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语文中,古典诗歌在由客观选择题调整为主观表述题后,对高三语文复习提出了一个新课题。鉴于古诗鉴赏出题范畴主要是从诗歌的形象、语言、技巧以及评价思想内容这几方面着手,因此,本文就从这四方面对古诗鉴赏所应具备的知识作一些探讨,顺便谈一些对策。
一、把握诗歌的形象
诗歌是用形象思维的。什么是形象思维?简单地讲,就是用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形象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诗歌的形象在叙事诗中就是诗人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这一点比较好把握,如《木兰诗》中的木兰形象,《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焦仲卿的形象。要把握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主要的就是要分析诗的情节。离开了情节,刘兰芝勤劳善良、忠于爱情、勇于反抗的性格就不能体现出来。而对抒情诗来说,则有不同的情况。有的诗以直抒胸意为主,可以说诗人就是该诗的形象,如陆游的绝笔诗《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就塑造了一个至死也不忘收复失地的爱国者形象。有的诗写景,且所写的景物比较单一,这单一的景物就是该诗的形象,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塑造的是一个具有顽强生命力的野草形象。有的诗歌描写的景物形象较多,我们对众多的单一形象进行组合,加以想象,就会形成整体形象,如李白《望天门山》诗中“天门”、“楚江”、“碧水”、“孤帆”等都是单个形象,配上动词“断”、“开”“流”、“回”、“出”、“来”等就构成了一个舟行江上的整体形象。
二、体味诗歌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精炼而含蓄,音韵和谐而有节奏。欣赏诗歌语言的这些特点,主要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炼字锻句,一是平仄押韵。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深刻的思想、充沛的感情、新颖的构思需要善于运用优美、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好诗很少是一挥而就的,大多经过对字句的千锤百炼,特别是那些最能使景物特征突出、形象生动的动词,诗人更是反复斟酌。贾岛“推敲”的典故,王安石修改“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故事,已经广为流传,就不谈了,下面再举几个例子。
苏轼《东坡志林为曾举陶渊明《饮酒》(之五)为例,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句中“见”字用得好,后人把“见”字改为“望”字是不好的。他说,陶渊明弃官归田,在东篱下采菊,悠然自得,偶然一抬头,看见南山的风景很好,心中喜悦,所以说“悠然见南山”。用“见”字表示无意中看到,这是“境与意合”;改成“望”字,变成有意去望,就破坏了诗的意境。
杜甫诗《曲江对酒》:“苑外江头坐不归,水晶宫殿转霏微。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其中的第三句原来作“桃花欲共杨花语”,圈改了三字。其实,“桃花欲共杨花语”,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也是生动的,但是这与他当时懒散无聊的心情不合,所以改为“桃花细逐杨花落”,正适合他当时无事可做的心情。改,是为了确切地表情达意。
欧阳修《六一诗话》也记载了一段掌故。陈某人偶得杜甫诗集旧本,其中《送蔡都尉诗》“身轻一鸟口,枪急万人呼”句中脱落一字。他与几个朋友各试补一字,或云“落”,或云“起”,或云“下”,或云“度”,都不能定。最后得到善本,一对照,才知是“过”字。大家叹服,认为虽一个字,部不能及。那么,杜甫的这个“过”字好在哪里呢?这两句诗是赞美蔡都尉武艺高强的,上句说他纵跳功大好,下句说他枪法好,“身轻一鸟过”,形容他跳跃如飞。一个“过”字,写出他跳跃得又高又快又轻;用“疾”,涵盖不了这些意思;用“落”、“起”、“下”这些字,只能形容动作的开始或结束,意义并不恰当;用“度”字则缺乏宾语;惟有“过”字才最能传神达意。
诸如此类,体味语言的语言美,就是要能说出那些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的妙处。至于平仄,是一个稍复杂的问题,对中学生可不作要求,而押韵又涉及古音和今音的变化,中学生只需知道诗歌押韵的规则一般是隔句押韵,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律诗、绝句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这就可以了。
三、弄清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具体表达方式的运用;二是常用的表现手法;三是语言技巧。
关于表达方式的运用,要求学生必须弄清哪些诗句是记叙,哪些是描写,哪些是议论,哪些是直抒胸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懂得诗歌的情与景是相互交融、不可分割的。情景交融是诗歌最主要的艺术手法。要了解不同的抒情方式。有的诗寓情于景,例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写三峡行舟如行云飞鸟,猿声、山影和一泻千里的江水,寄寓了作者豪放和欢快的心情。有的诗情景交织,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半日,更上一层楼。”诗人把情、景、人、物融为一体,阐发了登得高才能望得远这一哲理,激励人奋发向上,站到更高的立足点上,放开眼界去领略更加辽阔、壮丽的风光,去追求更新更美的境界。
