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认识,并由此对相应行为做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发展领域的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和新趋势。本文总结了心理理论的大量研究,概述了心理理论的研究内容、理论模型、研究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其发展局限等。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当前儿童心理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探讨接下来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走向。
【关键词】 儿童;心理理论;理论模型;研究现状;局限性
一、 儿童心理理论概念
(一) 儿童心理理论的概念界定
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展心理学学科最重要的一个研究领域。最初,是由Remack和Woodruff于1978年对黑猩猩是否具有心理理论进行的一系列实验研究,通过该研究,他们认为心理理论是推测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其后一些研究者认为这种能力应该是一种推测系统,可以对不可观测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并对行为进行预测。具体来说,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关于知觉、情绪、愿望和信念等是如何相互联系并实施组织建构的一种理论解释,同时通过这种构建的理论解释来推测他人行为的能力。
(二) 儿童心理理论的理论模型
儿童心理理论的模型有多种,如理论论、模仿论、模块论、匹配论、社会文化结构理论等多种理论模型。但最主要还是体现在前三个理论模型的研究上:
第一,理论论。理论论认为人们对心理知识的认识或理解是像理论一样的知识体系,并能解释和预测人的行为。理论论强调知识的连续性、系统性、一贯性。其代表人物主要有Wellman和Gopnik Meltzoff等。
第二,模仿论。模仿论强调心理模仿过程在获得社会认知知识和技能中的重要性。模仿论十分强调儿童自我反思的经验,认为儿童主要是通过内省来认识自己的心理,然后通过激活过程把这些有关心理状态的知识概括到别人身上。儿童可以利用他们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认识,通过模仿获得对心理状态及其与行为间因果联系的认识。
第三,模块论。Leslie等人提出模块论,认为儿童心理理论是一种内在的能力,在个体出生时,心理理论便以模块的形式存在个体的神经系统中,并于个体成熟时获得对心理状态的认识。儿童个体的心理理论发展是一个内部生物技能逐步展开的过程。模块论的代表人物是Leslie和Baron–Cohen。Leslie提出了3个模块机制:一个是身体理论机制模块,另两个模块都是心理理论机制模块。
以上三种理论各有侧重点,理论论强调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过程,模仿论关注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方式,模块论则强调儿童心理理论的生理机制。虽然它们都得到了一些相应实验的验证,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自身无法解释的问题。一些研究者们认为这几种理论并不是互相矛盾的,他们认为在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可能同时存在几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它们之间是互补的。
二、 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现状
(一) 儿童心理理论研究进展
在早期,心理学家大都将对错误信念的理解看作是儿童心理理论获得的主要标志。Gopnik&Astington等研究者们发现3岁儿童尚未认识到人们关于世界的表征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并且人们是基于这些表征采取行动,而不是基于世界的实际情形而采取行动。
(二) 影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因素
研究表明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年龄差异是早期各种社会经验共同作用的结果。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内在因素主要和儿童已有的心理能力密切相关,如社交、语言、记忆、思维等。而影响儿童心理理论的获得和发展速度差异的外部因素则很多。因素一,家庭因素。因素二,同伴关系。
三、 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展望
(一) 心理理论研究的毕生趋势
心理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前儿童上,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开始把眼光投向人的生命全程。Kuhn明确主张把心理理论研究和认识发生理解的研究结合起来,提出了心理理论的毕生发展观点,认为心理理论的发展是一个毕生的任务。目前国内仅有极少量研究尝试探索6岁后儿童、青少年乃至成人的心理理论的发展。所以心理理论的毕生发展方面的研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尚需大量实证研究去探讨学龄期或成人个体心理理论能力的发生发展机制。
(二) 发展的心理理论脑机制的神经心理学研究
目前的研究很少涉及心理理论的神经生理机制。这发面的研究对心理理论发展的机制、特殊儿童心理理论发展及治疗有着重要的价值。心理理论的脑机制研究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对脑功损伤者的研究,二是涉及正常人与心理理论相关的脑区位置研究。研究者通过确定心理理论的脑区位置以及执行功能的区位置来考察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的关系问题。
(三) 研究方法和材料方面的心理理论研究
早期的一些实验任务往往信息量过大、过于杂,导致儿童理解困难。所以在今后实验任务的设计应多些儿童容易理解的简单实验任务。此外,过去的研究一般是使用言语性任务,而研究表名儿童心理理论能力和言语技能有关,所以这有可能在测试言语理解有困难的儿童和聋童心理论能力的时低估了他们能力,若能使用言语性任务也许可使研究有所突破。
(四) 心理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研究
心理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将结论和规律运用于教育实践。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对儿童的社会行为很有帮助,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了解学校,儿童的社会成熟是在学校能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水平与他们通过指示和合作进行学习的能力之间可能有关联。成人怎样帮助儿童获得和提高心理理论能力,教育理论家和教师如何帮助儿童认识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形成元认知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帮助儿童获得认识技能,提高思维、学习和推理能力等,将是心理理论研究未来的主要取向之一。
参考文献:
[1] 徐芬,包雪华. 儿童心理理论及其有关欺骗研究的新进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2):53-56.
