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拳哲理与文化内涵探真

来源 :搏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psj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此说,“八极”这一词汇原出自我国古代先哲们,尤其是道学家们《经典》之中的,同道家和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八极拳的创造者用“八极”的理论阐释自己的拳法,可见是何等的高明,何等的智慧,他的后世传人则是凭借辉煌的业绩和耄耋之高寿年龄,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使八极拳的社会地位和影响日趋提高和扩大。请看下面一系列事实:
  1、民国时期,八极拳曾经被列为南京旧立中央国术馆学员的必修高级科目,而且馆中教务处拳术科长韩化臣、器械科长马英图、搏击科长马裕甫都是八极门人。1928年,在首届国考中,马裕甫和另一名八极高手张英振获最优等成绩,韩化臣与其弟子李学义、师弟马英图获优等成绩(见《中央国术馆史》、《中国武术史》两书和《中华武术》2005年1-4期武当太和门第十三代传人范克平先生所撰写的系列文章《南京旧立中央国术馆写真》)。
  2、1929年7月,国民政府委托浙江省政府主席张静江和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共同负责,在杭州举办了“全国首次武术擂台赛”,由于“擂台”两字“杀气太重”,经大赛组委会研究,决定将武术改称“国术”,重新冠以“浙江省国术游艺大会”的名称。大会为此专门设置了“评判”和“检查”两个委员会,韩化臣和师兄李书文分别担任评判委员和检查委员。大赛设散手搏击和拳械表演两个项目,在表演项目中,张英振和叶拴柱分别表演了大小八极拳。因为张英振、马裕甫等在南京首届国考擂台赛上获最优等成绩,此次就不再参加散手比赛,韩化臣作为评委自然也不会参加比赛,加上八极拳的杀伤力太重,与大会“提倡尚武精神,力图强国强种,誓雪病夫之耻”的宗旨不符,所以八极门人也就没有参赛。而自此武林中就传出了“八极历来不上擂”的说法(见1930年《浙江国术游艺大会汇刊》)。
  3、南京、杭州两次国术大赛后,一些门派及其高手彰显出来,为了筛选、编写教授中央国术馆今后的学员教材,国术馆决定选择一些拳种作为必修科,其中有五种功夫被编成了歌诀顺口溜,在学员们之间广泛传播,歌诀是这样的:
  “大靠小靠铁衫靠,五龙遮眼五花炮。
  圈内撞法伴排手,纵是神仙亦难逃。”
  歌诀中,“大靠小靠铁衫靠”指的是韩化臣“献出”的八极拳硬打硬靠、贴身近战和铁布衫功夫。“五龙遮眼”指的是马裕甫“献出”的灵活多变、无比巧妙的七十二把擒拿手法。“五花炮”指的是朱国福“献出”的形意拳实战绝招。“圈内撞法”指的是吴峻山“献出”的游身八卦掌功夫和一位不知名的高手“献出”的无极门单操手法(笔者注,据央馆顾问李松如先生讲,无极门功夫很奇怪、很厉害,当时有人曾向国术馆奉献了一部古老的《无极拳谱》,但未引起编审处的重视,致使这一拳种至今还没有露出其系统真面目)。“排手”指的是武当太和门第十二代传人李松如“献出”的“斑虎豹头五毒手”绝技。这五种功夫在教授第二期学员时被定为必修科试讲,正式定型推广学习则是第三期学员的事。
  4、韩化臣的贴身弟子赵树德也被聘为中央国术馆的教官,另外两名弟子赵荣林和李学义都被分配到黄埔军校担任武术教官(见《河北省文安县政协文史资料》第二期和《武魂》2002年第五期)。
  5、“神枪”李书文的三个弟子霍殿阁、李健吾、刘云樵曾经分别担任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中南海毛主席和蒋介石、蒋经国父子俩的侍卫(见《精武》2002年第10期和日本《武术》1991年夏季版)。李景林、张骧武两位中央国术馆副馆长都是李书文的学生。
  6、一代武术宗师马凤图先生的四个儿子马颖达、马贤达、马令达和马明达被当今武林赞为“马氏四杰”,兄弟四人为弘扬传播中华武术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马颖达为甘肃省武协副主席;马贤达为国家级武术裁判,中国武协委员、中国武协副主席,电影《少林寺》的首席武术指导;马令达为兰州市武协秘书长、兰州市武术竞技协会副主席;马明达为中国武术学会委员、《中国武术史》编委、广东省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
