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中小学生的能力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各地中小学也做出了积极的尝试。但由于多种原因,中小学教学研究存在低质低效的状况,教研改革艰难缓行,教育革命无实质性的进展,这实在令人担忧。个人认为,当前教学普遍存在研究主体参与热情不高、研究对象主次不明、研究形式呆板无趣等多项突出的问题,这极大地阻碍了新课程的推进。本文就怎样促进中小学教师有效参与教学研究路径谈点粗浅的做法。
一、读书健脑,修炼内功
朱永新教授积极倡导“新教育实验”和“营造书香校园”。他在政协提案中曾指出,要设立国家读书节,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的确,一个人的精神史往往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史也往往是它的阅读史。为此,我组织对校内教师的阅读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我们发现,教学业务能力较强的教师往往读书很多,而那些不太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平时几乎不读书。教师要让学生读书,教师就必须率先垂范。对此,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博览群书。凡是教育主管部门规定学生背诵的诗词名篇,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凡是教育主管部门推荐学生阅读的或选读的中外书目,教师首先阅读。
2.构建教师读书的网络平台。利用校园网、成长论坛、教育在线、教育博客等网络平台,开辟读书专栏,鼓励教师上传读书体会,互相交流,互相鼓励。无论是在阅读中得到的新知,还是自己在读书中遇到的问题,教师都通过书面或网络形式,及时与本校同事、校长,甚至素昧平生的网上的同行进行交流,使得每一位教师都能在“书香”的熏陶中得到发展。
3.成立教师读书俱乐部。每个周五举行一次读书活动,由教师轮流向大家介绍自己的阅读心得,推荐名著欣赏,也可举行以课本美文为主的青年教师朗读大赛,既提高大家的朗读水平,也直接为教学服务。
二、找准问题,积极参与
由于教学工作的复杂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问题。因此,在每一位教师饱饮心灵鸡汤,进行心灵养护的同时,学校需要根据各年级、各学科的特点,积极进行教学研究。
1.提倡问题教研。教师要加深对校本教研的正确认识,研究我们面对的问题,并在交流中探讨更多解决问题的策略,而非空洞地、不着边际地谈一些大理论、大框架。提倡务实教研,使教师认识到我们一线教师的教研,应该是一种“草根式”的教研,要研以致用,而并非要研究出多么高深的理论成果。学校应提倡问题教研,使日常的教学工作问题化,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让教师将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无法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并且在教研时与组内教师进行交流,然后,教研组选择共同的、有深度的、有价值的、亟须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
2.关注新问题的生成,不断充实研究内容。我们在教学中,常常会碰到一些新问题。这些问题是我们未曾预料到,但又真真实实存在的。这时,我们教研组就应该关注这些新问题,不断充实研究内容。这样做是要让组内的教师真切地感受到教研是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服务的,是与课堂接轨的,从而调动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
3.加强同伴互助,发挥群体智慧。由于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经验有强弱、多少的差异,单枪匹马地作战很难胜任教学研究,所以我们应发挥群体智慧、取长补短、互相配合。同伴互助的形式应是多样的,比如有集体备课,优势互补;交流心得,资源共享;共同探讨,取长补短;一起研究教材教法,集思广益……至此,教研就不再是组长或某个积极分子的事情,而是大家共同的需要、共同的责任。
4.培养领头羊,落实专业引领。教研组长是教研组的领头羊,对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所以,学校应利用假期,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培养各年级、各学科的骨干,让他们担任教研组长。学校应协助他们进行教研活动,使他们组织的每一次教研活动都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全面思考的能力和引领集体教研的价值。
三、构建框架,形成特色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因此,学校必须构建好教研框架,进行跟进式的教研活动。比如,我们遵循“共同成长”“因校制宜”“因师制宜”的原则,将教师划分为“待发展型”“发展型”“优先发展型”三个阶段,要求各个阶段的教师明确坐标、预设方案、扎根实践、自主成长、坚持认真自修教材。在此基础上,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主要内容,对教学效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发现问题、研修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分专题、分阶段小结。各个相关的教研组再根据教师的小结进行讨论,择善而行。对于优秀的教研成果,学校要进行全校辐射。这样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强化特色、形成专长,既肯定了实验教师的成绩,又营造了浓厚的教研氛围,提升了学校的教研质量,使更多教师投身于教研活动中。