关于表现手法。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包括比兴、夸张、借代、象征、对比、衬托、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等等。下面择几点来谈。
比喻是诗歌中普遍使用的,如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这四句诗用了两个比喻,一是以白发之长喻愁之长,二是以秋霜喻镜中白发。再如李商隐的《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首七律,颔联、尾联都有比喻。
说到比拟,很自然地想到宋祁《玉楼春》中的名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闹”字,使物人格化了,让人们似乎听到了杏花的“争斗有声”,看到它们乘春风,沐春雨,欢欢笑笑,熙熙攘攘地来到人间,真是唤之能应,呼之欲出。这是比拟中的拟人。又如“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也是运用了拟人。而拟物则是将人当成物来写,宋人张先表示闺怨之深;“沈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一丛花令》)词人欲将自己当作桃杏而不能,拟得巧妙。
夸张也是诗歌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通过对客观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从而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造成鲜明深刻的印象,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如李白诗《望庐山瀑布》中“三千尺”、“银河落九天”都是艺术夸张;再如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实玉门关外并不是没有春风,但不如此夸张,就不足以写出塞外的荒凉。
古诗中有不少咏物诗,它们写小事物,但都是象征性的,有所寄托,这是象征手法的运用。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以石 灰为喻,托物言志,表面看句句写石灰,实际上是借助石灰从开凿到焚烧、使用的全过程,象征自己为报效祖国,甘愿经受劫难和不怕牺牲、勇于献身的高尚情操。
衬托也是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诗作含蓄不露,情味隽永。唐朝诗人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作者以“人闲”的静谧气氛,来衬托“花落”的飘摇风致;以鸟鸣来衬托夜间春山的空寂。唐代诗人张继的名诗《枫桥夜泊》之所以被选为佳作,其原因之一就是“以声衬静”。“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没有乌啼、钟声,难以反衬出静,更不能反映出诗人羁旅的乡愁。
至于借代在古诗中就屡见不鲜了。“终岁不闻丝竹声”(自居易《琵琶行》),“丝竹”代音乐;“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鞍马”代客人;“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杜康”代酒;“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杜甫《春日忆李白>>),“庚开府”、“鲍参军”分别指代庚信和鲍照,这是以官职代人名。
再说语言技巧,这里主要是针对积极修辞技巧和句式上的一些特点:
(一)省略。古诗中省主语、省宾语、省动词、省介词、省连词是常见现象,如“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小儿垂钓》)“借问”的主语是“路人”,后边“遥招手”的主语“蓬头稚子”却被省略了。因为“蓬头稚子”“怕得鱼惊”,所以对路人只是“遥招手”。
(二)倒装。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或者为了取得特殊的效果,句子里常有语序倒置的现象。一是定语与中心词倒置:“碧玉妆成一树高”(贺知章《咏柳》),“一树高”即“一棵高树”;“雨里鸡鸣一两家”(王建《雨过山村》),“鸡鸣一两家”即“——两家鸡鸣”;“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水清浅”即“清浅水”,“月黄昏”即“黄昏月”。二是主语与宾语倒置:“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上句即“危石咽泉声”,下旬即“青松冷日色”。三是动词和宾语倒置:“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即“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
(三)互文。古诗因受字数的限制,或从章节、对仗等方面考虑,常把一个完整的意思拆开分置。读时必须前后互为补充,或互相拼合。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部是互文见义。
(四)对仗。律诗由八句组成,颁联与颈联一定要对仗,这一点就不举例了。
在技巧方面还有一点,就是要了解一些著名诗人的艺术特色。如屈原的沉雄绚丽,曹操的苍凉慷慨,曹植的激越华茂,陶潜的质朴淡远,李白的飘远豪放,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流丽坦畅,杜牧的俊爽明丽,李商隐的幽婉典丽,苏轼的豪放旷达,辛弃疾的深沉豪放,陆游的雄放流畅,柳永的伤感缠绵,李清照的凄婉清丽,姜夔的峭拔雅丽,马致远的清隽流畅,关汉卿的泼辣清新,睢景臣的新奇辛辣,张养浩的警辟深远,等等。
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这一点首先离不开对诗歌意境的领悟。诗歌的意境是指诗中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抒写的思想感情相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我们读诗就是要能透过诗中描绘的客观风物去把握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诗人写的是锦官城外高大茂盛的古柏掩映中的武侯祠,尽管有映阶碧草、好音黄鹂,但一个“空”字表明这些只是枉添春色。这种意境渲染的是武侯祠的冷落、荒凉,表达的是作者对诸葛亮身后寂寞的慨叹。
