番感悟,愈是喜欢,愈加投入,他在武学的世界中独有一份欢乐。仿佛一叶轻舟,随波飘荡,享真性情的自在,得心宽之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