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不少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反映文言文学习内容多、难度大,很难适应。因此,笔者尝试在小学阶段教学中利用教材,探究方法,让文言文走进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语文生活。以对比阅读,发挥课堂效用,激发读文言的兴趣;以广泛诵读,联系孩童发展,营造学古典的磁场;以积累自读,授学生以“渔”,掌握析古文的方法。从而引导学生以读为诵,学习经典,培养语感,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策略 对比阅读 广泛诵读 积累自读
笔者多年从事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在与小学毕业生交流中发现,原本的语文学习能手竟也开始惧怕语文学科。这主要因为小学阶段学生接触文言文不多,致使初中文言文的学习跟不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此,笔者依托教材,寻找渠道,让文言文走进小学中高年级孩子的生活,为他们能够顺利地适应初中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根基。
一、 对比阅读,发挥课堂效用,激发读文言的兴趣
翻阅苏教版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教材,我们发现不少课文都可以找到文言文的痕迹。如五年级(上册)《成语故事》中的《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是文言文的直译版,而神话故事《嫦娥奔月》、民间故事《牛郎织女》则是文言文的改编版。只要与文言文相关的课文,在设计教学流程时我们都可以增加“比一比”“读一读”“背一背”这些环节,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会从中萌发,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也会从中提升。笔者首先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为例,谈谈如何展开文言文阅读指导。
教材第三单元“诗文精粹”安排了《三打白骨精》《词两首》与《螳螂捕蝉》三篇精读课文。笔者在教学时,根据单元特点,进行了整体模块教学的设计,即在文本精读的基础上,增加原文共读。
《三打白骨精》一文选自吴承恩的古典名著《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古典白话小说的文体是本课的最大亮点。笔者在指导学生精读课文时,特别节选了原著的相应片段进行对比教学。如课文开篇:“一天,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一座高山前,只见山势险峻,峰岩重叠。”原著片段为:
师徒别了上路,早见一座高山。……好猴王,他在那马前,横担着棒,剖开山路,上了高崖,看不尽:峰岩重叠,涧壑湾环。虎狼成阵走,麂鹿作群行。无数獐豝钻簇簇,满山狐兔聚丛丛。千尺大蟒,万丈长蛇。大蟒喷愁雾,长蛇吐怪风。道旁荆棘牵漫,岭上松楠秀丽。薜萝满目,芳草连天。影落沧溟北,云开斗柄南。万古常含元气老,千峰巍列日光寒。
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除个别字词需要注音外,阅读障碍不算大。因此,教师让学生结合原著片段,完成略带难度的学习任务:逐句试说,以理解环境的险恶。小说原片段的引入,让学生的学习興趣普遍浓郁。
课文重点是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的经过:白骨精三次不同的化身,被悟空三次识破。课文中第一次棒打的描述在第三自然段,原著相应的片段是:
只见那行者自南山顶上,摘了几个桃子,托着钵盂,一筋斗,点将回来,睁火眼金睛观看,认得那女子是个妖精,放下钵盂,掣铁棒,当头就打。唬得个长老用手扯住道:“悟空!你走将来打谁?”行者道:“师父,你面前这个女子,莫当做个好人。他是个妖精,要来骗你哩。”……行者又发起性来,掣铁棒,望妖精劈脸一下。那怪物有些手段,使个解尸法,见行者棍子来时,他却抖擞精神,预先走了,把一个假尸首打死在地下。
如此这般,让学生将课文与原文同时阅读,对比赏析。古文中相应的“三打”片段会让学生读得更加带劲,读出文体的特点,也能提升学生阅读古文的情趣和能力。
其实,这就是利用教材来理解原文,一文多读,培养语感。《三打白骨精》的对比阅读,不仅适度拓宽了课堂教学的深度和难度,还把阅读引向了课外,引导学生走进本册教材中的“我阅读我快乐”栏目——阅读《西游记》。巧妙的设计,使“为学生推荐一部名著”的新课标要求得到落实,也是鼓励更多学有余力的学生敢于根据自身的阅读能力捧读原著。
