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老师,您一定要救救我。自杀的念头像魔鬼一样缠在我心头。”日前,在西南师范大学举行的2005年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节上,21岁的重庆某大学大三学生陈英拉住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张大钧的手,泪流满面。
陈英自小成绩优秀,父母对其要求严格,除一心读书不准与任何人交往。进入大学后,她鼓足勇气走上竞选学生会干部的讲台,然而同学们一个接一个的问题,让从小疏于交往的她语无伦次。“我越想越觉得没脸见人,只有死才能让我解脱。”
据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郑希付介绍,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调查显示,16%~25%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郁闷”已成为眼下大学校园中最流行的词。
谁都可能面临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西南师大大二学生张霞成绩优异,但与寝室同学关系不好,总觉得自己被孤立,尤其另一个成绩比她好的室友让她感觉到压力。
“我成绩好是自己努力得来的,但她成绩好是努力得来的还是天才,对这一点我不能肯定。”张霞说,她知道了解这一点也许对自己毫无意义,但就是迫切地想窥探这位室友的学习隐私。
“其实,大学生的很多心理问题并非在进入大学后产生,而是从中小学延伸而来。”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蔺桂瑞教授认为,一直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过于注重成绩,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为人处世等其他方面的训练。
“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社会阅历较浅,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蔺教授说:“处在新旧观念更迭、生活节奏加快以及社会竞争加剧的时代,他们必然会产生许多心理困惑。”
北京某高校学生杨志刚是来自福建偏远农村的贫困生,他努力想融入新环境。宿舍同学讨论影视作品,他有意插上几句,却因为驴唇不对马嘴而被同学们取笑;看到同学在玩网络游戏,他装作很精通的样子指手画脚,反而让同学觉得反感。
“我是班里第一个通过计算机考试的,我很强,只要我愿意,别人就会跟我交往。”可以看出,表面上自强甚至非常自负的杨志刚,内心却十分自卑。渐渐地,他变得很容易激动,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甚至为了一些小事打架斗殴。大四时,学校不得不勒令他退学回家。
香港城市大学心理学教授岳晓东说:“谁都可能面临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产生心理问题是正常的,关键是如何调试心态,应对压力。”
一个心结
也许就会影响成长和发展
李敏是西南师大大一新生,进大学后感到很不适应,想念远在浙江的父母和男朋友,不愿跟任何人交往。李敏整天以泪洗面,上课时都止不住地哭,还多次想自杀,同学们怀疑她得了抑郁症。
经过心理咨询后,专家认为李敏的问题虽然比较严重,但还没有出现幻觉等病理学反应,不是抑郁症。该校心理学院团总支书记、辅导员陈铮发动寝室同学和班里党员多关心李敏,并向学校请示让她回浙江休息几个星期。
前两天,李敏从家里回来后,情绪好了许多,还主动给寝室同学带了礼物。“如果当初我们把她当成精神病送进医院,可能会对她一生都产生不好的影响。”
据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郑希付介绍,大一新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对生活目标的茫然,为“现实中的大学与想像中的象牙塔不一样”而郁闷;大二学生主要被“敏感的校园人际关系”和恋爱问题等困扰;大三学生面临的主要是考研问题;而大四学生的就业问题最为突出。
北京某高校机械专业大四学生陆枫,性格内向,一直认为自己不适合与人打交道,但迫于就业压力,找了一份销售的工作。“想到以后每天要跟那么多陌生人打交道,我紧张得都睡不着觉。”
为此,陆枫走进了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在那里,老师让他做了一份有关职业选择的测试,并耐心帮助他调整状态。“通过这次咨询,我发现自己也许具备干好销售工作的能力。我决定先去试试,即使不行也能学点东西。”从咨询室出来后,陆枫变得自信了许多。
高校应建立
心理预防和干预机制
“要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西南师大团委书记胡建军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特点在于,学生既是客体,又是主体。必须为他们提供个性化服务,同时还要教他们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
据了解,目前在西南师大的各个学生生活园区,都设立了心理咨询室,每天定时开放,学生有心理困惑,随时可以来这里寻求辅导。
西南师大大三学生甘亮就来这里进行过五六次心理咨询。“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老师让我在纸上写10个自己最喜欢的人或物,我很快写下了‘爱祖国、爱家乡、爱唱歌’之类的答案。”
“你不敢暴露自己。”老师的话让甘亮很吃惊,在老师的耐心引导下,他最终发现了自己的问题:“以前我和别人交往,有什么不愉快都藏在心里,越想越压抑。现在,我终于懂得了与人沟通的重要性。”
和西南师大一样,许多高校都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每年都会对所有入校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并为新生建立心理档案。中南大学创建了我国首家针对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门户网站———中国大中学生心理在线网,每晚都会有心理学博士进行在线咨询。
“我们不能被动地跟在问题后面,更重要的在于预防。”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蔺桂瑞教授认为,心理辅导不仅仅是帮助那些有问题的人,每个大学生都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心理素质,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十分重要。
她同时呼吁:“高校应尽快建立大学生心理预防和干预机制,构筑一个从个人到宿舍、班级、学院、学校甚至社会的网络管理体系,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理,有效减少心理疾病和不幸事故的发生。”
团重庆市委书记谭家玲提出,要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不能就心理谈心理。“我们还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大学生更多地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对社会、对自己有更加正确的认识,增强心理承受力。” (注:本文涉及的大学生均为化名)
链接
