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已成为信息时代的一种生存方式。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需要通过阅读教学来培养,而且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赖于阅读教学来奠定基础。当前,在新课程背景下应如何实施小学语文阅读指导,本文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规范阅读方法,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应采取的有效策略做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语文 阅读能力 阅读方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的首要问题是理解。阅读理解的过程和结果主要受读者的认知能力、语言知识、对阅读材料的背景知识的掌握等影响,其核心是如何将阅读材料提供的信息和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对新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
教学情境,是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的由特定要素构成的有一定教育意义的氛围与环境。在现代教育科学的视野中,“教学可以被看成是一系列精心安排的外部事件,这些经过设计的外部事件是为了支持内部的学习过程”。创设教学情境,正是这样一个安排多种教学“事件”、“情境”与“刺激”,以唤起、维护、推动学生进行意义学习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其实,课堂本身就是一种教学情境,只是它更多的表现为物质的、外在的客观条件,有必要根据不同的目的,对一些现场情境因素进行动态的细节设计。
1.置疑问难,主动探求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推崇“问题式学习”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强调把学生引入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并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创新和发展能力。可以引用下面这个案例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主动探究。
[例1]《小壁虎借尾巴》教学片断:
(1)教师导入课题后,设置问题:自由读课题,读后,你有什么疑问?
(2)归纳学生的问题,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向谁借尾巴?它借到了尾巴吗?结果怎样?请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带着这些问题再认真阅读课文,然后回答。
(3)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读完后发表不同见解并引起争论。
(4)教师相机诱导,让学生在文中找答案,然后分组展开讨论。
2.多向互动,合作交流
新课程强调,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师生互动交往,积极主动,共同创造与开发课程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而必须创建有利于合作交往的互动情境,让学生有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下面这个案例,体现了多向互动,合作交流的意图。
[例2]《乌鸦喝水》的教学思路:
(1)先指读第一自然段,质疑:乌鸦为什么一开始喝不着水?
(2)朗读指导,让学生读后合作学习,探讨问题。
(3)质疑: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可瓶里水不多,瓶口又小,怎么办呢?
(4)在自读二、三自然段的基础上,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动手做实验。
(5)在实验中又发现问题,如:水太少,放上石子也喝不到水;旁边没有小石子等。
(6)带着这些问题,学生进一步合作探究、交流,实现多向互动,在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3.优化整合,多维发展
阅读教学是整合了语文教学多方面要求的综合性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析诸方面综合能力的任务,因而在设计教学时,就要考虑把听、说、读、写和思维训练整合起来,在认知的同时,让学生能力得到发展,思维得到训练,情感受到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例3]古诗《游园不值》的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谈话激趣,通过复习以前学过的《咏柳》、《春晓》等诗,导入同样是描写春天的《游园不值》。
(2)回顾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再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自读古诗,理解词句和诗意,然后小组交流。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间互动,品味字词,感悟诗意,训练朗读。
(3)通过品读诗句,让学生体会感情。首先让学生听朗读录音,然后反复品读,互相评析,将诗的韵律、节奏、字词、意境和情感体验有机融合在一起。
(4)抓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春色满园”的意境,改写最后一句诗,由此展开小组合作学习。
(5)总结收束:描写春天的诗句还很多,由这节课你还想到哪些诗文,请你收集,下一节课共同交流欣赏这些诗文。
二、规范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
教师的教学,就在于带领学生走进教材,指导学生参与实践,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读出形、读出情。因此,老师要注意以明确的目的、多样的方法、相机的点拨、及时的调控、鲜明的层次,把学生带进神奇的语言境界。
1.读出形:感受语言形象
随着学生自我生活的丰富,影视接触的增多,课外阅读的拓展,学生头脑中已经贮存了与课文内容相似的形象画面。阅读中须以有效的方法激活贮存与课文相匹配的相似块,引导他们凭借联想想象,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从而变语言的感知为形象的感知。在这方面,一些老师别具匠心,采取多种灵活有效的手段,培养学生的语言转化、形象还原能力。或读中联想,读后描述;或读中揣摩,读中表演;或边读边演,边演边读;或读中板画,边画边读,使语言与形象紧密联系,水乳交融,相得益彰。为引导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老师一是要学生借助想象,描述形象。
2.读出情:感受语言情感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表情达意的载体,作者借助语言是为了描述事物,说明事理,表达情感。因此,在读出语言形象的基础上,让学生进入情境,充当角色,以深切体味蕴含于语言文字的情感,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由于知识基础,认识能力,生活积累的差别,学生在阅读中又大多立于文外,难以真切感受和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何克服学生、作者与文中人物的情感差异,以促使学生与作者或文中人物走到一起,想到一块,以产生心灵共振、情感共鸣呢?