在教《螳螂捕蝉》这篇课文时,笔者出示刘向《说苑·正谏》中的相应章节。首先让学生熟读教材原文,然后在教学时,辅以文言材料为教学内容,评析文章。在教学中,不要求学生明确知道每个字的意思,只要他们能够明白句意,并能用文言原句评说人物性格以及这篇文章的深刻寓意即可。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依托课堂教学时间,在不增加学生课后负担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读原篇原著,以读成诵,培养语感,提升能力。
二、广泛诵读,联系儿童发展,夯实学古典的基础
对教材中的课文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虽有效,但由于教材的限制,可选用的篇目有限,而且有些篇目对小学生而言难度较大,因此我们还选择了一些适合小学生阅读,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小古文,有选择地进行多层次、多频率的诵读指导,使学生在达到小语教学要求的同时,夯实学文言文的基础。
笔者所在的学校,每节语文课都有“课始五分钟”,以诵读名篇为主,不同年级有不同的内容,《三字经》《弟子规》《唐诗宋词》和《论语》都是主要阅读材料。同时,每周还有一节“诵读课”。这些课程的教材、教学流程都由同年级教师共同研讨,再经过教师集体备课,在原有诵读的目标基础上提出略高的要求,让学生不仅立足于读,立足于背,还立足于感悟,在感悟中求真。这些做法都为扎扎实实地开展“经典诵读”守住了阵地。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中有一篇课文《论语十二章》,虽然与之相应的,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有一篇《孔子游春》做铺垫,但课文的重心在“观水施教”“师生论志”,即便有课后的拓展,学生所读总归是有限的。师生可以搜集整理《论语》中的佳句,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同时结合课后练习中有关孔子的名言,利用“经典诵读”课堂,进行诵读和积累。如果小学阶段学生对《论语》名句熟读成诵,初中学习《论语》时,便会产生他乡遇故知的亲切,学习起来也会驾轻就熟。这就是“幼学如漆”的魅力所在。 当然,除了借助学校“经典诵读”这一校本教研的阵地外,我们还利用《古诗文诵读》(苏教版)、《小古文100篇》等书进行文言文的教学。《古诗文诵读》中收录了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的《兼相爱,交相利》《上善若水》,以及六年级(上册)中《伯牙破琴》《嗟来之食》《塞翁失马》等经典名篇,为不同学段的学生搭建了学习的桥梁。加强此类文章的阅读,让学生在多读中感悟字意、句意,并结合注释悟到文章的意蕴,对学生文言词汇的积累与文言素养的提升大有裨益。
三、积累自读,授学生以“渔”,掌握析古文的方法
近年来,教师指导下的文言阅读在小学中高年级已经有了一些尝试,但为什么学生阅读文言的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呢?笔者以为,教学如仅停留在教师指导层面是不够的,要让学生自己愿意读。而一些孩子不愿读文言文,是因为他们读不懂。所以在教学中,笔者认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读懂文言文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以积累为手段,学会“渔”技。
第一,建立个人文言阅读词汇宝库。在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准备一个小本子,阅读中随时摘录一些文言词汇,采取看注释、问老师、查字典、同学互译等方法,让学生积累文言词汇。以《论语·阳货篇》为例: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見,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老师指导学生积累其中的“归”“豚”“亡”“诸”“亟”“岁”“仕”等词。以“亡”为例,让学生结合“亡羊补牢”“国破家亡”“亡命之徒”“智叟亡以应”等短语,分析“亡”有“丢失”“灭亡”“逃”“没有”等意思,学生以这样的方式积累,就能对这个字有更深的认识。
第二,开设课堂文言词汇交流专区。学生通过“文言词汇宝库”能积累不少词汇,但如只是摘录而不去理解和记忆,是无用的。因此,在每周一次的诵读课上可以开辟“文言词汇交流专区”。以《弟子规》中的“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一句为例,学生积累所得:“虽”在文言语境中有“虽然”“即使”的意思,而“苟”有“假使”“如果”的意思。尽管“虽”与“苟”都是中学语文文言词语释义的要点,但如果学生有自我积累的兴趣和能力,就应该充分鼓励和指导。在交流专区,学生共同做摘录,并进行讨论,自己悟出这句话的意思根本不是问题。积累、诵读、感悟,其中的“渔”技已初显。
