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内容的课堂教学教师应关注什么

来源 :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在考试中应用计算的分值占有相当高的比重。因此,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一直是小学数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尽管有效的“教”并不一定能够导致学习上的成功,但如果“教”的行为不能引起有效的“学”,那个“教”自然就是无效的。所以就教师的“教”谈一下看法,但愿能引起同行的探究。
  一、在计算内容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计算中,算法是说明计算过程中的规则和逻辑顺序;而算理则是说明计算过程中的依据和合理性。如教学一个数除以一个分数,就是将它的分子,分母颠倒后相乘;教学乘法口诀直接让学生熟背乘法口诀表……然后再用一套套练习使学生熟练这些规则。这样的教学只是教师教学了算法,那么实际上不是教数学,而是教一门计算程序,不是在培养研究者,而是在训练操作工。长期这样,学生们会逐渐地疏远数学。
  计算内容教学,理解算理是学生学习数学思维方式的重要环节。弗赖登塔尔曾提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说前人已经总结出的规律、公式……由学生本人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动手操作是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获得数学结论的重要过程。如教学“6的乘法口诀”,现人教版教材是通过学生用相同的小三角形摆小鱼(每条小鱼由6个小三角形拼成)图来理解算理,通过分析、总结,归纳出口诀的。正是由于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白了算理。假如有学生忘记了6×5的乘法口诀,他们也会用6+6+6+6+6=30来求,或者有学生记住了6×4的口诀,他们也会用6×4+6=30的方法算出6×5=30。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数的运算与所代表的情境中的物体相联系时,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获得真正的意义。上述情况不正是由于生通过摆小鱼图与乘法口诀相联系的结果吗。
  二、在计算内容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标准》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估算,是估计数值的意识,其主要思想是把握数的大致范围。生活中很多时候都用到估算,而不需要精确计算。估算具有开放性,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经验,采取不同的估计方式,对结果和采用的方法进行交流是十分重要的。
  另外,估算还可以用于平时的计算,在计算前对结果进行估算,可以使学生合理、灵活地用多种方法去思考问题;在计算后对结果进行估算,可以使学生获得一种最有价值的检验结果的方法。如求32×21的积,估算的结果是600,正确应该比300稍大,如果笔算的结果小于600,则说明了笔算有误,要重新计算。真正体现了估算为笔算服务。
  三、在计算内容教学中要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优化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这些个性差异,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
  客观上,一个班几十个学生去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时,由于各种差异的存在,解决问题的策略必定是多样化的,老师的教学不要把这种多样的现象“一样化”。但同时应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对几十个人去解决同一个问题而言的,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要求能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
  如教学8、7、6加几中的“8+7=”时可能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算法
  生1:8+7=15,因为7可以分成2和5,8+2等于10,10加5等于15。
  生2:8+7=15,因为8可以分成5和3,3+7等于10,10加5等于15。
  生3:从8接着往下数7个9、10、11、12、1 3、14、15,所以等于15。
  生4:先一个一个数出8,再一个一个数出7,合起来再一个一个数等于15。
  如果课堂中有的算法在教学时学生没有想到,可能学生潜意识里已经将这种算法优化掉了,教师可以不再出示,没有必要走回头路,浪费教学的时间。如生4这样的解答如果学生没有提出来,教师就不要自己讲出来。
  四、在计算内容教学中要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课程标准》还提出:使数学更贴近生活,倡导数学知识要来源于生活,从大量的生活实例和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来建立数学模型;借用数学知识和方法来表达情感,消除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缩短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其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地探索出新知。
  例如: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直接出示要研究的问题,如26+4,26+9,而后,教师采用让学生摆小棒——发现计算方法——总结计算方法这一流程。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理解算理是没有问题的。可学生对于为什么要学这一类的加法,学习了这一类的加法可以做什么不是十分清晰。如果改为这样出示:“星期六,东东和爸爸到商店买玩具,爸爸给东东挑了一个标价是25元的玩具,东东自己挑了一个4元至9元之间的玩具,可以怎样买?”这样的设计与学生生活经历接近、学生感兴趣的选择购物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先进行抽象,抽取数学模型,然后自主研究如何计算,增强了学习的实效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责任编校:长江)
其他文献
学位
一维纳米材料具有许多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由于它们在介观物理以及纳米器件的制造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近年来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在本论文中,我们通过物理气相
近年来,由于纳米磁性材料在高密度磁记录和生物医学等方面的应用,使其在基础和应用研究中受到了广泛地关注。当其应用于磁记录时,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克服纳米尺度下材料在有限温区出现的超顺磁性,因为这种现象会破坏记录单元的热稳定性。经研究发现,复合纳米磁性材料中的交换偏置效应有可能成为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性技术。受近期实验的启发,本论文使用经典的Heisenberg模型并采用修正的Monte Carlo方法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