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在考试中应用计算的分值占有相当高的比重。因此,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一直是小学数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尽管有效的“教”并不一定能够导致学习上的成功,但如果“教”的行为不能引起有效的“学”,那个“教”自然就是无效的。所以就教师的“教”谈一下看法,但愿能引起同行的探究。
一、在计算内容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计算中,算法是说明计算过程中的规则和逻辑顺序;而算理则是说明计算过程中的依据和合理性。如教学一个数除以一个分数,就是将它的分子,分母颠倒后相乘;教学乘法口诀直接让学生熟背乘法口诀表……然后再用一套套练习使学生熟练这些规则。这样的教学只是教师教学了算法,那么实际上不是教数学,而是教一门计算程序,不是在培养研究者,而是在训练操作工。长期这样,学生们会逐渐地疏远数学。
计算内容教学,理解算理是学生学习数学思维方式的重要环节。弗赖登塔尔曾提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说前人已经总结出的规律、公式……由学生本人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动手操作是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获得数学结论的重要过程。如教学“6的乘法口诀”,现人教版教材是通过学生用相同的小三角形摆小鱼(每条小鱼由6个小三角形拼成)图来理解算理,通过分析、总结,归纳出口诀的。正是由于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白了算理。假如有学生忘记了6×5的乘法口诀,他们也会用6+6+6+6+6=30来求,或者有学生记住了6×4的口诀,他们也会用6×4+6=30的方法算出6×5=30。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数的运算与所代表的情境中的物体相联系时,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获得真正的意义。上述情况不正是由于生通过摆小鱼图与乘法口诀相联系的结果吗。
二、在计算内容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标准》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估算,是估计数值的意识,其主要思想是把握数的大致范围。生活中很多时候都用到估算,而不需要精确计算。估算具有开放性,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经验,采取不同的估计方式,对结果和采用的方法进行交流是十分重要的。
另外,估算还可以用于平时的计算,在计算前对结果进行估算,可以使学生合理、灵活地用多种方法去思考问题;在计算后对结果进行估算,可以使学生获得一种最有价值的检验结果的方法。如求32×21的积,估算的结果是600,正确应该比300稍大,如果笔算的结果小于600,则说明了笔算有误,要重新计算。真正体现了估算为笔算服务。
三、在计算内容教学中要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优化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这些个性差异,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
客观上,一个班几十个学生去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时,由于各种差异的存在,解决问题的策略必定是多样化的,老师的教学不要把这种多样的现象“一样化”。但同时应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对几十个人去解决同一个问题而言的,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要求能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
如教学8、7、6加几中的“8+7=”时可能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算法
生1:8+7=15,因为7可以分成2和5,8+2等于10,10加5等于15。
生2:8+7=15,因为8可以分成5和3,3+7等于10,10加5等于15。
生3:从8接着往下数7个9、10、11、12、1 3、14、15,所以等于15。
生4:先一个一个数出8,再一个一个数出7,合起来再一个一个数等于15。
如果课堂中有的算法在教学时学生没有想到,可能学生潜意识里已经将这种算法优化掉了,教师可以不再出示,没有必要走回头路,浪费教学的时间。如生4这样的解答如果学生没有提出来,教师就不要自己讲出来。
四、在计算内容教学中要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课程标准》还提出:使数学更贴近生活,倡导数学知识要来源于生活,从大量的生活实例和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来建立数学模型;借用数学知识和方法来表达情感,消除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缩短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其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地探索出新知。
例如: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直接出示要研究的问题,如26+4,26+9,而后,教师采用让学生摆小棒——发现计算方法——总结计算方法这一流程。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理解算理是没有问题的。可学生对于为什么要学这一类的加法,学习了这一类的加法可以做什么不是十分清晰。如果改为这样出示:“星期六,东东和爸爸到商店买玩具,爸爸给东东挑了一个标价是25元的玩具,东东自己挑了一个4元至9元之间的玩具,可以怎样买?”这样的设计与学生生活经历接近、学生感兴趣的选择购物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先进行抽象,抽取数学模型,然后自主研究如何计算,增强了学习的实效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责任编校:长江)