小学中高年级的文言文教学往大处说是传承了古典文化,往小处说能让孩子很快适应初中语文学习。一线语文教师有必要利用现有素材,多想方法,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同时,巧抓时机,营造氛围,授之以“渔”,相信必会让学生爱上文言经典。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城东中心小学经东校区)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策略 对比阅读 广泛诵读 积累自读
笔者多年从事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在与小学毕业生交流中发现,原本的语文学习能手竟也开始惧怕语文学科。这主要因为小学阶段学生接触文言文不多,致使初中文言文的学习跟不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此,笔者依托教材,寻找渠道,让文言文走进小学中高年级孩子的生活,为他们能够顺利地适应初中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根基。
一、 对比阅读,发挥课堂效用,激发读文言的兴趣
翻阅苏教版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教材,我们发现不少课文都可以找到文言文的痕迹。如五年级(上册)《成语故事》中的《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是文言文的直译版,而神话故事《嫦娥奔月》、民间故事《牛郎织女》则是文言文的改编版。只要与文言文相关的课文,在设计教学流程时我们都可以增加“比一比”“读一读”“背一背”这些环节,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会从中萌发,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也会从中提升。笔者首先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为例,谈谈如何展开文言文阅读指导。
教材第三单元“诗文精粹”安排了《三打白骨精》《词两首》与《螳螂捕蝉》三篇精读课文。笔者在教学时,根据单元特点,进行了整体模块教学的设计,即在文本精读的基础上,增加原文共读。
《三打白骨精》一文选自吴承恩的古典名著《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古典白话小说的文体是本课的最大亮点。笔者在指导学生精读课文时,特别节选了原著的相应片段进行对比教学。如课文开篇:“一天,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一座高山前,只见山势险峻,峰岩重叠。”原著片段为:
师徒别了上路,早见一座高山。……好猴王,他在那马前,横担着棒,剖开山路,上了高崖,看不尽:峰岩重叠,涧壑湾环。虎狼成阵走,麂鹿作群行。无数獐豝钻簇簇,满山狐兔聚丛丛。千尺大蟒,万丈长蛇。大蟒喷愁雾,长蛇吐怪风。道旁荆棘牵漫,岭上松楠秀丽。薜萝满目,芳草连天。影落沧溟北,云开斗柄南。万古常含元气老,千峰巍列日光寒。
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除个别字词需要注音外,阅读障碍不算大。因此,教师让学生结合原著片段,完成略带难度的学习任务:逐句试说,以理解环境的险恶。小说原片段的引入,让学生的学习興趣普遍浓郁。
课文重点是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的经过:白骨精三次不同的化身,被悟空三次识破。课文中第一次棒打的描述在第三自然段,原著相应的片段是:
只见那行者自南山顶上,摘了几个桃子,托着钵盂,一筋斗,点将回来,睁火眼金睛观看,认得那女子是个妖精,放下钵盂,掣铁棒,当头就打。唬得个长老用手扯住道:“悟空!你走将来打谁?”行者道:“师父,你面前这个女子,莫当做个好人。他是个妖精,要来骗你哩。”……行者又发起性来,掣铁棒,望妖精劈脸一下。那怪物有些手段,使个解尸法,见行者棍子来时,他却抖擞精神,预先走了,把一个假尸首打死在地下。
如此这般,让学生将课文与原文同时阅读,对比赏析。古文中相应的“三打”片段会让学生读得更加带劲,读出文体的特点,也能提升学生阅读古文的情趣和能力。
其实,这就是利用教材来理解原文,一文多读,培养语感。《三打白骨精》的对比阅读,不仅适度拓宽了课堂教学的深度和难度,还把阅读引向了课外,引导学生走进本册教材中的“我阅读我快乐”栏目——阅读《西游记》。巧妙的设计,使“为学生推荐一部名著”的新课标要求得到落实,也是鼓励更多学有余力的学生敢于根据自身的阅读能力捧读原著。
在教《螳螂捕蝉》这篇课文时,笔者出示刘向《说苑·正谏》中的相应章节。首先让学生熟读教材原文,然后在教学时,辅以文言材料为教学内容,评析文章。在教学中,不要求学生明确知道每个字的意思,只要他们能够明白句意,并能用文言原句评说人物性格以及这篇文章的深刻寓意即可。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依托课堂教学时间,在不增加学生课后负担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读原篇原著,以读成诵,培养语感,提升能力。