  7、李书文弟子刘云樵的学生苏煜彰在加拿大训练洋弟子,以八极功夫五次挫败号称“五百年来无敌手”的泰国拳,这是中国传统拳术唯一连续击败泰拳手的战例(见《精武》2001年11期和峨嵋派武术大师刘绥滨先生在《武当》杂志上对中国传统拳术的评价)。
  8、新中国成立后,八极拳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上世纪五十年代,周总理怀着在黄埔军校对八极拳形成的印象,亲自到沧州观看八极拳的表演,此照片被刊登在《中国武术百科全书》中间的彩页上。全国第一届全民运动会后,李大中在北京的再传弟子王金生受邀专门为毛主席和贺龙元帅表演八极拳。许世友将军更是倍加推崇八极拳,对八极拳的技击实战性给于了高度评价和肯定(见2004年《精武》、2005年《武魂》)。
  9、上世纪八十年代, 霍殿阁嫡孙霍文学先生应邀担任吉林军区1101部队武术总教练,使八极之花在军中展放,培养出了一大批特种兵和侦察兵,在老山前线立下了汗马功劳,受到了中央军委的表彰(见2004年第三期《精武》和《霍氏八极拳谱》第182页)。
  10、1986年,国家体委颁布了《武术竞赛规则》,规定的自选拳术为太极拳、长拳、南拳,而竞赛的其它拳种第一类拳术是形意拳、八卦掌和八极拳;第二类是通臂拳、劈挂拳、翻子拳;第三类是地躺拳、象形拳;第四类是查、花、炮、红、华拳、少林拳,各式太极拳和南拳。据康戈武先生在《武术实用大全》中说:“这一分类方法是以运动竞赛的可比性原则为基础,对武术运动中可用于竞赛的内容,以运动形式和技法特征为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严格些说,应称为武术竞赛内容分类法。这种分类法便于运动员在同一运动形式的规范下,通过同类技术竞赛展示个人的体能和技能。”由此可见,国家体委将八极拳同形意拳、八卦掌列为第一类,说明了两点:一是说明八极拳与内家拳是“运动形式和技法特征相同”的拳种;二是说明八极拳有着较为重要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11、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出版的《沧县志·人物卷》中收入了沧县武林杰出人物25名,其中八极门人就有10名。1991年出版的《沧州武术志》,共介绍了在沧州流传的38种传统拳术,在《名人传略》一章介绍了140位武林著名人士,其中有30位练习八极,占总人数的五分之一;在第九编《传播与交流》中记述了国外友人23次来沧州拜师学艺的经过,其中专门学习八极拳的有13次。可见,八极拳在国际上也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12、1999年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实行了武术段位制,获最高段位九段的共有五人,其中何福生、张文广、马贤达三位均练习八极拳。
  这些情况足以印证八极拳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具有无比的正确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同时更涌现出了享誉海内外的吴钟、张克明、李大中、张景星、黄四海、王忠全、张玉衡、马凤图、李元智、霍庆云、马贤达、马明达、霍文学、徐纪、朱宝德、韩振江等一大批沧州籍八极高手以及叱诧当代的何福生、温敬铭、张文广、蒋浩泉、王培生、门惠丰、张旭初、赵长军等武林风云人物。
  关于对“八极”与拳相联系以及如何评价八极拳的命题,笔者限于自身水平和知识面的狭窄,还不能把二者的关系讲得更加深刻,更加透彻,这里,笔者谨引用马明达先生关于八极拳研究的一些成果和观点,以飧广大读者。马先生学有专精,治学严谨,务实求真,敢于揭露武林中的不正之风,文笔犀利痛快,令人感到卷开有益,敬心肃然而起。
