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筛选出适合庐江县气候特点、土壤特点以及对小麦赤霉病抗性水平较高的小麦品种,2017—2018年度开展了小麦品种田间抗性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皖麦47、扬麦158、安科157、扬辐麦7号等品种产量均超过了6000kg/hm2,表现出了明显的产量优势,且自然条件下小麦赤霉病的病穗率不超过12.34%,其中皖麦47、安科157病穗率在5%以下。由此可知,这几个品种对小麦赤霉病抗性较好,产量水平高,适合在庐江县大面积推广种植。
关键词:小麦品种;赤霉病;抗性;庐江县;2017—2018年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20-0075-2
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中常见的病害之一,在全球气候比较温暖的麦区均可发生。小麦赤霉病属于真菌性病害,我国长江中下游麦区经常呈流行性发生,对小麦生产极为不利,严重威胁到人畜的安全[1-2]。近些年来,小麦赤霉病成为我国冬麦区常发的病害之一,一般发生年份小麦可减产10%~20%,遇到大流行发生的年份则可造成50%以上的减产,更严重的甚至会颗粒无收。当前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范围逐年扩大,选育对小麦病害有较强抗性水平的优质品种是控制小麦赤霉病的最经济高效的手段[3-4]。近些年来,庐江县小麦种植面积逐渐增加,2017—2018年度种植面积约2.27万hm2,较2016—2017年度增加24%以上,预计产量达到9.5万t,2016—2017年度增产15.79%,但逐渐蔓延的小麦赤霉病等病害给小麦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为了筛选出适合在庐江县种植的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笔者于2017—2018年度选择10个小麦品种在当地开展了抗小麦赤霉病品种比较试验,对其抗病能力及产量水平进行分析,为庐江县小麦种植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安排在庐江县同大镇“安徽春生科技有限公司”小麦直播田内,近几年此田块内小麦赤霉病呈连续重发态势。试验地有良好的排灌条件、地势平整、田间管理便利、肥力水平中等,土壤类型为中壤土,其中含有机质17.3g/kg左右。
1.2 供试品种 小麦品种12个,分别为皖麦43号(春性品种,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选育)、皖麦47(春性弱筋品种,六安市农科所选育)、扬麦158(春性品种,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苏麦11(春性品种,江苏丰庆种业科技有限公司选育)、淮育麦1号(春性品种,凤台县水稻原种场选育)、白湖麦6号(春性品种,安徽省白湖种子公司选育)、安科157(半冬性品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和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选育)、徽麦202(春性品种,安徽天勤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选育)、扬辐麦7号(春性品种,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轮选27(春性品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江蘇润扬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选育)。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10个处理,每个小麦品种为1个处理。10个处理均统一种植在肥力条件一致的地块中,各处理设3次重复,随机各小区排列,小区面积40m2(10m×4m),同一处理3次重复之间设15cm宽度的沟(深15cm),不同处理之间设20cm宽的沟(深15cm)。试验处理田周围设保护行(宽2m左右)。
1.4 试验方法 2017年11月中旬播种,播种量150kg/hm2左右,田间基本苗控制在225万株/hm2左右。试验期间田间不进行病害防治,其他施肥、除草等管理同当地麦田常规管理。
1.5 调查方法 各品种小麦进入花期后及时观察,当发现出现小麦赤霉病病穗后,每5d调查1次各品种自然条件下小麦赤霉病的发病情况(病穗率),2018年5月12—27日,每隔5d调查1次田间小麦赤霉病病情指数,分析该病在田间发生的消长动态[5]。计算病穗率(发病的穗数/调查总穗数×100),根据病穗分级标准(0级:穗部没有发病;1级:穗部发病的比例小于1/4;2级:穗部发病的比例为
1/4~1/2;3级:穗部发病的比例占1/2~3/4;4级:穗部发病比例超过3/4)计算各处理小麦赤霉病的病情指数[各级病穗数与相应级数乘积之和/(调查总穗数×7)×100]。小麦成熟后分开计产,各重复取平均值,折算出各品种单位面积产量[6]。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小麦品种的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比较 经过对各小麦品种田间小麦赤霉病发病程度的比较,发现不同品种发病程度差异较大。由表1可以看出,病穗率小于5%的品种有2个:皖麦47、安科157,病穗率分别为3.54%、4.73%;病穗率介于5%~10%的品种有3个:皖麦43号、淮育麦1号、扬辐麦7号,分别为9.45%、7.86%、6.22%;病穗率在10%~15%的品种有2个:扬麦158、苏麦11,分别为12.34%、11.56%;病穗率在15%~20%的品种有1个:徽麦202,为19.23%;病穗率超过20%的品种2个:轮选27、白湖麦6号,分别为20.21%、25.42%。经过显著性比较,皖麦47、安科157田间小麦赤霉病的病穗率较低,与其他品种相比达到了极显著性差异。