二、广泛诵读,联系儿童发展,夯实学古典的基础
对教材中的课文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虽有效,但由于教材的限制,可选用的篇目有限,而且有些篇目对小学生而言难度较大,因此我们还选择了一些适合小学生阅读,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小古文,有选择地进行多层次、多频率的诵读指导,使学生在达到小语教学要求的同时,夯实学文言文的基础。
笔者所在的学校,每节语文课都有“课始五分钟”,以诵读名篇为主,不同年级有不同的内容,《三字经》《弟子规》《唐诗宋词》和《论语》都是主要阅读材料。同时,每周还有一节“诵读课”。这些课程的教材、教学流程都由同年级教师共同研讨,再经过教师集体备课,在原有诵读的目标基础上提出略高的要求,让学生不仅立足于读,立足于背,还立足于感悟,在感悟中求真。这些做法都为扎扎实实地开展“经典诵读”守住了阵地。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中有一篇课文《论语十二章》,虽然与之相应的,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有一篇《孔子游春》做铺垫,但课文的重心在“观水施教”“师生论志”,即便有课后的拓展,学生所读总归是有限的。师生可以搜集整理《论语》中的佳句,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同时结合课后练习中有关孔子的名言,利用“经典诵读”课堂,进行诵读和积累。如果小学阶段学生对《论语》名句熟读成诵,初中学习《论语》时,便会产生他乡遇故知的亲切,学习起来也会驾轻就熟。这就是“幼学如漆”的魅力所在。 当然,除了借助学校“经典诵读”这一校本教研的阵地外,我们还利用《古诗文诵读》(苏教版)、《小古文100篇》等书进行文言文的教学。《古诗文诵读》中收录了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的《兼相爱,交相利》《上善若水》,以及六年级(上册)中《伯牙破琴》《嗟来之食》《塞翁失马》等经典名篇,为不同学段的学生搭建了学习的桥梁。加强此类文章的阅读,让学生在多读中感悟字意、句意,并结合注释悟到文章的意蕴,对学生文言词汇的积累与文言素养的提升大有裨益。
三、积累自读,授学生以“渔”,掌握析古文的方法
近年来,教师指导下的文言阅读在小学中高年级已经有了一些尝试,但为什么学生阅读文言的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呢?笔者以为,教学如仅停留在教师指导层面是不够的,要让学生自己愿意读。而一些孩子不愿读文言文,是因为他们读不懂。所以在教学中,笔者认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读懂文言文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以积累为手段,学会“渔”技。
第一,建立个人文言阅读词汇宝库。在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准备一个小本子,阅读中随时摘录一些文言词汇,采取看注释、问老师、查字典、同学互译等方法,让学生积累文言词汇。以《论语·阳货篇》为例: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見,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老师指导学生积累其中的“归”“豚”“亡”“诸”“亟”“岁”“仕”等词。以“亡”为例,让学生结合“亡羊补牢”“国破家亡”“亡命之徒”“智叟亡以应”等短语,分析“亡”有“丢失”“灭亡”“逃”“没有”等意思,学生以这样的方式积累,就能对这个字有更深的认识。
第二,开设课堂文言词汇交流专区。学生通过“文言词汇宝库”能积累不少词汇,但如只是摘录而不去理解和记忆,是无用的。因此,在每周一次的诵读课上可以开辟“文言词汇交流专区”。以《弟子规》中的“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一句为例,学生积累所得:“虽”在文言语境中有“虽然”“即使”的意思,而“苟”有“假使”“如果”的意思。尽管“虽”与“苟”都是中学语文文言词语释义的要点,但如果学生有自我积累的兴趣和能力,就应该充分鼓励和指导。在交流专区,学生共同做摘录,并进行讨论,自己悟出这句话的意思根本不是问题。积累、诵读、感悟,其中的“渔”技已初显。
小学中高年级的文言文教学往大处说是传承了古典文化,往小处说能让孩子很快适应初中语文学习。一线语文教师有必要利用现有素材,多想方法,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同时,巧抓时机,营造氛围,授之以“渔”,相信必会让学生爱上文言经典。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城东中心小学经东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