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做“阳光问政”这样的节目,总台长坦言:因为有“好山好水”。“好水,是人民群众的支持、网上的大量好评——虽然官员不高兴;好山,是市纪委给我们扎起。”
2013年11月25日,星期一。下午1时,沿成巴高速公路东出成都,仅3个多小时后,就到了川东北门户巴中市。这里是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一切都是那么的气势磅礴,包括这里的廉政宣传。
2013年1月9日晚8点半,巴中全媒体直播“阳光问政”第一期播出,收视率历史性地突破25%。到现在,节目已播出8期,网上点击率105.07万次,网络同步收看65.94万次,累计超过800万人次收听收看。
这是个什么概念?要知道,巴中总人口才400万。而且,电视台现场直播之时,巴中电台、巴中网同步直播,微博、QQ、论坛等网络平台和短信、热线电话,也接听、记录市民、网民的热线电话和投诉举报。
面对面考问干部,是节目的“杀手锏”。每个被现场问政的职能部门一把手,不承诺或者是承诺含糊,要面对各界人士组成的考评团的无记名投票,他很可能过不了关。现场承诺后不整改,或整改情况群众不满意,都将受到纪检监察机关的严肃问责。2013年1月到现在,节目播出8期,共问责26人,其中停职2人、免职3人。
多少人看?巴中电视台直播节目阳光问政是电台阳光政务的升级版本。节目已播出8期,网上点击率105.07万次,网络同步收看65.94万次,累计超过800万人次收听收看。
底气哪来?能做“阳光问政”这样的节目,总台长坦言:因为有“好山好水”。“好水,是人民群众的支持、网上的大量好评——虽然官员不高兴;好山,是市纪委给我们扎起。”
效果如何?“有个区的副区长,一说套话就被主持人打断、一说套话就被打断,弄得万分尴尬。”2013年1月到现在,节目播出8期,共问责26人,其中停职2人、免职3人。
电视网络直播:问责要“刀刀见血”
“电视台只负责做节目,所有说法,冲纪委来。”
巴中广播电视总台党委书记、总台长李治平说:“这个节目,让每个上线的干部,都冒出一身冷汗。对自己分管或负责的领域,政策不熟、管理缺位、守土失责的,或者现场空话、套话的,会出洋相。我给主持人讲了,你现场的追问,必须刀刀见血、血要喷出来,不能不痛不痒。逼得我们的干部,要亲力亲为,要脚踩泥土,要熟悉自己干的、或者分管的工作。”
每期的“阳光问政”,主题是配合中央、省、市的阶段性中心工作,先派记者进行严格保密的暗访取证,再让分管的副市长带县(区)和市、县(区)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问政嘉宾,现场接受考问。
李治平认为:其实“阳光问政”的前身,是“阳光政务”,“2006年时只在电台直播。听众打电话咨询或者投诉,一把手可以喊副职来、也可以喊科长来;政策答不上来、答不全面,反正看不到人,不丢面子”。
后来,巴中市委常委、纪委书记罗冬灵来了电视台,要求改版升级。能不能全媒体直播?敢不敢网上直播?把节目改成“阳光问政”,要用巴中老百姓听得懂的话、政策解读也要口语化。节目要办成精品、要常态化。
最让李治平底气十足的是罗冬灵的一句话:“电视台只负责做节目,所有说法,冲纪委来。”
改进干部作风:“不问责就是假场合”
“一个总的原则:要直面矛盾,不准遮遮掩掩。”
2013年11月26日晚9时,忙碌了一天的罗冬灵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我刚到巴中时,市委书记李刚就和我谈,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非常重要。‘中梗阻’要解决,‘旋转门’‘玻璃门’也要解决。”罗冬灵不紧不慢地进一步解释:“‘旋转门’,就是推诿、拖拉;‘玻璃门’,看得见、进不去。李刚书记希望下点功夫,改善软环境。”
一些企业老板或百姓打电话给他,称遇到麻烦解决不了,不知怎么办。罗冬灵说:“我认为抓干部作风,有三个字很要紧:威慑力。用办案的理念,抓作风转变。”罗冬灵进一步构想出三个核心:确实关系老百姓的事,老百姓就会关心;老百姓关心以后,发现了问题,一定要曝光,但不能借机找问题整人;一定要严格问责,不问责,就是假场合。
带着这些思路,罗冬灵告诉李治平一个总的原则:“要直面矛盾,不准遮遮掩掩。”
巴中纪委、监察局还出台了严苛问责的有关条例并制定了严格的纪律要求:电视台的记者和纪检干部,对“阳光问政”的一切问题,尤其是暗访对象、取得的证据,必须保密,否则一样要被追责。
节目中反映的问题,为保证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罗冬灵指派纪委、监察局干部,率各媒体组成联合督查组,对各职能部门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督查。
