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肩周炎;电针;拔罐
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1-0042-02
本病是发生于中老年的慢性肩部疾病,多发于40~60岁之间,女性多见,属中医“漏肩风”、“肩凝症”、“风寒湿痹”范畴。本病以肩部疼痛较剧,活动受限,进行性加重为特点。并因病情缠绵难愈,病程较长,并且影响生活和工作,近年来笔者采用电针及拔罐治疗该病,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00例均为住院和门诊病人。其中男46例,女54例,年龄最小39岁,最大76岁,病程最短者1年,最长者10 a。
1.2临床诊断表现(1)肩部疼痛逐渐加重,夜间较重,常影响睡眠,疼痛可牵扯到颈部、肩胛部、三角肌部、上臂和前臂背侧,提物无力,不能梳头及摸颈后背部,穿衣困难。(2)肩关节活动范围受限,特别是外展、上举、外旋和内旋,结间沟处有明显压痛,肩峰下可有压痛,重者可有冈上肌、冈下肌、三角肌萎缩。(3)X线示:大多无特殊发现,后期有肱骨头上移。
2治疗方法
取穴主穴:肩髃,肩髎,肩贞,天宗,阿是穴。配穴:曲池,外关,合谷。方法:患者端坐或侧卧,其中肩髃穴可令患者抬臂,向极泉方向直刺进针,深2~3寸,使局部产生酸胀感。针刺肩髎时可将患者臂外展,沿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对准极泉透刺,深2寸左右,使之产生酸胀感并扩散至整个关节腔。肩贞穴让患者垂肩曲肘,毫针刺入肩贞约2寸深,使患者局部有较强的酸麻胀感觉并向前臂和手指放射扩散,进针时,针尖稍向外斜,以免针曲误入胸腔,引起气胸。天宗穴可直刺或向四周斜刺,进针0.5~1寸,针感为局部有酸胀感。余穴平补平泻,留针30 min。肩髃、肩髎为1组,肩贞、天宗为1组,接通G6805治疗机,频率2~3 s,时间10~30 min,电流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宜,局部加TDP“神灯”,距离患部20~30 cm,热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取针后,阿是穴点刺拔罐10 min。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在治疗期间同时加强肩关节的功能锻炼,以恢复肩部运动功能。患者可根据自己具体条件选择,医生教会以下方法:(1)爬墙锻炼;(2)体后拉伸;(3)外旋锻炼。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痊愈:症状体征消失,肩部活动正常;显效:症状体征大部分消失,肩部活动基本恢复正常;有效:症状体征部分消失,肩部活动有改善;无效:症状体征无变化。
3.2治疗结果痊愈75例,显效20例,有效5例。
4典型病例
男,55岁,2008年12月初诊,右肩部疼痛,活动受限3年余。自述经常干活淋雨出汗而湿衣未及时更换,日久肩部疼痛。近年来疼痛加重,夜眠常因剧痛而不能入眠。曾在它处采用针灸、理疗、西药等无效治疗,经他人介绍来本院就诊。查体,肩部无红肿,臂部肌肉轻度萎缩,按之有僵硬感,上抬不能梳头,外展60°,后伸尤为困难,不能自行穿脱衣服,手臂如垂直向下则觉胀酸重冷异常。证属风寒湿,挟瘀血阻滞于经脉。治疗以祛风除湿、温通经脉、活血化瘀而止痛。经3次治疗疼痛显著减轻,5次治疗关节活动改善,能自行穿脱衣服,治疗10次而痊愈。一年后随访疗效稳定无复发现象。
5讨论
中医学对本病早有认识,将其称为“漏肩风”、“肩凝症”、“五十肩”等,本病属于风寒湿痹的范围。风胜者多伤于筋,肩痛可牵涉项背手指;寒胜者多伤于肉,肩痛固定不移,局部肿
胀拒按。本病多由劳损、复感风寒湿邪,使脉络闭合而不通,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起肌肉、筋骨、关节疼痛。中老年人往往肝肾不足,气血运行不畅,不能推动血行,或正气虚弱,风寒湿邪乘虚而入,从而引发肩周炎或使肩周炎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笔者针刺穴位时加电针持续刺激加强止痛疗效;加TDP祛风散寒,温通经脉,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强化治疗作用;阿是穴点刺拔罐,意在祛除瘀阻,畅通经脉,使其通则不痛;共同起到了祛风除湿,温通经脉,活血化瘀而止痛之效。笔者发现,肩周炎患者积进行适度的功能锻炼可以加强疗效。
(收稿日期:2012-10-20)
