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审美经验的积累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hw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审美意识的形成,首先就需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积累,生活经验经过主体的系统反思,发生着主体与生活经验的相互作用,在这种相互作用的活动中,主体在审美认识中把握了生活,形成生活审美意识。那么,在主体头脑中形成的生活审美意识也就成为其他审美活动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相应的更丰富、更高级的审美活动才能顺利展开,所以生活审美经验的积累是其他审美活动生成的基础,在生活审美的过程中,相伴而生的人的感应能力也会生发并得到相应提高。
  审美经验的积累阶段,也就是审美活动的混沌无序时期,这一阶段,心理上可以说是一个混乱的感性世界。经验越丰富的人,这个心理世界就越不平静。生活审美主要就是人对生活的审美感应过程。下面本文就生活审美经验的积累及相关问题展开简要论述。
  生活审美,是审美主体面对社会生活中的人物、事件、社会现象以及某些相关自然事物所进行的审美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审美主体会下意识地通过心理来把握它,自然形成经验积累;经验积累丰富,就有了对生活自觉的审美活动。生活审美经验的积累要注重两方面,生活审美的现实性和反思性。
  首先,人类现实生活是人实际生存活动的过程,所以生活审美是现实性的,是无法超功利性的。生活审美将审美活动中的审美态度带进了现实生活,这就意味着审美不是绝对无利害、纯非功利性的。生活中的纯功利性,是寻求欲望的直接满足,并不是以审美的心态面对生活,生活审美中的功利并不是直接显现的,它不是美感产生的必要条件;反之,审美主体得到的审美愉悦也并不是因为欲望的直接满足而产生的。例如,一位新娘在观赏一件婚纱时,她会觉得美,审美愉悦得到满足,并不是因为婚纱穿在她的身上。生活审美中的功利性也有可能转为一种潜在的感性自然,随着生活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一些曾经实用的物件渐渐失去了使用价值,即功利性弱化,逐渐从一个使用对象变成一个观赏对象,如古代的青铜器、陶瓷等,在现代人的眼中就是审美对象,仅就它的形式能引起人的愉悦、好奇,人们对于它除了某种与历史相关的回忆外,对它的关注已经从内容转到了形式。关注的就是它的工艺和外形,它本身是有功利性的,但弱化了。这种生活审美中的功利性也逐渐变成一种感性自然,审美主体产生审美愉悦,这种审美愉悦最初是由于某种功利原因,而随着这种经验的不断重复,这种明确的功利慢慢变成感性自然,当主体重复体会到这种令自己产生审美愉悦的对象时,便会不由自主地感到愉悦,这就成了感性自然。对照马斯洛的需要层面,每一个正常的主体都是有需要的,都有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强烈地提出,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需要,也许是生理需要,也许是安全需要,也许是爱的需要,也许是尊敬的需要,也许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不管是哪一种,这也就解释了主体存在、生存的动机、目的性。任何一种需要并不会因为下一个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是相互依赖和重叠的,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比重有所减轻而已,高层次的需要比低层次的需要具有更高的价值,一个追求高层次需要的审美主体会比一个追求低层次需要的审美主体更能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因为他能更积极而充分地体验生活,归结到一点来说,可以看成是一種欲望——一种自我存在与自我实现的欲望,这是人的本性。人对生活中每一个人物、事件进行的审美,都会有潜在的内心需要,它可以激励人们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生活是现实的,它联系着生活中每一个人的情感、思维,所以对生活的审美必然是现实性的审美。人生需要是生活审美感应的驱动力量。
  其次,生活审美具有反思性。这种反思是自我的审美反思和自审。“反思,是回忆加思考,是使不自觉、无意识的自然积累的经验提升到自觉的、理解和意识到的重新组织过的审美意识系统”。当然,也可理解为追忆,追忆就是追索记忆,记忆中有人们存在的奥秘,有人们存在的基本构成。失去记忆,就意味着失落存在,追忆其实就是关于寻觅存在的一个问题。在审美主体发现存在、感受存在的同时,这就意味着在记忆中追溯,从而找到过去的(已知的)和未来的(未知)的对话、互动,找到一种融合方式。艺术家的审美反思具有代表性,他们虽然注意眼前所感,但更注意在生活历程中掌握的某一阶段的生活,他们主要借助回忆来反思、复现那一阶段生活,充分地感受和理解它,使它在头脑中成为被深思熟虑的整体,将它审美化、艺术化,以便做出艺术表现。例如,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以追忆的方式重现久远的美丽人生,以这种审美心态进行的寻访,使一个平淡的故事成为一种诗意话语言说。当人的脑神经系统脱离了条件反射,萌生了感觉、知觉,使人有了理解、想象、思考等多种功能时,就意味着人的意识诞生。