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中国就以孝为根本,《论语》中有:“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孝的观念,就是一种秩序的确立,是中国人根本的家庭观念,也是道德、情感的培养的方式。
当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回头看看这些不容置疑的观念,对我们的生命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我们是要忠诚这些金科玉律,还是忠诚我们的感受、我们的身体?也许德国作家爱丽丝·米勒的《身体不说谎》会给予我们另一个颠覆性的答案。
书中的第一部分,列举了名人的故事,告诉我们身体是如何忠实与我们的感受与渴望的。作者用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卡夫卡、尼采的人生悲剧,来告诉我们这些巨人他们的人生悲苦,全由对父母毫无分辨的敬畏所造成;席勒在剧作中为争取自由与身体被忽视的怒吼,全由他那严酷、易怒、顽固的父亲一步步的禁锢所赐……还有背叛记忆的伍尔夫、还有自我仇恨与未满足爱的兰波,还有被囚禁的孩子三岛由纪夫,还有在母爱中窒息的普鲁斯特,还有感觉分裂大师詹姆斯·乔伊斯。
这些世界知名的人物,把沉重的孝敬父母、敬畏父母的负担加在自己身上,他们从不会怀疑,甚至是理想化自己的父母。在這些人的观念里完美父母,其实只不过是很多成年人用这种方式来慰藉孩提时候的孤独及被虐待、被遗弃、被疏离等情感。
书中的第一部分,让我们震撼的看到,这些名人的身体是受到何等的摧残,可是他们却从未发现真相。书中的第二部分,主要是心理治疗中,道德与身体的冲突。这点虽说涉及到相对专业的知识,但是阅读之后,就会从更深层次知道:我们如果有勇气面对真实的自己,呵护自己真实的感觉,我们就会收获真实表达自己感受的幸福与喜悦。只有父母做到了忠实于自己的感受,我们才会推己及人的感受到他者,尤其是自己的孩子。否则只有一代代相传的谎言与面具。
我们活在人世间,其实都活在千万年来的社会的观念里,有些社会准则是那么的正确与绝对,我们从不去觉察,也从不质疑,日日在用。“我们一辈子都在服从着一种幻象,以教育、道德、或宗教之名强迫我们去忽视我们与生俱来的需求”。与此同时,我们也形成了自己的想法与观念,可以说我们绝大多数人、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活在自己的想法里,活在诸多的应该中。我们也用观念、想法屏蔽了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身体,麻木不仁。
当然,我们也要清楚,这本书的写作时代,是德国教育强调铁的纪律的时代,从现在看来,孩子的成长背景非常严苛。身体、语言的虐待也是常态,以致许多人无法健康的成长。因而也产生了希特勒这样的人。
今天,我们读这本书,重点就是觉察与反思,并且在言行上调整,重新创造健康的家庭环境,让自己可以朝着健康的方向成长。只有如此,才能给予孩子最好的养育环境。
1.强求的爱不是爱。它最多只会导致一段没有真正交流的“假象关系”,导致一种假装出来、并非实际存在的真诚,它就像带着面具遮住了恼怒甚至是怨恨,他永远不会真心相待……这种建立在面具般的沟通上的关系,是无法改变的。它将维持着它一直以来的样貌:错误沟通。只有当沟通双方都能接纳他们的感觉,去经验这些感觉,并且毫无畏惧的说出来以后,才有可能建立起真正的关系。这将是令人开心的良好关系,但却很少发生,因为双方都害怕失去彼此已经习惯的表象与面具,纵使他们会阻碍到真正的交流。
2.真正的沟通是以事实为根据的,这些事实让人能传达自己的感觉与想法。
3.和玛丽有着相似经历的孩子将会明白,他们不需要为其他人的情绪付不必要的责任,他们只需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4.在那些储存于我们身体细胞之内,被抑制(或压抑、分离)的童年情绪里,最主要的就是恐惧。
5.我的经验是,即便是非常多疑的人,当他们真的感觉到受人理解,而且人们接受他原来的样子时,他们会仔细倾听并解开心房。