其次,要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也就是要“知人论世”。诗歌多是作者见景生情所作,所以,写作背景常为诗作定下基调。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读这首诗,如果不了解诗人写作时的具体背景,只当作是一般的描写三峡风景的诗,就不容易领会诗中那种轻捷欢快的节奏韵致和由此传达出来的诗人无限欣喜的心情。诗人作这首诗前,因永王叛乱受牵连而被流放夜郎(今贵州铜梓一带),流放途中经白帝城时,遇赦放还,又顺流返回江陵。这首诗就是借写景来表达诗人获释放还时喜悦欢快的思想感情的。
再次,要了解典实,即诗歌中写到的历史事实和所用的典故。例如1996年高考题,其中一题是阅读一首元曲:“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分西蜀,一分江东。”其中就用了五个典故:①“酾酒临江”,语出苏轼的《前赤壁赋》;②“紫盖黄旗”,语出裴松之的注引《吴书》;③“赤壁东风”,语出陈寿《三国志·吴志·周瑜传》;④“南阳卧龙”,语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⑤“成名八阵图”,语出杜甫的《八阵图》。如果对这些典实不了解,也就不能准确地评价这首元曲的思想内
最后,就是要善于抓住诗眼。人有眼睛,诗歌中对那些能影响一首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字句,古人称之为“诗眼”。例如2002年高考题,题目说“折柳”是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的关键,这“关键”处就是该诗的诗眼。你理解了“折柳”的寓意,也就把握住了这首诗的主旨。再如,陆游的《示儿》中第二句“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字就是“诗眼”。它上下联系,统率全篇。一个“悲”字,浇铸着诗人复杂的感情:对入侵者的仇恨,对投降派的愤慨,对自己未能亲眼看到祖国统一的悲叹。这是诗人绝笔中最有力的呼唤,最根本的感情。一个“悲”字有力地表现了诗人“慷慨激昂为国忧”的强烈的爱国感情。理解了“悲”字就能领会全诗的主题思想。其他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柳永《雨霖铃》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等等,都是“诗眼”。可见,“诗眼”能把诗优美的情景和深刻的主题传神地点化出来。所以善于找出“诗眼”,就能通过它了解全诗蕴含着的内容,领会诗人曲折的感情。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讲析的方便,本文从以上四个方面对古诗的鉴赏作了介绍,但在实际的艺术鉴赏过程中,这四个方面是不能截然分割的。这一点要注意到。
一、把握诗歌的形象
诗歌是用形象思维的。什么是形象思维?简单地讲,就是用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形象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诗歌的形象在叙事诗中就是诗人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这一点比较好把握,如《木兰诗》中的木兰形象,《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焦仲卿的形象。要把握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主要的就是要分析诗的情节。离开了情节,刘兰芝勤劳善良、忠于爱情、勇于反抗的性格就不能体现出来。而对抒情诗来说,则有不同的情况。有的诗以直抒胸意为主,可以说诗人就是该诗的形象,如陆游的绝笔诗《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就塑造了一个至死也不忘收复失地的爱国者形象。有的诗写景,且所写的景物比较单一,这单一的景物就是该诗的形象,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塑造的是一个具有顽强生命力的野草形象。有的诗歌描写的景物形象较多,我们对众多的单一形象进行组合,加以想象,就会形成整体形象,如李白《望天门山》诗中“天门”、“楚江”、“碧水”、“孤帆”等都是单个形象,配上动词“断”、“开”“流”、“回”、“出”、“来”等就构成了一个舟行江上的整体形象。
二、体味诗歌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精炼而含蓄,音韵和谐而有节奏。欣赏诗歌语言的这些特点,主要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炼字锻句,一是平仄押韵。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深刻的思想、充沛的感情、新颖的构思需要善于运用优美、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好诗很少是一挥而就的,大多经过对字句的千锤百炼,特别是那些最能使景物特征突出、形象生动的动词,诗人更是反复斟酌。贾岛“推敲”的典故,王安石修改“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故事,已经广为流传,就不谈了,下面再举几个例子。
苏轼《东坡志林为曾举陶渊明《饮酒》(之五)为例,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句中“见”字用得好,后人把“见”字改为“望”字是不好的。他说,陶渊明弃官归田,在东篱下采菊,悠然自得,偶然一抬头,看见南山的风景很好,心中喜悦,所以说“悠然见南山”。用“见”字表示无意中看到,这是“境与意合”;改成“望”字,变成有意去望,就破坏了诗的意境。
