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价值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历史现象,在社会历史进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一切价值问题最终都只有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才能得到合理解决。同时,对社会历史的科学解释,也不可忽略价值问题。
关键词:价值历史主客体历史必然性社会进步
0 引言
价值与社会历史进步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价值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历史现象,一切价值问题最终都只有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才能得到合理解决。同时,对社会历史进步的认识与理解,也只有联系价值问题才能得到科学说明。
1 价值与社会历史主客体的辨证统一
在社会领域内,历史主体对一定价值目标的追求,是历史主体的创造性、能动性的一个根本体现,也是历史主体成为自身的内部规定性的标志。所谓价值目标,就是历史主体在认识和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的价值指向,是历史主体把自身的需要转换成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功利目标。它产生于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价值关系,但又不等同于价值关系,它是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的提升。
首先,价值目标是历史主客体产生的动力。历史主体的实践不是盲目的、自发的、无目的的实践,而是自觉地为满足自身生存的发展的价值需要去实践。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但推动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的动力是对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追求。离开了人对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需求,生产活动就会失去动力,因而也就不会有作用于客体的实践活动,人也不会成为历史主体。历史客体的形成也离不开价值目标的推动。一定的外部世界之所以能进入历史主体的活动范围,成为历史主体活动的对象、手段和工具,就是因为它是历史主体的价值指向,是历史主体所追求和要实现的价值目标,不仅如此,历史主体在其实践过程中还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并提出新的价值目标,这样又推动新的历史客体的生成。如此反复无限循环,历史客体又不断产生和发展。
其次,价值目标是历史客体主体化和历史主体客体化的动力。历史客体主体化就是指在历史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历史客体变成对历史主体有用的东西,从而使历史主体能够通过历史客体反观自身。历史客体之所以能够主体化,就是由于历史主体在价值目标的推动下,能够意识到自己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并能主动把历史客体纳入自己的主体活动之中,为实现自身活动的价值目标而努力。这一点也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历史主体客体化,就是指历史主体向历史客体运动,是指历史主体对历史客体的改造,也可以说是历史主体的对象化活动。从历史主体的客观化来看,历史客体是历史主体的作品,是历史主体本质力量的显示和确证。当历史主体使自己的利益和需要得到实现时也就同时使自己客体化。在这个过程中,价值目标是历史主体客体化的动力,历史主体使自己客体化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满足自身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需要。历史客体主体化和历史主体客体化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动力,因为他们是同一实践过程中的两个方面,彼此密切相联,不可分割。价值目标不仅是历史客体主体化的动力也是历史主体客体化的动力。
2 价值与历史必然性的辨证统一
历史必然性和人的能动作用是一对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是历年来人们探讨的理论难题之一。要想真正解决这个理论难题,单从认识论的角度是不够的,必须明确历史必然性和自然必然性的区别,揭示历史必然性同价值关系的内在联系。
历史必然性与自然必然性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质,由于二者起作用的范围和方式不同,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自然必然性作为无意识的自然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自然界所固有的,是一种自在的必然性。没有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不会满足人的需要。人也是自然存在物,但在自然界中是很渺小的。人只有自觉地认识和利用自然必然性,自然规律才能服从于人。至于自然必然性和作为生物的人发生的某种利益关系,在狭义的动物那里也会经常发生,纯粹是自然界范围内的事,不具有价值的意义。
历史必然性是指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以历史主体为承担者并在主体活动过程中起支配作用的必然性。这种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他却不能离开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因此,它不是自然必然性那样的自在意义上的客观性,是与人们的活动紧密相连的社会的客观性。历史必然性是世世代代人们的活动之间的历史联系,是现实的社会条件同人的活动及其结果之间的本质联系,是活动的目的、手段和结果之间的内在联系。外部世界由于其客观本性和复杂的普遍联系所决定,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的实现取决于各种各样的偶然因素。然而,在历史活动范围内,只有那种与社会和人本身发展的客观要发生实际联系的可能性,并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得以实现,变偶然为必然。每一种必然性,最初都是作为若干偶然因素中的一种而出现,只是由于人们的不断循环往复的实践活动,才发展为历史的必然。而这种从偶然向必然、从可能向现实转化的过程中,人的选择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实际上,人们的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构成了历史发展的因果链条中的必然环节。历史必