[2] 熊哲宏. 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理论论”述评[J].心理科学,2001(3).
【关键词】 儿童;心理理论;理论模型;研究现状;局限性
一、 儿童心理理论概念
(一) 儿童心理理论的概念界定
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展心理学学科最重要的一个研究领域。最初,是由Remack和Woodruff于1978年对黑猩猩是否具有心理理论进行的一系列实验研究,通过该研究,他们认为心理理论是推测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其后一些研究者认为这种能力应该是一种推测系统,可以对不可观测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并对行为进行预测。具体来说,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关于知觉、情绪、愿望和信念等是如何相互联系并实施组织建构的一种理论解释,同时通过这种构建的理论解释来推测他人行为的能力。
(二) 儿童心理理论的理论模型
儿童心理理论的模型有多种,如理论论、模仿论、模块论、匹配论、社会文化结构理论等多种理论模型。但最主要还是体现在前三个理论模型的研究上:
第一,理论论。理论论认为人们对心理知识的认识或理解是像理论一样的知识体系,并能解释和预测人的行为。理论论强调知识的连续性、系统性、一贯性。其代表人物主要有Wellman和Gopnik Meltzoff等。
第二,模仿论。模仿论强调心理模仿过程在获得社会认知知识和技能中的重要性。模仿论十分强调儿童自我反思的经验,认为儿童主要是通过内省来认识自己的心理,然后通过激活过程把这些有关心理状态的知识概括到别人身上。儿童可以利用他们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认识,通过模仿获得对心理状态及其与行为间因果联系的认识。
第三,模块论。Leslie等人提出模块论,认为儿童心理理论是一种内在的能力,在个体出生时,心理理论便以模块的形式存在个体的神经系统中,并于个体成熟时获得对心理状态的认识。儿童个体的心理理论发展是一个内部生物技能逐步展开的过程。模块论的代表人物是Leslie和Baron–Cohen。Leslie提出了3个模块机制:一个是身体理论机制模块,另两个模块都是心理理论机制模块。
以上三种理论各有侧重点,理论论强调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过程,模仿论关注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方式,模块论则强调儿童心理理论的生理机制。虽然它们都得到了一些相应实验的验证,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自身无法解释的问题。一些研究者们认为这几种理论并不是互相矛盾的,他们认为在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可能同时存在几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它们之间是互补的。
二、 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现状
(一) 儿童心理理论研究进展
在早期,心理学家大都将对错误信念的理解看作是儿童心理理论获得的主要标志。Gopnik&Astington等研究者们发现3岁儿童尚未认识到人们关于世界的表征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并且人们是基于这些表征采取行动,而不是基于世界的实际情形而采取行动。
(二) 影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因素
研究表明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年龄差异是早期各种社会经验共同作用的结果。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内在因素主要和儿童已有的心理能力密切相关,如社交、语言、记忆、思维等。而影响儿童心理理论的获得和发展速度差异的外部因素则很多。因素一,家庭因素。因素二,同伴关系。
三、 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展望
(一) 心理理论研究的毕生趋势
心理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前儿童上,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开始把眼光投向人的生命全程。Kuhn明确主张把心理理论研究和认识发生理解的研究结合起来,提出了心理理论的毕生发展观点,认为心理理论的发展是一个毕生的任务。目前国内仅有极少量研究尝试探索6岁后儿童、青少年乃至成人的心理理论的发展。所以心理理论的毕生发展方面的研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尚需大量实证研究去探讨学龄期或成人个体心理理论能力的发生发展机制。
(二) 发展的心理理论脑机制的神经心理学研究
目前的研究很少涉及心理理论的神经生理机制。这发面的研究对心理理论发展的机制、特殊儿童心理理论发展及治疗有着重要的价值。心理理论的脑机制研究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对脑功损伤者的研究,二是涉及正常人与心理理论相关的脑区位置研究。研究者通过确定心理理论的脑区位置以及执行功能的区位置来考察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的关系问题。
(三) 研究方法和材料方面的心理理论研究
早期的一些实验任务往往信息量过大、过于杂,导致儿童理解困难。所以在今后实验任务的设计应多些儿童容易理解的简单实验任务。此外,过去的研究一般是使用言语性任务,而研究表名儿童心理理论能力和言语技能有关,所以这有可能在测试言语理解有困难的儿童和聋童心理论能力的时低估了他们能力,若能使用言语性任务也许可使研究有所突破。
(四) 心理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研究
心理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将结论和规律运用于教育实践。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对儿童的社会行为很有帮助,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了解学校,儿童的社会成熟是在学校能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水平与他们通过指示和合作进行学习的能力之间可能有关联。成人怎样帮助儿童获得和提高心理理论能力,教育理论家和教师如何帮助儿童认识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形成元认知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帮助儿童获得认识技能,提高思维、学习和推理能力等,将是心理理论研究未来的主要取向之一。
参考文献:
[1] 徐芬,包雪华. 儿童心理理论及其有关欺骗研究的新进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2):53-56.
[2] 熊哲宏. 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理论论”述评[J].心理科学,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