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一九五五年 知堂老人①rn1月1日rn一月一日,晴,晨零十度.旧历腊八.上午煮腊八粥,下午始吃一盌.晚精神不快,古人云息我以死,真名言也.夜风.rn1月2日rn二日,阴,风,晨零十度.上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九五五年 知堂老人①rn1月1日rn一月一日,晴,晨零十度.旧历腊八.上午煮腊八粥,下午始吃一盌.晚精神不快,古人云息我以死,真名言也.夜风.rn1月2日rn二日,阴,风,晨零十度.上午晴,阅杂书消遣.下午彭炎西来访.入浴.往街寄刘哲民航空信,买黄酒一斤,八千八百元.星期.
其他文献
《宠儿》是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长期以来,人们多关注小说中黑人和女性的困境与自我挣扎,而忽略其中更具普世价值对整个社会精神困境的反思和对其出路的探索。文章借用申丹的隐性进程理论,揭示出《宠儿》对于人类精神缺失的书写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自我精神构建知识的贫乏,同时莫里森还通过爱弥这一人物表现出她对精神上充实的人类的构想,鼓励人们坚持自己信念从而免于被社会的畸形准则所挤压。
近年来各国宏观经济管理的经验及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理论的发展,使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成为大势所趋。文章运用动态指数法测算中国近20年的透明度指数,并构建基于有向无环图的SVAR模型,分析在数量型和价格型两种框架下透明度冲击对不同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透明度作为新型政策改良工具,虽受时滞效应的影响,但在长期确有利于稳定资本市场、平抑价格波动。在运用数量型货币政策调控框架时应结合相机抉择手段进行逆经济周期调控并缩短传导周期,在运用价格型调控模式时应注重调控的时机、节奏,关注实际干预工具对价格调整的粘性
摘要:在中国语境下,同妻是指与男同性恋者缔结合法婚姻的异性恋女子。然其在婚姻中诸多合法权益极易遭到损害,如性生活、爱情等难以得到满足,从而产生自我认同障碍等后果。而救济途径也实属有限,离婚权实现存在制度性障碍。本文论述局限于同性恋者隐瞒性倾向的情况下同妻离婚的困境和对其救济途径的建议。 关键词:隐瞒性倾向 同妻 婚姻权益 离婚 一、同妻生存现状及出现原因 同妻即与男同性恋者缔结合法婚姻的妻子
6月2日上午,“湖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代表大会隆重召开。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宋智富,省委宣传部社科规划办主任陈湘文,省社科联软科学研究室主任李邦铭,长沙理工大学社科联委员会秘书长刘建江,校党委书记陈弘和副校长吴波、兰勇出席,校社科联第一届常务委员会委员和会员代表共140余人参加会议。大会由副校长唐圣松主持。
在党从初创走向成熟的民主革命时期,组织建设的一系列举措为革命胜利提供了组织保障.基于对党的一大至七大党纲党章的文本考察,可以发现其成功举措主要包含:不断修改完善党章
追诉时效制度是世界各国刑事司法设置中的必备制度。1997年《刑法》改变了1979年《刑法》中追诉时效无限延长的具体规定。考察裁判文书涉跨两部刑法追诉时效交叉问题的案例后发现,我国法院对追诉时效交叉问题分为两派观点,即“旧法提倡说”与“新法提倡说”。争议焦点产生的缘由是对1997年《刑法》第12条法律适用的解释和刑法追诉时效的司法属性存在博弈。文章提出统一法律适用、遵循“实体从旧,程序从新”“有利于被告人”的司法理念以及以“核准追诉”程序作为兜底性规定乃当下逻辑进路。
互联网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带来新的动力引擎,但人力资本对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的制约作用也不容忽视。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2004—2016年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互联网对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检验人力资本对互联网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关系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由技术效率改善和技术进步共同驱动,其中技术进步是主要驱动力;互联网对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提升作用,主要是通过促进技术进步而实现的;人力资本会强化互联网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
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写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重要回信中,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明确要求,也对社科期刊编辑寄予厚望。重要回信与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一脉相承,进一步强化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与作用,体现了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重视。当前,中华民族正在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
文学伦理批评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存在已久,它始终强调伦理的思维传统,指导读者如何正确地阅读文学,充分发挥文学的道德教化作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的
罗斯小说《凡人》之主人公“凡人”无法摆脱的死亡恐惧使小说基调略显哀婉。然而,哀悼生命的易逝固然在“凡人”人生中占据重要位置,但由此引发的对生命永恒性的思索却是促使他坦然面对死亡的核心因素。晚年的他在反思中不仅发现了自己生命里久被忽视的爱的主旋律,也意识到了一味追求生物生命之人生观的谬误。在犹太墓园的沉思和与挖墓人的对话,让他顿悟到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融入才是个体“对抗”死亡的良方。这部带有“挽歌”色彩的小说因此变奏成了一曲生命“颂歌”,小说的生命叙事由此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