每个人的意识都有其特定的构成,所以人的意识就像一面棱镜,所反映、投射出的并不是一个全面的自我,而是或多或少地带着人为因素,也就是人们主体自身的解释,少了一种客观的真实。审美,是从自然和人、物质和精神、客体和主体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出来的效果,即不可以把它归结为物质世界的纯客观性质,又不能把它归结为纯人的主观感觉。审美意识是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对生活的审美心理也就有主观性和客观性,而在多种多样的活动复杂交织的现实生活中,审美对象无论是以被认识的外貌、政治的标志、宗教的象征、功利的符号等都是受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决定的。由于审美主体与社会生活有直接联系,他所观照的人物、事件和社会环境往往就是主体自身生活系统的一部分,他对生活密切关注,积极体验、感受和思考,倾注感情并予以评价判断,表现出自己的立场观点,审美主体的主观性因素就必定渗透于审美印象中,因而,生活审美带有较强的主观性。
  审美主体在生活审美经验积累阶段,只能作为一个不充分自觉的主体在社会生活中自然而然、自觉不自觉地积累审美印象、审美感受和审美情感,形成经验的结晶——情象结构或简单意象。审美意象较高的主体,多半会自觉地审美,自己长期的生活感受积累显现出来,倾注于审美印象之中,形成了审美意象。人的审美心理倾向于对生活的感性把握,而认知心理倾向于对生活的理性把握。感性把握与理性把握的统一,就出现了对生活的整体把握,审美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达到整体的掌握与掌握的整体。感应能力的强化就是审美感受力的提升,是审美经验积累的积极主动的心理能力,是审美主体感受对象对于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的契合程度。
  审美是生活的一方面,生活经验来自于日常生活经历和体验,审美经验来自审美活动和体验,审美经验是从生活经验中提取的一部分。在审美中,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都被组织到审美意识中,与对象形象发生互动、互渗关系以至于交融一体,物我化一,从而形成新的审美意识体系。审美意识的发生,体现于日常生活经验在主体自由心态中经审美反思而审美化的过程中,包括无数次再审美的意识积累,实质上就是主体自身智能的强化发展,也是主体走向自我存在、价值实现和自身完整塑造的历程。人类的生活审美中的审美活动的手段和目的可以说就是行动和意义,这里的行动就是用物质的手段和行为去做,去实现,达到满足;意义就是在意识上,包括精神上、情感上等把握或实现某种价值。生活审美中最终要达成的价值意义就是个体经验和社会实践的契合,在现实社会中达到诗意的、真善美的生活。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其他文献
中国现代美学在20世纪前半期本着强国慧民的思想,吸收西方美学思想,开始逐渐发展,可是其发展被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完全中断,苏联美学取代了西方美学,现代美学思想成果被清除,回归到苏联式的古典美学形态中。这场大讨论的发生与发展伴随着强烈的政治因素,并对20世纪后半期的美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集中体现在美学研究的依附性和审美精神的缺失上。  一、跷跷板上的中国现代美学发展之路  中国现代美学可以大致分
期刊
#
影片《蓝》是法国著名导演基耶夫洛夫斯基的系列电影《红》《白》《蓝》三部曲其中之一,这三部曲中的三部影片分别以法国的国旗颜色来命名,分别代表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理
2013年9月公布的《关于办理利用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专门就网络中出现的诽谤、寻衅滋事等刑事案件法律适用进行了详尽规定,体现了我国法律对于网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单独的延迟退休政策并不能很好实现缓解养老金缺口和提高老年人劳动参与率两大预期目标,甚至还会产生负面影响.第一,延迟退休可能影响青年就业,尤其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当市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一、审判中法律推理的意义 推理是从已知的事实(判断)推导出未知的事实(判断)的活动。在制定法即成文法为主的国家里,制定法是法官进行法律推理的基本前提,但法律本身具有相对不确
死刑制度一度在世界范围内非常普遍,而在我国死刑制度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但自二十一世纪以来,各国开始了废除死刑的实践.我国学者对死刑制度达成了一定共识,认为我国应该废除
城管执法部门在城市建设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护以及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城管的工作意义与实际的形象缺乏协调性.对此本文主要探究了城管形象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