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1-0042-02
本病是发生于中老年的慢性肩部疾病,多发于40~60岁之间,女性多见,属中医“漏肩风”、“肩凝症”、“风寒湿痹”范畴。本病以肩部疼痛较剧,活动受限,进行性加重为特点。并因病情缠绵难愈,病程较长,并且影响生活和工作,近年来笔者采用电针及拔罐治疗该病,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00例均为住院和门诊病人。其中男46例,女54例,年龄最小39岁,最大76岁,病程最短者1年,最长者10 a。
1.2临床诊断表现(1)肩部疼痛逐渐加重,夜间较重,常影响睡眠,疼痛可牵扯到颈部、肩胛部、三角肌部、上臂和前臂背侧,提物无力,不能梳头及摸颈后背部,穿衣困难。(2)肩关节活动范围受限,特别是外展、上举、外旋和内旋,结间沟处有明显压痛,肩峰下可有压痛,重者可有冈上肌、冈下肌、三角肌萎缩。(3)X线示:大多无特殊发现,后期有肱骨头上移。
2治疗方法
取穴主穴:肩髃,肩髎,肩贞,天宗,阿是穴。配穴:曲池,外关,合谷。方法:患者端坐或侧卧,其中肩髃穴可令患者抬臂,向极泉方向直刺进针,深2~3寸,使局部产生酸胀感。针刺肩髎时可将患者臂外展,沿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对准极泉透刺,深2寸左右,使之产生酸胀感并扩散至整个关节腔。肩贞穴让患者垂肩曲肘,毫针刺入肩贞约2寸深,使患者局部有较强的酸麻胀感觉并向前臂和手指放射扩散,进针时,针尖稍向外斜,以免针曲误入胸腔,引起气胸。天宗穴可直刺或向四周斜刺,进针0.5~1寸,针感为局部有酸胀感。余穴平补平泻,留针30 min。肩髃、肩髎为1组,肩贞、天宗为1组,接通G6805治疗机,频率2~3 s,时间10~30 min,电流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宜,局部加TDP“神灯”,距离患部20~30 cm,热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取针后,阿是穴点刺拔罐10 min。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在治疗期间同时加强肩关节的功能锻炼,以恢复肩部运动功能。患者可根据自己具体条件选择,医生教会以下方法:(1)爬墙锻炼;(2)体后拉伸;(3)外旋锻炼。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痊愈:症状体征消失,肩部活动正常;显效:症状体征大部分消失,肩部活动基本恢复正常;有效:症状体征部分消失,肩部活动有改善;无效:症状体征无变化。
3.2治疗结果痊愈75例,显效20例,有效5例。
4典型病例
男,55岁,2008年12月初诊,右肩部疼痛,活动受限3年余。自述经常干活淋雨出汗而湿衣未及时更换,日久肩部疼痛。近年来疼痛加重,夜眠常因剧痛而不能入眠。曾在它处采用针灸、理疗、西药等无效治疗,经他人介绍来本院就诊。查体,肩部无红肿,臂部肌肉轻度萎缩,按之有僵硬感,上抬不能梳头,外展60°,后伸尤为困难,不能自行穿脱衣服,手臂如垂直向下则觉胀酸重冷异常。证属风寒湿,挟瘀血阻滞于经脉。治疗以祛风除湿、温通经脉、活血化瘀而止痛。经3次治疗疼痛显著减轻,5次治疗关节活动改善,能自行穿脱衣服,治疗10次而痊愈。一年后随访疗效稳定无复发现象。
5讨论
中医学对本病早有认识,将其称为“漏肩风”、“肩凝症”、“五十肩”等,本病属于风寒湿痹的范围。风胜者多伤于筋,肩痛可牵涉项背手指;寒胜者多伤于肉,肩痛固定不移,局部肿
胀拒按。本病多由劳损、复感风寒湿邪,使脉络闭合而不通,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起肌肉、筋骨、关节疼痛。中老年人往往肝肾不足,气血运行不畅,不能推动血行,或正气虚弱,风寒湿邪乘虚而入,从而引发肩周炎或使肩周炎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笔者针刺穴位时加电针持续刺激加强止痛疗效;加TDP祛风散寒,温通经脉,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强化治疗作用;阿是穴点刺拔罐,意在祛除瘀阻,畅通经脉,使其通则不痛;共同起到了祛风除湿,温通经脉,活血化瘀而止痛之效。笔者发现,肩周炎患者积进行适度的功能锻炼可以加强疗效。
(收稿日期:2012-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