今年3月,教育部、卫生部、团中央联合发出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做好心理咨询工作。通知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要求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咨询工作,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陈英自小成绩优秀,父母对其要求严格,除一心读书不准与任何人交往。进入大学后,她鼓足勇气走上竞选学生会干部的讲台,然而同学们一个接一个的问题,让从小疏于交往的她语无伦次。“我越想越觉得没脸见人,只有死才能让我解脱。”
据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郑希付介绍,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调查显示,16%~25%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郁闷”已成为眼下大学校园中最流行的词。
谁都可能面临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西南师大大二学生张霞成绩优异,但与寝室同学关系不好,总觉得自己被孤立,尤其另一个成绩比她好的室友让她感觉到压力。
“我成绩好是自己努力得来的,但她成绩好是努力得来的还是天才,对这一点我不能肯定。”张霞说,她知道了解这一点也许对自己毫无意义,但就是迫切地想窥探这位室友的学习隐私。
“其实,大学生的很多心理问题并非在进入大学后产生,而是从中小学延伸而来。”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蔺桂瑞教授认为,一直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过于注重成绩,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为人处世等其他方面的训练。
“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社会阅历较浅,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蔺教授说:“处在新旧观念更迭、生活节奏加快以及社会竞争加剧的时代,他们必然会产生许多心理困惑。”
北京某高校学生杨志刚是来自福建偏远农村的贫困生,他努力想融入新环境。宿舍同学讨论影视作品,他有意插上几句,却因为驴唇不对马嘴而被同学们取笑;看到同学在玩网络游戏,他装作很精通的样子指手画脚,反而让同学觉得反感。
“我是班里第一个通过计算机考试的,我很强,只要我愿意,别人就会跟我交往。”可以看出,表面上自强甚至非常自负的杨志刚,内心却十分自卑。渐渐地,他变得很容易激动,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甚至为了一些小事打架斗殴。大四时,学校不得不勒令他退学回家。
香港城市大学心理学教授岳晓东说:“谁都可能面临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产生心理问题是正常的,关键是如何调试心态,应对压力。”
一个心结
也许就会影响成长和发展
李敏是西南师大大一新生,进大学后感到很不适应,想念远在浙江的父母和男朋友,不愿跟任何人交往。李敏整天以泪洗面,上课时都止不住地哭,还多次想自杀,同学们怀疑她得了抑郁症。
经过心理咨询后,专家认为李敏的问题虽然比较严重,但还没有出现幻觉等病理学反应,不是抑郁症。该校心理学院团总支书记、辅导员陈铮发动寝室同学和班里党员多关心李敏,并向学校请示让她回浙江休息几个星期。
前两天,李敏从家里回来后,情绪好了许多,还主动给寝室同学带了礼物。“如果当初我们把她当成精神病送进医院,可能会对她一生都产生不好的影响。”
据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郑希付介绍,大一新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对生活目标的茫然,为“现实中的大学与想像中的象牙塔不一样”而郁闷;大二学生主要被“敏感的校园人际关系”和恋爱问题等困扰;大三学生面临的主要是考研问题;而大四学生的就业问题最为突出。
北京某高校机械专业大四学生陆枫,性格内向,一直认为自己不适合与人打交道,但迫于就业压力,找了一份销售的工作。“想到以后每天要跟那么多陌生人打交道,我紧张得都睡不着觉。”
为此,陆枫走进了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在那里,老师让他做了一份有关职业选择的测试,并耐心帮助他调整状态。“通过这次咨询,我发现自己也许具备干好销售工作的能力。我决定先去试试,即使不行也能学点东西。”从咨询室出来后,陆枫变得自信了许多。
高校应建立
心理预防和干预机制
“要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西南师大团委书记胡建军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特点在于,学生既是客体,又是主体。必须为他们提供个性化服务,同时还要教他们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
据了解,目前在西南师大的各个学生生活园区,都设立了心理咨询室,每天定时开放,学生有心理困惑,随时可以来这里寻求辅导。
西南师大大三学生甘亮就来这里进行过五六次心理咨询。“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老师让我在纸上写10个自己最喜欢的人或物,我很快写下了‘爱祖国、爱家乡、爱唱歌’之类的答案。”
“你不敢暴露自己。”老师的话让甘亮很吃惊,在老师的耐心引导下,他最终发现了自己的问题:“以前我和别人交往,有什么不愉快都藏在心里,越想越压抑。现在,我终于懂得了与人沟通的重要性。”
和西南师大一样,许多高校都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每年都会对所有入校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并为新生建立心理档案。中南大学创建了我国首家针对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门户网站———中国大中学生心理在线网,每晚都会有心理学博士进行在线咨询。
“我们不能被动地跟在问题后面,更重要的在于预防。”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蔺桂瑞教授认为,心理辅导不仅仅是帮助那些有问题的人,每个大学生都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心理素质,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十分重要。
她同时呼吁:“高校应尽快建立大学生心理预防和干预机制,构筑一个从个人到宿舍、班级、学院、学校甚至社会的网络管理体系,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理,有效减少心理疾病和不幸事故的发生。”
团重庆市委书记谭家玲提出,要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不能就心理谈心理。“我们还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大学生更多地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对社会、对自己有更加正确的认识,增强心理承受力。” (注:本文涉及的大学生均为化名)
链接
今年3月,教育部、卫生部、团中央联合发出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做好心理咨询工作。通知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要求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咨询工作,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