杜甫诗《曲江对酒》:“苑外江头坐不归,水晶宫殿转霏微。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其中的第三句原来作“桃花欲共杨花语”,圈改了三字。其实,“桃花欲共杨花语”,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也是生动的,但是这与他当时懒散无聊的心情不合,所以改为“桃花细逐杨花落”,正适合他当时无事可做的心情。改,是为了确切地表情达意。
欧阳修《六一诗话》也记载了一段掌故。陈某人偶得杜甫诗集旧本,其中《送蔡都尉诗》“身轻一鸟口,枪急万人呼”句中脱落一字。他与几个朋友各试补一字,或云“落”,或云“起”,或云“下”,或云“度”,都不能定。最后得到善本,一对照,才知是“过”字。大家叹服,认为虽一个字,部不能及。那么,杜甫的这个“过”字好在哪里呢?这两句诗是赞美蔡都尉武艺高强的,上句说他纵跳功大好,下句说他枪法好,“身轻一鸟过”,形容他跳跃如飞。一个“过”字,写出他跳跃得又高又快又轻;用“疾”,涵盖不了这些意思;用“落”、“起”、“下”这些字,只能形容动作的开始或结束,意义并不恰当;用“度”字则缺乏宾语;惟有“过”字才最能传神达意。
诸如此类,体味语言的语言美,就是要能说出那些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的妙处。至于平仄,是一个稍复杂的问题,对中学生可不作要求,而押韵又涉及古音和今音的变化,中学生只需知道诗歌押韵的规则一般是隔句押韵,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律诗、绝句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这就可以了。
三、弄清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具体表达方式的运用;二是常用的表现手法;三是语言技巧。
关于表达方式的运用,要求学生必须弄清哪些诗句是记叙,哪些是描写,哪些是议论,哪些是直抒胸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懂得诗歌的情与景是相互交融、不可分割的。情景交融是诗歌最主要的艺术手法。要了解不同的抒情方式。有的诗寓情于景,例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写三峡行舟如行云飞鸟,猿声、山影和一泻千里的江水,寄寓了作者豪放和欢快的心情。有的诗情景交织,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半日,更上一层楼。”诗人把情、景、人、物融为一体,阐发了登得高才能望得远这一哲理,激励人奋发向上,站到更高的立足点上,放开眼界去领略更加辽阔、壮丽的风光,去追求更新更美的境界。
关于表现手法。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包括比兴、夸张、借代、象征、对比、衬托、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等等。下面择几点来谈。
比喻是诗歌中普遍使用的,如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这四句诗用了两个比喻,一是以白发之长喻愁之长,二是以秋霜喻镜中白发。再如李商隐的《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首七律,颔联、尾联都有比喻。
说到比拟,很自然地想到宋祁《玉楼春》中的名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闹”字,使物人格化了,让人们似乎听到了杏花的“争斗有声”,看到它们乘春风,沐春雨,欢欢笑笑,熙熙攘攘地来到人间,真是唤之能应,呼之欲出。这是比拟中的拟人。又如“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也是运用了拟人。而拟物则是将人当成物来写,宋人张先表示闺怨之深;“沈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一丛花令》)词人欲将自己当作桃杏而不能,拟得巧妙。
夸张也是诗歌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通过对客观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从而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造成鲜明深刻的印象,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如李白诗《望庐山瀑布》中“三千尺”、“银河落九天”都是艺术夸张;再如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实玉门关外并不是没有春风,但不如此夸张,就不足以写出塞外的荒凉。
古诗中有不少咏物诗,它们写小事物,但都是象征性的,有所寄托,这是象征手法的运用。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以石 灰为喻,托物言志,表面看句句写石灰,实际上是借助石灰从开凿到焚烧、使用的全过程,象征自己为报效祖国,甘愿经受劫难和不怕牺牲、勇于献身的高尚情操。
衬托也是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诗作含蓄不露,情味隽永。唐朝诗人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作者以“人闲”的静谧气氛,来衬托“花落”的飘摇风致;以鸟鸣来衬托夜间春山的空寂。唐代诗人张继的名诗《枫桥夜泊》之所以被选为佳作,其原因之一就是“以声衬静”。“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没有乌啼、钟声,难以反衬出静,更不能反映出诗人羁旅的乡愁。
至于借代在古诗中就屡见不鲜了。“终岁不闻丝竹声”(自居易《琵琶行》),“丝竹”代音乐;“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鞍马”代客人;“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杜康”代酒;“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杜甫《春日忆李白>>),“庚开府”、“鲍参军”分别指代庚信和鲍照,这是以官职代人名。