2.2 不同小麦品种的小麦赤霉病的动态分析 通过对小麦赤霉病田间发生动态的调查分析,由表2可以看出,各小麦品种发生小麦赤霉病的消长动态趋于一致:最开始出现小麦赤霉病的时间在小麦开花后,发生高峰期都在小麦的乳熟期到蜡熟期。
2.3 不同小麦品种的产量比较 由表3可以看出,各小麦品种在庐江县种植后产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扬麦158>安科157>皖麦47>扬辐麦7号>徽麦202>轮选27>皖麦43号>淮育麦1号>苏麦11>白湖麦6号,其中扬麦158、安科157、皖麦47、扬辐麦7号这几个品种的产量在6000kg/hm2以上;低于5000kg/hm2的品种有1个,为白湖麦6号;其余品种产量都介于5000~6000kg/hm2。经过显著性比较分析,各品种产量表现出不同的差异。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1)在自然条件下各小麦品种种植中发生赤霉病的程度不一致,皖麦47、安科157发病程度较轻。在庐江县2017—2018年气候田间,下调查各品种小麦赤霉病发生的动态,发现各小麦品种开花后开始发生小麦赤霉病,小麦的乳熟至蜡熟期为盛发期,之后病情逐渐稳定。产量较高的品种为皖麦47、扬麦158、安科157、扬辐麦7号,平均产量超过6000kg/hm2。(2)综合比较,皖麦47、扬麦158、安科157、扬辐麦7号等品种适合在庐江县种植,表现出了较好的抗性水平,产量优势明显。而其他品种有待继续试验。
参考文献
[1]周长保,董璞,朱德慧,等.不同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田间抗性研究初报[J].安徽农学通报,2017,23(9):48-49.
[2]王长青,张君,宫振,等.不同小麦品种对小麦赤霉病、条锈病的抗性试验结果初报[J].湖北植保,2004(1):15-16.
[3]孙俊铭,韦刚,马爱国,等.不同小麦品种对赤霉病抗性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6,12(4):122.
[4]姚金保,陆维忠.中国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学报,2000,16(4):242-248.
[5]陈功海,徐延浩,崔显举,等.不同抗性小麦品种对药剂防治赤霉病效果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6,55(18):4705-4707.
[6]刘惕若,陈洁敏,郭彦太,等.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研究[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1995(1):9-18.
(责编:张宏民)
关键词:小麦品种;赤霉病;抗性;庐江县;2017—2018年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20-0075-2
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中常见的病害之一,在全球气候比较温暖的麦区均可发生。小麦赤霉病属于真菌性病害,我国长江中下游麦区经常呈流行性发生,对小麦生产极为不利,严重威胁到人畜的安全[1-2]。近些年来,小麦赤霉病成为我国冬麦区常发的病害之一,一般发生年份小麦可减产10%~20%,遇到大流行发生的年份则可造成50%以上的减产,更严重的甚至会颗粒无收。当前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范围逐年扩大,选育对小麦病害有较强抗性水平的优质品种是控制小麦赤霉病的最经济高效的手段[3-4]。近些年来,庐江县小麦种植面积逐渐增加,2017—2018年度种植面积约2.27万hm2,较2016—2017年度增加24%以上,预计产量达到9.5万t,2016—2017年度增产15.79%,但逐渐蔓延的小麦赤霉病等病害给小麦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为了筛选出适合在庐江县种植的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笔者于2017—2018年度选择10个小麦品种在当地开展了抗小麦赤霉病品种比较试验,对其抗病能力及产量水平进行分析,为庐江县小麦种植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安排在庐江县同大镇“安徽春生科技有限公司”小麦直播田内,近几年此田块内小麦赤霉病呈连续重发态势。试验地有良好的排灌条件、地势平整、田间管理便利、肥力水平中等,土壤类型为中壤土,其中含有机质17.3g/kg左右。