然性内在地包涵了人们作某种选择的必然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价值因素是内在于历史必然性的东西。
3 人的活动超越现实,实现自身的进步与发展
在动物活动中,动物只对现存的实有做出本能的反应,它只选择现存的东西。人则不同,人类总是不满足现实的存在,总是把活动的目标指向未来,因此,人的活动总是需要超越现实,创造自己的未来,实现着自身的进步与发展。
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是不可能不带有价值观点的。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人们不仅追求价值,而且追求最优价值,这就体现了人们的价值选择,而且是一种优化选择。当社会中出现一种更高级的价值选择,新的价值物便取代旧的价值物,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价值目标。例如,在近代中国,按当时社会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既有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的可能性,也有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的可能性。和我国处于同一历史时期的印度等国走向了资本主义,而我国则走向社会主义。主要是因为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大劳动人民成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体,在对历史发展的选择上,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必须要按照对自己有利的价值原则去改造社会。这样,只有选择社会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进步是历史主体实践活动进行价值优化选择的结果。价值优化选择,构成了社会进步的灵魂。可以说,新的价值取向代替旧的价值取向的频率,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快慢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指标。如果一个社会越是缺少价值的优化选择,这个社会就越是一个超稳定的社会,其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也就越低。从根本上说,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革之所以能推动社会进步,就在于它给我们的体制注入了价值优化选择的机制。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进步是通过价值积累进行的。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的积累,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积累,而这种价值积累最终是主体价值或创造力的积累。动物不创造什么东西,因而也没有成果的积累,更谈不上自己的价值积累和创造力的积累,也没有社会进步。人则不同,人的主体力量的发展,是依赖于人类能力的积累进行的。每代人都把自己的创造力对象化到成果中,并以物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后人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创造力,把人类能力的历史成果内化为自己的本质力量,并进行新的创造,这样就使主体的创造力不断提高,并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价值历史主客体历史必然性社会进步
0 引言
价值与社会历史进步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价值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历史现象,一切价值问题最终都只有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才能得到合理解决。同时,对社会历史进步的认识与理解,也只有联系价值问题才能得到科学说明。
1 价值与社会历史主客体的辨证统一
在社会领域内,历史主体对一定价值目标的追求,是历史主体的创造性、能动性的一个根本体现,也是历史主体成为自身的内部规定性的标志。所谓价值目标,就是历史主体在认识和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的价值指向,是历史主体把自身的需要转换成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功利目标。它产生于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价值关系,但又不等同于价值关系,它是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的提升。
首先,价值目标是历史主客体产生的动力。历史主体的实践不是盲目的、自发的、无目的的实践,而是自觉地为满足自身生存的发展的价值需要去实践。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但推动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的动力是对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追求。离开了人对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需求,生产活动就会失去动力,因而也就不会有作用于客体的实践活动,人也不会成为历史主体。历史客体的形成也离不开价值目标的推动。一定的外部世界之所以能进入历史主体的活动范围,成为历史主体活动的对象、手段和工具,就是因为它是历史主体的价值指向,是历史主体所追求和要实现的价值目标,不仅如此,历史主体在其实践过程中还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并提出新的价值目标,这样又推动新的历史客体的生成。如此反复无限循环,历史客体又不断产生和发展。
其次,价值目标是历史客体主体化和历史主体客体化的动力。历史客体主体化就是指在历史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历史客体变成对历史主体有用的东西,从而使历史主体能够通过历史客体反观自身。历史客体之所以能够主体化,就是由于历史主体在价值目标的推动下,能够意识到自己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并能主动把历史客体纳入自己的主体活动之中,为实现自身活动的价值目标而努力。这一点也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历史主体客体化,就是指历史主体向历史客体运动,是指历史主体对历史客体的改造,也可以说是历史主体的对象化活动。从历史主体的客观化来看,历史客体是历史主体的作品,是历史主体本质力量的显示和确证。当历史主体使自己的利益和需要得到实现时也就同时使自己客体化。在这个过程中,价值目标是历史主体客体化的动力,历史主体使自己客体化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满足自身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需要。历史客体主体化和历史主体客体化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动力,因为他们是同一实践过程中的两个方面,彼此密切相联,不可分割。价值目标不仅是历史客体主体化的动力也是历史主体客体化的动力。