总之,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们应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促使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责编 钟伟芳)
一、读书健脑,修炼内功
朱永新教授积极倡导“新教育实验”和“营造书香校园”。他在政协提案中曾指出,要设立国家读书节,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的确,一个人的精神史往往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史也往往是它的阅读史。为此,我组织对校内教师的阅读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我们发现,教学业务能力较强的教师往往读书很多,而那些不太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平时几乎不读书。教师要让学生读书,教师就必须率先垂范。对此,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博览群书。凡是教育主管部门规定学生背诵的诗词名篇,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凡是教育主管部门推荐学生阅读的或选读的中外书目,教师首先阅读。
2.构建教师读书的网络平台。利用校园网、成长论坛、教育在线、教育博客等网络平台,开辟读书专栏,鼓励教师上传读书体会,互相交流,互相鼓励。无论是在阅读中得到的新知,还是自己在读书中遇到的问题,教师都通过书面或网络形式,及时与本校同事、校长,甚至素昧平生的网上的同行进行交流,使得每一位教师都能在“书香”的熏陶中得到发展。
3.成立教师读书俱乐部。每个周五举行一次读书活动,由教师轮流向大家介绍自己的阅读心得,推荐名著欣赏,也可举行以课本美文为主的青年教师朗读大赛,既提高大家的朗读水平,也直接为教学服务。
二、找准问题,积极参与
由于教学工作的复杂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问题。因此,在每一位教师饱饮心灵鸡汤,进行心灵养护的同时,学校需要根据各年级、各学科的特点,积极进行教学研究。
1.提倡问题教研。教师要加深对校本教研的正确认识,研究我们面对的问题,并在交流中探讨更多解决问题的策略,而非空洞地、不着边际地谈一些大理论、大框架。提倡务实教研,使教师认识到我们一线教师的教研,应该是一种“草根式”的教研,要研以致用,而并非要研究出多么高深的理论成果。学校应提倡问题教研,使日常的教学工作问题化,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让教师将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无法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并且在教研时与组内教师进行交流,然后,教研组选择共同的、有深度的、有价值的、亟须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
2.关注新问题的生成,不断充实研究内容。我们在教学中,常常会碰到一些新问题。这些问题是我们未曾预料到,但又真真实实存在的。这时,我们教研组就应该关注这些新问题,不断充实研究内容。这样做是要让组内的教师真切地感受到教研是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服务的,是与课堂接轨的,从而调动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
3.加强同伴互助,发挥群体智慧。由于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经验有强弱、多少的差异,单枪匹马地作战很难胜任教学研究,所以我们应发挥群体智慧、取长补短、互相配合。同伴互助的形式应是多样的,比如有集体备课,优势互补;交流心得,资源共享;共同探讨,取长补短;一起研究教材教法,集思广益……至此,教研就不再是组长或某个积极分子的事情,而是大家共同的需要、共同的责任。
4.培养领头羊,落实专业引领。教研组长是教研组的领头羊,对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所以,学校应利用假期,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培养各年级、各学科的骨干,让他们担任教研组长。学校应协助他们进行教研活动,使他们组织的每一次教研活动都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全面思考的能力和引领集体教研的价值。
三、构建框架,形成特色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因此,学校必须构建好教研框架,进行跟进式的教研活动。比如,我们遵循“共同成长”“因校制宜”“因师制宜”的原则,将教师划分为“待发展型”“发展型”“优先发展型”三个阶段,要求各个阶段的教师明确坐标、预设方案、扎根实践、自主成长、坚持认真自修教材。在此基础上,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主要内容,对教学效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发现问题、研修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分专题、分阶段小结。各个相关的教研组再根据教师的小结进行讨论,择善而行。对于优秀的教研成果,学校要进行全校辐射。这样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强化特色、形成专长,既肯定了实验教师的成绩,又营造了浓厚的教研氛围,提升了学校的教研质量,使更多教师投身于教研活动中。
总之,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们应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促使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责编 钟伟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