1.2 供试品种 小麦品种12个,分别为皖麦43号(春性品种,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选育)、皖麦47(春性弱筋品种,六安市农科所选育)、扬麦158(春性品种,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苏麦11(春性品种,江苏丰庆种业科技有限公司选育)、淮育麦1号(春性品种,凤台县水稻原种场选育)、白湖麦6号(春性品种,安徽省白湖种子公司选育)、安科157(半冬性品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和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选育)、徽麦202(春性品种,安徽天勤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选育)、扬辐麦7号(春性品种,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轮选27(春性品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江蘇润扬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选育)。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10个处理,每个小麦品种为1个处理。10个处理均统一种植在肥力条件一致的地块中,各处理设3次重复,随机各小区排列,小区面积40m2(10m×4m),同一处理3次重复之间设15cm宽度的沟(深15cm),不同处理之间设20cm宽的沟(深15cm)。试验处理田周围设保护行(宽2m左右)。
1.4 试验方法 2017年11月中旬播种,播种量150kg/hm2左右,田间基本苗控制在225万株/hm2左右。试验期间田间不进行病害防治,其他施肥、除草等管理同当地麦田常规管理。
1.5 调查方法 各品种小麦进入花期后及时观察,当发现出现小麦赤霉病病穗后,每5d调查1次各品种自然条件下小麦赤霉病的发病情况(病穗率),2018年5月12—27日,每隔5d调查1次田间小麦赤霉病病情指数,分析该病在田间发生的消长动态[5]。计算病穗率(发病的穗数/调查总穗数×100),根据病穗分级标准(0级:穗部没有发病;1级:穗部发病的比例小于1/4;2级:穗部发病的比例为
1/4~1/2;3级:穗部发病的比例占1/2~3/4;4级:穗部发病比例超过3/4)计算各处理小麦赤霉病的病情指数[各级病穗数与相应级数乘积之和/(调查总穗数×7)×100]。小麦成熟后分开计产,各重复取平均值,折算出各品种单位面积产量[6]。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小麦品种的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比较 经过对各小麦品种田间小麦赤霉病发病程度的比较,发现不同品种发病程度差异较大。由表1可以看出,病穗率小于5%的品种有2个:皖麦47、安科157,病穗率分别为3.54%、4.73%;病穗率介于5%~10%的品种有3个:皖麦43号、淮育麦1号、扬辐麦7号,分别为9.45%、7.86%、6.22%;病穗率在10%~15%的品种有2个:扬麦158、苏麦11,分别为12.34%、11.56%;病穗率在15%~20%的品种有1个:徽麦202,为19.23%;病穗率超过20%的品种2个:轮选27、白湖麦6号,分别为20.21%、25.42%。经过显著性比较,皖麦47、安科157田间小麦赤霉病的病穗率较低,与其他品种相比达到了极显著性差异。
2.2 不同小麦品种的小麦赤霉病的动态分析 通过对小麦赤霉病田间发生动态的调查分析,由表2可以看出,各小麦品种发生小麦赤霉病的消长动态趋于一致:最开始出现小麦赤霉病的时间在小麦开花后,发生高峰期都在小麦的乳熟期到蜡熟期。
2.3 不同小麦品种的产量比较 由表3可以看出,各小麦品种在庐江县种植后产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扬麦158>安科157>皖麦47>扬辐麦7号>徽麦202>轮选27>皖麦43号>淮育麦1号>苏麦11>白湖麦6号,其中扬麦158、安科157、皖麦47、扬辐麦7号这几个品种的产量在6000kg/hm2以上;低于5000kg/hm2的品种有1个,为白湖麦6号;其余品种产量都介于5000~6000kg/hm2。经过显著性比较分析,各品种产量表现出不同的差异。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1)在自然条件下各小麦品种种植中发生赤霉病的程度不一致,皖麦47、安科157发病程度较轻。在庐江县2017—2018年气候田间,下调查各品种小麦赤霉病发生的动态,发现各小麦品种开花后开始发生小麦赤霉病,小麦的乳熟至蜡熟期为盛发期,之后病情逐渐稳定。产量较高的品种为皖麦47、扬麦158、安科157、扬辐麦7号,平均产量超过6000kg/hm2。(2)综合比较,皖麦47、扬麦158、安科157、扬辐麦7号等品种适合在庐江县种植,表现出了较好的抗性水平,产量优势明显。而其他品种有待继续试验。
参考文献
[1]周长保,董璞,朱德慧,等.不同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田间抗性研究初报[J].安徽农学通报,2017,23(9):48-49.
[2]王长青,张君,宫振,等.不同小麦品种对小麦赤霉病、条锈病的抗性试验结果初报[J].湖北植保,2004(1):15-16.
[3]孙俊铭,韦刚,马爱国,等.不同小麦品种对赤霉病抗性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6,12(4):122.
[4]姚金保,陆维忠.中国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学报,2000,16(4):242-248.
[5]陈功海,徐延浩,崔显举,等.不同抗性小麦品种对药剂防治赤霉病效果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6,55(18):4705-4707.
[6]刘惕若,陈洁敏,郭彦太,等.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研究[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1995(1):9-18.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