2 价值与历史必然性的辨证统一
历史必然性和人的能动作用是一对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是历年来人们探讨的理论难题之一。要想真正解决这个理论难题,单从认识论的角度是不够的,必须明确历史必然性和自然必然性的区别,揭示历史必然性同价值关系的内在联系。
历史必然性与自然必然性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质,由于二者起作用的范围和方式不同,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自然必然性作为无意识的自然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自然界所固有的,是一种自在的必然性。没有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不会满足人的需要。人也是自然存在物,但在自然界中是很渺小的。人只有自觉地认识和利用自然必然性,自然规律才能服从于人。至于自然必然性和作为生物的人发生的某种利益关系,在狭义的动物那里也会经常发生,纯粹是自然界范围内的事,不具有价值的意义。
历史必然性是指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以历史主体为承担者并在主体活动过程中起支配作用的必然性。这种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他却不能离开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因此,它不是自然必然性那样的自在意义上的客观性,是与人们的活动紧密相连的社会的客观性。历史必然性是世世代代人们的活动之间的历史联系,是现实的社会条件同人的活动及其结果之间的本质联系,是活动的目的、手段和结果之间的内在联系。外部世界由于其客观本性和复杂的普遍联系所决定,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的实现取决于各种各样的偶然因素。然而,在历史活动范围内,只有那种与社会和人本身发展的客观要发生实际联系的可能性,并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得以实现,变偶然为必然。每一种必然性,最初都是作为若干偶然因素中的一种而出现,只是由于人们的不断循环往复的实践活动,才发展为历史的必然。而这种从偶然向必然、从可能向现实转化的过程中,人的选择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实际上,人们的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构成了历史发展的因果链条中的必然环节。历史必
然性内在地包涵了人们作某种选择的必然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价值因素是内在于历史必然性的东西。
3 人的活动超越现实,实现自身的进步与发展
在动物活动中,动物只对现存的实有做出本能的反应,它只选择现存的东西。人则不同,人类总是不满足现实的存在,总是把活动的目标指向未来,因此,人的活动总是需要超越现实,创造自己的未来,实现着自身的进步与发展。
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是不可能不带有价值观点的。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人们不仅追求价值,而且追求最优价值,这就体现了人们的价值选择,而且是一种优化选择。当社会中出现一种更高级的价值选择,新的价值物便取代旧的价值物,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价值目标。例如,在近代中国,按当时社会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既有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的可能性,也有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的可能性。和我国处于同一历史时期的印度等国走向了资本主义,而我国则走向社会主义。主要是因为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大劳动人民成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体,在对历史发展的选择上,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必须要按照对自己有利的价值原则去改造社会。这样,只有选择社会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进步是历史主体实践活动进行价值优化选择的结果。价值优化选择,构成了社会进步的灵魂。可以说,新的价值取向代替旧的价值取向的频率,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快慢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指标。如果一个社会越是缺少价值的优化选择,这个社会就越是一个超稳定的社会,其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也就越低。从根本上说,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革之所以能推动社会进步,就在于它给我们的体制注入了价值优化选择的机制。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进步是通过价值积累进行的。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的积累,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积累,而这种价值积累最终是主体价值或创造力的积累。动物不创造什么东西,因而也没有成果的积累,更谈不上自己的价值积累和创造力的积累,也没有社会进步。人则不同,人的主体力量的发展,是依赖于人类能力的积累进行的。每代人都把自己的创造力对象化到成果中,并以物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后人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创造力,把人类能力的历史成果内化为自己的本质力量,并进行新的创造,这样就使主体的创造力不断提高,并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