   2003年台湾逸文公司出版了马先生的武术论文集《武学探真》,该书内容考证翔实,说理有据,对于武术学的建立与提倡树立了良好的典范和鼓动作用。其中马先生在《“八极”和八极拳的来历》一文中对“八极”和八极拳的来历讲得有理有据,非常客观实际,绝不主观臆断,妄下定论,下面我们不妨引用几段原文跟大家同享。
   1、马先生在文章中说:“‘八极’这个词在古籍中出现得很早,早在先秦的典籍中就时有所见,汉唐以后更是多不胜举了”。
   2、马先生在文章中说:“先父(马凤图老前辈)认为,当初选用‘八极’这个词的人十分高明,必是一位兼资文武的饱学之士,其取义之深,用词之巧在中国古代武术诸拳种中仅此一见。”马先生紧接着补充道:“事实证明先父的见解是正确的,是有充分根据的,因为八极除了地理的概念外,还有别的含义,也还有被古人引申出来的其它意思,应该说它实际上是一个多义词(这一点已被潘雨廷教授和李兆生先生所阐释清楚了)。这个词被古之八极拳家顺手拈来,用于表达武术家特殊的武学意念,借以展示八极拳自身的文化精蕴,可以说非常之妙,非常精彩”。
   3、先生引用《庄子·列御寇》“穷有八极,达有三必,形有六府,美髯长大壮丽勇敢,八者俱过人也,因是以穷”这段话后,在作总结时说:“所以用‘八极’作为一种拳派的名称,不仅恰当,而且平添了一些耐人寻味的意趣,这正透露出八极拳前贤深厚的人文素养”。
   4、马先生引用《列子·黄帝篇》“伯昏无人曰:‘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暗合八极拳诀“头顶青天,脚扎黄泉,怀抱婴儿,两肘顶山”)。 对此,杨伯峻先生《列子·集释》引东晋郭象的注解说:‘挥斥,犹放纵也,夫德充于内,则神满于外,无远近幽深,所在皆明,故审安危之机而泊然自得也’。马先生总结此段说:“一个人,德充于内,就必定神表露于外,然后不管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都能神智清明,看得清楚,进而能够‘审安危之机而泊然自得也’,这就是‘挥斥八极,神气不变’的境界。这段话可直接当作‘拳经’来读,或是当作八极拳家的一节箴言而诵之铭之,我想,真正的武术家一定能够从中领悟到一些东西,所以正如先父所说的,给八极拳定名的人必是一位兼资文武的饱学之士,我以为此公必定是一位熟悉《庄子》、《列子》等先秦子书的人,不能想象,一个普通的武夫或是会摆弄几下拳脚枪棒的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流,能有如此高明幽深的取义和境界”。
   5、马先生引用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最后总结说:“练习八极也罢,研究八极也罢,我想首先应该把八极两个字的蕴意搞清楚了,这样才好仔细而悠长地感受八极的真意,直到进入享受八极,‘挥斥八极’的境域”。
  马先生虽然没有直说“八极”源于道家,但是“我以为此公必定是一位熟悉《庄子》、《列子》等先秦子书的人”,足以说明八极拳与道家有关系,因为庄子和列子思想就是道家思想。
  关于八极拳的起源和名称的由来问题,台湾八极拳名家刘云樵先生在他编写的《八极拳图解》一书的序言中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八极拳的起源,须追溯至遥远的古代,故无法考证,但我推测此拳法因‘质实古朴’的风格和重要的道理,因此是从极古传承下来的。历史上的记载可见于明代的《纪效新书》,它的原名可能为‘巴子拳’,在当时已经是相当有名的拳术之一,到了清代改称八极拳,意义则更高尚、优雅,且含有深厚的恩德”。
  同时,该书还附录了刘云樵先生亲自撰写的书法条幅“直度三才,横抗八极,时分五行,顺逆六合”。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八极”同“三才”、“五行”、“六合”一样乃是道家形意拳中的术语。可见刘先生也认为八极拳哲理源于道家思想。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八极”绝不是一个粗俗意浅的词语,八极拳也绝对不是一种“只有匹夫之勇”的功夫。本文所运用的论据就足以证明“八极”这个词是一个涵义丰富的哲学概念,其中有着很值得借鉴和发扬的辩证思想,还贯穿着非常系统的科学思想体系,蕴育着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哲学方法论,它可以概括天地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一切。