为了引导体会蕴含于字里行间的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老师饱含深情地描述送别的动人情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又以“假如你是志愿军战士,你会怎样向朝鲜老大娘道别?会以怎能样的感情读志愿军说的话?”以引导学生充当角色,设身处地,进入情境,感受其境,体会其情;还注意了语境的提示,语速的指点,语情的诱发,尤其是范读的引导,使学生与教师、作者和文中人物构成联系,达到朗读的理想境界。
閱读指导是一门艺术,尽管我们正在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实施教学,但目前仍处于实验阶段,新的教学思想、观念,特别是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的更新,还有一个很长的过程。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语文 阅读能力 阅读方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的首要问题是理解。阅读理解的过程和结果主要受读者的认知能力、语言知识、对阅读材料的背景知识的掌握等影响,其核心是如何将阅读材料提供的信息和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对新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
教学情境,是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的由特定要素构成的有一定教育意义的氛围与环境。在现代教育科学的视野中,“教学可以被看成是一系列精心安排的外部事件,这些经过设计的外部事件是为了支持内部的学习过程”。创设教学情境,正是这样一个安排多种教学“事件”、“情境”与“刺激”,以唤起、维护、推动学生进行意义学习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其实,课堂本身就是一种教学情境,只是它更多的表现为物质的、外在的客观条件,有必要根据不同的目的,对一些现场情境因素进行动态的细节设计。
1.置疑问难,主动探求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推崇“问题式学习”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强调把学生引入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并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创新和发展能力。可以引用下面这个案例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主动探究。
[例1]《小壁虎借尾巴》教学片断:
(1)教师导入课题后,设置问题:自由读课题,读后,你有什么疑问?
(2)归纳学生的问题,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向谁借尾巴?它借到了尾巴吗?结果怎样?请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带着这些问题再认真阅读课文,然后回答。
(3)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读完后发表不同见解并引起争论。
(4)教师相机诱导,让学生在文中找答案,然后分组展开讨论。
2.多向互动,合作交流
新课程强调,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师生互动交往,积极主动,共同创造与开发课程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而必须创建有利于合作交往的互动情境,让学生有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下面这个案例,体现了多向互动,合作交流的意图。
[例2]《乌鸦喝水》的教学思路:
(1)先指读第一自然段,质疑:乌鸦为什么一开始喝不着水?
(2)朗读指导,让学生读后合作学习,探讨问题。
(3)质疑: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可瓶里水不多,瓶口又小,怎么办呢?
(4)在自读二、三自然段的基础上,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动手做实验。
(5)在实验中又发现问题,如:水太少,放上石子也喝不到水;旁边没有小石子等。
(6)带着这些问题,学生进一步合作探究、交流,实现多向互动,在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3.优化整合,多维发展
阅读教学是整合了语文教学多方面要求的综合性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析诸方面综合能力的任务,因而在设计教学时,就要考虑把听、说、读、写和思维训练整合起来,在认知的同时,让学生能力得到发展,思维得到训练,情感受到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例3]古诗《游园不值》的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谈话激趣,通过复习以前学过的《咏柳》、《春晓》等诗,导入同样是描写春天的《游园不值》。
(2)回顾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再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自读古诗,理解词句和诗意,然后小组交流。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间互动,品味字词,感悟诗意,训练朗读。
(3)通过品读诗句,让学生体会感情。首先让学生听朗读录音,然后反复品读,互相评析,将诗的韵律、节奏、字词、意境和情感体验有机融合在一起。
(4)抓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春色满园”的意境,改写最后一句诗,由此展开小组合作学习。
(5)总结收束:描写春天的诗句还很多,由这节课你还想到哪些诗文,请你收集,下一节课共同交流欣赏这些诗文。
二、规范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
教师的教学,就在于带领学生走进教材,指导学生参与实践,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读出形、读出情。因此,老师要注意以明确的目的、多样的方法、相机的点拨、及时的调控、鲜明的层次,把学生带进神奇的语言境界。
1.读出形:感受语言形象
随着学生自我生活的丰富,影视接触的增多,课外阅读的拓展,学生头脑中已经贮存了与课文内容相似的形象画面。阅读中须以有效的方法激活贮存与课文相匹配的相似块,引导他们凭借联想想象,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从而变语言的感知为形象的感知。在这方面,一些老师别具匠心,采取多种灵活有效的手段,培养学生的语言转化、形象还原能力。或读中联想,读后描述;或读中揣摩,读中表演;或边读边演,边演边读;或读中板画,边画边读,使语言与形象紧密联系,水乳交融,相得益彰。为引导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老师一是要学生借助想象,描述形象。
2.读出情:感受语言情感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表情达意的载体,作者借助语言是为了描述事物,说明事理,表达情感。因此,在读出语言形象的基础上,让学生进入情境,充当角色,以深切体味蕴含于语言文字的情感,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由于知识基础,认识能力,生活积累的差别,学生在阅读中又大多立于文外,难以真切感受和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何克服学生、作者与文中人物的情感差异,以促使学生与作者或文中人物走到一起,想到一块,以产生心灵共振、情感共鸣呢?
为了引导体会蕴含于字里行间的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老师饱含深情地描述送别的动人情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又以“假如你是志愿军战士,你会怎样向朝鲜老大娘道别?会以怎能样的感情读志愿军说的话?”以引导学生充当角色,设身处地,进入情境,感受其境,体会其情;还注意了语境的提示,语速的指点,语情的诱发,尤其是范读的引导,使学生与教师、作者和文中人物构成联系,达到朗读的理想境界。
閱读指导是一门艺术,尽管我们正在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实施教学,但目前仍处于实验阶段,新的教学思想、观念,特别是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的更新,还有一个很长的过程。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