一、在计算内容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计算中,算法是说明计算过程中的规则和逻辑顺序;而算理则是说明计算过程中的依据和合理性。如教学一个数除以一个分数,就是将它的分子,分母颠倒后相乘;教学乘法口诀直接让学生熟背乘法口诀表……然后再用一套套练习使学生熟练这些规则。这样的教学只是教师教学了算法,那么实际上不是教数学,而是教一门计算程序,不是在培养研究者,而是在训练操作工。长期这样,学生们会逐渐地疏远数学。
计算内容教学,理解算理是学生学习数学思维方式的重要环节。弗赖登塔尔曾提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说前人已经总结出的规律、公式……由学生本人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动手操作是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获得数学结论的重要过程。如教学“6的乘法口诀”,现人教版教材是通过学生用相同的小三角形摆小鱼(每条小鱼由6个小三角形拼成)图来理解算理,通过分析、总结,归纳出口诀的。正是由于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白了算理。假如有学生忘记了6×5的乘法口诀,他们也会用6+6+6+6+6=30来求,或者有学生记住了6×4的口诀,他们也会用6×4+6=30的方法算出6×5=30。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数的运算与所代表的情境中的物体相联系时,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获得真正的意义。上述情况不正是由于生通过摆小鱼图与乘法口诀相联系的结果吗。
二、在计算内容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标准》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估算,是估计数值的意识,其主要思想是把握数的大致范围。生活中很多时候都用到估算,而不需要精确计算。估算具有开放性,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经验,采取不同的估计方式,对结果和采用的方法进行交流是十分重要的。
另外,估算还可以用于平时的计算,在计算前对结果进行估算,可以使学生合理、灵活地用多种方法去思考问题;在计算后对结果进行估算,可以使学生获得一种最有价值的检验结果的方法。如求32×21的积,估算的结果是600,正确应该比300稍大,如果笔算的结果小于600,则说明了笔算有误,要重新计算。真正体现了估算为笔算服务。
三、在计算内容教学中要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优化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这些个性差异,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
客观上,一个班几十个学生去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时,由于各种差异的存在,解决问题的策略必定是多样化的,老师的教学不要把这种多样的现象“一样化”。但同时应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对几十个人去解决同一个问题而言的,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要求能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
如教学8、7、6加几中的“8+7=”时可能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算法
生1:8+7=15,因为7可以分成2和5,8+2等于10,10加5等于15。
生2:8+7=15,因为8可以分成5和3,3+7等于10,10加5等于15。
生3:从8接着往下数7个9、10、11、12、1 3、14、15,所以等于15。
生4:先一个一个数出8,再一个一个数出7,合起来再一个一个数等于15。
如果课堂中有的算法在教学时学生没有想到,可能学生潜意识里已经将这种算法优化掉了,教师可以不再出示,没有必要走回头路,浪费教学的时间。如生4这样的解答如果学生没有提出来,教师就不要自己讲出来。
四、在计算内容教学中要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课程标准》还提出:使数学更贴近生活,倡导数学知识要来源于生活,从大量的生活实例和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来建立数学模型;借用数学知识和方法来表达情感,消除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缩短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其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地探索出新知。
例如: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直接出示要研究的问题,如26+4,26+9,而后,教师采用让学生摆小棒——发现计算方法——总结计算方法这一流程。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理解算理是没有问题的。可学生对于为什么要学这一类的加法,学习了这一类的加法可以做什么不是十分清晰。如果改为这样出示:“星期六,东东和爸爸到商店买玩具,爸爸给东东挑了一个标价是25元的玩具,东东自己挑了一个4元至9元之间的玩具,可以怎样买?”这样的设计与学生生活经历接近、学生感兴趣的选择购物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先进行抽象,抽取数学模型,然后自主研究如何计算,增强了学习的实效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责任编校: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