八极拳则暗含着深厚而浑然的道家哲理,并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讲究全体大用、阴阳变化、动静开合,有着大纯大朴、大正大和、大公大善、大诚大信的本质,它兼容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三家的哲理思想,可以说是集三家之大成的“大理念”,内含“大道无极”、“大象无形”、“大隐无名”和“大治无为”的深刻内涵,在伦理上还表现出忠义、慈爱、宽容和谦恭等行为标准,同时具有修身养性、益寿延年、教化人心、保家卫国等一系列极为广泛的直接社会功能。它涉及到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的学科论断,是一个有待于进一步开发的“知识和思想宝库”,它的孕育、生长和发展过程如同一幅逶迤而又气势磅礴、雄浑而又绚丽多彩的画卷,既是实际创造过程,又是思维审美过程,既是物质的收获成果,又是精神的收获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八极拳完全可以称作“宇宙拳”、“万象拳”和“至大拳”(一笑),而其技术核心“六大开”、“八大招”之“大”的意思也就可以理解了。
  鉴于此,历史上关于八极拳起源“公说是佛,婆说是道,儿说是侠,媳说是儒”的争论也就不言自喻了。无庸讳言,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到了宋元明清时期已经有了互融互通的现象,但各自却都谨守一条主线,并不背离自家思想的主旨,因此说,八极拳哲理是以道家为主,吸收儒、释两家部分精华逐渐完善发展起来的。依笔者个人之见,八极拳是以“道”、“易”、“象”、“术”立论的拳种,但这并不否认佛家和儒家中也有虔诚的信仰者练习八极拳,事实也是如此,在八极门弟子中,三教九流、男女老幼,习者如鲫、成者如云,其中有皇帝,有王爷,有将军,有士兵,有文人,有和尚,有道士,有官员,有平民,有黄皮肤的人,有黑皮肤的人。正如吃水饺,本是中国北方的主食美味,这南方人甚至是外国人到了北京也都喜欢吃,却不能因此说“发明”水饺的人是外国人,就是到了外国人的餐桌上,也不能说水饺是他们的“专利”。所以,笔者认为,八极拳是土生土长的中国的东西,既不是舶来品,也不是神仙传,它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和斗争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纵观中国的发展史,任何一门科学都是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劳动创造了人类,人类创造了科学,科学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这是人类劳动与科学社会的根本关系,八极拳自然也不例外。
  另外还有很多前贤关于“八极”和八极拳的高论,限于篇幅,笔者就不一一列举了,但说明一点,笔者的本意绝不是肤浅的牵强附会,庸俗的人云亦云,神秘的玄虚故弄,而在于诚恳地挖掘八极拳真意,弘扬传统文化,目的是抛砖引玉,极盼更多的老师和前辈多多给予批评指正并不吝笔墨,挖整八极拳这一优秀的传统武术拳种,使之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增光添彩。如果这样,笔者相信,八极拳的明天一定更加辉煌,中国传统文化的明天一定更加灿烂!(全文完)
  (责编:高生)
其他文献
掸手,是大成拳实作手法之一,发力弹炸抽打,看似抖力直弹,实有直去横掸之妙。  掸手分前手掸和后手掸。前手掸用于迎面弹击对手,以前小臂一个面作为发力部分,令敌如撞上一架弹簧机械,与其说掸手不如说是掸臂。后手掸是在用勾挂力破坏掉对手间架的前提下,运力于后手腕部或手背,甩手抽打敌颈部外侧及面部,令敌如受鞭抽之痛,哪只手挂就用哪只手打。    先说什么叫直去横掸。大成拳的前身形意拳讲究“起横不见横”,我们
期刊