2013年11月25日,星期一。下午1时,沿成巴高速公路东出成都,仅3个多小时后,就到了川东北门户巴中市。这里是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一切都是那么的气势磅礴,包括这里的廉政宣传。
2013年1月9日晚8点半,巴中全媒体直播“阳光问政”第一期播出,收视率历史性地突破25%。到现在,节目已播出8期,网上点击率105.07万次,网络同步收看65.94万次,累计超过800万人次收听收看。
这是个什么概念?要知道,巴中总人口才400万。而且,电视台现场直播之时,巴中电台、巴中网同步直播,微博、QQ、论坛等网络平台和短信、热线电话,也接听、记录市民、网民的热线电话和投诉举报。
面对面考问干部,是节目的“杀手锏”。每个被现场问政的职能部门一把手,不承诺或者是承诺含糊,要面对各界人士组成的考评团的无记名投票,他很可能过不了关。现场承诺后不整改,或整改情况群众不满意,都将受到纪检监察机关的严肃问责。2013年1月到现在,节目播出8期,共问责26人,其中停职2人、免职3人。
多少人看?巴中电视台直播节目阳光问政是电台阳光政务的升级版本。节目已播出8期,网上点击率105.07万次,网络同步收看65.94万次,累计超过800万人次收听收看。
底气哪来?能做“阳光问政”这样的节目,总台长坦言:因为有“好山好水”。“好水,是人民群众的支持、网上的大量好评——虽然官员不高兴;好山,是市纪委给我们扎起。”
效果如何?“有个区的副区长,一说套话就被主持人打断、一说套话就被打断,弄得万分尴尬。”2013年1月到现在,节目播出8期,共问责26人,其中停职2人、免职3人。
电视网络直播:问责要“刀刀见血”
“电视台只负责做节目,所有说法,冲纪委来。”
巴中广播电视总台党委书记、总台长李治平说:“这个节目,让每个上线的干部,都冒出一身冷汗。对自己分管或负责的领域,政策不熟、管理缺位、守土失责的,或者现场空话、套话的,会出洋相。我给主持人讲了,你现场的追问,必须刀刀见血、血要喷出来,不能不痛不痒。逼得我们的干部,要亲力亲为,要脚踩泥土,要熟悉自己干的、或者分管的工作。”
每期的“阳光问政”,主题是配合中央、省、市的阶段性中心工作,先派记者进行严格保密的暗访取证,再让分管的副市长带县(区)和市、县(区)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问政嘉宾,现场接受考问。
李治平认为:其实“阳光问政”的前身,是“阳光政务”,“2006年时只在电台直播。听众打电话咨询或者投诉,一把手可以喊副职来、也可以喊科长来;政策答不上来、答不全面,反正看不到人,不丢面子”。
后来,巴中市委常委、纪委书记罗冬灵来了电视台,要求改版升级。能不能全媒体直播?敢不敢网上直播?把节目改成“阳光问政”,要用巴中老百姓听得懂的话、政策解读也要口语化。节目要办成精品、要常态化。
最让李治平底气十足的是罗冬灵的一句话:“电视台只负责做节目,所有说法,冲纪委来。”
改进干部作风:“不问责就是假场合”
“一个总的原则:要直面矛盾,不准遮遮掩掩。”
2013年11月26日晚9时,忙碌了一天的罗冬灵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我刚到巴中时,市委书记李刚就和我谈,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非常重要。‘中梗阻’要解决,‘旋转门’‘玻璃门’也要解决。”罗冬灵不紧不慢地进一步解释:“‘旋转门’,就是推诿、拖拉;‘玻璃门’,看得见、进不去。李刚书记希望下点功夫,改善软环境。”
一些企业老板或百姓打电话给他,称遇到麻烦解决不了,不知怎么办。罗冬灵说:“我认为抓干部作风,有三个字很要紧:威慑力。用办案的理念,抓作风转变。”罗冬灵进一步构想出三个核心:确实关系老百姓的事,老百姓就会关心;老百姓关心以后,发现了问题,一定要曝光,但不能借机找问题整人;一定要严格问责,不问责,就是假场合。
带着这些思路,罗冬灵告诉李治平一个总的原则:“要直面矛盾,不准遮遮掩掩。”
巴中纪委、监察局还出台了严苛问责的有关条例并制定了严格的纪律要求:电视台的记者和纪检干部,对“阳光问政”的一切问题,尤其是暗访对象、取得的证据,必须保密,否则一样要被追责。
节目中反映的问题,为保证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罗冬灵指派纪委、监察局干部,率各媒体组成联合督查组,对各职能部门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督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