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也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现在,小学体育教师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在关注学生对技能训练的同时,也会在体育教学中渗透体育精神。基于核心素养制定更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健康意识、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上都得到提升,从而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健全和完善学生人格为出发点和着力点,体育核心素养应该从日常的体育项目中选择有利于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内容。所以,小学体育教学就不应该像过去一样过分重视细节技巧,而忽视学生的情感需求。而是要选择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内容,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保持对课堂新鲜感和对运动项目的参与热情。因此,选择正确的教学策略,给学生更好的课堂体验,激发他们的兴趣,避免学生喜欢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这一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1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小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特点,设置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首先,在体育课上,不能忘记教育的本质。同其他课堂一样,体育课堂也需要老师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在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积极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解决学生们的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体育兴趣,也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时,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和身体需求,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以竞争或合作的方式参与进来,在必要情况下,可以通过降低动作难度、简化比赛规则、改造运动器械等方式,让学生都可以加入课堂。学生适应运动强度后,再逐渐提升难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可否认,体育教学和学生日常的体育活动是有所不同的,体育教学应该更加灵活,对生活中的体育资源进行选择和修改后,可以达到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塑造学生良好品质的目标。
2 加强对教学模式的创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满足当代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小学体育老师想要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从本质上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就需要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开发新的教学模式,进而使体育课堂充满趣味性,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因此,老师应该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真实风格,满足学生的运动需要。充满趣味性和竞争性的体育课堂,可以让学生主动投入课堂。体育课堂上,老師可以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充满趣味性的游戏,提升学生的课堂体验。如开展“两人三足”比赛,合理地将学生分组,比赛开始后,先到达终点的小组获胜。这样的游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达到体育锻炼目标的同时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
3 推动体育课堂走向体育课外训练
受到传统观念的限制,许多老师和家长都认为学生锻炼身体的需求在体育课堂上就可以得到满足。其实,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仅仅是课堂上的运动,无法满足他们的运动需求。想要给学生的运动负荷达到标准,必须要鼓励学生主动进行课外的锻炼。体育课堂上的核心素养,要求小学体育教师帮助学生培养运动精神和锻炼习惯,鼓励学生在课后坚持运动,拥有良好的体魄。体育老师可以根据校内现有的体育设施和场地,积极组建运动队伍,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能力参与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同时,老师也可以适当举办竞赛,激励学生加入运动队后坚持训练,借此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培养学生的竞技精神,勇于直面挫折和失败。当体育锻炼不再局限于课堂,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也都得到了保障。
4 树立正确的体育教学观
小学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也会受到教师观念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在小学教学中,一定要坚持终身学习和为人师表的原则,要不断思考适合学生教学方法,并在课后总结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达到更好的体育教学效果。同时,体育老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年龄、个性、身体素质等多方面因素,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目标,设计科学的活动项目,设置恰当的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达到锻炼身体的目标。另外,体育教师也要主动参加教学相关培训,加深对核心素养知识的认识,也可以和其他学科教师进行交流,通过分享让每一位教师都在学习和交流中得到提升,从而不断完善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课堂教学。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核心素养下的小学体育教学,既要让学生掌握体育技能,也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为了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必须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开展符合学生运动需求的教学,力求给小学生更好的课堂体验,并让学他们能够学以致用,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让教学模式随着教学改革而发展,对小学生适应未来的成长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实验小学)
以健全和完善学生人格为出发点和着力点,体育核心素养应该从日常的体育项目中选择有利于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内容。所以,小学体育教学就不应该像过去一样过分重视细节技巧,而忽视学生的情感需求。而是要选择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内容,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保持对课堂新鲜感和对运动项目的参与热情。因此,选择正确的教学策略,给学生更好的课堂体验,激发他们的兴趣,避免学生喜欢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这一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1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小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特点,设置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首先,在体育课上,不能忘记教育的本质。同其他课堂一样,体育课堂也需要老师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在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积极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解决学生们的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体育兴趣,也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时,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和身体需求,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以竞争或合作的方式参与进来,在必要情况下,可以通过降低动作难度、简化比赛规则、改造运动器械等方式,让学生都可以加入课堂。学生适应运动强度后,再逐渐提升难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可否认,体育教学和学生日常的体育活动是有所不同的,体育教学应该更加灵活,对生活中的体育资源进行选择和修改后,可以达到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塑造学生良好品质的目标。
2 加强对教学模式的创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满足当代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小学体育老师想要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从本质上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就需要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开发新的教学模式,进而使体育课堂充满趣味性,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因此,老师应该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真实风格,满足学生的运动需要。充满趣味性和竞争性的体育课堂,可以让学生主动投入课堂。体育课堂上,老師可以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充满趣味性的游戏,提升学生的课堂体验。如开展“两人三足”比赛,合理地将学生分组,比赛开始后,先到达终点的小组获胜。这样的游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达到体育锻炼目标的同时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
3 推动体育课堂走向体育课外训练
受到传统观念的限制,许多老师和家长都认为学生锻炼身体的需求在体育课堂上就可以得到满足。其实,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仅仅是课堂上的运动,无法满足他们的运动需求。想要给学生的运动负荷达到标准,必须要鼓励学生主动进行课外的锻炼。体育课堂上的核心素养,要求小学体育教师帮助学生培养运动精神和锻炼习惯,鼓励学生在课后坚持运动,拥有良好的体魄。体育老师可以根据校内现有的体育设施和场地,积极组建运动队伍,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能力参与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同时,老师也可以适当举办竞赛,激励学生加入运动队后坚持训练,借此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培养学生的竞技精神,勇于直面挫折和失败。当体育锻炼不再局限于课堂,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也都得到了保障。
4 树立正确的体育教学观
小学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也会受到教师观念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在小学教学中,一定要坚持终身学习和为人师表的原则,要不断思考适合学生教学方法,并在课后总结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达到更好的体育教学效果。同时,体育老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年龄、个性、身体素质等多方面因素,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目标,设计科学的活动项目,设置恰当的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达到锻炼身体的目标。另外,体育教师也要主动参加教学相关培训,加深对核心素养知识的认识,也可以和其他学科教师进行交流,通过分享让每一位教师都在学习和交流中得到提升,从而不断完善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课堂教学。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核心素养下的小学体育教学,既要让学生掌握体育技能,也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为了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必须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开展符合学生运动需求的教学,力求给小学生更好的课堂体验,并让学他们能够学以致用,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让教学模式随着教学改革而发展,对小学生适应未来的成长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