近期《搏击》上尤志心先生谈了一些有关一代武林宗师孙禄堂先生的往事,恰好笔者手中亦收集有一些此类的资料,愿就尤先生所谈补充一下。  尤先生在文章中提到“孙知内家拳首推太极拳,故又想学太极拳。当时在京的太极名家要推杨露禅了,于是他拜会了杨,讲好以自己的形意拳与他的太极拳交换,约好第二天晨于某庙前相会,但该日杨并未如约,孙于是知道杨并不愿意,只得作罢”。此段文字中“杨露禅”为杨澄甫之误。关于此段往事,平
期刊
戳脚翻子拳源于春秋著名军事家孙武子传流下来的四大名门“赤,博,春,温”拳种之一——温家拳术。历有传承,经宋、元、明、清几个朝代,尤其到了清朝中叶,直隶省保定府蠡县南刘氏村人魏老方根据温家历代前贤明师传下的五方鸳鸯脚,五行,八卦,太极拳系及温家武术理论,内外两家知识,黄帝的四空、八式之法,应敌交手之道,提其精华,以腿法为主,手法为辅,手脚并用,摔打擒拿相结合,创出了独树一帜的戳脚翻子拳门派。   
期刊
在争取武术进奥运,中国武术世界化的进程中,本世纪初是武术散打发展的关键时期。担任培养训练武术散打人才的体育高校和培养使用尖子运动员的专业队,对武术散打运动发展起着“以人为本”的根本作用,而安全问题一直困扰着教学与训练。高伤害率、高淘汰率阻碍散手运动的发展。教学训练事故始终是院、队领导十分关心的重大问题,由于担心出人身事故,教师不愿安排打实战,学生怕打实战,而不经过“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的教学训练,
期刊
几乎所有的体育竞赛项目都十分讲究劲力,武术也不例外。劲力的差异是区分不同拳种和流派的标志之一。  “劲”与“力”在日常用语中是一样的,“劲大”与“力大”是一个意思。武术中的“劲”字也包含着“力”,“拙劲”与“拙力”可以通用。在车式形意拳中,“劲”与“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力未发为劲;劲发出为力。讲“劲要韧,力爆发”。  车式形意拳讲的“劲”,不是某个具体动作的用力。如“崩劲”、“截劲”、“斩劲”、
期刊
香港是一个充满无限希望和挑战的神奇都市。虽说是弹丸之地,却也是世界东西交流的“高温”区。这里有各种肤色的人种,有各个国家的商号,更有各种各样的恐怖案件:抢劫、劫机、贩毒、暗杀等等。然而,历来“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为了制止这些社会隐患,保卫神圣的“东方明珠”,香港政府除了在1973年成立了一支大家比较熟悉的香港特警先锋“飞虎队”之外,另外还有三支更神秘的力量也一直在暗中活跃着——    百发百中的
期刊
开弓放箭歌诀:  大将出征胆气豪,催马弯弓射大雕;自古英雄多绝艺,开弓放箭我最高。  变形换影随意功,神箭李广有雄风;放箭穿石石如虎,羿射九日均神功。  开弓放箭意思是说:打开弓箭,拉满弓,箭在弦上,将箭射出去的意思。而在拉开弓弦的那一刹那间,开弓者的劲力、神采、心意均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在心意拳术中,为了借鉴开弓射箭的动作来盘练心意拳人的身法,找劲和发力,因此,在练习起来时,要有两臂要如剪
期刊
四把英雄非等闲,五行六合变势难,  学者要得真消息,全在动静两字间。  一、动作名称  1、预备势 2、起势 3、六合势 4、按头势 5、一寸二践右横拳 6、右鹞入林膀回身 7、右挑顶 8、退步左鹰抓 9、右斩手炮 10、并步右单点 11、右通天炮(车行如风) 12、进步左刀轮手 13、圆步右横拳 14、左横拳 15、左鹞入林膀回身 16、左挑顶 17、退步右鹰抓
期刊
古拳谱曰:“马有奔蹄之功”。故马形取马之奔蹄之勇,疾趋之能,以及疾飞快走之中,遇险紧收,嘎然而止的灵性。而夜马奔槽不仅是马形的主形,而且也是心意拳的经典盘式之一。下面谈谈“夜马奔槽”的盘式法。  1、轻步站。两足并排呈自然站立,头顶项竖,舌抵上颚,谷道上提,沉肩坠肘,含胸拔背,两膝微屈,五趾抓地,足心含空,双手自然垂于身体两侧。然后,左脚向左前方迈进,与右脚呈大约45度角,左脚左肩领前,呈稍息步站
期刊
我从不畏惧那种一下子就练会了10000种功夫的人,但我畏惧那种把一种功夫练了10000次的人。  这位老人的话语意味深长:任何武艺想要学到最高境界,除了苦练之外别无它途。只有把击打、踢踹练了成千上万次,你才能够把你的意图和战术运用自如。如果不这样做,在战斗中你就会一片茫然,不知所措。  这位咏春拳的老教练非常强调勤学苦练对提高练功者们的反应能力的重要性。不过,仅依靠这些来回重复的动作,并不能保证你
期刊