6.身体早晚都能觉察到这些,即便是最华丽的言语,也不可能长期迷惑它。
当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回头看看这些不容置疑的观念,对我们的生命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我们是要忠诚这些金科玉律,还是忠诚我们的感受、我们的身体?也许德国作家爱丽丝·米勒的《身体不说谎》会给予我们另一个颠覆性的答案。
书中的第一部分,列举了名人的故事,告诉我们身体是如何忠实与我们的感受与渴望的。作者用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卡夫卡、尼采的人生悲剧,来告诉我们这些巨人他们的人生悲苦,全由对父母毫无分辨的敬畏所造成;席勒在剧作中为争取自由与身体被忽视的怒吼,全由他那严酷、易怒、顽固的父亲一步步的禁锢所赐……还有背叛记忆的伍尔夫、还有自我仇恨与未满足爱的兰波,还有被囚禁的孩子三岛由纪夫,还有在母爱中窒息的普鲁斯特,还有感觉分裂大师詹姆斯·乔伊斯。
这些世界知名的人物,把沉重的孝敬父母、敬畏父母的负担加在自己身上,他们从不会怀疑,甚至是理想化自己的父母。在這些人的观念里完美父母,其实只不过是很多成年人用这种方式来慰藉孩提时候的孤独及被虐待、被遗弃、被疏离等情感。
书中的第一部分,让我们震撼的看到,这些名人的身体是受到何等的摧残,可是他们却从未发现真相。书中的第二部分,主要是心理治疗中,道德与身体的冲突。这点虽说涉及到相对专业的知识,但是阅读之后,就会从更深层次知道:我们如果有勇气面对真实的自己,呵护自己真实的感觉,我们就会收获真实表达自己感受的幸福与喜悦。只有父母做到了忠实于自己的感受,我们才会推己及人的感受到他者,尤其是自己的孩子。否则只有一代代相传的谎言与面具。
我们活在人世间,其实都活在千万年来的社会的观念里,有些社会准则是那么的正确与绝对,我们从不去觉察,也从不质疑,日日在用。“我们一辈子都在服从着一种幻象,以教育、道德、或宗教之名强迫我们去忽视我们与生俱来的需求”。与此同时,我们也形成了自己的想法与观念,可以说我们绝大多数人、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活在自己的想法里,活在诸多的应该中。我们也用观念、想法屏蔽了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身体,麻木不仁。
当然,我们也要清楚,这本书的写作时代,是德国教育强调铁的纪律的时代,从现在看来,孩子的成长背景非常严苛。身体、语言的虐待也是常态,以致许多人无法健康的成长。因而也产生了希特勒这样的人。
今天,我们读这本书,重点就是觉察与反思,并且在言行上调整,重新创造健康的家庭环境,让自己可以朝着健康的方向成长。只有如此,才能给予孩子最好的养育环境。
书摘:
1.强求的爱不是爱。它最多只会导致一段没有真正交流的“假象关系”,导致一种假装出来、并非实际存在的真诚,它就像带着面具遮住了恼怒甚至是怨恨,他永远不会真心相待……这种建立在面具般的沟通上的关系,是无法改变的。它将维持着它一直以来的样貌:错误沟通。只有当沟通双方都能接纳他们的感觉,去经验这些感觉,并且毫无畏惧的说出来以后,才有可能建立起真正的关系。这将是令人开心的良好关系,但却很少发生,因为双方都害怕失去彼此已经习惯的表象与面具,纵使他们会阻碍到真正的交流。
2.真正的沟通是以事实为根据的,这些事实让人能传达自己的感觉与想法。
3.和玛丽有着相似经历的孩子将会明白,他们不需要为其他人的情绪付不必要的责任,他们只需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4.在那些储存于我们身体细胞之内,被抑制(或压抑、分离)的童年情绪里,最主要的就是恐惧。
5.我的经验是,即便是非常多疑的人,当他们真的感觉到受人理解,而且人们接受他原来的样子时,他们会仔细倾听并解开心房。
6.身体早晚都能觉察到这些,即便是最华丽的言语,也不可能长期迷惑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