再说语言技巧,这里主要是针对积极修辞技巧和句式上的一些特点:
(一)省略。古诗中省主语、省宾语、省动词、省介词、省连词是常见现象,如“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小儿垂钓》)“借问”的主语是“路人”,后边“遥招手”的主语“蓬头稚子”却被省略了。因为“蓬头稚子”“怕得鱼惊”,所以对路人只是“遥招手”。
(二)倒装。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或者为了取得特殊的效果,句子里常有语序倒置的现象。一是定语与中心词倒置:“碧玉妆成一树高”(贺知章《咏柳》),“一树高”即“一棵高树”;“雨里鸡鸣一两家”(王建《雨过山村》),“鸡鸣一两家”即“——两家鸡鸣”;“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水清浅”即“清浅水”,“月黄昏”即“黄昏月”。二是主语与宾语倒置:“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上句即“危石咽泉声”,下旬即“青松冷日色”。三是动词和宾语倒置:“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即“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
(三)互文。古诗因受字数的限制,或从章节、对仗等方面考虑,常把一个完整的意思拆开分置。读时必须前后互为补充,或互相拼合。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部是互文见义。
(四)对仗。律诗由八句组成,颁联与颈联一定要对仗,这一点就不举例了。
在技巧方面还有一点,就是要了解一些著名诗人的艺术特色。如屈原的沉雄绚丽,曹操的苍凉慷慨,曹植的激越华茂,陶潜的质朴淡远,李白的飘远豪放,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流丽坦畅,杜牧的俊爽明丽,李商隐的幽婉典丽,苏轼的豪放旷达,辛弃疾的深沉豪放,陆游的雄放流畅,柳永的伤感缠绵,李清照的凄婉清丽,姜夔的峭拔雅丽,马致远的清隽流畅,关汉卿的泼辣清新,睢景臣的新奇辛辣,张养浩的警辟深远,等等。
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这一点首先离不开对诗歌意境的领悟。诗歌的意境是指诗中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抒写的思想感情相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我们读诗就是要能透过诗中描绘的客观风物去把握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诗人写的是锦官城外高大茂盛的古柏掩映中的武侯祠,尽管有映阶碧草、好音黄鹂,但一个“空”字表明这些只是枉添春色。这种意境渲染的是武侯祠的冷落、荒凉,表达的是作者对诸葛亮身后寂寞的慨叹。
其次,要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也就是要“知人论世”。诗歌多是作者见景生情所作,所以,写作背景常为诗作定下基调。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读这首诗,如果不了解诗人写作时的具体背景,只当作是一般的描写三峡风景的诗,就不容易领会诗中那种轻捷欢快的节奏韵致和由此传达出来的诗人无限欣喜的心情。诗人作这首诗前,因永王叛乱受牵连而被流放夜郎(今贵州铜梓一带),流放途中经白帝城时,遇赦放还,又顺流返回江陵。这首诗就是借写景来表达诗人获释放还时喜悦欢快的思想感情的。
再次,要了解典实,即诗歌中写到的历史事实和所用的典故。例如1996年高考题,其中一题是阅读一首元曲:“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分西蜀,一分江东。”其中就用了五个典故:①“酾酒临江”,语出苏轼的《前赤壁赋》;②“紫盖黄旗”,语出裴松之的注引《吴书》;③“赤壁东风”,语出陈寿《三国志·吴志·周瑜传》;④“南阳卧龙”,语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⑤“成名八阵图”,语出杜甫的《八阵图》。如果对这些典实不了解,也就不能准确地评价这首元曲的思想内
最后,就是要善于抓住诗眼。人有眼睛,诗歌中对那些能影响一首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字句,古人称之为“诗眼”。例如2002年高考题,题目说“折柳”是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的关键,这“关键”处就是该诗的诗眼。你理解了“折柳”的寓意,也就把握住了这首诗的主旨。再如,陆游的《示儿》中第二句“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字就是“诗眼”。它上下联系,统率全篇。一个“悲”字,浇铸着诗人复杂的感情:对入侵者的仇恨,对投降派的愤慨,对自己未能亲眼看到祖国统一的悲叹。这是诗人绝笔中最有力的呼唤,最根本的感情。一个“悲”字有力地表现了诗人“慷慨激昂为国忧”的强烈的爱国感情。理解了“悲”字就能领会全诗的主题思想。其他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柳永《雨霖铃》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等等,都是“诗眼”。可见,“诗眼”能把诗优美的情景和深刻的主题传神地点化出来。所以善于找出“诗眼”,就能通过它了解全诗蕴含着的内容,领会诗人曲折的感情。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讲析的方便,本文从以上四个方面对古诗的鉴赏作了介绍,但在实际的艺术鉴赏过程中,这四个方面是不能截然分割的。这一点要注意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